一、喝酒可以御寒成功吗
喝酒取暖,这是大众认识的一种误区。人们喝酒后有热乎乎的感觉,是由于交感神经兴奋,加速肌体的代谢,释放出能量。但这是短暂的舒服,随着血管扩张,热量大量丢失后,反而会感到寒冷。
喝酒可活血、有利关节的说法更是不科学的保健法。因为酒能产生的热量很有限,对关节的疗效没有意义。
此外,长期饮酒也会加速骨钙的丢失,导致脚软无力,腰背疼痛。经常饮酒会使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使血浆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浓度升高,造成动脉粥样硬化;酒精对消化道的不断刺激,会加重肝病、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病、食管炎、胃炎等患者的病情。长期饮酒还会造成营养不良或肝硬化,它可引起肝硬化并发肝衰竭导致死亡。
喝酒可使呼吸加快、血管扩张、血液循环的速度随之加快,让人感到身上热乎乎的;同时,酒里含有酒精,饮酒后导致神经出现短时的兴奋,全身就有一种温暖和舒适的感觉。但实际上,这是调节体温的中枢发生紊乱的前兆,大量饮酒引起的急性酒精中毒会导致醉酒者昏迷。醉酒者神智不清,如醉倒在室外的严寒之中,还会有冻死的危险。
喝酒后,酒中的乙醇进入血液后,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起麻醉作用,使人体对外界环境刺激的敏感性降低,因而对寒冷反应不敏感,使饮酒的人误以为喝酒能御寒。
乙醇会引起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使人体内大量的热量通过皮肤散失,反而会使体温下降。因此,以喝酒御寒,不仅起不到御寒功用,反而易使人出现感冒、冻伤等症状。
二、生活中的常见保暖误区有哪些
喝酒御寒、吃火锅保暖、一个取暖贴贴一天、电热毯通宵开、出门必戴口罩……天气越来越冷,网上的保暖奇招也是层出不穷。然而,这些保暖措施靠谱吗?专家认为,很多人“想当然”的保暖招数其实是误区。
一、喝酒能御寒?酒后会更冷!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熊龙根说,喝酒时产生的温暖感觉并非是酒产生了热量。相反,体内的热量被快速带到身体表面后,更快地通过皮肤表面散发出去,其实是消耗了体内更多的热量。当体内热量产生速度不及散失的速度后,人就会感觉冷起来。单纯通过喝酒御寒不靠谱。
二、吃火锅保暖?并非人人合适!
冬令时节,大家都喜欢吃热气腾腾的火锅。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医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梁文认为,应该根据不同的体质来选择锅底。其中,阳盛、体质强壮的人,其实并不适宜吃火锅。而那些四肢怕冷、畏寒的阳虚者比较适宜吃火锅。相反,气阴两虚者,应少食或不食火锅。
三、一个取暖贴贴一天?小心低温烫伤!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皮肤科主任杨健教授提醒,取暖贴不能长时间保持在同一个位置。这样做会有低温烫伤的危险。“皮肤会慢慢出现红肿、水泡、脱皮的现象,如果处理不及时,还可能发生溃烂”。他说,一定要注意定时给取暖贴“挪位”。他提醒,皮肤热敏感度低的人群,如老人、糖尿病患者等不宜使用。此外,儿童、孕妇以及计划怀孕的女性都最好不要使用。
四、电热毯通宵开?皮肤会干燥瘙痒!
除了取暖贴,电热毯被喻为另一种“取暖神器”,很多人通宵都开着电热毯。可是,这也是误区。
如果长时间开着电热毯加温,会使皮肤水分的蒸发增加,导致皮肤更加干燥,容易发生瘙痒甚至过敏等皮肤问题。通宵长时间使用电热毯同样也有低温烫伤的危险。如果一定要用电热毯,不要整晚通电,睡前通电加热使被窝暖和后,最好关掉电源;过敏体质者最好在电热毯上垫一层纯棉被褥,尽量避免直接接触皮肤;使用电热毯保暖,应该注意多补充水分,并涂抹保湿润肤霜。此外,老人小孩慎用电热毯。
三、适量饮酒对人有什么好处
1、预防心血管病:少量饮用白酒,能够增加人体血液内的高密度脂蛋白,而高密度脂蛋白又能将可导致心血管病的低密度脂蛋白等,从血管和冠状动脉中转移,从而便可有效的减少冠状动脉内胆固醇沉积,预防心血管病的作用。
2、消除疲劳和紧张:少量饮用白酒,能够通过酒精对大脑和中枢神经的作用,起到消除疲劳,松弛神经的功效。
3、开胃消食:在进餐的同时,饮用少量的白酒,能够增进食欲,促进食物的消化,当然过多饮用会导致肠胃不适。
4、驱除寒冷:白酒含有大量的热量,饮入人体后,这些热量会迅速被人体吸收。
5、舒筋活血:中医认为,白酒具有舒筋通络、活血化淤的功效。这一功效早已在我国民间得到了普遍的应用。
6、促进新陈代谢:白酒对于含有较多的酒精成分,且热量较高,因而能够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对全身皮肤起到一定良性的刺激作用,从而还可以达到促进人体新陈代谢的作用。这种良性的刺激作用还能欧作用于神经传导,从而对于全身血液都能有一定良好的贯通作用。
四、冬季御寒一般会采取什么方法
1.常喝白开水。冬天气候干燥,人体极易缺水,常喝白开水,不但能保证机体的需要,还可起到利尿排毒、消除废物之功效。用大枣10枚、生姜5片煎茶,每晚服用一次,能起到增强人体抗寒能力,减少感冒及其他疾病的作用,从而增强人体耐寒、抗病能力,起到预防伤风、感冒之目的。
2.睡前泡个热水脚。这个恐怕很多男人都有这个习惯,晚上睡觉前打一盆热水,脚放进去泡上几分钟,顿时觉得一天的疲劳都扫清了,这是因为热水能刺激脚部穴位,让身体血液加快流动的原因,建议在泡脚的时候加入几片姜,每天坚持就能有效防寒。
3.加大运动量。虽然天气冷,但是我们更要加大运动量,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身体活动起来了,细胞充满活力,人自然就能源源不断的产生足够的热量来抵御寒冷。早上可以步行上班,爬楼梯,下班之后可以原地跳跃,跳绳,打球等等。
4.调理你的脾胃。中医认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也就是说,只有脾胃强壮,才能把吃下的食物转化成我们需要的血来供养全身。所以,有时候单纯吃补血的食物反而不如吃调理脾胃的食品更有效。冬天可以选择一些温性的补脾食物,例如南瓜、山药、枸杞、灵芝。
生活中有很多人都非常的喜欢喝酒,尤其是上班族,上班族应酬多,所以喝酒的机会也多一些。大家都知道喝酒对人体的肠胃有很大的危害,所以很多人在喝酒的时候都会做一些预防措施,来缓解喝酒带来的伤害,但是很多人的预防措施是不正确的,只有正确的预防措施才能起到护胃的功效。
1、喝酒的误区有什么
误区一吃肉打底,能保护胃壁,不易醉。
先吃点肥腻食物,可以减缓酒精进入身体的速度,但不会减少酒精的吸收量,所以只会迟些醉,并非不易醉。相反,由于醉酒过程推迟,会令人容易多喝几杯,反而醉得更厉害,增加酒精中毒风险。
误区二几种酒掺着喝容易醉。
无论喝一种或几种酒,均不会影响身体对酒精的吸收,只要摄入酒精达到一定分量,便会令人产生醉酒感,与酒的种类无关。不过,几种酒掺着喝,对肠胃、肝脏等器官刺激较大,更容易导致肠胃不适。
误区三酒量和身材、性别有关。
一般来说,女性体内分解酒精的酶天生就比男性少,因此酒量差一些。体重、身材也是决定酒量的重要因素。摄入同等数量酒精时,胖人和高个儿的人由于体内水分和血量更多,血液中酒精浓度较低,相对不易醉,所以看上去酒量好。但是,由于对酒精的吸收还取决于很多其他因素,包括个人基因、新陈代谢率、正服用的药物等,所以,酒量不能单靠身材、性别来判断。
误区四酒量是可以练出来的。
长期喝酒,不断刺激分解酒精的酶,可能会增加其分泌量,提高分解酒精的能力,令人自觉酒量变好,但不会减少酒精对身体的损害。酒精依赖肝脏代谢,长期摄入大量酒精,会令肝脏负荷过重,产生病理变化,导致脂肪肝、肝硬化;也会损害神经系统,降低生育能力,诱发中风、心脏病等多种疾病,更增加致癌风险。
误区五喝酒御寒暖身。
饮酒后,血管受酒精刺激扩张变粗,令血液加速流向皮肤,带来暖意,但这只是一时假象:短暂温暖过后,由于血管无法及时收缩,反而会加快身体散热速度,令人感觉更冷。
误区六酒精是兴奋剂,一醉解千愁。
酒精其实是压抑剂,会麻痹大脑中枢神经,降低自控能力,令醉酒者做出平时不会做的事,如大吵大闹,所以给人的错觉是兴奋、情绪高涨。不过,随血液酒精浓度升高,身体会逐渐产生各种不适,反而令人更加抑郁沮丧。
误区七平躺睡一觉就能醒酒。
醉酒的人常会呕吐,如果平躺,呕吐物会倒流入气道,阻塞气管,引起肺炎,甚至窒息致死,所以必须让醉酒者侧睡,以便使呕吐物流出口腔。另外,也不要让醉酒者单独在陌生环境中休息,如KTV、酒吧等,以免发生意外。
误区八冷水澡、热咖啡或浓茶,均有助醒酒。
冷水澡及热咖啡,或许会令人短暂恢复清醒,却不能降低血液酒精浓度。而咖啡及浓茶中的咖啡因、茶碱等物质,均有利尿的功效,会刺激身体排出大量水分,更不利于稀释酒精。
2、喝酒有什么危害
1、对大脑
少量酒能使人兴奋,使大脑处于活跃状态,且有一定的镇静作用。但是酒摄入过量会降低人的注意力和判断力,甚至造成口齿不清、视线模糊、失去平衡能力,更严重的会影响人的记忆力。
2、对肝脏
老人常说喝酒伤肝,看来喝酒对于肝脏的伤害应该算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酒主要是通过肝脏代谢、解毒的,进入人体后会加重肝脏负担,严重影响肝脏正常的功能,造成肝损伤。并且酒精在肝脏代谢、解毒过程中还会产生一种有致癌作用的物质-乙醛,正常情况下乙醛会被人体内的乙醛脱氢酶分解后排出体外,但大量长期的饮酒会造成乙醛不能被完全分解,而留在体内,这就给身体埋下了定时隐患。
3、对胃、肠
大量饮酒会引起胃部出血或损伤胃、肠黏膜,造成胃炎、胃溃疡、肠炎等症状,长期饮酒会降低胃的消化功能和肠道对营养的吸收,使人代谢变换、食欲不振。
4、对心脏
酒及其代谢产物——乙醛和醋酸盐,可直接毒害心肌。大量长期饮酒的人可能会出现心脏扩大、心力衰竭,表现为心悸、憋气和心律失常等症状,甚至出现心脏骤停的现象。
5、对皮肤
酒使身体表面血管扩张,它除了使你看起来脸红红的之外,也会使你身体组织过分散热体温过低。对皮肤有明显刺激性副作用,能够溶解掉人体皮肤细胞膜的必需磷脂,破坏细胞的完整性,长期使用会给皮肤及毛囊细胞造成损坏.造成脱发.发生过敏反应,如皮肤萎缩、多毛、皮肤毛细血管扩张等副作用。
在天气比较冷的时候,许多的中老年人,甚至还包括部分年轻人都有这样一个习惯:喝酒取暖,觉得在冬天喝酒能御寒。大多数人饮酒之后,都会感到身体发热,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人们喜欢通过“喝点小酒”达到御寒取暖的效果,但事实是否真的如此?
医学专家对此表示,喝酒能御寒是不正确的。喝酒只会更冷,甚至对身体造成损伤。大家都知道,适量的喝酒,对促进血液循环有一定帮助,酒中的乙醇经过消化道进入血液,促进了皮肤的毛细血管扩张,这就加快了人体内血液循环,使身体内部的热量更快的散发到体外,人们感受到温暖,就是这个原因。
同时,酒精会使人体中枢神经麻醉,对外界的感知能力下降,所以不会感受到那么寒冷。因此,单纯靠喝酒御寒是不对的选择,冬天要吃一些有营养的食物,增加热量。实际上,酒精中的乙醇成分会引起血管的扩张,血液循环加快,体内大量的热量会通过皮肤散发,导致体温下降,所以寒冷的冬季想要依靠喝点小酒御寒的话,小心反而着凉感冒生病。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酒里含有酒精,饮酒后导致神经出现短时的兴奋,全身就有一种温暖和舒适的感觉。但实际上,这是调节体温的中枢发生紊乱的前兆,大量饮酒引起的急性酒精中毒会导致醉酒者昏迷。所以冬季喝酒一定要注意适度,切勿贪杯。
养生专家建议:冬天人们怕冷,其实也与饮食中无机盐缺少有关系。故冬季应多摄取含根茎的蔬菜,如胡萝卜、百合、山芋、藕、青菜、大白菜等,因为蔬菜的根茎里所含无机盐较多。多吃些含钙、铁、钠、钾等丰富的食物,可提高御寒性,如虾米、虾皮、芝麻酱、猪肝、香蕉等。高血压病人的菜肴不可过咸,以低盐饮食为宜,每日食盐量2-3克。
一、饮酒御寒保暖的表象
天寒地冻时,有些朋友喜欢喝上几杯酒,来暖和身子,认为饮酒可以御寒。 一般来说,喝酒的确使我们呼吸加快、血管扩张,血液循环的速度也随之加快,但是热量消耗却增加,由于热量要通过皮肤散失,所以体热就集中到体表来了,诱导我们感觉到身上热乎乎的,这就是我们感觉御寒保暖的表象。
二、饮酒出现御寒保暖假象的真正原因
酒的主要成分,自然是酒精,当人们饮酒的时候,尤其是在早晨的时候饮酒,胃部所分泌的那种,能够分解酒精的酶由于浓度不够,这样酒精就很容易被人体吸收了。结果便是导致血液中酒精的浓度升高,这时候,我们便会有醉了的感觉,人在饮酒之后会感到全身温暖、发热,之所以会有这种感觉,是因为酒中的乙醇经过消化道进入血液后,其中一方面使人体皮肤的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使热量加快散发到体表,因而使人感到温暖发热;另一方面,乙醇随着血液循环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着麻醉作用,使人体对外界环境刺激的敏感性降低,因而对寒冷的反应不敏感。
三、饮酒后在寒冷条件下的危害
在寒冷环境中饮酒对人体是十分有害的。这是因为,一方面乙醇在人体内所产生的热量极其有限。据测定,每克乙醇在体内仅能产生7.1千卡热量。人如果喝下50克60度的白酒,其产生的热量仅相当于3个鸡蛋、25克油或50克白糖所产生的热量。这点热量对人体温度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另一方面,乙醇会引起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使人体内大量的热量通过皮肤散失,反而会使体温下降。引起体温调节功能失调,热量丧失增多,这时胃受酒精的麻醉,功能也明显下降,人体产热功能减弱。而御寒一是要进食有营养的食物,增加热量;二是加强保暖。若是单纯靠饮酒御寒,反倒不耐寒。所以,不宜饮酒来御寒保暖。
四、饮酒出现御寒保暖的真相
终上所述,借饮酒来御寒,对人体非但起不到保温御寒的作用,反而使人更容易发生感冒、冻伤。有些朋友正是因借酒御寒,致使体内热量大量散失,体温明显下降,醉酒者自己却毫不知觉而导致冻死。可见,酒并不能御寒,而只会降低人体的御寒能力。饮大量的烈性酒,会诱导急性胰腺炎。,长期饮酒还会形成慢性胰腺炎,使胰腺不能分泌消化酶,而形成慢性腹泻,以致营养素吸收不良。
冬天的天气特征十分明显,寒冷的让人受不了,许多人虽然经常会待在室内,但是有些地区的室内是没有暖气的,还是非常寒冷,需要从着装和饮食上注意防寒保暖,以免身体受寒风侵袭,那么冬季如何正确的防寒保暖?冬季防寒保暖要怎么做?
1、冬季如何防寒保暖
一、到室外应头戴帽
冬季头部露在外面,易受寒邪侵袭,一旦受寒,容易引起感冒等。因此,戴帽子非常重要,并好还能将耳朵捂住。
二、保暖从腿开始
寒都始于脚,脚一旦受寒,会引起感冒或腰痛等不良症状,因些冬季脚部保暖特别重要。穿合适的鞋袜、按摩、足浴都是不错的选择。
三、穿衣不宜太紧,戴围巾别捂嘴
衣物太紧会影响血液循环,不利于保暖。围巾当口罩用对健康很不利,还易引起发呼吸道疾病。
四、室内温差不宜过大
寒冷的冬季,天气干燥,室内外温差过大,进出的时候易受凉。
冬季室温应在18℃为最佳。还可在室内放一盆水以增加湿度。
五、门窗不应太封闭
冬季室内应要经常通风换气,以保证室内的污染空气排出,保证空气的清新与氧气充分。
2、冬季小孩保暖原则
(1)背暖
保持背部的“适当温暖”,可以预防疾病、减少感冒。“适当温暖”就是不可过暖,否则背部出汗多,汗水变凉后容易因背部湿凉而患病。
(2)肚暖
肚子是脾胃之所,保持肚暖即是保护脾胃。孩子常脾胃不足,当冷空气直接刺激腹部。
孩子就会肚子疼,从而损伤脾胃,影响消化吸收。因此,天冷时给孩子24小时戴上肚兜,是保持温暖的好方法。
(3)足暖
脚部是阴阳经络交会之处,皮肤神经末梢丰富,是对外界最为敏感的地方。孩子的双脚保持温暖,才能保证身体适应外界气候的变化。
(4)头凉
孩子由体表散发热量,其中1/3由头部发散,头热容易导致心烦头晕,甚至昏迷。中医认为,头部最容易“上火”,孩子患病更是头先热。如果孩子保持头凉、足暖,则必定气血循环顺畅。
(5)胸口凉
穿着过于厚重臃肿,会压迫胸部,影响正常呼吸与心脏功能。同时,还容易造成内热。
肺就像两片叶子,它正常伸展开,才能发挥吐故纳新的功能。因此,衣服的心胸部位不要过于厚重,否则会有压迫感。
3、冬季保暖误区
1.蒙头睡觉(氧气变少易致呼吸不畅)
当室温低于16℃时,晚上睡觉会感到一些凉意,因此有的人把头蒙在被窝里睡觉,这样感觉上会暖和一些。在没有取暖设施的南方,或者取暖设施较差的郊区和农村,蒙头睡觉成为了一种保暖方式,这是非常不科学的。我们吸进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被窝里空气流通差,氧气会越来越少,二氧化碳和不洁气体却越积越多。所以,很多蒙头睡觉的人醒后会感到昏昏沉沉、疲乏无力。这就是不洁空气导致的呼吸不畅,出现缺氧的结果。
2.戴口罩防寒(更容易患感冒)
秋冬季节,街头盛行口罩一族,尤其是一些年轻人以为很时尚、很优雅。其实,很不科学。口罩使局部空气温度升高,但有个呼吸不畅的问题,呼出的二氧化碳有一部分又被吸了进来。鼻黏膜有丰富的血管和海绵状血管网,血液循环十分旺盛,当冷空气经鼻腔吸入肺部时,一般已接近体温。人体的耐寒能力应通过锻炼来增强,若依赖戴口罩防冷反而使人体变得娇气,更容易患感冒。不过,真的患上了冷风刺激的鼻炎,点滴药物以后,戴上口罩适度保温,真的有助于鼻炎水肿的消失。
3.饮酒御寒(易致酒后寒冷)
生活在东北林区的伐木工人有饮酒御寒之说,认为喝酒以后,会增加体内热量,起到御寒的作用。河北、山东、山西以及江南的部分农村也有这种说法。其实,这就大错特错了,饮酒后会使人血液循环加快,有浑身发热的感觉,这是酒精促使人体散发原有热能的结果,饮酒时酒精使人热汗淋漓,酒劲过后,因大多热量散出体外,反而会感到浑身冰凉,导致酒后寒冷。
4.皮肤瘙痒用手抓(引起继发感染)
冬天由于室内外干燥,时常会感到浑身皮肤瘙痒。不少人本能地用手挠,这就错了。皮肤干痒切不可用手抓挠,否则易抓破皮肤引起继发感染。防治方法是多饮水、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少吃酸辣等刺激性强的食物,少饮烈性酒。勤洗澡,勤换内衣。瘙痒严重者,可服用扑尔敏、非那根等药物,也可涂些炉甘石洗剂或涂搽肤轻松软膏治疗。
5.热水洗脸(降低脸部抗寒力)
冬季傍晚回家,用一盘热气腾腾的水洗洗脸、蒸熏一下,会让人感觉很舒服。这是因为,蒸腾的热气吹开了面部细微毛孔,促进了微循环。有人因此早晚都用热水洗脸,但早晨却不宜用热水洗脸,因为在冷空气刺激下,人的汗腺、毛细血管呈收缩状态。当遇上热水时则迅速扩张,但洗完以后,马上外出上班,迅速接触冷空气,毛细血管又迅速收缩,这样一张一缩,很容易使人的面部产生皱纹。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8121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