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是科技发达的时代,很多东西都可以通过网络实现,网络是既方便了我们,但同时也害了我们,现在很多人就因为网上的一些借贷平台导致人财两空,网上的各种低利息,高额度的贷款平台吸引了许多年轻人,但事实上真的有那么好的便宜?当然是不可能的,很多不良的借贷平台已经祸害了许许多多的青少年们,像前段时间的裸贷就已经逼死了好多年轻少女。那为什么会大家都那么甘愿把自己的私密信息提供给这些不合法的借贷平台呢?近期又曝出25岁硕士因网贷自缢,这些令人可悲的事情究竟是他们活该还是网贷平台的可恨呢?
为什么那么多年轻人愿意给这些网贷平台自愿提供自己的私密信息,这也是许多人费解的问题,就因为网贷公司可以轻易给他们提供高额的资金吗?当然不排除这个原因,因为大学生在银行是贷不了什么钱的,而所谓的网贷公司可以无条件给他们提供挥霍的资本,其实说到底主要还是由于现在的年轻人的消费观害死了自己,没有钱又喜欢装面子,最终又因为无力偿还不敢跟家人讲,不敢跟朋友讲,死要面子,把自己逼上了绝路,25岁的硕士生也是这其中的一员,被债务逼上了绝路。
他在13个网贷公司欠下了总共 共欠下5万多元债务,很多人就把矛头指向了网贷公司,那么就真全是网贷公司的错吗?但其实罗正宇所欠下的钱还不至于让他以命偿还的地步,以他的教育,找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逐渐改善经济状况,也不是没有希望。为什么他非要选择死亡这条路呢,其实这跟他的家庭关系有很大的原因,是他的家庭导致了自尊心强,又不爱跟他人交通。因为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异了,父亲又常年在外打工,是爷爷奶奶把他抚养长大,所以他遇事喜欢自己杠,加上他的家庭情况比较困难,他知道家人无力帮他偿还,只有死能够躲避这笔债务,所以他选择了最懦弱的方式。
其实像罗正宇这样,身处残酷现实和生活无奈中的年轻人还有很多,只因为他们家庭没法提供强大的后盾,所以他们需要外界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理解。孤独无助中,任何一根稻草都可能压垮绝望者,而一个年轻人在悔恨中怆然离世,无论如何都是社会悲剧。就像那句话,每个人都有难处,但是你永远没有办法体会有些人连活着都需要莫大的力气,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责备他们,因为处境不一样,我们需要给他们的是爱与关怀,最后在这里奉劝大家一句:远离网贷。不要贪慕虚荣,作为一个大学生,不要过度追求自己承受不起的高层次生活。
最近感觉迷茫的人好多好多,朋友圈、微博、知乎到处都充斥着浮躁迷茫的气息。
有对直接迷茫到跑出问句的,《30岁的女程序员该何去何从?》、《30岁还没有走到管理岗的人,后来都做了什么》……
有灌输成功学的,《听了这堂课,中国的工作任你挑》、《从普通助理到年薪百万,这种品质的人做什么都会成功?》、《我研究了百位富豪的第一桶金,发现这5大规律》、《月薪5万的人都经历了什么》……
有直接放弃治疗的《佛系文化|佛系的人生不需要解释》、《在中国,有360万人在假装懂蛙》、《痛心!25岁理工硕士旅社自缢:生前从央企辞职,靠网贷度日……》……
喝了很多鸡汤,有毒也好无毒也罢,都是用来安抚自己那颗浮躁焦虑的心,作用有多大自己心知肚明,拿起手机看到文章励志要成为一个什么什么样的人,做到什么什么样的事情,达到什么什么样的目标,放下手机还是该干嘛干嘛,偶尔刷到空虚,产生一点负疚感。恍然大悟别人的成功自己只有看着的份,却做不到……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啪啪啪的打脸。这类人包括我自己在内大多都是源于没有职业规划或者职业规划太草率。对于职业的长期发展和成长路径没有深入思考,什么阶段应该达到什么目标不清晰,什么阶段具备什么样的能力不清楚,怎么达到目标也没想过,导致在工作中很被动,习惯走一步看一步。这种状态带来的最直观的后果就是容易迷茫,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自己有没有成长也不清楚,也不知道怎么成长,或者不知道朝着什么方向去成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社会浮躁的风气让人迫切希望只通过寻找捷径获得成功,可能是本人有不劳而获的不良心态,还有可能是因为付出了努力却得不到预期效果就主动放弃进步……总之工作个三五年,回头一看,要么原地踏步要么别人倒退。甚至可怕的是,工作个十几年还没醒悟过来,导致自己进入一个十分危险的处境:能力与年龄的成长不匹配。这会进一步加深他在职场生涯中的被动,甚至影响自信陷入自我否定的情绪之中,要么被淘汰要么等着被淘汰。
走一步看一步不仅仅是指没有职业规划,还包括有职业规划但是遇到问题不随时调整,以及把短期的规划当做长期的规划。我们只是普通人,没有做官的爹从商的妈,我们的人生只能我们自己负责,职业规划时偷的懒,工作后都会加倍向我们讨债。所以职业规划相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更加重要。
职业规划=适合干什么(内在驱动)+应该怎么干(外在驱动)。
它的核心是“一核双驱”,这是我之前在知乎看到过一篇文章里面提到的,我觉得很受用。所谓“一核双驱”指的是:优势(天赋+知识+技能)+内在自我驱动(性格特质+兴趣倾向+职业价值观+专业技能)+外在成长驱动(行业地位+企业匹配+路径设计+向上管理),它们在进行职业规划时提供了一个大概的权重占比:优势(50%)+兴趣倾向(12.5%)+性格特质(12.5%)+职业价值观(12.5%)+专业技能(12.5%)
文中提到盖洛普公司通过长达25年、对超过200万人进行了数据统计和调查发现,有机会每天都能做擅长之事的人全身心投入工作的可能性要比不能发挥优势的人相比高出5倍。这个数据是真是假无从辩驳,但是得出的结论是一个人天生的优势对于做一份与优势相匹配的工作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
这个占比不是绝对的,如果性格特质十分明显,其所占的比重可能会上升到20%,其他比重会减少,你要自己去衡量,比如有人特别喜欢管理人,那他为了能升到管理岗位,兴趣倾向会提升,也会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提升专业技能。
不过很多人在做职业规划的时候把自己的兴趣和性格特征看的太重,有兴趣并不一定就具备与兴趣相匹配的优势,性格外向并不一定就适合做销售……所以我们先让自己走出两个误区。
1.高估“兴趣”给工作带来的动力
兴趣即:人们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假设你每天下班回家有很多时间,你可以看韩剧,你也可以画画,如果你觉得画画会更吸引你,那可以认为你对画画更感兴趣。人的兴趣各式各样,且各有特色。
我们很难鉴定自己的兴趣是否是真兴趣,是否能长久。你可能3分钟热度,一会对这个感兴趣一会对那个感兴趣;你可能从小到大都被教育要好好读书,除此之外,你没有涉猎过别的领域,所以你可能没有什么兴趣;你可能是个内向的人,看完了一集《奇葩说》,被双方辩友的口才所吸引,你很羡慕,你把自己得不到或者不具备的东西当做是自己的兴趣……
当兴趣没有成为工作的时候,你可能会对它爱不释手,因为它能带给你精神上的愉悦和心理上的满足,这可能就是你维持这个兴趣的原因和动机,但是一旦兴趣成为工作,这些精神上的愉悦和心理上的满足可能就不那么容易获得了,工作中干扰因素太多了:时间限制、绩效评估等等,如果完不成工作,可能就会让你觉得没有“成就感”,甚至丧失这个兴趣。
2.对“性格特质”在生涯决策中的作用过度解读
性格特质与兴趣不一样,它往往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保持稳定,并且性格回导致你的处事行为固定,而行为又决定结果。以前总听到“性格决定命运”这样的话,但是并不可信,因为拥有相同性格特质的人并非拥有相同的命运,每一个人的独一无二性,每一个人成长环境的不同,使得没有复制他人命运的可能。
很多人可能都做过各种各样的测试,用来指导自己适合什么类型的工作,比如MBTI测试,它只有16种性格组合,所以很容易就能找到一个与你拥有相同性格特征的人,我测出的是INTP型人格,我就是一个在社会中不断浮沉的普通人,爱因斯坦跟我同一种人格,差别一个天一个地,而且我对科研这种枯燥的学术研究型工作不感兴趣。所以相同性格特质的人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别。比如社交型性格的人,可能有人喜欢沟通,有人喜欢取悦,有人喜欢被取悦,这种差别足以决定他们的人生完全不同。
不要太迷信兴趣和性格的作用,他们存在的意义只是帮助我们验证我们走的路对不对。
在目标设定的SMART五项原则中,首当其冲的是A-Attainable-可实现性。也就是职业生涯中所谓的“门槛”。《刻意练习》的书中也说过,有些工作就是有天赋限制。比如体育行业对身高有要求,前台工作对气质形象有要求……如果门槛过高了,且进行弥补的难度过大,那这个职业规划方向就难以实现,这样的目标费时费力还没有意义,可以换个目标。
职业规划并不是千篇一律的要升职加薪,在如今这个社会,当领导已经不是职场生涯唯一的一条路,越来越多的人实现个人品牌的崛起。企业就像一个平台,人可以选企业,企业也可以选人。你想做什么,你适合做什么,取决去你对自己、对企业、对社会环境的综合认识和衡量。好好分析你自己的“一核双驱”规划模型,也许你觉得你已经很努力了却还是没有获得成就感,想想是不是你没有这方面的优势;也许你觉得你的工作做下去没啥意义,想想是不是你不认同现有工作的职业理念;也许你正在努力的工作着,突然某天发现这个行业没有前途了,想想是不是之前没有做好行业定位;也许你为公司做牛做马依然得不到重用,想想是不是向上管理环节有问题……找到问题进行针对性改正和调整,如果你喜欢做管理,你得根据这个模型判断自己有没有做管理的这个技能和全局把控能力;如果你想做行业资深人士,你看看自己的兴趣倾向和专业技能能不能让自己在这条路上走下去……
职业规划最好自己去做,因为没有人比你更了解你自己,有很多职业规划咨询师,你可以把咨询来的东西当做参考意见,最终做决定的人还得是自己。如果自己做的职业规划遇到困难都坚持不了,那找别人帮忙的一样也坚持不了。
可可?香奈儿说过:二十岁的脸是天生的,三十岁的脸是岁月雕刻的,五十岁的脸是自己选择的。
岁月不仅会改变容颜,还会雕琢灵魂。
年轻的时候,总想容颜不改,有情饮水饱;后来才知道,气质这回事,并不一定靠脸;直到有一天,容颜老去,才真正明白: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于丹说过:看过千娇百媚,行遍千山万水,历经千难万阻,老之将至,生命中的那些红尘过往,意气飞扬,从来都不会消散。
而恰恰是那些艰难岁月,更让人回味铭记,终有一天让我们活出更好的样子。
01
生活给予的苦难,有人奋起抗争,也有人一击即倒,所不同的就在于内心的选择。
2017年11月30日,一个容量高达10G的资源在网上疯传,引爆了网络。167名大学生手持身份证的裸照和肉偿视频被泄露,其中147人的信息被泄露,大部分年龄都在17到25岁,而更让人可悲的是付出了这样惨重的代价,仅仅是为了借几千元。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性开始如此廉价。
真的家境很贫寒吗,更多的是因为虚荣攀比。其实大学校园有很多方式可以自给自足,兼职,助学金,奖学金,前提是你不攀比的话。
这是一个超前消费的时代,钱不够就用蚂蚁花呗,还不够就用蚂蚁借呗去还蚂蚁花呗,再不够找亲戚朋友,父母同学,最后走上的是网贷的不归路。
无独有偶,十几天前,25岁的研究生罗正宇,在武汉江岸区上海路一家小旅社自缢。他对家人谎称在武汉工作,实则靠着小额网贷借新还旧,辗转在小旅社、网吧流浪生活。
事后,家人从其遗物手机信息中,发现了其支付宝仅余0.71元,13个手机网贷APP,共欠下5万多元债务。
有的人被生活所迫,走向不归路,另有一群人,却在重压下奋起抗争,最终遇到了更好的自己。
同学M,从小家境贫寒,上大学的时候学费都是东拼西凑的,进学校的时候父母双双下岗,姐姐又刚刚离婚,但你从她脸上丝毫看不出沮丧,失落。
大一的时候就当了学生会会长,长相普通,家境不好的丑小鸭,凭着自己的努力,周末兼职,家教,拿奖学金,硬是靠着自己读完了四年医学课程。
医学专业的课程量极多,光是完成自己的课程就已经很不容易,更不要说还要安排学生会的事情和四处兼职赚取生活费。
大学四年,从大二开始就没有要过家里一分钱,大三的时候保研,研究生期间继续担任学生骨干,直到毕业后,公派出国攻读博士学位。
现在她已经和丈夫定居德国,在杜伊斯堡的医学研究院,两人既是生活伴侣,又是事业伙伴。前不久度假期间的照片,让人称羡不已。
生活就是这样,天生的改变不了,有的贫穷,有的富贵,但后天努力的,都是可以争取的。
生活总是会对那些又努力,又上进的姑娘微笑的。
02
刚刚过去的春节晚会,给我的印象和往年一样,不好也不坏,与其说是看节目,不如说是陪家人的一种仪式。
唯一不同的是王菲和那英对唱的一首《岁月》,让我的心不经意的跳了一下。就连很少关注音乐的妈妈都说了一句:哎呦,王菲,一点没变。
是的,一点没变,王菲还是当年的王菲,岁月没有让她打折,反而更生仙气。
曾记得1998年的那首《相约98》,红透了大江南北,时光横跨20年,一首《岁月》同台对唱,我真的没有觉得岁月在王菲的脸上留下什么痕迹。
脸上依旧是那么云淡风轻,声音依旧是那么空灵婉转,岁月流转,天后始终未曾迁就。
王菲的美,并非那种一眼看去就过目不忘,而是历经沉浮,依旧洒脱自在。她自己也曾调侃过:岁月在我脸上滑倒了,所以没有留下什么痕迹。
和窦唯在一起时,她能够放下天后的架子,安心做个小女人,甚至被媒体拍到去厕所到痰盂的样子,头发蓬松,邋里邋遢,丝毫没有巨星的样子,但她不在意,我有自己的生活态度,你们爱咋咋的。
后来,窦唯出轨,两人离婚,王菲始终没有说过一个字不好,只是轻轻浅浅的一句“缘分尽了”算是交待。
有的媒体问王菲:“想给窦靖童找什么样的爸爸?”王菲回答:“童童有自己的爸爸,我要找的是自己的伴侣。”
这样的云淡风轻,不是一般女子所能达到看透的。
去年,王菲的上海演唱会开得不能算成功,被很多人诟病,很多负面评论,天后老了,声音没有年轻的时候纯净了。
但我看到的是她和窦靖童的唱和应对,也许作为一个歌手,总会老去,总会隐退,但作为母亲,能够和自己的女儿在舞台上同台演出,见证女儿的成长,也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她做到了。
如今,她和谢霆锋历经14年的分分合合,终于走到了一起,纯粹的爱情,成功的事业,优秀的孩子,还有什么苛求的呢。
每个人都会老去,岁月的刻刀不会饶过任何人,容颜老去,灵魂却更加通透,愿我们也能如她一般,历经岁月洗礼,归来仍是少女。
03
岁月最大的敌人是婚姻,经历过婚姻,人们成长成熟,婚前的无忧无虑,都换做了婚后的柴米油盐,再从围城中走出来,早已是物是人非。
古往今来,婚姻状况差过张幼仪的,恐怕也是少见。
张幼仪和徐志摩的一段婚姻,如同是一场噩梦,嫁给恶棍不过是拳脚相加,嫁给徐志摩却换来的冷漠和无视。
徐志摩完全不顾她已经怀孕,坚持离婚,还写下了那句著名的“无爱之婚姻忍无可忍,自由之偿还自由”。
他们成了民国历史上“文明离婚”的第一对,那个写出“你是天空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我的波心”的新月派诗人留给张幼仪的只有冷酷的背影。
离婚之后的徐志摩并没有得到女神林徽因的垂青,反倒是张幼仪上演了一部励志大片,华丽的离婚分割线之后,她的人生开始有了鲜花与掌声。
人生为她关上了婚姻的大门,却打开了事业的窗口,她在金融业屡创佳绩,股票市场出手不凡,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借助四哥张公权的人脉关系,使女子商业银行走出困境。
每天上午九点,准时在办公室忙碌,下午,请了教师补习文化知识,她总是最晚一个离开办公室,她要把自己前半生缺失的加倍补回来。
除了金融业的成绩,她一手创立的云裳时装公司还成为上海最高端、生意最兴隆的时尚汇集地,陆小曼、唐瑛等当时的名媛都在那儿做衣服。
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离婚之后,她和徐志摩的关系反而有了改善,他对她虽然没有爱情,却在她漂亮转身之后有了尊敬。
徐志摩赞叹:“一个有志气、有胆量的女子,这两年来进步不少,独立的步子站得稳,思想确有通道。”
岁月对张幼仪是苛刻的,是残酷的,嫁给徐志摩未曾得到丈夫一点点爱,但正是岁月的雕刻让她的内心逐渐强大起来。
就像阿多尼斯说的:世界给我满身伤痕,但伤口长出的却是翅膀。
张幼仪最终长眠在纽约绿草如茵的“芳诺依福”(FERNOEIFF)墓园,墓碑上刻着她最终的名字:苏张幼仪。(取自第二任丈夫,一名普通的香港医生苏纪之)
所谓的岁月静好也就是这样吧,总要先有岁月,才能静好,不经岁月雕琢,怎么能体会生活的静好。
04
从借了网贷无力偿还走上绝路的理工男,到自我成长的女博士,从云淡风轻的天后王菲,到民国奇女子张幼仪,各有各的命运,各有各的归宿。
岁月毫不留情,给世人公平的雕琢,有的不经坎坷,灵魂破灭,有的坚忍不拔,浴火重生,所不同的不过是选择。
想起前段看的电视剧《使徒行者2》,每集一段片首语,有这样一段深深打动了我。
我不相信造化弄人,世界上出类拔萃的人,都主动寻找他们想要的环境,要是遍寻不获,他们就创造一个——萧伯纳。
岁月不仅会改变容颜,还会雕琢灵魂,一切都看我们内心的指引和选择。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7963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