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尤其是机器人诊断方面有了许多进展,眼科、骨科、肿瘤科等科室纷纷加入。机器人问诊,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眼科机器人0元诊断白内障
全球首个眼科专家级问诊机器人近日上线了!
“这是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自己研发的全球首个眼科专家级人工智能门诊,专门看先天性白内障的。”中山眼科中心白内障中心教授、人工智能诊疗团队负责人林浩添介绍,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刘奕志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建立的“cc—cruiser先天性白内障人工智能平台”基础上,中山眼科中心于2017年4月开启“眼科人工智能诊疗”。在人工智能门诊就诊的先天性白内障患者,除接受常规诊疗外,还可以享受专家级人工智能的诊疗。
林浩添介绍,疑似患有先天性白内障的患者,在门诊挂号时候可同时挂到专家门诊和人工智能门诊的号,人工智能门诊收费为零元。患者在就诊时就可以同时在两个门诊就诊。“一般,专家门诊的等候时间较长,患者就可以利用这个间隙到人工智能门诊找机器人就诊。”
人工智能门诊诊疗先天性白内障只需要一张患者的眼部照片即可。林浩添介绍,人工智能与专家分别给出诊疗方案,然后由专家综合评估两个方案,给出更适合患者的诊疗意见。“目前机器人的诊断准确率高达93%,在对错误原因进行分析的时候发现,是因为照片不清晰误诊为白内障的,无一漏诊。所以,提供一张清晰的照片很重要。”
目前,机器人“cc-cruiser”主要用于先天性白内障诊断。林浩添认为,未来人工智能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争取半年内让人工智能进化到通用型智能,一年内,希望能多专科并进,服务更多眼科患者”。
骨关节机器人综合预诊信息
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骨关节科,有个预诊机器人。
“骨性关节炎的疾病有自己的特点,需要考虑普遍性的问题,比如疼痛部位、持续多长时间、什么情况下出现疼痛、服用过或正在服用什么药物、是否吸烟喝酒等。”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骨关节科副主任医师史冬泉介绍,如果在病人等待就诊的过程中,就有一个医生助理帮忙把这些问题都问到了,可以提高医生跟患者沟通的质量,医生有更多时间来探讨病情。
从去年年底,由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关节中心学科带头人,主任医师蒋青领衔研发的预诊机器人开始在南京鼓楼医院骨关节科投入使用,预诊机器人就是一个医生助理的角色,患者在候诊时,会被要求让预诊机器人先看一下,在回答与骨关节疼痛相关的健康问卷后,“机器人”会“吐”出一份综合报告单,患者拿着报告单再去找专家就诊。
“骨关节炎一些药物对胃肠道有一定的损害,在预诊时,胃肠道和心血管风险因素作为筛查的主要标准。预诊机器人将心脑血管病筛查和胃病九大高危因素做成问卷,将病人过往用药和既往病史记录通通记录在报告单上,帮助医生选择更安全的临床用药。”史冬泉介绍。
在鼓楼医院骨关节科一个星期有两个专家门诊,而预诊机器人就在这个时候发挥作用,且预诊机器人的服务都是免费的。史冬泉说:“目前预诊机器人采用的是文字沟通方式,不太适合阅读不太方便的人群.我们也在积极研发第二代,未来可以通过语音来沟通。”
沃森机器人肿瘤诊室的明星医生
今年四月开始,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沃森国际肿瘤诊疗中心挂牌成立并正式开诊,而沃森机器人就是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名医堂的肿瘤专门诊室里的明星医生。
如今的肿瘤患者就医,通常一次只能得到一个科室的专家建议,而患者及家属往往会就诊断方案对比好几家,比如,在家门口的医院得到一个诊疗方案,还得去北上广再弄一个,有条件的还会去美国找一个诊疗方案,对比一下,给自己选一个更合适的。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肿瘤内科主任张晓春教授介绍。
在有了沃森之后,这种情况有所改变。张晓春询问患者病情后,将病情关键字传输给了沃森。片刻检索后,沃森呈上了患者的初步诊疗方案。“按下‘ask’按钮的瞬间,沃森医生就提供了绿色、橙色、红色几套治疗方案。绿色是强烈建议的最优方案,橙色是建议医生基于病人具体情况的可选择性方案,红色是不建议的治疗方案。”张晓春介绍。
沃森机器人是2007年由ibm公司研发,仅需17秒,便能阅读3469本医学专著、248000篇论文、69种治疗方案、61540次实验数据、106000份临床报告。而在做诊断时,沃森会先从患者的病历中提取关键词,再从海量数据中迅速筛选出重点数据,而后为患者量身订制出多款“个性化”治疗建议。
“可以说,患者是不出国门即可得到国际权威的个体化治疗,目前还是免费的。”张晓春强调,沃森虽然是一个如此强大的助手,但是最终选定治疗方案的还是医生。
人工智能在相当领域里可以代替医生和协助医生
在医学领域,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如火如荼。据统计,医疗行业占人工智能应用市场的五分之一,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76亿美元。
在人工智能出现之前,我们的许多医疗建设过程都非常缓慢。我们一直在为医疗场景寻找合适的技术。人工智能的出现是关键的转折点。大量医学知识需要人工智能数字化和智能化。这是一个巨大的项目。”
众所周知,医疗领域最突出的问题是高质量的医疗资源的短缺,特别是当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时,对医生的需求日益增加。然而,医学人才的培养体系和速度却一直落后于前者。培养一个单一的医学院学生系统需要五年时间。各种因素导致了医疗资源的不平衡和看病难。
结果,人们开始把希望寄托在机器上。因为一旦机器能够看医生,供应量就会无限增加。因此,“人工智能医疗”的结合已经出现。医学人工智能除了缓解漏诊和误诊问题、弥补资源供需缺口、提供健康咨询服务外,还具有提高制药效率、提高外科手术准确性的价值。
当然,事物的新进化经常伴随着问题和挑战,人工智能也不例外。例如,数据是智能医疗的基础,但医疗卫生数据的标准化、统一性和智能化还有待提高。例如,人工智能充分应用后,如何满足伦理和情感需求等都是人工智能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人工智能技术将在未来逐渐取代医疗行业的一些工作,并大大改进医疗诊断和治疗方法。
医加医健康机器人是个高科技产品,不仅使用方便,而且实实在在的解决了看病难的需求,用户可以直接通过机器人就能在家为身体检测,还能通过机器人直接联系执业医生在线视频问诊,实在是太方便了。其实这家公司是很有实力的,是香港上市公司直接控股的。
余烨是广东惠州一家专业生产电视遥控企业的老板,喜欢管理机器人,因为刚刚投入400万韩元引进4条机器人生产线,减少了50多名员工。现在广东的很多工厂都希望降低人力成本,这也是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机会。广东惠州市陈赫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余艺:这些年招聘困难,迫使我们通过机器代替人。机器人代替人工会给企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在车间里,记者看到这些定制的机器人把按钮、电路板仔细地装在遥控器箱里,组装完毕后逐一测试遥控器。
看到机器人诚实,不辞辛劳地工作,吕叶非常高兴。他的客户都是三星、东芝、日历、华为、中国电信等大企业,所以不能对产品质量和订单生产开丝毫玩笑。广东惠州市陈赫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余艺:有时不知道原因,他们(职员)就会离职。你要培养熟练工。离职后会对整个生产线的质量造成很大的风险。如果那时机器人做了,就不会有这个问题了。还有一个人工的问题,我们都知道,人工近年来人工成本逐年上升,每年上升近10%至20%。目前引进的4辆机器人装配线,以节省下来的工人工资,需要2年才能收回成本,但尝到甜头的余烨已经决定引进更多的机器人。
广东惠州市陈赫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余锐:最终改造目标之一是把我的整个生产线全部报废。只要1 ~ 2名人员与机器人合作,就能实现整个装配线的改造。弧焊火炬重量比较小,一般重量都在3公斤以下。(2)在快速运动状态下,要保持机器人的稳定性。如果末端载荷过大,惯性就会增大,惯性过大,在高速运动状态下稳定性就很难得到保证。
在复合激光弧焊中,焊接机构的重量在20公斤左右,因此要大大提高整个机器人的重量,一般使用50公斤重的机器人,采用50公斤重的机器人,而不是刚刚达到重量的30公斤机器人。业界最经典的ABB弧焊机器人IRB1410问世已近20年。2005年,ABB机器人在中国进行本地化生产,生产了IRB1410机器人。该弧焊领域的明星产品,结构设计当时比较先进。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7870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