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有患者输液后发现手肿然后扇护士,这样的行为明显是不对的,因受到道德谴责。那么对于输液,相信对大家都并不陌生,它俗称打点滴、打吊瓶,是我们国家较为常见的治疗手段,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注射大国,在日常,我们无论小到普通的感冒发烧,大到炎症、癌症,都时常用输液进行治疗,有时甚至即使医生不建议输液,有很多患者仍要求,那么输液真的是万能药吗?经常输液真对人体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吗?真有大家想象中那么好吗?其实平时大病偶然输液没什么问题,的确对人体相对较好,毕竟见效快,但是经常输液则对人体有很大的危害,下面简单介绍几种危害,希望对大家有一定帮助,让大家了解经常输液有哪些危害。
危害一、经常输液,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力与抵抗力,会使身体产生抗药性。如果我们无论大病小病都用输液,长此以往不仅会增强人体的耐药性,还可能干扰人体的正常防御功能。抵抗力降低了,人体容易受细菌感染而导致生病,生病后又输液,输液后将再次降低人体抵抗力,就会形成恶性循环,以后对应同样的疾病,再次输液就很难好起来,甚至输完液后根本没效;
危害二、输液会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特别是过敏反应。输液是直接作用在血液中,虽然见效快,但输进去的药物没经过胃部消化就直接起效,因此输液比口服更容易产生药物不良反应;
危害三、经常输液,会无形中加重心脏、肾脏负担,而且输液的费用往往比口服的药物要昂贵很多,经常输液比较浪费钱财。
危害四、经常输液会使你的血液中不溶性微粒增多,久而久之,就会引起微血管的血栓梗塞、肺内肉芽肿、肺纤维化、肺静脉压、肺动脉压增高,以及局部组织水肿、炎症、坏死,甚至引起癌症等。
以上就是经常输液的几种危害,其实输液的危害并不仅仅是以上几种,还有很多,如经常输液会导致自身菌群失调,增加身体感染疾病的机会等等,因此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遵循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的治疗原则,当然这也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合理用药原则,尤其对于小孩子,父母们不要老是要求医生进行输液治疗,这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危害,当然医生也不应该老是推荐患者使用输液进行治疗,应该做到什么病用什么药,不要当输液是万能药。最后希望大家能真正知道经常输液的危害,能尽可能地减少输液,让自身更健康。
危害(一)据统计用电镜观察每瓶输入人体的液体里有大约30万个直径在10--30?玻璃碎屑及橡胶微粒,而人体毛细血管直径只有10?,所以这些看不见的微粒将沉积在肺脏导致肺功能下降,现代人肺功能下降、肺活量降低与此不无关系!
危害(二)输液过多过快将引起急性心衰,长期输液将加重心脏和肾脏负担,对健康带来严重不良影响.
危害(三)输液过多往往伴随着抗生素的大量滥用,导致人体菌群失调,抗病能力下降,免疫力降低以及细菌抗药性的增加.这些都将对我们的身体产生严重的恶果!
危害(四)如果消毒不严、操作不规范,因液体污染引起过敏反应、输液反应等,为此每年全国都有不少人付出生命!
对策:一、去正规的医院或诊所看正规的医生,根据病情用药而不是为了其它去输液!二、医护人员规范操作,避免污染和减少微粒的产生,同时使用合乎要求的液体、输液器、注射器,尽可能过滤掉微粒。减少和避免输液的不良反应发生。 输液打吊瓶,因其见效快、疗程短而深受青睐,但是现在,很多人无论什么病,也不管病情如何,纷纷要求输液。 特别是换季之时,感冒发烧的患者大幅增加,各大医院输液室人满为患,而实际上,大部分患者是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发烧,其实根本用不着输液,吃些药,多休息休息就会好。输液本是为了治病,但是不根据病情就频繁地挂上吊瓶,不但可能对病情不利,反而可能对身体造成更多损害。与口服药物相比,输液的过敏反应几率更高,更易产生耐药性。无论小感冒还是其他什么病,人们总以为输液打吊瓶最保险又省事,但却有可能成为一种“输液病”。
据北大第一医院血液内科的许医生介绍,“输液病”就是有些人得了一些感冒等小的疾病时,喜欢采用输液的方式治疗,导致以后再得同样的病如果不输液就不太容易治愈。因为输液的相对药量更大一些,而且不经过胃肠道吸收直接进入血液,效果可能更明显。但是一般人得了感冒等病去医院输液,一天一般只输一次,这样就会造成本来 应一天分三次或四次输入的药量一次性输入了体内,输完后血药浓度要达到一个高峰,但过一段时间浓度就会降低,这样就造成血药浓度不稳定,以后就可能诱发细菌产生耐药性。还有就是过敏反应。相对而言, 口服药要经过肠道吸收,将身体不需要的或对身体有害的物质过滤掉,之后才进入肝脏代谢,经过这样一个过程之后就会降低血药浓度,进而降低过敏反应发生的几率。而输液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发生过敏反应的几率相对就大,而且快,甚至有些过敏反应是致命的。输液药品微粒过大,长期积累,易造成肺部堵塞,影响肺脏功能。相对于口服药而言,频繁地输液可能还会对身体的一些器官造成影响。任何液体药品在生产过程中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不溶性微粒,国家在这方面也有相应的标准。
据北京妇产医院妇幼保健院副院长丁辉介绍,国家《药典》中规定的液体药品中含有的不容性微粒直径不能超过10毫微米。但是有调查却发现,市场上销售的很多输液药品含有的不容性微粒直径都超过了这一规定,有的甚至达到50毫微米以上。人 体最窄处的毛细血管是不超过10毫微米的,因此一旦输液药品微粒过大,就会在血管内造成堵塞。wu警总医院病理科主任纪小龙指出,药品进入血液后,全身所 有的静脉血都要回流到一个屏障器官,即肺脏,它能起到过滤器的作用,所以只要是直径大于毛细血管最窄处的颗粒都会被肺过滤出来,只能停留在肺里。这些颗粒无法通过代谢排出体外,这样就会造成肺部堵塞,肺部血管本来都是通畅的,这些颗粒积聚在肺部就使得氧气交换不够,人体呼吸困难。颗粒堵在血管里无法 被清除出去,这时身体自动地采取第二个处理办法,就是将这些颗粒包起来,形成一个更大的团块。
输液时如果经常输不合格的药品,肺里就会积聚很多这样的团块。丁辉认为,我们平时输的液体一般是每瓶250毫升或500毫升,如果按每瓶500毫升计算的话,只要我们所输的药品达到80瓶,就会在我们的体内留下5000多个那样的团块,致使肺形成纤维化,呼吸能力就会下降,同时可能影响全身的氧的供应。定期输液预防心脑血管病效果值得怀疑现在,一些中老年人定期到医院输点活血化淤、扩张血管的药物,以预防血栓、冠心病或栓塞发生。但是这样做有多大的作用呢?
北医一院心内科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大夫认为,这样做没有科学依据,虽然静脉输液会比口服药起效快,但停止输液后没有口服药维持的时间长。而且心脑血管病的致病因素很多,特别是和人的生活饮食习惯关系很密切,单纯地依靠输液并不能解决多大的问题。
北京军区总医院血液科的谭大夫也认为,如果医生没要求,心脑血管病人就没有必要在这些疾病的易发期定期到医院输液,我们不提倡使用定期输液的方式进行预防,服用口服药会更好些,而且比输液要安全。>>>>
治疗感冒要慎用输液方式■医生建议 尽量避免用药,能口服的就不打针,能打针的就不输液,尽量采用中药治疗。
“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
输液因为是药液直接进入人体循环系统,所以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胃肠道的副作用,但是风险也比较高。当体内静脉输入了致热、致敏物质,如致热原、死菌、游离的菌体蛋白或其他代谢产物时,就可能发生反应。静脉输液的无菌要求极高,无论是药物、溶液、药瓶,还是消毒皮管以及操作过程都要求无菌,基层医院难以保证,即使是大型医院,也无法完全保证无菌,还是有1%以上的输液者会发生输液反应。因此,千万不要不管是否需要就盲目输液。
其实静脉输液的弊端还是很多的。最常见是刚才提到的输液反应。由于输液所用的药液从配置到操作都是人为的,每个环节都有可能带来污染。另外,注射液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的杂质或添加剂,极有可能对人体构成潜在的威胁;患者本身体质的过敏特征,都可能由于输液而引发严重的不良反应,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输液反应是无法绝对避免的,严重的急性输液反应对于体质较弱的人甚至会危及生命。
另外一个越来越被大家认识到的危害是微粒,药液中直径在2-50微米之间的不溶性微粒是肉眼看不见的,这些微粒进入体内循环系统,不能在体内代谢,有可能造成各种输液污染疾病,如小血管的堵塞或者肺内的肉芽肿,尤其是婴幼儿,血管细,微粒危害就更容易发生。
输液室各种病人都有,尤其在基层医院,条件有限,有时不能做到病患的分类隔离,很容易通过空气传播和身体接触产成病毒细菌的二次感染。
还有输液一定会造成药费提高。有一些轻微肠道感染的患者,输入大量抗生素还会造成体内正常生物菌群的紊乱。长期输液还可能引起静脉炎。输液的药物过敏反应也比口服要快等等。所以说,盲目输液的危害还是很大的。
静脉输液对血管是一个极大的刺激。长期或不当的输液都会对血管造成严重的损伤。静脉输液会给人体输人大量的无菌溶液或药物,不管是何种注射剂都会有大量不溶性微粒,这些微粒进人人体会造成巨大的伤害,甚至危及生命。当药液中的微粒超过毛血管的直径时,这些微粒就会在肝、肾心等毛细血管中积压下来,若长期输液就会造成肺动脉高压、肺纤维化并癌、出血、静脉压升高、微血管血栓等严重后果。同时,随着这些微粒被巨噬细胞吞噬,巨噬细胞增大,形成肉芽肿。不正确的静脉输液,如静脉穿刺时针头选择不当、穿刺进针方法与角度不当、固定方法不稳妥等都会造成血管的机械损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7644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