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哪些安全措施可以有效防止触电
防止直接触电的安全措施:
(1)利用绝缘物防止电气工作人员触及带电体。
(2)利用屏障或围栏作为屏护,防止工作人员触及带电体。
(3)设置障碍,防止无意触及带电体。
(4)工作人员与带电体,应保持电气安全工作规程要求的安全距离。
(5)保护接地。
(6)使用漏电保护装置。
(7)使用安全电压。
防止触电的注意事项是:
1、进行电气工作前,需先验明确实无电;
2、用电设备的金属外壳(如洗衣机、冰箱等)应保持良好的接地;
3、用电线路及电气设备绝缘必须良好,灯头、插座、开关等的带电部分绝对不能外露,严防人体触及带电部分;
4、湿手不要接触或操作电气设备;
5、教育孩子不要玩弄电气设备;
6、安装触电保安器。
发现有人触电,应先设法断开电源然后进行急救。对失去知觉的急救主要方法是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并迅速请医生到场检查处理,严禁注射强心针。
二、发生触电事故时应当怎么做
近些年,触电事故频发,相信大家伙在新闻上也都看见过,引发一件又一件触电事故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其实,归结起来就是没有安全用电,还有就是施救者不恰当的施救耽误了救治时间,所以,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展开急救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发现触电事故如何施救触电者。
正确的施救方法主要有两步:
第一步:切断电源。
第二步:迅速让触电者从带电体上分离。
如果徒手施救分离触电者,对于施救者本身来讲危险性是极大的,也是不正确的做法,那么,一旦发生触电怎么样才能正确又安全的将触电者和电源线分离开来呢?这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当然是使用绝缘体将触电者与带电体分开了,那么,问题又来了,生活中什么东西属于绝缘体呢?例如:纸张、塑料、玻璃、木头、橡胶、陶瓷、衣服等等。但是不是所有的绝缘体都适合用来施救,像:纸张就比较柔软容易撕破,玻璃会比较滑也不适合施救,像塑料的绝缘效果比较好。所以建议大家使用比较长的塑料和木制品来进行施救。
施救的时候,要带上橡胶手套或者是用干燥的衣服缠到手上,去拉拽触电者,在这里小编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要触碰触电者的皮肤,以免发生导电事故,伤到施救者自身。
第二种方法,也是第二种情况,就是如果电线压在触电者身上,施救者可以用干燥的木筷子或者塑料衣架挑开电线,目的就是让触电者脱离电源,施救者一定要小心,不要让带电体触碰到自己。
如果你遇到了第三种情况,你可以尝试第三种方法:如果触电者是手握带电体,或者是电线缠身,这种情况就危险了,施救方法也比较困难,不过可以干燥的木板塞到触电者身上,使其与地隔缘来隔断电源。
三、触电的原理是什么呢
触电是由于人体直接接触电源受到一定量的电流通过人体致使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甚至死亡。
触电时间越长,人体所受的电损伤越严重自然界的雷击也是一种触电形式,其电压可高达几千万伏特,造成极强的电流电击危害极大。
人体组织中有60%以上是由含有导电物质的水分组成,因此,人体是个导体,当人体接触设备的带电部分并形成电流通路的时候,就会有电流流过人体,从而造成触电。触电时电流对人身造成的伤害程度与电流流过人体的电流强度、持续的时间、电流频率、电压大小及流经人体的途径等多种因素有关。
人体一旦遇到强电流通过或人体细胞中的导电元素全部参与导电时,其身体中的大化学分子就会彻底的解体而致使生命终结。这种状态会出现在超过安全电压的情况下,电压越高对人体细胞的伤害作用越大,当电压在数万伏特以上或者是在数亿伏特的雷电场中,人体的细胞会完全的被碳化。
四、触电的伤害有什么呢
心室纤维性颤动
当电流通过神经纤维刺激到肌肉时,肌肉即要收缩。心脏本身具有工作过程所需的电动势,形成心脏各个区域按正确顺序有节奏运动的控制电信号。这个电信号的平均电压为1~1.6mV,心脏的一个博动周期约为0.75s。当通过人体的触电电流和通过时间超过某个限值时,心脏正常博动的电信号便受到干扰而被打乱。这样,心脏便不能再进行强有力的收缩而出现心肌震动,这就是医学上所称的“心室纤维颤动”。若这种颤动不及时消除,很快会导致心脏停搏,造成死亡。用高压电脉消除颤动的装置称为心脏除颤器。低压情况下(110 or 230 V ),工频电流(60Hz)引起心室纤维颤动的最低电流是60mA,对于直流电则需要300-500mA。如果触电电流直接流经心脏,则大约1mA的电流(DC or AC)就可能导致心室纤维颤动。
神经干扰
电流能干扰神经控制(尤其是对心脏和肺的控制),因为神经元的神经控制基于电荷(电流)传递。经历多次触电事故或严重触电事故而幸免于死的人,事实证明会遗留下神经系统疾病。触电电流回路经过心脏时,当电流达到某值,会使人立刻丧失意识。
(1)对工作中经常接近的电器设备做好检修和维护,保持良好的绝缘,并安装接地或接零。
(2)检修电器设备时要切断电源,并挂警示牌或设专人看管。
(3)配备和使用绝缘板、手套、鞋和安全工具,加强人体对地的绝缘。
(4)使用合格的电器设备,按照规定进行安装,并安装漏电保护器。
在用电过程中,必须特别注意电气安全,如果稍有麻痹或疏忽,就可能造成严重的人身触电事故,或者引起火灾或爆炸。人体是导电体,一旦有电流通过时,将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由于触电的种类、方式及条件的不同,受伤害的后果也不一样。
一,触电的种类
1,单相触电
人体的某一部分接触带电体的同时,另一部分又与大地或中性线相接,电流从带电体流经人体到大地(或中性线)形成回路。
2,两相触电
人体的不同部分同时接触两相电源时造成的触电,对于这种情况,无论电网中性点是否接地,人体所承受的线电压将比单相触电时高,危险更大。
3,跨步电压触电
雷电流入地或电力线(特别是高压线)断散到地时,会在导线接地点及周围形成强电场。当人畜跨进这个区域,两脚之间出现的电位差称为跨步电压Ust。在这种电压作用下,电流从接触高电位的脚流进,从接触低电位的脚流出,从而形成触电,如图4-1-3所示。跨步电压的大小取决于人体站立点与接地点的距离,距离越小,其跨步电压越大。当距离超过20m(理论上为无穷远处),可认为跨步电压为零,不会发生触电危险。
4,接触电压触电
电气设备由于绝缘损坏或其它原因造成接地故障时,如人体两个部分(手和脚)同时接触设备外壳和地面时,人体两部分会处于不同的电位,其电位差即为接触电压。由接触电压造成触电事故称为接触电压触电。在电气安全技术中接触电压是以站立在距漏电设备接地点水平距离为0.8m处的人,手触及的漏电设备外壳距地1.8m高时,手脚间的电位差UT作为衡量基准,如图4-1-4所示。接触电压值的大小取决于人体站立点与接地点的距离,距离越远,则接触电压值越大;当距离超过20m时,接触电压值最大,即等于漏电设备上的电压UTm;当人体站在接地点与漏电设备接触时,接触电压为零。
5,感应电压触电
是指当人触及带有感应电压的设备和线路时所造成的触电事故。一些不带电的线路由于大气变化(如雷电活动),会产生感应电荷,停电后一些可能感应电压的设备和线路如果未及时接地,这些设备和线路对地均存在感应电压。
6,剩余电荷触电
是指当人体触及带有剩余电荷的设备时,对人体放电造成的触电事故。带有剩余电荷的设备通常含有储能元件,如并联电容器、电力电缆、电力变压器及大容量电动机等,在退出运行和对其进行类似摇表测量等检修后,会带上剩余电荷,因此要及时对其放电。
二,电流对人体的伤害
危害分为:人体触电有电击和电伤两类
1,电击是指电流通过人体时所造成的内伤。它可以使肌肉抽搐,内部组织损伤,造成发热发麻,神经麻痹等。严重时将引起昏迷、窒息,甚至心脏停止跳动而死亡。通常说的
触电就是电击。触电死亡大部分由电击造成。
2, 电伤是指电流的热效应、化学效应、机械效应以及电流本身作用下造成的人体外伤。常见的有灼伤、烙伤和皮肤金属化等现象。
三,影响电流对人体危害程度的主要因素
电流对人体伤害的严重程度与通过人体电流的大小、频率、持续时间、通过人体的路径及人体电阻的大小等多种因素有关。
1,电流大小
通过人体的电流越大,人体的生理反应就越明显,感应越强烈,引起心室颤动所需的时间越短,致命的危险越大。
对于工频交流电,按照通过人体电流的大小和人体所呈现的不同状态,电流大致分为下列三种。
感觉电流 :是指引起人体感觉的最小电流。实验表明,成年男性的平均感觉电流约为1.1mA,成年女性为0.7mA。感觉电流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但电流增大时,人体反应边的强烈,可能造成坠落等间接事故。
摆脱电流:是指人体触电后能自主摆脱电源的最大电流。实验表明,成年男性的平均摆脱电流约为16 mA ,成年女性的约为10mA。
致命电流:是指在较短的时间内危及生命的最小电流。实验表明,当通过人体的电流达到50 mA以上时,心脏会停止跳动,可能导致死亡。
2,电流频率
一般认为40~60Hz的交流电对人体最危险。随着频率的增高,危险性将降低。高频电流不仅不伤害人体,还能治病。
3,通电时间
通电时间越长,电流使人体发热和人体组织的电解液成分增加,导致人体电阻降低,反过来又使通过人体的电流增加,触电的危险亦随之增加。
4,电流路径
电流通过头部可使人昏迷;通过脊髓可能导致瘫痪;通过心脏造成心跳停止,血液循环中断;通过呼吸系统会造成窒息。因此,从左手到胸部是最危险的电流路径,从手到手从手到脚也是很危险的电流路径,从脚到脚是危险性较小的电流路径。
四,防止触电的技术措施
为了达到安全用电的目的,必须采用可靠的技术措施,防止触电事故发生。绝缘、安全间距、漏电保护、安全电压、遮栏及阻挡物等都是防止直接触电的防护措施。保护接地、保护接零是间接触电防护措施中最基本的措施。所谓间接触电防护措施是指防止人体各个部位触及正常情况下不带电,而在故障情况下才变为带电的电器金属部分的技术措施。
1,绝缘的作用
绝缘是用绝缘材料把带电体隔离起来,实现带电体之间、带电体与其他物体之间的电气隔离,使设备能长期安全、正常地工作,同时可以防止人体触及带电部分,避免发生触电事故,所以绝缘在电气安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绝缘是设备和线路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也是防止触电事故的重要措施。
2,屏护
屏护是指采用遮栏、围栏、护罩、护盖或隔离板等把带电体同外界隔绝开来,以防止人体触及或接近带电体所采取的一种安全技术措施。除防止触电的作用外,有的屏护装置还能起到防止电弧伤人、防止弧光短路或便利检修工作等作用。配电线路和电气设备的带电部分,如果不便加包绝缘或绝缘强度不足时,就可以采用屏护措施。
3,漏电保护器
漏电保护器是一种在规定条件下电路中漏(触)电流(mA)值达到或超过其规定值时能自动断开电路或发出报警的装置。
漏电是指电器绝缘损坏或其他原因造成导电部分碰壳时,如果电器的金属外壳是接地的,那么电就由电器的金属外壳经大地构成通路,从而形成电流,即漏电电流,也叫做接地电流。当漏电电流超过允许值时,漏电保护器能够自动切断电源或报警,以保证人身安全。
漏电保护器动作灵敏,切断电源时间短,因此只要能够合理选用和正确安装、使用漏电保护器,除了保护人身安全以外,还有防止电气设备损坏及预防火灾的作用。
4,安全电压
把可能加在人身上的电压限制在某一范围之内,使得在这种电压下,通过人体的电流不超过允许的范围。这种电压就叫做安全电压,也叫做安全特低电压。但应注意,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把安全电压理解为绝对没有危险的电压。具有安全电压的设备属于Ⅲ设备。
我国确定的安全电压标准是42V、36V、24V、12V、6V。特别危险环境中使用的手持电动工具应采用42V安全电压;有电击危险环境中,使用的手持式照明灯和局部照明灯应采用36V或24V安全电压;金属容器内、特别潮湿处等特别危险环境中使用的手持式照明灯应采用12V安全电压;在水下作业等场所工作应使用6V安全电压。
当电气设备采用超过24V的安全电压时,必须采取防止直接接触带电体的保护措施。
5,安全间距
安全间距是指在带电体与地面之间、带电体与其他设施、设备之间、带电体与带电体之间保持的一定安全距离,简称间距。设置安全间距的目的是:防止人体触及或接近带电体造成触电事故;防止车辆或其他物体碰撞或过分接近带电体造成事故;防止电气短路事故、过电压放电和火灾事故;便于操作。安全间距的大小取决于电压高低、设备类型、安装方式等因素
6,接零与接地
在工厂里,使用的电气设备很多。为了防止触电,通常可采用绝缘、隔离等技术措施以保障用电安全。但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经常接触的是电气设备不带电的外壳或与其连接的金属体。这样当设备万一发生漏电故障时,平时不带电的外壳就带电,并与大地之间存在电压,就会使操作人员触电。这种意外的触电是非常危险的。为了解决这个不安全的问题,采取的主要的安全措施,就是对电气设备的外壳进行保护接地或保护接零。
保护接零
将电气设备在正常情况下不带电的金属外壳与变压器中性点引出的工作零线或保护零线相连接,这种方式称为保护接零。当某相带电部分碰触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时,通过设备外壳形成该相线对零线的单相短路回路,该短路电流较大,足以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使熔丝熔断、保护装置或自动开关跳闸,从而切断电流,保障了人身安全。保护接零的应用范围,主要是用于三相四线制中性点直接接地供电系统中的电气设备。
在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低压配电系统中,为确保保护接零方式的安全可靠,防止零线断线所造成的危害,系统中除了工作接地外,还必须在整个零线的其他部位再进行必要的接地。这种接地称为重复接地。
保护接地
保护接地是指将电气设备平时不带电的金属外壳用专门设置的接地装置实行良好的金属性连接。其情况如图4-2-2所示。保护接地的作用是当设备金属外壳意外带电时,将其对地电压限制在规定的安全范围内,消除或减小触电的危险。保护接地最常用于低压不接地配电网中的电气设备。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source=bdzd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7457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盆腔腹膜炎,盆腔腹膜炎患者要怎样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