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已经没有任何创新的企图了,而且经常感到空虚乏味。
2、对需要付出较多脑力的工作,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
3、认定自己属于时代的落伍者。
4、觉得家人及周围的人都在和你过不去,而想超然于众人之外。
5、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视而不见,反应冷淡。
6、常不厌其烦地向别人提起自己的往事,全然不顾人家愿不愿意听。
7、当生活稍不如意时,常常会怨天尤人。
8、当面临突发事件时,会不由自主地感到紧张无措。
9、平日里的一切活动都是以围绕自己为中心进行的。
10、越来越变得固执已见,自以为是。
11、常常曲解别人的好心劝告,听不进别人的任何意见。
12、唠叨起来没个完,而且没有心思听别人讲话。
13、常找不到自己放置的东西,要费很大劲才能找到,记忆力明显不如以前了。
14、常常沉湎于对往事的回忆之中,并感到不安。
15、自感办事效率明显降低了。
16、做某一件事时总是一拖再拖。
17、渐渐对那些没有用途与价值的东西产生兴趣。
18、对生活中的繁杂之事感到厌烦甚至惧怕。
19、常找借口逃避与陌生人接触。
20、渐渐变得感情用事,言行中的理智成分越来越少。
21、经常白天也需要较多的睡眠,而且要*喝浓茶提精神。
认知包括4个方面的功能:①接受功能,即通过各种感觉接受外界信息;②记忆和学习功能,即识记,保存再现和再认;③思维功能,为即刻记忆和长久记忆信息复呈,再进行组合找到两者关系;④表达功能,通过语目、躯体或情感等行为表达。认知功能包括记忆、计算、时间和空间定向能力、结构能力、执行能力(包括计划、起始、顺序、运行、反馈、抽象、决策和判断等)、语言理解、表达及应用等。老年人认知功能减退,包括感知觉(如视觉、听觉)、记忆能力(尤其是近事记忆)、思维判断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减退。智能方面的减退主要为流动(或流体)智力的明显减退。
2、味觉和嗅觉:随增龄味蕾不断减少,75岁以上老年人的味蕾比30岁的年轻人少1/3,因而味觉迟钝;嗅黏膜萎缩致嗅觉功能减退,易出现食欲减退。所以,应重视老年人饮食的色、香、味,并进行适当调配。
3、皮肤感觉:包括触觉、冷热觉和痛觉,均有所减退,因此容易碰伤和烫伤。由于痛觉阈的升高,往往造成疾病诊断及治疗的延误。
4、平衡觉:明显减退,容易发生跌倒等意外伤害。
当学过的事物再次出现在眼前时需要辨认出来即为再认,如刺激不在眼前需要再现出来即为回忆。老年人再认能力较好,但回忆能力较差。如久未见面的朋友意外相会时,非常熟悉对方的面貌,但就是记不起对方的姓名。老年人机械记忆能力较差,对有逻辑联系和有意义的内容记忆较好,尤其是对一些与自己工作和生活有关的重要事情记忆保持较好。
由于记忆减退和反应缓慢等原因,说话、阅读和书写的速度减慢,词语流畅性降低,往往说话不利落,话到嘴边说不出来,说话或写字时找词困难或提笔忘字等。语言的流畅性是语言能力的一种表现,随增龄而受明显影响,可作为老化的指标。
老年期是指60岁至衰亡的这段时期。按联合国的规定,60岁或65岁为老年期的起点,老年期总要涉及“老化”和“衰老”两个概念。
老化,是指个体在成熟期后的生命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形态学以及生理、心理功能方面的退行性变化。
衰老,是指老化过程的最后阶段或结果,如体能失调,记忆衰退,心智钝化等。
一,老化的原因(从个体出发,从个体与社会关系出发。)
1.以个体变化为重点的老化理论
遗传学说认为:精神机能的老化,行为的变化以及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心理变化都是由遗传决定的,衰老是按遗传程序实现的,是有规律的退化(双亲的寿命与子女的寿命有很高的相关度)。
行为老化学说认为:老年行为的退行性变化是由于精神退化机能引起的,并主要从行为变化中反映出来。
2.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老化学说
疏离学说认为:老年人与社会的脱离是造成个体老化的主要原因。
适应学说认为:老年期的主要变化是人际关系的改变。人际交往增多会减轻老年人的不安感。
二,两种不同的老年心理变化观
(一)老年丧失期观点:老年的心理变化只有衰退没有发展,是一生获得的丧失时期。丧失的内容,包括身心健康,经济基础,社会角色和生活价值。
理论依据:把人视为生物机体,过于注重生物机体的变化和年龄因素对心理变化的影响,而把心理发展看作是线性的上升和下降,这不符合复杂性的客观规律,是不可取的。
(二)毕生发展观:认为个体心理发展贯穿人的一生。
观点:①心理发展和行为变化从胚胎形成到衰老的整个一生都在发展。②不同心理机能发展的方向,形式和速率各有不同。③心理发展过程既有增长也有衰退,是增长和衰退的对立面的统一④个体心理发展是有多重影响因素所构成的复杂系统共同决定的,各子系统对不同发展时期的影响强度有明显的区别。
毕生发展观强调:人到成年以后心理仍继续发展,是一种积极的,乐观的老年心理变化观,应予以充分的肯定。但这种理论对老年期心理变化的下降和衰退这一总趋势,未能予以足够的重视。我们应科学的正确的认识老年期心理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性。
三,老年期的认知变化,
(一)感知觉发生显著的退行性变化
视觉渐退(视觉敏锐度下降,视野缩小,聚焦能力减弱,暗适应所需时间延长)
听觉渐退(50~60岁听力减退的转折期,60岁以后逐渐下降,80岁以后下降尤为明显)
味觉、嗅觉和触觉迟钝。
(二)老年期的记忆减退特点
1.老年人记忆衰退的年龄趋势
增长(儿童)~黄金时期(少年~成年)~明显减退(40~50)~相对稳定期~衰退关键期(70)~衰退时期
2.老年人记忆衰退的特点
①机械记忆衰退明显,意义记忆稍微缓慢②再认能力,表现出逐渐老化现象,但再认比回忆保持要好③识记和回忆姓氏最难,识记和回忆人的姓名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烦恼。
3.老年人的主要记忆障碍
①老年人记忆障碍主要在于信息提取困难.②记忆障碍是编码储存和提取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③老年人较少主动的运用记忆策略和方法.④文化因素对记忆影响显著
4.对老年期记忆衰退的解释
①加工速度理论(反应速度,感觉运动速度,知觉速度和认知速度),老年人的反应越来越慢,导致记忆加工过程的速度变慢。
②工作记忆理论:认为老年人发生记忆功能衰退是因为他们缺乏信息加工资源,即缺少一种“自我启动加工”的能力。
5.老年记忆衰退的延缓和弥补
①利用多种感觉器官(采取耳听、眼看,口诵、手写等多种感知动作加强记忆)
②建立良好的日常生活秩序,必要的事情可以写备忘录,按规定事项提示注意
③防范学习和做事情的步调,按适合自己的速度从容地进行各项工作
④有意识地进行改善记忆的训练,提醒自己注重运用记忆策略.(复诵、背诵、归类,创编联系、联想、组合、想象等有效记忆方法)
⑤增强记得住的信心,不能背“遗忘”的包袱,以顽强的意志改善记忆,延缓记忆衰退。
(三)老年期的智力减退
1.老年期智力水平的衰退(20岁左右是智力的高峰期)
2.老年智力变化的不平衡性。(韦氏成人智力量表,包括语言和操作两方面的内容)
(四)老年期的人格特征
(一)老年期人格特征的稳定性
(二)老年期人格特征的变化
①不安全感(身体健康和经济保障)
②孤独感.③适应性差④拘泥刻板性并趋于保守(注重经验,希望子女接受自己的经验方式).⑤回忆往事(心理世界由主动向被动,由朝向外部世界向朝向内部世界转变)。
(三)造成老年人人格变化的因素
生物学的衰老(大脑,感觉器官)
心理上的老化(主观意识到老了,疑病和对死亡的恐惧)
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社会关系减弱)
造成老人与社会、与他人关系减弱的原因有两种:一是社会疏远老人,二是老人退出社会。
五,老年生活的心理适应
适应是以自我调整来适应环境或情境的状况,老化是个体生命发展过程中必须面临的一个重要过程。
(一)对老年期的退行性变化和对老年期生活的心理准备
(二)社会角色和活动的积极转换
(三)体现老年人的价值,维护自我尊严(人的一生从小到老都在体现自我的生活价值)。
(四)夫妻恩爱、家庭和谐是老年人幸福生活的要素
(五)深化朋友之间的友谊关系(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是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六)避免逃避式的适应方式。(老年生活模式的类型:成熟型,安乐型,防御型,愤怒型,自愿自艾型)
总之延缓老年人衰老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减少老年病的发生,提高健康寿命,减少带病寿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老年人的神经系统老化 老年人中枢神经系统的老化,主要表现为脑组织重量减轻和脑细胞总数的减少。人进入老年后,脑组织逐渐出现萎缩,致重量减轻,脑容积缩小,脑血流量减少。据报道人脑的重量由成熟期高峰至老年高龄约减少6%~11%,脑细胞总数约减少10%~17%,大脑皮层区的脑细胞数减少甚至可达45%,小脑约减少25%,每分钟每100克脑组织的血流量由79毫升下降至46毫升,耗氧率由3.7毫升减至2.7毫升。由此,老年人可出现一系列脑功能、心理和智能等方面的相关变化。
老年人颅神经和外周神经的老化,使神经介质循神经传导速度减低,而血管内膜增生导致管腔狭窄和血供不足,亦可引起神经系统变性和功能下降。故随着老年人增龄,听觉、视觉、触觉和位置觉等敏感性降低,向中枢神经传导以及从中枢反馈的信息量均有减少,传导速度变慢,反射迟钝。因此,老年人只能胜任节奏较慢和活动量轻的工作。
不过,人类的神经系统有较高的反应性和良好的适应能力。减少了的神经细胞常可由剩余的神经细胞调动其潜力,补偿其功能。许多老年人的智能并不与增龄呈同步下降,可继续承担较大的负荷,维持较高水平的智力活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能看到许多老年人鹤发童颜,仍然头脑清晰,谈吐有序,思维活跃、反应敏捷,这些均表示老年人的神经功能获得良好适应,呈现代偿充分的现象。
神经系统老化引起的老年人心理、行为变化 表现于下述各方面:
记忆和学习 老年人一般先出现程度不同的“近记忆”衰退,对“远记忆”常保持较久,这是多数老年人生理性神经系统老化的现象,不足为怪。随着年龄继续增大,脑萎缩进一步加重,才出现“远记忆”逐渐减退。
“近记忆”衰退即对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衰退。平时常见到一些老年人,如把老光眼镜架在额前而还在到处寻找自己的眼镜;或把刚放在桌子上的一串钥匙一转身就忘了;昨天做过什么事,甚至刚才说过什么话,也可以忘得一干二净。这些现象都是“近记忆”减退的结果。反之,对很久以前的事,特别对留下深刻印象或饶有兴趣的事,还可以记得很清楚,历历在目,如数家珍。过去已数十年的事,如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情况下参军和入党,都还记得一清二楚。此外,对不熟悉、需“强记”的内容,如电话号、邮政编码和门牌楼层等不容易记住,但与生活有关或有逻辑联系的事情则记忆较好。
同记忆有密切关系的学习,一部分老年人也会出现学习困难。如果学习内容循序渐进,速度适中或较慢,老年人的学习成绩会好些;如果节奏紧张,进度很快,学习成绩就差些,甚至无法适应或不能继续学习。如果学习的内容和事例与老年人的生活经验相关,则较易理解和记住,学习成绩同年轻人比毫无逊色;若学习内容对老人来说较新颖或陌生,会使老年人不易适应,感觉奇特而茫然,学习成绩比年轻人就差得多。如果新观点、新思维与老年人过去的看法有矛盾,甚至完全对立,老年人则很难接受。因此,一般老年人对新鲜事物认识和理解较慢。
上述这些现象尚不影响老年人的正常生活。由于老年人的知识经验丰富,逻辑思维保持良好,在需要记忆某些事情时,应注意工作方法,扬长避短,尽可能将所要记忆的材料纳入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中,积极思维,加深理解,反复学习,多实践,多应用。如果工作仍较多,容易遗漏或搞乱,可随身备一记事本,将所要办的事顺序记录,常能给老年人带来方便,弥补因近记忆较差的不足,平时则勤于用脑,注意营养,保持身心愉快,适度脑力和体力锻炼,持之以恒,这也是保持记忆能力和延缓记忆力衰退的综合措施。
感觉和知觉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瞳孔变小,眼角膜和晶体透明度降低(若感模糊不清则有患白内障的可能),外界光度能到达老年人眼内的网膜大为减少。通常60岁的老人,其视觉感光度只有20岁青年人的1/3,常使老年人感光度不够。走路时光线要明亮些,阅读时灯光要稍强些。特别在清晨和傍晚,在阴暗处或楼梯口,老年人常感到光度不足。
听力下降在老年人更为普遍。据报道65至74岁老人中13%有听觉迟钝,75岁以上的26%有听觉缺陷。高频音衰退的程度比低频音出现得早而且明显。80岁时日常交谈,语言理解比青壮年下降25%或更甚。讲话快,内容新,言句复杂,周围有其他干扰声音(如别人在谈话或无线电在广播等),老年人的听力障碍表现得尤为突出。
其他如味觉、嗅觉和触觉等在老年人中都有程度不同的减退。
老年人应对这些改变有正确认识并正确对待。有的老年人觉得自己耳聋眼花,食之无味等,为之诉苦不迭。其实都是老年人知觉和感觉下降的直接结果。日久会使老年人与周围环境的交流出现困难,会有对周围发生的事物产生与已无关的感觉。有的人感到孤独和淡漠,有的人出现多疑和易怒,导致不良的心理反应。应在可能的情况下,调适这些不良的心理障碍。老年人虽然感觉不灵敏,但长期的工作经验和技术造诣可以帮助人们深刻思考和精细地分析事物本质。老年人的知识更新和对新生事物提高认识同样应取积极态度,这也是克服心理障碍的重要手段。
反应和动作 老年人对周围事物的变化反应稍慢一些,动作迟缓一点都是很常见的自然现象。当老年人面前出现一位久别的老友或是陌生人时,常需审视良久,才能反应过来。
且常难于适应节律紧凑和速度迅捷的工作。如果情况许可有较充裕的时间可供思考和操作,老年人较青壮年做得也许慢一步,但往往更精细、更正确,出现的错误较少,如果需要快速决断和即时反应时,老年人就会无法应付,做得既慢又易出现差错。城市中老年人容易受交通事故损害,与老人无法瞬间作出回避危险和保护自己的正确反应有关。而日常生活中有充裕时间而不需忽忙完成的事,如阅读、写作、下棋、作画、养鸟和护花等,老年人都可以做得很好。根据各人的健康状况,从事些力所能及的活动和工作,借以怡养身心。完全没有必要悲观消极、自寻烦恼。
思维和智力 评价一个人的思维和智力是十分复杂的专门学问。对老年人来说,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各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有的老年人对概念、逻辑推理和分析判断的能力即使已届高龄,仍能始终保持较高的水平,而另一些人随着增龄,思维能力和智力则逐步衰退。这种存在于同是老人之间的差别,显然同全身衰老和健康状态的好坏有关,但是同时也同生活方式、工作态度和文化素养等因素有很大关系。勤奋好学、关心周围环境的改变,研究新鲜事物的规律,主动思考,努力实践,适应已经变化的客观状况,常能使人保持良好的智力状态。高龄老人的体力活动受到限制,但“健康”老人的脑力活动,仍可与青壮年人媲美而并不逊色。
这样的例子在古代和现代,国内和国外都是屡见不鲜的。如俄国文豪托尔斯泰于82岁写完小说“我不能沉默”,意大利雕塑泰斗米开朗基罗于88岁设计圣玛丽教堂,德国诗人哥德81岁完成长诗“浮士德”,美国黑人作家杜波依斯93岁完成了长篇小说“黑色的火焰”三部曲。我国唐代名医孙思邈百岁后完成其第二部中医巨著“千金翼方”,成为中医药宝库中的珍品。近代文学巨匠巴金80多岁仍勤奋创作,90岁以后仍为“现代文学博物馆”出谋划策;著名儿童作品作家冰心女士已94岁还时时不忘创作;人民音乐家贺绿汀也在80多岁时到边疆采风,90岁后仍为普及音乐教育出力;至于105岁寿星朱屺瞻老画家还在作画,闻名世界。在各条战线上的许多老年人迄今仍在精力旺盛地指导科研和生产经营等活动,为我国的繁荣昌盛继续作出贡献。
个性特征 一个人心理个性的特征,从幼年生长发育开始并在特定的环境影响下逐渐地形成。老年人的个性特征通常是青壮年时期原有性格的延续、加强、发展和变化,都是经历常年累月的生活、学习、与人交往和适应环境,慢慢积累而形成之特定的气质,性格特征往往比较稳定。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意谓老年人已经形成的个性是不会轻易出现巨大变化的,例如自信、神经敏感或情绪安定与否、能否与人相处或善于交际等个性,都是比较稳定的;而迅速反应、精力充沛、自我控制能力等则因年龄的增长而有所下降。这些变化到了75~80岁的老人就显现出来了,但各人之间、不同性别之间是各不相同的。各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经济状况和健康水平都会影响老年人的个性发展。
老年人总是小心谨慎,个性保守和固执。但心理学家却证明,这些个性特征只是相对而言,是有条件的。老年人在强烈的激励机制鼓动下,也能敢冒风险,深思熟虑并不就是固执刻板。个性“难移”并不是不能改变,老年人只要加强自身品性修养,某些因年龄增长而带来个性弱点,经过努力也是可以克服和改善的。
老年人的行为改变 老年人的性格与青壮年时代的个性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脑组织退化变性尚在轻度阶段,常不出现行为偏异。随着年龄继续增长,脑组织进一步衰老,脑功能障碍进一步加重,其性格和行为就出现异常变化。例如处事认真的人,可以变得生硬固执,甚至急躁怪辟;好清高高雅的人,可发展成不理睬别人,独善其身。有的老人可变得与既往截然不同,如若两人。例如和蔼可亲和性格随和的,可变得嫌恶别人,甚至任性粗野;作风正派和意志坚定的,也可变得轻浮庸俗。对这些老年人的性格和行为改变,周围的人应予以体谅和同情。但作为老人本身亦应有点自知之明,加强自身控制力,避免性格上原来较隐蔽的弱点,向极端方向发展而暴露无遗。至于脑功能进一步恶化,或进入“早老性痴呆”时,出现表情冷漠、智力下降、搞不清时间和地点(定向障碍)、不能进行数字计算等应该去找专科医师咨询和指导。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7408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糕点含反氏脂肪酸吗,反式脂肪酸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