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痛风可以被治愈吗
痛风是可以治愈的,只要把高尿酸血症治好了,通风也就不存在了。把血尿酸水平长期控制到目标值(根据个体情况为360或300umol/L)以下,就可以逐渐把关节腔内的尿酸盐结晶溶解,当这些晶体经过降尿酸治疗溶解干净以后,我们继续使血尿酸水平持续达标不产生新的结晶,那么,此时痛风就被我们治愈了。
高尿酸血症为什么存在——这正是平时不注意的时候进食过量的海鲜、动物内脏、肉类食物、老火靓汤、饮酒等高嘌呤饮食的结果,高嘌呤饮食下又运动极少,机体代谢不起来,血尿酸水平自然就上去了。正常人体血液里尿酸的饱和度大概为400 umol/L左右,当血液尿酸浓度超过了饱和度,就会析出尿酸盐结晶沉积到关节、骨头处。
每次有什么原因,比如高嘌呤饮食引起了血尿酸水平再升高,就会有新结晶沉积;或者有什么原因,比如爆发式的剧烈运动、或者不正确的服用别嘌醇、非布司他等降尿酸药物,引起尿酸水平骤降,已经沉积的结晶就会溶解。
不管是晶体的新沉积、还是溶解,都会引起已经沉积的尿酸盐结晶的不稳定,趋化释放炎症因子,于是痛风发作。
二、痛风发病的原因
痛风最重要的生化基础是高尿酸血症。正常成人每日约产生尿酸750mg,其中80%为内源性,20%为外源性尿酸,这些尿酸进入尿酸代谢池(约为1200mg),每日代谢池中的尿酸约60%进行代谢,其中1/3约200mg经肠道分解代谢,2/3约400mg经肾脏排泄,从而可维持体内尿酸水平的稳定,其中任何环节出现问题均可导致高尿酸血症。
1、原发性痛风
多有遗传性,但临床有痛风家族史者仅占10%~20%。尿酸生成过多在原发性高尿酸血症的病因中占10%。其原因主要是嘌呤代谢酶缺陷,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缺乏和磷酸核糖焦磷酸盐(PRPP)合成酶活性亢进。原发性肾脏尿酸排泄减少约占原发性高尿酸血症的90%,具体发病机制不清,可能为多基因遗传性疾病,但应排除肾脏器质性疾病。
2、继发性痛风
指继发于其他疾病过程中的一种临床表现,也可因某些药物所致。骨髓增生性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红细胞计数增多症、溶血性贫血和癌症等可导致细胞的增殖加速,使核酸转换增加,造成尿酸产生增多。恶性肿瘤在肿瘤的放化疗后引起细胞大量破坏,核酸转换也增加,导致尿酸产生增多。肾脏疾病包括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多囊肾、铅中毒和高血压晚期等引起的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可使尿酸排泄减少,导致血尿酸浓度升高。药物如噻嗪类利尿药、呋塞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小剂量阿司匹林和烟酸等,可竞争性抑制肾小管排泄尿酸而引起高尿酸血症。另外,肾移植患者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也可发生高尿酸血症,可能与免疫抑制剂抑制肾小管排泄尿酸有关。
三、痛风有哪些临床表现呢
1、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多数患者发作前无明显征兆,或仅有疲乏、全身不适和关节刺痛等。典型发作常于深夜因关节痛而惊醒,疼痛进行性加剧,在12小时左右达高峰,呈撕裂样、刀割样或咬噬样,难以忍受。受累关节及周围组织红、肿、热、痛和功能受限。多于数天或2周内自行缓解。首次发作多侵犯单关节,部分以上发生在第一跖趾关节,在以后的病程中,部分患者累及该部位。其次为足背、足跟、踝、膝、腕和肘等关节,肩、髋、脊柱和颞颌等关节少受累,可同时累及多个关节,表现为多关节炎。部分患者可有发热、寒战、头痛、心悸和恶心等全身症状,可伴白细胞计数升高、红细胞沉降率增快和C反应蛋白增高等。
2、间歇发作期
痛风发作持续数天至数周后可自行缓解,一般无明显后遗症状,或遗留局部皮肤色素沉着、脱屑及刺痒等,以后进入无症状的间歇期,历时数月、数年或十余年后复发,多数患者1年内复发,越发越频,受累关节越来越多,症状持续时间越来越长。受累关节一般从下肢向上肢、从远端小关节向大关节发展,出现指、腕和肘等关节受累,少数患者可影响到肩、髋、骶髂、胸锁或脊柱关节,也可累及关节周围滑囊、肌腱和腱鞘等部位,症状趋于不典型。少数患者无间歇期,初次发病后呈慢性关节炎表现。
3、慢性痛风石病变期
皮下痛风石和慢性痛风石性关节炎是长期显著的高尿酸血症,大量单钠尿酸盐晶体沉积于皮下、关节滑膜、软骨、骨质及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结果。皮下痛风石发生的典型部位是耳郭,也常见于反复发作的关节周围及鹰嘴、跟腱和髌骨滑囊等部位。外观为皮下隆起的大小不一的黄白色赘生物,皮肤表面菲薄,破溃后排出白色粉状或糊状物,经久不愈。皮下痛风石常与慢性痛风石性关节炎并存。关节内大量沉积的痛风石可造成关节骨质破坏、关节周围组织纤维化和继发退行性改变等。临床表现为持续关节肿痛、压痛、畸形及功能障碍。慢性期症状相对缓和,但也可有急性发作。
四、怎么治疗痛风
1、一般治疗
进低嘌呤低能量饮食,保持合理体重,戒酒,多饮水,每日饮水2000ml以上。避免暴食、酗酒、受凉受潮、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穿舒适鞋,防止关节损伤,慎用影响尿酸排泄的药物如某些利尿剂和小剂量阿司匹林等。防治伴发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等。
2、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冷敷,疼痛缓解72小时后方可恢复活动。尽早治疗,防止迁延不愈。应及早、足量使用以下药物,见效后逐渐减停。急性发作期不开始降尿酸治疗,已服用降尿酸药物者发作时不需停用,以免引起血尿酸波动,延长发作时间或引起转移性发作。
(1)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非甾体类抗炎药均可有效缓解急性痛风症状,为一线用药。非选择性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吲哚美辛等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症状,必要时可加用胃保护剂,活动性消化性溃疡禁用,伴肾功能不全者慎用。选择性环氧化酶(COX)-2抑制剂如塞来昔布胃肠道反应较少,但应注意其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
(2)秋水仙碱 是治疗急性发作的传统药物。秋水仙碱不良反应较多,主要是胃肠道反应,也可引起骨髓抑制、肝损害、过敏和神经毒性等。不良反应与剂量相关,肾功能不全者应减量使用。
(3)糖皮质激素 治疗急性痛风有明显疗效,通常用于不能耐受非甾体类抗炎药和秋水仙碱或肾功能不全者。单关节或少关节的急性发作,可行关节腔抽液和注射长效糖皮质激素,以减少药物全身反应,但应除外合并感染。对于多关节或严重急性发作可口服、肌肉注射、静脉使用中小剂量的糖皮质激素。为避免停药后症状“反跳”,停药时可加用小剂量秋水仙碱或非甾体类抗炎药。
血液中尿酸长期增高是痛风发生的关键原因。人体尿酸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
(1)人体细胞内蛋白质分解代谢产生的核酸和其它嘌呤类化合物,经一些酶的作用而生成内源性尿酸。
(2)食物中所含的嘌呤类化合物、核酸及核蛋白成分,经过消化与吸收后,经一些酶的作用生成外源性尿酸。
尿酸的生成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需要一些酶的参与。这些酶大致可分为两类:促进尿酸合成的酶,主要为5-磷酸核酸-1-焦磷酸合成酶、腺嘌呤磷酸核苷酸转移酶、磷酸核糖焦磷酸酰胺转移酶和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尿酸合成的酶,主要是次黄嘌呤-鸟嘌呤核苷转移酶。痛风就是由于各种因素导致这些酶的活性异常,例如促进尿酸合成酶的活性增强,抑制尿酸合成酶的活性减弱等,从而导致尿酸生成过多。或者由于各种因素导致肾脏排泌尿酸发生障碍,使尿酸在血液中聚积,产生高尿酸血症。
高尿酸血症如长期存在,尿酸将以尿酸盐的形式沉积在关节、皮下组织及肾脏等部位,引起关节炎、皮下痛风结石、肾脏结石或痛风性肾病等一系列临床表现。
本病为外周关节的复发性急性或慢性关节炎,是因过饱和高尿酸血症体液中的单钠尿酸盐结晶在关节,肌腱内及其周围沉积所致.
痛风常并发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及高脂血症,患者应遵守饮食原则如下:
1.
保持理想体重,超重或肥胖就应该减轻体重。不过,减轻体重应循序渐进,否则容易导致酮症或痛风急性发作。
2.
碳水化合物可促进尿酸排出,患者可食用富含碳水化合物的米饭、馒头、面食等。
3.
蛋白质可根据体重,按照比例来摄取,1公斤体重应摄取0.8克至1克的蛋白质,并以牛奶、鸡蛋为主。如果是瘦肉、鸡鸭肉等,应该煮沸后去汤食用,避免吃炖肉或卤肉。
4.
少吃脂肪,因脂肪可减少尿酸排出。痛风并发高脂血症者,脂肪摄取应控制在总热量的20%至25%以内。
5.
大量喝水,每日应该喝水2000ml至3000ml,促进尿酸排除。
6.
少吃盐,每天应该限制在2克至5克以内。
7.
禁酒!酒精容易使体内乳酸堆积,对尿酸排出有抑制作用,易诱发痛风。
8.
少用强烈刺激的调味品或香料。
9.
限制嘌呤摄入。嘌呤是细胞核中的一种成分,只要含有细胞的食物就含有嘌呤,动物性食品中嘌呤含量较多。患者禁食内脏、骨髓、海味、发酵食物、豆类等。
10.
不宜使用抑制尿酸排出的药物。
痛风,除了不能喝啤酒和吃海鲜,年轻人痛风想要根治,最根本的还是要从饮食上控制。
痛风其实是机体蛋白质代谢紊乱,尿酸的合成增加或排出减少,造成高尿酸血症,当血尿酸浓度过高时,尿酸即以钠盐的形式沉积在关节、软组织、软骨和肾脏中,引起组织的异物炎性反应。
尿酸由嘌呤代谢而来,正常人从饮食中摄取的嘌呤仅占20%左右,其余的嘌呤是在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
合理的饮食有利于痛风患者的康复,不合理的饮食则会使痛风患者的病情更加严重。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控制总能量的摄入
有些患者认为痛风的饮食原则就是要尽量少吃嘌呤含量高的食物,对每日总能量的摄入没有特别要求。
这种认识不正确。体重指数是与高尿酸血症呈正相关的,因此对于肥胖或超重的痛风患者除了限制嘌呤含量高的食物以外,更应控制每日总能量的摄入。
可在原每日摄入能量基础上减少10%~15%,每月体重减少0.5~1公斤左右,逐渐使体重降至理想范围。在此期间,切忌减体重过快,否则易引起痛风的急性发作。
对于肥胖或超重的痛风患者,每日膳食摄入总能量可按每公斤标准体重20~25千卡计算,适当减少蛋白质与脂肪的供能比例。
二、不能将动物性食物等同于高嘌呤食物
有些患者认为动物性食物都是高嘌呤食物,因而在自己的食谱中对鱼肉蛋奶等动物性食物敬而远之。
这种认识不正确。动物性食物是指鱼、肉、蛋、奶等一大类食物,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多种营养素。
此类食物中的不少食物确实含有大量嘌呤,如动物内脏、肉汤各种肉类以及大多数鱼类等,但是牛奶、蛋类却是低嘌呤食物,而且富含必需氨基酸的优质蛋白,痛风患者完全可以吃。
痛风患者应遵循低嘌呤饮食原则,尽量限制动物内脏、海鲜、鱼类、肉类等动物性食物的摄入。
对于牛奶、蛋类来说,痛风患者完全可以食用,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需注意蛋黄不要过量。此外,由于嘌呤易溶于汤中,各种肉汤嘌呤含量极高,病情较轻的痛风患者也不能喝肉汤,但可以将瘦肉经煮沸后弃汤限量食用。
三、不能将蔬菜等同于低嘌呤食物
有些患者认为蔬菜嘌呤含量低,不会激发痛风,因而不需要特别限制。
蔬菜的嘌呤含量与动物肝脏、海鲜、肉汤等动物性食物相比,总体来说确实要低一些,但有些蔬菜并不属于低嘌呤食物。
豆类及其制品、芦笋、香菇、紫菜、豆苗等嘌呤含量就比较高。因而,痛风患者将蔬菜等同于低嘌呤食物,坚持“宜素不宜荤”的说法是片面的。
痛风患者急性发作期除限制嘌呤含量高的动物性食物外,也要尽量避免食用豆类、芦笋、香菇、紫菜等含嘌呤较高的蔬菜,缓解期减少进食次数和进食量即可。
四、不能认为啤酒、茶水、咖啡有利于尿酸的排出
有些患者认为嘌呤易溶于水,多喝水、啤酒、茶水或咖啡等对尿酸患者有好处。
这种认识不完全正确。嘌呤易溶于水,痛风患者多喝水是有好处的,有利于尿酸的排出,预防尿酸肾结石,延缓肾脏进行性损害。
但多喝啤酒不好,因为酒精代谢可使血乳酸浓度升高,乳酸可抑制肾小管分泌尿酸,使肾排泄尿酸降低;而且啤酒本身也含有嘌呤,使血尿酸浓度增高,容易诱发痛风。
浓茶水、咖啡等饮料有兴奋自主神经的作用,也可能会诱使痛风急性发作,痛风患者应避免饮用。
痛风患者应多饮水,一般每天至少要达到2000毫升,伴肾结石者最好能达到3000毫升,但肾功能不全或心肺功能异常者要根据病情限制水的摄入量。
饮水宜选用白开水、矿泉水、果汁或淡茶水,啤酒、咖啡、浓茶水等应尽量少用。
五、急性期与缓解期的饮食原则不一样
这种认识不正确。一般人正常膳食每日摄入嘌呤为600~1000毫克,急性发作期嘌呤摄入量每天应控制在150毫克以内,这对于尽快终止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加强药物的疗效均是有利的。
缓解期也应遵循低嘌呤的饮食原则,但可稍稍放宽限制。为了使用上的方便,一般将食物按嘌呤含量分为三类:
第一类:含嘌呤较少,每100克食物含嘌呤小于50毫克
大米、糯米、米粉、小米、玉米、富强粉、鸡蛋、牛奶、南瓜、冬瓜、黄瓜、茄子、丝瓜、苦瓜、芥菜、白菜、萝卜、胡萝卜、番茄、莴苣、甘蓝、芹菜、卷心菜、山芋、土豆、洋葱、空心菜、木耳、海蜇皮、海参、海带、红枣、苹果、梨、桃、香蕉、葡萄
第二类:含嘌呤较高,每100克食物含嘌呤50~150毫克
麦片、麦麸、黑芝麻、红豆、绿豆、黑豆、菜花、茼蒿菜、枸杞、四季豆、韭菜、菠菜、蘑菇、芦笋、芸豆、豌豆、青豆、鸡肉、羊肉、火腿、猪肉、牛肉、扁豆
第三类:含嘌呤高,每100克食物含嘌呤150~1000毫克
动物内脏、脑、黄豆、浓肉汁、牡蛎、酵母粉、白带鱼、鲤鱼、鳕鱼、鲈鱼、鳝鱼、贝类、沙丁鱼、凤尾鱼、啤酒、紫菜、香菇、豆苗。
痛风患者在急性期,宜选用第一类含嘌呤较少的食物,以牛奶及其制品,蛋类、细粮、蔬菜、水果为主。
在缓解期,可增加选择含嘌呤中等量的第二类食物,但应适量,如肉类每日不超过150克,尤其不要在一餐进食过多,将肉煮沸弃汤食用会减少嘌呤的摄入。不论急性期或缓解期,均应避免含嘌呤高的第三类食物。
痛风一般是不能根治,只能通过治疗来控制病情发展。痛风是由于长期血尿酸增高引起的一组代谢综合征,其临床表现为关节周围出现红肿、胀热、疼痛等不良症状。由于一部分患者的尿酸可以代谢出去,但是还有部分患者身上尿酸无法排泄,就算是控制饮食,其尿酸仍然高于别的患者,所以这类患者就需要长期使用控制尿酸药物,比如苯溴马隆、吲哚美辛、非布司他等进行治疗。因此,痛风患者无法根治,但是如果控制比较好,痛风一般是不会反复发作的。此外,痛风的患者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痛风患者在服药期间尽量少用影响尿酸排出的药物,比如青霉素、维生素B1以及胰岛素等。
2、患者还应注意适量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如柑橘、橙子等,有助于预防痛风发作。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7344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