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下肢静脉血栓睡觉,怎么治疗下肢静脉血栓(下肢静脉血栓治疗方法)

佚名 2023-07-04 16:58:32

一、下肢静脉血栓的含义是什么

根据血栓发生部位不同可分为两大类。

1.浅静脉血栓形成 常累及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或其属支,多发生于静脉曲张的基础上。主要特征是血栓形成部位疼痛,外表可见浅静脉有一发红、低热的索状物,有触痛,周围红肿。其栓子不易脱落,一般不会引起肺动脉栓塞。另外,迁徙性浅静脉血栓形成往往是癌症的一个提示性症状。

2.深静脉血栓形成 按其部位和病情不同可分为以下2种。

(1)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常发生于小腿部深静脉,如胫后静脉和腓静脉等。多见于卧床少动的患者,常在手术后第2周发生。左侧下肢最常见。特征性表现为小腿腓部肌肉疼痛和压痛,活动后感严重抽痛,且足背屈时更甚,全身症状不显著。检查时可有Homan征,即小腿伸直、足向背屈,腓肠肌内病变静脉受牵引而发生疼痛。还可出现腓肠肌周径较健侧增粗5cm以上。

(2)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可继发于小腿静脉血栓形成,但多原发于髂股静脉。常见于产后,起病急骤,患肢严重弥漫性水肿,皮肤温度升高或略发绀,浅静脉扩张,有难以耐受的大腿内侧疼痛和沿静脉特别是股三角区的显著压痛。全身症状不重。

深静脉血栓形成由于侵犯主干静脉,同时能产生静脉周围炎,影响邻近淋巴管或引起动脉痉挛,所以症状和体征较重。另外还可发生严重并发症,当血栓向上扩延至下腔静脉时,可引起肺动脉栓塞,有时可为本病首发症状。能够继发肺动脉高压。

二、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

一、静脉血栓形成食疗方

(1)黑木耳6克,用水泡发,加入菜肴或蒸食。可降血脂、抗血栓和抗血小板凝集。

(2)芹菜根5个,红枣10个,水煎服,食枣饮汤,可起到降低血胆固醇作用。

(3)吃鲜山楂或用山楂泡开水,加适量蜂蜜,冷却后当茶饮。它能扩张血管,具有降压和促进胆固醇排泄的作用。

二、静脉血栓形成吃哪些对身体好?

1、给予高维生素(芹菜、韭菜、粗粮、豆类)、高蛋白(肉类、鱼类、乳制品类)、高热量(牛奶、蛋糕、鸡蛋、甜食)、低脂(禁用肥肉、蛋黄、脑)饮食。

2、提供流质或半流质清淡的饮食,防止过硬、过咸、以及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损伤和刺激口腔粘膜。

3、宜喝热牛奶或听轻音乐,使大脑放松,促进睡眠。

三、静脉血栓形成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1、忌食辛甘肥腻之品,以免增加血液粘稠度,加重病情。

2、睡前避免喝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料。

三、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

1.治疗目的 使病变局限化;消除水肿;预防肺栓塞发生。

2.一般疗法 卧床,抬高患肢,应用湿热敷,待疼痛消失和体温脉搏恢复正常后2周左右,即可下床活动。用弹力绷带缠肢3~6个月,可有效地减轻下肢水肿。

3.病因疗法 积极处理或去除感染灶如扁桃体炎和癌肿等。

4.全身疗法

(1)抗凝剂:如肝素和双香豆素类药物不仅可防止已形成的血栓继续增长,而且能阻止其他部位新的血栓形成。应用时必须每天测定凝血时间和血中凝血酶原含量。

(2)溶栓剂:在发病3~5天内,可应用人纤溶酶,促使血栓溶解。尿激酶和蝮蛇抗栓酶也可使用。

(3)低分子右旋糖酐:为血浆增容剂,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增加纤维蛋白溶解活性的作用,可改善微循环,减轻疼痛。剂量50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10~15天为1疗程,7~10天后可重复。副作用为偶然可致过敏性休克,有人认为有促进肾功能衰竭的危险,有出血倾向或肾功能不全者忌用。

(4)非甾体类抗炎剂:可用吲哚美辛(消炎痛)和保泰松等。

5.中医疗法

(1)单味中药:如丹参注射液(4.0g/2m1)8~16ml,加入低分子右旋糖酐或5%~10%葡萄糖溶液50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或丹参注射液2~4ml,肌内注射,1~2次/d;或丹参片3~4片,口服,3次/d。

(2)辨证论治:

①湿热蕴毒型:治以化湿行痹,清热解毒。方用生苡仁、黄芪、板蓝根各30g,金银花、连翘各15g,黄柏、玄参、当归、苍术、甘草各10g。水煎取汁,每天1剂,天服2次:

②湿热瘀阻型:治以清热祛湿,化瘀通络。方用丹参、黄芪各30g、黄柏、当归、赤芍、金银花各15g,苍术、红花、玄参、甘草各10g。水煎取汁,每天1剂,日服2次。

③血热瘀阻型:治以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方用紫草20g,丹皮、赤芍、益母草、毛冬青各15g,广西角10g。水煎取汁,每天1剂,日服2次。

④阴虚瘀阻型:治以养阴清热,活血化瘀。方用黄芪、水牛角各30g,白芍、生地、金银花各15g,丹皮、红花、当归、蜈蚣、全蝎各10g。水煎取汁,每天1剂,日服2次。

⑤气血两虚型:治以补气养血,调和营卫。方用黄芪30g,党参、白术、当归各15g,白芍、茯苓、熟地、川芎、肉桂、甘草各10g。水煎取汁,每天1剂,日服2次。

(3)针刺疗法:上肢取曲池、内关、合谷,下肢取足三里、三阴交。每天或隔天1次,每次30min~1h,10~15天为一疗程。

6.手术疗法

(1)交感神经节阻滞术:该法可减轻疼痛和水肿,对伴有动脉反射性痉挛者有良好的作用,尤其是在深部大静脉血栓形成的急性期应用,疗效更为显著。

(2)静脉结扎术:在血栓的上方结扎静脉,可预防肺栓塞的发生。

(3)血栓摘除术:当急性静脉血栓形成时施行血栓摘除术,可缩短病程和预防肺栓塞,还能减少和减轻在非手术疗法或结扎静脉后所遗留的静脉功能不全现象。

(4)静脉剥离术:可行隐静脉系统剥离术。

四、下肢静脉血栓睡觉怎么办

静脉曲张是需要及时的治疗,手术的复发机率比较大,一般不建议手术的,需要自己特别的注意的:

1.避免长时间站或坐,应经常让腿做抬高、放下的运动。可能的话,最好能小走一番。

2.经常抬高双腿,高于心脏水平,并维持膝盖弯曲,以促进腿部血液循环。

3.晚上睡觉时,将腿垫高约15厘米。

4.选择平曲通络、活血化瘀的产品。如:舒静通

治疗下肢静脉血栓方式主要有溶栓,应用抗凝药物,手术取栓,必要时可以进行介入放置滤网,以防止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你的情况还是建议及时进行治疗,同时可以考虑手术治疗的方式。手术对于以后怀孕是没有太大影响的。

而其治疗的话可以选择溶栓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必要时可以行支架置入治疗而外用的药物一般主要是也是一些比如丹参银杏叶类的中药活血化瘀的成分其作用并不明显。

下肢静脉血栓治疗方法

下肢静脉曲张是静脉系统最重要的疾病,也是四肢血管疾患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那么,常见的小腿静脉血栓该如何去治疗呢?下面我整理了小腿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以供大家阅读。

小腿静脉血栓病因 1.血流淤滞状态 由于久病卧床、外伤或骨折、较大的手术、妊娠、分娩、长途乘车或飞机久坐不动、或长时间的静坐及下蹲等可使血流缓慢、淤滞,促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2.血液高凝状态 如创伤、手术后、大面积烧伤、妊娠、产后等均可使血小板增高,黏附性增强,易形成血栓。

3.静脉壁损伤 静脉壁受到任何因素的影响,常见有机械性损伤、感染性和化学性损伤时,会使静脉内膜下基膜和结缔组织中的胶原暴露,血小板随后黏附其上,发生聚集,并释放许多生物活性物质,如儿茶酚胺、5-羟色胺等,同时在血小板凝血酶的作用下,通过花生四烯酸形成前列腺素PGG2、PGH2等物质,这些物质又可以加重血小板的聚集,有利于形成血栓。

4.其他因素 如年龄、肥胖及抗活化蛋白C等。

小腿静脉血栓治疗方法 1981~1986年,作者为15例股青肿病人作了静脉血栓切除术,术中和术后虽未发生重型肺栓塞,治疗结果也好,但自1986年后,竞未作一例同样手术,提示非手术方法疗效甚佳,对晚期前病例几乎是代替了包括取栓和肌间隙减压等手术。

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无疑发病急骤、发展迅速,理应施以最有效的方法。

静脉应用肝素,虽可立即起到抗凝作用,从而通过调动内源性胞浆素原发挥溶栓作用,但与直接溶栓剂相比,似显得较为被动。故作者对急性病例将纤溶制剂定为首选药物。由于链激酶具有抗原性,静脉用药后常有致热原性反应,因而主张用尿激酶。常用每天10万~20万U,溶于250~500ml低分子右旋糖酐中静脉滴入,分2次投予。要求监测纤维蛋白原在200mg%以上,优球蛋白时间在80min以上。加上抬高患肢,常在1~3天内患肢明显消肿。至疗效明显或总量到100万~200万U时停药,改为静脉肝素3~5天,分为静脉连续滴注法或分次给药法,总量约为每天200mg,维持激活凝血时间(ACT)或试管法凝血时间延长2~3倍。此后采用口服抗凝法(华法林或醋硝香豆素片)2~3个月,保持凝血酶原活动度在30%~40%之间。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的应用及通过头端多微孔导管向病变所在连续灌注纤溶药物有可能进一步提高治疗疗效。

静脉取栓法的指征是在上述治疗过程中病情仍急剧发展者,尤其是足背或胫后动脉搏动急剧减弱病例,但对已是静脉性坏疽者则取栓术为时已迟。静脉取栓术主要顾虑在于取栓过程中发生肺栓塞问题。为此,取栓术前最好经颈内静脉置下腔静脉滤器,以可靠地防止由术中血栓脱落引起的肺栓塞。至于文献中已介绍,作者自己也用过的首先自健侧股静脉插入球囊导管,使之挡于下腔静脉分叉处的方法并不可靠,因取栓后此囊仍要撤出,残留或被暂时阻挡的血栓仍可脱落。即或如此,作者自患侧股静脉切开以F-5或F-6 Fogrty球囊导管取栓时,仍令助手压迫腹部,经10余例治疗,未见严重肺栓塞的发生,但有3例术后发生呼吸困难1~3天。近心侧取栓完毕后,远心侧由于股静脉瓣膜的阻挡,Fogarty球囊导管常无法逆向进入,因而用的是以驱血带自远侧向近侧挤压的方法,也即Milking法,此时可见血栓自股静脉切口被挤出。髂-股静脉取栓不完全主要发生在左髂总静脉部,因该处可能早已或多或少地受到左髂动脉的压迫,使局部狭窄难以解除。其次,肢体远端中、小静脉内的血栓难以完全清除。在切开股静脉前自然要使病人处于肝素化状态。取栓完毕,或直接缝合股静脉,或加作暂时性远侧股动静脉瘘,以提高手术疗效。术后需以肝素经静脉抗凝3~5天,再改为口服法2~3个月。

一旦股青肿发展至坏死期,只有做广泛的肌间隙切开,使坏死组织得到充分引流。抬高患肢,频繁更换敷料,也许是惟一的治疗方法。作者以近1年时间,曾治愈了1例如此重症病例。急性期不能得到缓解,则发展为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预后

一般认为,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3~6个月后,即进入后遗症期。深静脉血栓经过吸收和极化,以及缓慢的再通过程,愈是位于近侧的血栓形成,再通的可能性愈小。据Dale报道,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再通率约1%~2%。此外,血栓在再通过程中,可将其中的瓣膜加以破坏,而出现倒流性病变。下肢除明显的肢体肿胀外,由于长期深静脉回流障碍,小腿深静脉高压,多累及交通支使下肢浅静脉曲张愈显明显,足靴区可因皮肤营养障碍出现慢性湿疹、色素沉着,甚至淤积性溃疡。

小腿静脉血栓的预防方法 1.机械方法 旨在促进下肢静脉回流。用电刺激仪刺激腓肠肌,以循环驱动器或节律性正压或负压驱动仪均能有效地促进肢体循环。术后鼓励病人及早做踝关节和股四头肌活动,多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尽早下床活动则同样显得重要。术后穿用有压力差的医用弹力袜,如小腿4.0kPa(30mmHg)、大腿2.67kPa(20mmHg)压力者亦起到循环驱动作用。

2.药物预防法 首先是小剂量皮下肝素疗法。综合资料说明,皮下肝素疗法使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由25%降至7%;大型肺栓塞的发病率由6%降为0.6%。小剂量肝素之所以发挥预防作用的机制并未完全了解。经皮下途径减缓了药物的吸收,使机体较持续地保持了一定的肝素浓度可能为主要原因。使用方法一般是在术前2h皮下注射50mg,以后每12小时 1次,每次50mg。抗血小板疗法主要包括肠溶阿司匹林和双嘧达莫。低分子右旋糖酐的作用在于降低血液的黏稠度,可酌情每天静脉滴注500~1000ml。

看了下肢静脉血栓治疗方法的人还看:

1. 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

2. 小腿静脉曲张的治疗方法

3.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

4. 血栓病人如何康复训练

?

下肢静脉血栓怎么治疗好呢?

下肢动脉血栓先采取一般治疗,患肢减少活动,注意保暖,避免冷、热敷。急性动脉栓塞的治疗以手术取栓为主,急性动脉血栓形成可采取导管溶栓治疗。手术治疗除濒危者外,患者一经诊断,全身条件许可,均应及早手术取栓,最好在8小时内手术。在组织未坏死前手术可降低截肢平面,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如病人伴发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不能耐受手术可经导管溶栓治疗。

下肢静脉血栓怎么治疗

下肢静脉血栓,分为浅静脉血栓和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对于浅静脉血栓来说,主要是因为曲张静脉下肢的静脉曲张所引起的血液回流慢,在曲张静脉内停留时间比较长,凝血系统启动在曲张静脉内形成血栓。对于深静脉血栓,主要是因为三个原因:第一个就是静脉回流的缓慢,这是因为深静脉不通畅、下腔静脉不通畅或者是心脏这些原因泵功能不全所引起的血流回流慢。第二个就是静脉血液的高凝状态,比如自身免疫病、肿瘤等等,这些情况都会引起血液处于一种高凝的状态。还有血管壁受到损伤,这样能够1月余血管形成深静脉血栓,给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制造了一种优越的环境。治疗上主要通过抗凝,对于浅静脉血栓,在消肿抗凝的基础上可以切除长血栓的那些浅静脉。对于深静脉血栓,除了抗凝、消肿,还要抬高患肢,还要避免运动。因为深静脉血栓一旦脱落,会导致肺栓塞。出现肺栓塞,有可能会是致命性的,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如果血栓比较多,可以采用溶栓治疗,也可以采用手术清除血栓的方式,具体情况还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来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7341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