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脑膜炎强化有什么症状呢
脑膜炎(meningitis)系指软脑膜的弥漫性炎症性改变。由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原虫、立克次体、肿瘤与白血病等各种生物性致病因子侵犯软脑膜和脊髓膜引起。细菌性脑膜炎是一种特别严重的疾病需及时治疗,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在数小时内死亡或造成永久性的脑损伤。病毒性脑膜炎虽比较严重但大多数人能完全恢复,少数遗留后遗症。脑膜炎可累及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硬脑膜炎多继发于颅骨感染。自从抗生素广泛应用以来,硬脑膜炎发病率已大为减少。软脑膜炎则颇为常见,包括蛛网膜和软脑膜炎症。因此,目前脑膜炎实际上是指软脑膜炎而言。脑膜炎绝大部分由病原体引起,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膜炎是其中最主要的类型;少数由刺激性化学药品(如普鲁卡因、氨甲蝶呤)引起。脑膜炎有3种基本类型:化脓性脑膜炎,淋巴细胞性脑膜炎(多由病毒引起),慢性脑膜炎(可由结核杆菌、梅毒螺旋体、布氏杆菌及真菌引起)。接下来为大家具体介绍。
各种致病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的基本病理改变是软脑膜炎、脑膜血管充血和炎性细胞浸润。早期软脑膜及大脑浅表血管充血、扩张,中性粒细胞即进入蛛网膜下隙。蛛网膜下隙充满脓性分泌物内含大量细菌,使脑脊液变混。脓性渗出物覆盖于脑表面,常沉积于脑沟及脑基底部脑池等处,亦可见于脑室内。脓液的颜色可因致病菌而异随着炎症的扩展,浅表软脑膜和室管膜均因纤维蛋白渗出物覆盖而呈颗粒状。病程后期则因脑室内渗出物可使中脑水管第四脑室外孔堵塞或蛛网膜出现炎性粘连,引起脑脊液循环及吸收障碍,导致交通性或非交通性脑积水。儿童病例常出现硬膜下积液、积脓。据Snedeker及同事的报道,18个月以下患脑膜炎的婴儿约有40%发生硬膜下积液。偶可见静脉窦血栓形成。脑静脉或脑动脉内膜炎可致脑软化梗死,镜检可见脑膜有炎性细胞浸润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许多含有被吞噬的细菌组织细胞数目增多,同时有纤维蛋白原和其他血浆蛋白渗出,后期则以淋巴细胞浆细胞为主,成纤维细胞明显增多导致蛛网膜纤维化和渗出物被局限包裹。室管膜及脉络膜亦常有炎性细胞浸润,血管充血,有血栓形成。脑实质中偶有小脓肿存在 。
脑膜炎 根据中耳炎病史及脑膜炎体征、腰穿脑脊液化验,一般诊断不难。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急性病情多被抑制,脑脊液化学变化不大,蛋白可能略有增加,糖及氧化物可在正常范围内,白细胞略有增多,特别是治疗不当,可演变成为局灶性或迁延性脑膜炎,很容易和轻型结核性脑膜炎或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相混淆。
二、如何诊断脑膜炎
1.化脓性脑膜炎:其中最易混淆者为嗜血流感杆菌脑膜炎,因其多见于2岁以下小儿,脑脊液细胞数有时不甚高。其次为脑膜炎双球菌脑膜炎及肺炎双球菌脑膜炎。鉴别除结核接触史、结素反应及肺部X线检查可助诊断外,重要的还是脑脊淮检查,在细胞数高于外,重要的还是脑脊液检查,在细胞数高于1000×106/L(1000/mm2),且分类中以中性多形核粒细胞占多数时,自应考虑化脓性脑膜炎;但更重要的是细胞学检查。
2.病毒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主要是病毒性脑炎,病毒性脑膜脑炎及病毒性脊髓炎均可与结脑混淆,其中散发的病毒脑炎比流行性者更需加以鉴别。各种病毒性脑膜炎之诊断要点为:
①常有特定之流行季节。
②各有其特殊的全身表现,如肠道病毒可伴腹泻、皮疹或心肌炎
③脑脊液改变除细胞数及分类与结脑不易鉴别外,生化改变则不相同,病毒性脑膜脑炎脑脊液糖及氯化物正常或稍高,蛋白增高不明显,多低于1g/L(100mg/dl)。
④各种病毒性脑炎或脑膜炎有其特异的实验室诊断 方法,如血清学检查及病毒分离等(参阅各有关专章节)。轻型病毒脑炎和早期结脑鉴别比较困难,处理原则是:①先用抗结核药物治疗,同时进行各项检查,如结素试验、肺X线片等以协助诊断。②不用激素治疗,如短期内脑脊液恢复正常则多为病毒脑炎而非结脑。③鞘内不注射任何药物,以免引起脑脊液成分改变增加鉴别诊断之困难。
3.新型隐球菌脑膜脑炎:其临床表现、慢性病程及脑脊液改变可酷似结脑,但病程更长,可伴自发缓解。慢性进行性颅压高症状比较突出,与脑膜炎其他表现不平等。本病在小锗较少见故易误诊为结脑。确诊靠脑脊液涂片,用墨汁染色黑地映光法可见圆形、具有厚荚膜折光之隐球菌孢子,沙保培养基上有新型隐球菌生长。
4.脑脓肿:脑脓肿患儿多有中耳炎或头部外伤史,有时继发于脓毒败血症。常伴先天性心脏病。脑脓肿患儿除脑膜炎及颅压高症状外,往往有局灶性脑征。脑脊液改变在未继发化脓性脑膜炎时,细胞数可从正常到数百,多数为淋巴细胞,糖及氯化物多正常,蛋白正常或增高。鉴别诊断借助于超声波、脑电图、脑CT及脑血管造影等检查。
三、脑膜炎怎样治疗呢
化脓性脑膜炎是内科急症。治疗首先应在维持血压、纠正休克基础上,根据年龄、季节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易透过血-脑脊液屏障的有效抗生素,然后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过去几十年青霉素对常见的3种化脓性脑膜炎致病菌普遍具有敏感性,但近年来这些细菌对青霉素的敏感性降低,特别是流感杆菌,能产生对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和青霉素耐药的β-内酰胺酶。许多文献报道分离出的肺炎球菌和脑膜炎双球菌菌株对青霉素也存在相对或高度耐药,幸运的是三代头孢对这些致病菌所致的化脓性脑膜炎均有明显效果,然而某些高度耐药菌株头孢菌素治疗亦无效,需应用万古霉素。在儿童与成人,三代头孢是治疗3种常见的化脓性脑膜炎的首选药物。其中头孢曲松(头孢三嗪)、头孢噻肟和头孢呋辛(头孢呋肟)效果较好。
对怀疑有利斯特菌脑膜炎的患者,加用氨苄青霉素,对青霉素严重过敏和先前已用过头孢菌素者,选择氯霉素较为合适。对于新生儿,其致病菌可能为无乳链球菌、大肠埃希杆菌和单核细胞增多性利斯特菌,首选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加头孢曲松(头孢三嗪)或头孢噻肟,也可选用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加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但要警惕听力或前庭功能受到损害。对于那些免疫功能受损、神经外科手术后脑室引流或严重颅脑外伤引发的脑膜炎病例,由于葡萄球菌或革兰阴性杆菌,特别是铜绿假单胞菌,致病的可能性很大,应使用头孢他啶(头孢他定)和万古霉素。上述药物一般均采用静脉给药途径,以期有较高的血药浓度和脑脊液药物浓度。使用抗生素药物的时间一般为10~14天。无并发症者早期给予适当治疗,可在1至数天内清除脑脊液中的病原菌,有并发症者相应延长。
在应用抗生素的同时,对于儿童患者应加用地塞米松0.6mg/(kg·d),静脉滴注,连用3~5天,可以减少儿童的听力受损及其他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率,对于暴发性感染的成人患者,如伴有颅内高压、严重菌血症及急性肾上腺功能不全,也应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地塞米松10~20mg,/d,静脉滴注,连用3~5天。对于发病初期,有颅内压增高伴严重脑肿胀者,应用20%甘露醇静脉快速滴注及速尿静脉推注。出现痫性发作者应给予抗惊厥药物。儿童应注意避免低钠血症和水中毒此乃导致脑水肿的诱因。
四、脑膜炎怎样护理呢
一般护理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如进食困难或不能进食者予留置胃管鼻饲饮食或静脉给予高价营养,以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营养,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疾病的恢复;嘱患者尽量平躺休息,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用轻泻剂,以利于降低颅内压、减轻头痛;患者抵抗力下降,需加强消毒隔离防护,安排住单人房,定时开窗通风,定期行室内空气消毒,注意个人卫生,防止交叉感染,预防继发感染。密切观察颅内高压表现,如生命体征、瞳孔变化等,并备好应急抢救药物、器械等。
特殊护理
①根据患者病情发展及恢复状况,定期行腰椎穿刺脑脊液、病原学检查。护理人员需做好配合工作如术前解释、操作配合、及时送检脑脊液等;做好术后护理观察,如去枕平卧6 h、观察有无神志改变、头痛呕吐等,并解决患者生活需要。
②本组4例患者因颅内高压,行脱水、利尿后症状无缓解,急请神经外科会诊行脑室引流术,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严密观察脑脊液的性状、量,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每日更换引流袋,并注意生命体征、瞳孔变化。4例患者头痛减轻,病情缓解拔除引流管,完成治疗,治愈出院。
出院指导
①如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无头痛、发热、呕吐、抽搐、脑膜刺激征等,脑脊液生化检测压力、蛋白、氯化物、葡萄糖含量正常;连续3次检测脑脊液真菌培养无隐球菌生长及脑脊液墨汁染色未发现隐球菌,予出院。出院后随防6个月至1年,定期行脑脊液检查、病原学检查。并注意加强营养、适当体育运动,调整平稳的心态。如严格遵照医嘱服药,慎用皮质激素。
②健康指导。隐球菌存在于土壤,腐烂的水果及植物,牛乳,干燥陈旧的鸽粪,健康人的皮肤、胃肠道以及动物(鸟类、牛、羊、狗、猫等)身上。鸽粪为主要传染源,与动物鸽、鸟类接触时要注意预防,饲养家鸽时应妥善管理鸽粪,忌食变质的梨、桃等水果;注意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如出现头痛、发热、呕吐、抽搐、意识障碍、视力减退、听力下降等不适,及时去正规医院诊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7312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宫颈癌成深圳女性“二号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