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寨卡病毒本地传播病例数量在新加坡不断攀升这一现象,世界卫生组织发言人近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世卫预计寨卡病毒将继续传播,并将波及至所有发现埃及伊蚊的国家和地区。
短短一年多时间,寨卡病毒在美洲大陆蔓延,波及东南亚及非洲,其地域扩散速度令各方始料不及。科学界对寨卡病毒尚存显著认知鸿沟,又无任何有效疫苗,控蚊与自我防护仍是对抗寨卡的有力武器。
构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都是蚊子闯的祸”,恐怕不足以表达疫情传播的复杂。
寨卡疫情去年在美洲暴发以来,已有6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蚊媒传播寨卡病毒,美国、法国、德国、新西兰等11个国家今年均发现了寨卡病毒人际传播的证据。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寨卡病毒疫情报告指出,今年4月至6月,寨卡病毒扩散速度有所缓解,而随着北半球入夏,蚊媒活动增多,7、8月病毒地域扩散有所加剧。
8月末,英属维京群岛和新加坡成为寨卡病毒最新波及的地区和国家。尤其是新加坡,在1周多时间里,本地传播病例数量从0例激升至275例。
令人警惕的是,东南亚地区的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和越南均报告了蚊媒造成寨卡病毒本地传播的证据。
本月初,世卫组织就寨卡病毒召开第四次紧急委员会,指出受地域扩散、科学界对寨卡病毒尚存显著认知鸿沟等因素影响,寨卡病毒感染及其相关的神经系统病变继续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伴随越来越多国家“中招”,病毒实现本地传播,寨卡病毒正迅速从“突发事件”转变为“常规事件”。世卫组织发言人塔里克·亚沙雷维奇对新华社记者说:“世卫组织预计寨卡病毒将继续传播,并将波及至所有发现埃及伊蚊的国家和地区。”
科学界仍存认知鸿沟
1947年,科学家首次在乌干达丛林中的恒河猴身上发现寨卡病毒。近70年过去了,尽管非洲和亚洲曾多次发现人类感染病例,科学界对寨卡病毒风险和传播方式的了解依然严重不足。
去年以来,寨卡疫情在巴西升级后,科学界首先试图确定寨卡病毒与小头症、格林-巴利综合征等神经系统病变的关系。世卫组织的最新表述为:孕期感染寨卡病毒是造成先天性脑发育异常(如小头症)的原因之一,寨卡病毒感染也是诱发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一项因素。
世卫组织突发卫生事件规划部门负责人彼得·萨拉马补充说:“与科学界合作,我们了解到寨卡引发的后果不局限于新生儿小头症,其引发的并发症包括从视力、听觉并发症到癫痫,我们称之为寨卡先天综合征。”
基因测序显示,寨卡病毒存在亚洲型和非洲型两种毒株。亚洲型毒株于2007年最早在太平洋岛国被发现,在巴西等地引发小头症和其他神经系统病变的正是这种毒株。不过,几内亚比绍7月暴发的寨卡疫情由非洲型毒株引发,是否引发小头症风险尚不得而知。
寨卡病毒性传播的风险有多大?除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外,其它蚊子种类是否传播病毒?世卫组织也希望各方从多角度加强研究,了解寨卡病毒不同毒株的情况、病毒在人体留存的时间和部位、感染风险、传播方式、病毒可能引发的疾病和预防方法等问题,并评估有效的控蚊工具及其可行性。
控蚊与自我防护是关键
考虑到埃及伊蚊会传播登革热、黄热病、基孔肯亚热和寨卡病毒病,寨卡病毒病演变为下一个登革热或黄热病或许只是时间问题。
事实证明,寨卡病毒的传播也正遵循这一路径。2015年4月末巴西确诊首例寨卡病例以来,这种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给人类的病毒已蔓延至美洲大陆所有主要国家和地区。如今,不但蚊媒传播疾病重灾区的东南亚地区未能幸免,疫情也已波及至非洲的佛得角和几内亚比绍。
专家指出,考虑到全球近70个国家和地区暴发疫情,且80%的寨卡病毒感染者无显著症状,不可能通过入境筛查或入境监测发现所有输入性病例,疫情防控中通过发现输入性病例从而阻止本地传播具有一定难度。因此,加强本地控蚊力度,采取有效防蚊措施预防本地传播才是关键。
亚沙雷维奇表示,寨卡病毒与登革热病毒的一项区别在于,寨卡病毒可通过性行为实现人际传播,民众必须知晓这点,通过使用安全套或禁欲保护自己。由于寨卡病毒影响发育中的胚胎,因此孕妇是面对寨卡病毒最为脆弱的人群,知晓风险、使用驱蚊药剂与安全性行为对于她们十分重要。
亚沙雷维奇称,对于那些具备寨卡病毒潜在传播可能性的国家,必须时刻警惕监控病例,继续控蚊,向民众普及寨卡知识,确保医疗卫生系统能够提供预防、管理病毒感染的服务。
在广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内,有一家面积达3500平方米的“蚊子工厂”,每周,这里能产出500万只被称为“蚊子战士”的“绝育雄蚊”——体内带有沃尔巴克氏体的白纹伊蚊雄蚊。“绝育雄蚊”与自然环境中的雌蚊交配后,所产下的卵无法发育成幼蚊,可以用来抗击登革热、寨卡病毒的传播。
登革热、寨卡病毒病是广泛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蚊媒传播疾病。目前,寨卡和登革热疫苗都还处于研发阶段,而依赖化学杀虫剂的传统方法容易对生态造成破坏。
“蚊子战士”作为一种新型生物农药,既能有效抑制蚊媒数量,又不影响环境,得到了世卫组织的认可。中山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热带病虫媒控制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奚志勇说:“降低蚊媒数量是目前压制寨卡和登革热疫情最直接的手段。”
?据了解。目前,奚志勇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与包括美国国际开发署、国际原子能机构等组织合作,不仅在墨西哥设立了与广州类似的“蚊子工厂”,还将“以蚊治蚊”相关技术输出到了巴西、秘鲁、泰国、斯里兰卡、牙买加、开曼群岛等国家和地区。
本聪明但不自以为是,有趣但不哗众取宠的深空小编又双__来给大家发资讯了!小编整理了半天,给大家带来了这篇文章。下面一起让我们去吃瓜围观吧。
随着寨卡病毒在全球的传播继续,正在努力阻止该病的传播。尽管目前尚无针对Zika病毒的许可疗法或疫苗,但发表在《 npj Vaccines》杂志上的新研究表明,合成的DNA疫苗方法如何成功地保护体内免于由蚊传Zika病毒引起的感染,脑损伤和死亡。在这项临床前研究中,接种疫苗后再接种Zika病毒可保护100%的动物模型免受Zika感染。
此外,它们被保护免受大脑皮层和海马区的变性,而另一群人在寨卡病毒感染后显示出大脑的变性。我们的研究结果证明了免疫反应对于预防寨卡病毒和预防寨卡病毒引起的疾病至关重要,首席研究员戴维B韦纳博士,美国疫苗中心执行副总裁兼疫苗中心主任说。 Wistar研究所和Wistar癌症研究的WW Smith慈善信托教授。
随着寨卡病毒的威胁持续存在,这些结果提供了这种疫苗可能的保护能力的新方面的见解,作为预防寨卡病毒感染的预防方法。该研究是首次在动物模型中分析疫苗易感疾病,提供有关易感个体免疫应答的保护作用的信息。寨卡病毒的先前研究已经在动物模型中测试了对寨卡病毒天然抗性的疫苗。这项研究以重要的方式扩展了这些先前的研究。
Inovio Pharmaceuticals,Inc.总裁兼首席执行官J. Joseph Kim博士,工商管理硕士补充说:与Wistar合作,我们清楚地展示了我们和合作伙伴搬迁产品开发平台时的强大功能和速度。 Zika疫苗在不到六个月的时间内从实验台到人体研究,都利用我们的平台来帮助应对这种疫情。在这项最新研究中,Weiner及其同事证明了合成的DNA疫苗如何在体内表达Zika的特异性抗原。
他们观察到,这种新型疫苗在临床前动物模型中产生了强大的抗原特异性抗体和T细胞反应,可中和病毒。此外,他们发现该疫苗在动物模型中提供了针对疾病和死亡的保护,同时具有神经保护作用,这意味着该疾病无法传播至大脑。考虑到患有这种疾病的婴儿可能会发展成小头畸形,先天缺陷导致头部异常变小并可能阻止大脑正常发育的风险,这一点尤其重要。
寨卡病毒和许多其他蚊媒疾病的重要方面是,并非每个感染病毒的人都会因此而生病。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先前的研究,使用Zika,只有约20%到25%的病毒感染者实际上受到了这种疾病的影响。但是,无法确定某些人会因该病毒而患病的风险,这就是为什么对于这项研究而言,至关重要的是要检查疫苗如何在感染的有症状宿主中发挥作用。
这种Zika疫苗是由Inovio,Wistar Institute和GeneOne Life Science Inc.合作开发的,目前正在两项人类临床研究中进行测试。Inovio希望在2016年底之前报告在迈阿密,费城和魁北克市进行的首个40个主题研究的第一阶段数据。八月份,两家公司还在波多黎各启动了针对160个主题的第二项研究。CDC估计,到今年年底,寨卡病毒将感染波多黎各人口的25%以上,这为这项研究的安慰剂对照设计提供了潜力,可在2017年提供疫苗功效的探索性信号。
根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仅在美国就报告了总计近4,000例Zika感染病例。尽管其中大多数是与旅行有关的病例,但据报道,有100多例源于美国的寨卡病毒感染。在全球范围内,已有60多个国家报告了蚊子传播这种疾病的情况。这项工作得到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和美国国立过敏与传染病研究所的壁内研究计划的支持,授予NIH R01 AI092843。Weiner获得了Inovio Pharmaceuticals Inc.和Gene One Life Science Inc.的资助。
欲要知晓更多《基于DNA的Zika疫苗可防止感染脑损伤和死亡》的更多资讯,请持续关注深空的科技资讯栏目,深空小编将持续为您更新更多的科技资讯。王者之心2点击试玩
请看庄生鼓盆事,逍遥无碍是吾师。逍遥到飘起来的深空小编在天上飞着为您说新闻。小编整理了半天,给大家带来了这篇文章。准备好瓜子板凳,我们一起去瞧一瞧。
4月24日,据外媒报道,来自《Cell host microbe》上的一项新研究表明,科学家已经研制出近50年来第一个新型的脊髓灰质炎疫苗,新疫苗的效果将更强更稳定。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在2000年至2017年期间,该组织的运动已将小儿麻痹症的负担减轻了99%,防止了1300多万儿童受到感染。
但近年来,根除脊髓灰质炎的努力一直受到因服用疫苗而引起的脊髓灰质炎的困扰,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中使用的弱化病毒甚至导致一些接种率低的社区形成了新的传播。
现在,在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支持下,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病毒学家劳尔安迪诺博士和英国国家生物标准与控制研究所安德鲁麦克亚姆博士的报告了50年来首个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第一阶段临床结果,称他们已经设计成不能进化出在人类身上引起疾病的能力。
在2017年的一项研究中,安迪诺和同事发现,在他们研究的每一次疫苗引发的脊髓灰质炎疫情中,该病毒都使用了相同的三个进化步骤,从无害疫苗变异为区域性威胁。
因此他们采用了基因遗传方法来重新设计疫苗,以确保疫苗不能遵循这三步途径来重新发展毒力。具体来说,他们稳定了病毒基因组重新进化感染人类的能力所必需的区域,并确保即使通过与相关病毒交换遗传物质,病毒也不会摆脱这种修饰。
这项新的研究展示了15名成年志愿者进行的双盲1期临床试验的结果,这些志愿者之前都接种过由病毒颗粒组成的灭活疫苗,以确保他们不会因活疫苗而生病。
试验发现,新设计的脊髓灰质炎疫苗比50年前的Sabin疫苗更稳定、更有效。值得一提的是,新疫苗使参与者产生了大量抗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抗体,尽管这些抗体会在他们的粪便中脱落病毒颗粒,但这些颗粒无法感染小鼠或导致小鼠瘫痪。
与此相反,先前的研究发现,当老鼠暴露于由接种标准Sabin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的人散发的病毒样本中时,多达90%的老鼠会出现瘫痪。
安迪诺说,第二阶段的试验目前正在进行并显示出希望,世卫组织正在计划第三阶段的试验,希望能快速追踪疫苗的研发,以此作为控制这些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疫情的紧急措施。
欲要知晓更多《50年来首次!科学家研制出新型小儿麻痹疫苗:更稳定有效》的更多资讯,请持续关注深空的科技资讯栏目,深空小编将持续为您更新更多的科技新闻。
本文来源:深空游戏 责任编辑:佚名王者之心2点击试玩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6686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