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TC产品一枝独秀,提价不断!
昨日(5月22日),华润三九在投资者关系活动上讲到,旗下三九胃泰,感冒灵、强力枇杷露等知名产品的价格均有提升。
▍三九胃泰,感冒灵等已提价
华润三九表示,在价格升级策略上,公司逐步梳理策略,根据自身品牌的定位,消费者接受程度,以及相关品类竞争的状况,做一些产品价格的调整, 如近年对三九胃泰,感冒灵、强力枇杷露等产品进行了小幅的提价。
这些知名药品全涨价了
除华润三九外,华润医药旗下还有华润双鹤、东阿阿胶等上市公司,5月18日,华润医药还正式确定控股江中。
▍大批OTC涨价不断
除华润三九明确提到三九胃泰,感冒灵、强力枇杷露的小幅提价外,多位读者还向赛柏蓝士反映:当地健胃消食片、草珊瑚等一批江中牌系列药品零售价和出厂价也有所上涨。
根据读者提供的信息,江中健胃消食片和草珊瑚在不同地区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拿健胃消食片来说,有读者说涨到了13元,有读者说涨到了15元,还有读者反映供货价涨了0.2元。
除了华润三九和江中集团,可以说,其实知名OTC产品的涨价一直未断。
比如,片仔癀的片仔癀锭剂2017年5月底提价6%至530元/粒,终端需求仍旧旺盛;云南白药散剂和气雾剂2017年因成本上涨提价;东阿阿胶2017年11月阿胶块提价10%,阿胶浆提价5%。
实际上,除知名企业、知名产品外,即使是普通的OTC产品也在涨价。
比如,据赛柏蓝查询,一上市公司必康股份旗下的黄连上清片提价幅度超过 100%、阿司匹林片提价幅度接近 80%、强力枇杷露提价幅度约50%、安胃胶囊和小儿感冒颗粒提价幅度超过 20%。
有药店采购经理向药店经理人表示,“产品涨价在药店也不算新鲜事,可以说每年都有。但是常规上来说,药品价格调整多集中在岁末年初,也就是12月、1月等月份。因为生产企业多在年终和年初的时间制定价格政策,药店与工业生产企业签订采购协议时要按照新的价格政策来定。”
▍提价有底气也有争议
拿华润医药来说,据公开数据,华润拥有强势的终端覆盖率,直控药店约 10 万家,连锁药店约 4 万多家,通过其它商业覆盖约16万家,终端总计覆盖全国约30 多万家药店。
对于渠道的绝对控制力是产品提价的底气之一。从华润三九的提价表态中,也能看出其他影响OTC产品价格的因素,那就是自身品牌的定位、消费者的接受程度以及竞争状况。
拿自身品牌定位来说,不少OTC产品自身定位随着广告的投放,越来越高端。说到消费者接受程度,几乎所有做OTC和保健品的药企都会频繁的提到消费升级。
至于竞争状况,由于OTC产品以药店为主要终端,面向普通消费者,品牌效应非常明显,所谓名牌产品在同类产品的竞争中几乎享有绝对的优势。比如江中药业在中成药健胃消食领域市场的占有率就高达70%,位居行业首位。
此外,再放眼看大的市场环境,据西南证券的数据,我国 OTC 市场空间广阔,近 5 年复合增长率为 11.7%。 OTC 产品不受招标降价影响,不仅不降价,反而还有提价空间。
加上OTC药品多数为非医保产品,受到历年来人工、辅料、包材等价格的上涨影响,在价格行政限制取消以后存在补涨的需求。
另外,品牌OTC中药制剂成本端还受到中药材价格持续提高的影响,按照中药材天地网的综合200系数观察,从2007年的1001点上涨到2017年12月底的2354点。
总的来说,据广发证券分析,除利好工业企业外,OTC提价还可能利好药店,因为多数产品出厂和终端会同步提价,后期厂商还会给药店一定的返利,因此连锁药店也可能受益。
当然对于OTC提价也有不同的声音,有业内人士就向赛柏蓝表示,一些知名OTC产品,广告费用惊人,技术含量一般,提价并不为人所乐见。
“保命药”醋酸氢化可的松片一年涨价超10倍,原因是:
1. 供应短缺。该产品的主要原料醋酸可的松原料供应短缺,导致成本上涨,价格随之上涨。醋酸可的松原料受气候条件影响较大,产量不稳定,容易出现供应短缺的情况。
2. 商品吃紧。由于原料供应短缺,制成产品也随之吃紧,这会导致价格迅速攀升。医药产品如此,更是如此。
3. 商家囤货抬价。部分商家为获利最大化,会囤积该产品,然后在市场吃紧时大幅抬高售价,这也是导致其价格暴涨的原因之一。这属于不道德商业行为,但在具体市场操作中时有发生。
4. 治疗功能不可替代。醋酸氢化可的松片在某些疾病治疗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患者难以选择其他替代药物,只能接受高价购买,这也成为商家涨价的理由之一。
5. 监管不力。对医药产品缺乏有效的价格监管,也是造成“涨价”如此迅速的原因。如果事前没有严格的价格上限与监测,企业/商家就可能在市场上为所欲为,将价格提至dataType极高水平。
综上,醋酸氢化可的松片价格暴涨,主要是供需关系变化、医药产品特性、企业/商家市场行为以及监管的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造成的。针对此,生产企业要保证供应稳定,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关键医药产品的价格管控,避免商业行为过度脱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引导消费者的用药选择,这些都有助于稳定该产品的价格。
但是对患者个人来说,如果该产品实在是"保命"所需,即使价格高涨也难以选择,这反映出某种程度的无奈。但也可通过医生的建议或使用其他替代产品来降低成本,同时呼吁相关企业/部门保证该产品的供给与稳定价格。作为整个社会,也应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 не使其离经叛道。
最近国内退烧药出现紧缺,不少人开始寻求海外购药,第一财经记者多方采访了解到,一些平台上海外网店的退烧药也已经售罄,有的网店则开启了限时限购模式,而专门从事海外代购的不少商家也对退烧药进行了提价,目前各种进口退烧药的到手价格混乱,同一种药的最高价差达9倍。
不过,不管是代购还是平台上的海外直邮,都需要超过一周以上的时间才能到达国内,对此,专家建议理性备药,利用海外购平台采购过多发烧药盲目囤药不可取。
平台海外药店缺货,国外药店限购
林深和妻子居住在上海,几个月前他们的二宝呱呱坠地,由于国内儿童退烧药不好买,林深在前两天拜托澳大利亚的亲戚购买了当地常用的少儿退烧药。“澳大利亚的亲戚是去药房购买的,可能属于限购的处方药,一次只能购买两瓶,一共帮我们购买了四瓶。”
在亲戚邮寄时,林深还提供了身份证照片,他说,感觉目前流程还是蛮严格的。不过,他发现网上已经出现同款的儿童退烧药代购,他感到很费解,为什么代购能买到那么多。
Panadol又称必理痛、含对乙酰氨基酚等,是海外缓解感冒发烧、头痛、肌肉酸痛的常用药。记者发现,在淘宝上的万宁海外官方旗舰店,该店称自家网售必理痛与香港门店同货同源,目前该药物已经售罄。
另一家淘宝上的店铺万宁医药海外旗舰店则采取每日限量供应必理痛的方法,早上10点和下午16点开售,每个用户限购一盒。该店客服人员说,通常在开售后都能买到。预计从香港抵达用户手里,大概在7到15个工作日。至于儿童退烧药,该店已经无货。
在京东的一家日本药品专营店,记者发现该店的布洛芬仅有75mg48粒装,售价218元/盒,其余剂量的布洛芬,如98元/盒、108元/盒均已无货。目前该店也没有儿童退烧药,最近会不会进货,客服表示不清楚。
如果购买该店218元/盒的布洛芬药品,客服说将会从12月21日陆续发货,从日本直邮,发货后预计10到12天寄送到用户手里。“目前没有限购,可以拍很多单。”
在新西兰工作的老何,也感受到了国内部分药品的紧缺。
“11月底,在广州的父母给我发微信,让我准备点药品给他们寄过去,那个时候父母跑遍了建民,宝之林药店就都已经买不到了。”老何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从新西兰寄物品到广州大概需要十多天,慢的话要二十五天左右。之前寄了一些扑热息痛,大概用了三周时间。
12月16日,从老何向记者提供的药物清单来看,2盒N95口罩,2盒抗病毒胶囊,1盒蜂胶,2条维c泡腾,1支探热针,5盒测试抗原,共计21.2新西兰元,约94.26人民币。
“这个价格和平时相比没有太大的变化,一些产品还有特价,比如电子体温计,买两只可以打折,大概在14.99新西兰币。Panadol50颗大概在8.49新西兰元,Brufen布洛芬还有一些折扣。”老何表示,目前新西兰当地药店还没有出现缺货的现象,但听澳洲的朋友说退烧药已经出现紧缺,部分药店出现了限购,当地华人最近在药房跟药剂师得知,已经收到文件称不能邮寄Panadol回国内。
平台海外店比当地售价最多高9倍
国人纷纷请海外的亲友寄药回国,除了与国内退烧药短缺有关,也与国内平台上的海外直邮价格与国外零售价格价差高达9倍不无关系。
以京东上一家海外药品店的必理痛为例,售价为168元,生产厂家为GSK。客服说,从香港发货,预计发货后20到40天收到。运费另算,价格为30元。
这意味着,买一盒必理痛要花费将近200元,如果不计运费,单粒约7块钱。
而记者从法国旅居人士了解到,同样厂家生产的必理痛售价为10.14欧元,约合人民币75元。也就是说当地购买单粒价格约1.25元。而荷兰当地购买GSK必理痛更便宜,售价为1.99欧元,约合人民币14.8元,单粒售价仅0.74元。
上述法国人士还介绍了一款当地常用退烧药多利潘,在法国售价为2.18欧元,约合人民币16.12元。记者发现,同款药品在京东上的售价160元,目前显示无货,与法国当地的价差高达9倍。
2013年定居美国的甘悦,最近也在帮忙代购相关药品,主要是Advil、Tylenol泰诺,以及维生素冲剂等,都是在当地Costco采购,走国际物流需要两到三周才能到国内。
Advil主要成分为布洛芬,两瓶装共240粒,代购价格为219元;泰诺主要成分为对乙酰氨基酚,每瓶325粒,价格也是219元。
目前在京东国际同样能买到上述两款药物,但价格相较代购贵了一倍,同时时效同样较长。
记者在京东查询发现,同样两瓶装的Advil布洛芬液体胶囊,京东国际的价格在378元、389元不等,Tylenol乙酰氨基分缓释片325片的价格在388元、421元不等。两款产品都显示美国顺丰直邮,一个订单限购一瓶,还需另外支付国际运费25-30元左右,到货时效在2-3周。
海外代购缺货提价
不仅平台上的海外直邮店坐地起价,专门从事代购生意的商家也在涨价。
杭州的陈兰从事代购多年,由于手里有很多的小代理从她这里拿货,她的工作室里的海外网红维生素、感冒药和止痛药等都会维持一定的库存量。
她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最近由于国内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这方面的需求量一下爆了。“就前天昨天这两天,工作室的VC、感冒药、退烧药、止痛药都空了,最近两天内,感冒药出了40多盒,济州岛的VC出了230多盒,日本的止痛药EVE出了20多盒,日本当地我们都采购不到了。连便秘药都卖空,我简直不懂。”
不仅出货量大,价格也有上升。陈兰说,目前这一类的价格基本上涨了10%左右,“涨得最猛的是泰国VC,自从济州岛VC缺货,原本40元不到的东西,现在能卖到110元,海外采购那边反馈过来的消息是采购很困难。”
对于一些目前已经断货的品类,她表示“估计等半个月后能采购到货,再加上运输周期,那时候大家也都可以在国内买到了,没有必要再大量进货”。她还补充提醒,找代购买这些药品保健品千万不能病急乱投医,“现在还能说有大量货的,一定要小心,不仅可能是有假货,还有可能是平台圈钱跑路的,压根儿手里货都没有”。
在此之前,也有多位专家呼吁消费者理性购药,而不是盲目囤药。
有感染科专家曾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新冠属于自限性疾病,目前主要以无症状为主,多数人在不服药物的基础上机体也可以自行恢复。“我们并不提倡市民盲目购买抗病毒药物,因为部分药物可能起到的作用有限且还带有不少副作用。如果需要备药的话,可以备一点相对对症治疗的药物,比如退烧药,但仍无需囤积大量药物。”
【本报记者陆涵之对此文亦有贡献,本文采访者多为化名】
中国医院药品之所以会变得越来越贵,主要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面我将一一列举分析:
一、 医院药物价格政策不断变化。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国家和地方层面都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药品价格政策,如深化中医药改革、推行临床药师参与药物使用决策、控制药采购等,以及实施“大小块”政策。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对药品采购价格的审核,促进市场正常有序运作。由此可见,在药品价格方面,政府监管也显得越来越严格。
二、 药品生产成本上升。中国药品生产企业数量众多,但其实造成药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是:今天的药品生产企业无论在设备设施、技术水平还是管理水平上都要比以前更加先进,从而提高了药品的供应成本,从而也就推升了药品价格。有些药品甚至是以“昂贵”的价格出售的,这种“昂贵”的价格往往是由于在生产上投入过多,导致了最终价格上涨。
三、 药品流通成本上升。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药品流通渠道也越来越多,从而也使药品流通成本不断上升。这也是药品价格持续上涨的主要原因之一。比如,在中药药品的流通方面,很多商家都采取了自营的方式,把药品价格提高到一个不合理的水平,甚至以抬高价格的方式行销;同时,由于药品流通渠道越来越长,利润也会随之而上涨,因此药品最终售价也会随之而上涨。
四、 原料药价格上涨。由于原材料药的价格一直保持稳定,中间商却可以以抬高药品价格的方式把成本补上,导致中间商的利润增加,同时也使得药品的最终价格存在较大的上涨空间。
五、 医院价格调整。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以及改革的不断推进,医院也不断加大了对药品价格的管理,从而也导致了药品价格的上涨,进而使医院药品越来越贵。
六、 手续费多。对于申领药品,有时往往需要缴纳一定的手续费,从而使药品价格进一步上涨,从而使基药价格也更贵。
从上述可以总结:医院药品的价格越来越贵,主要是因为政策的变化,以及生产成本、流通成本、原料药价格上涨以及医院价格调整等都是导致药品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也使得整体药品价格不断攀升,从而也使得中国医院药品变得越来越贵。
据报道,红霉素眼膏、复方甘草片是很多家庭的必备良药,蚊虫叮咬、感冒咳嗽等小病小灾的都能用得上,几毛钱的价格也给很多人留下美好回忆。然而这些家庭常用药最近开始涨价了,在部分地方,廉价药的价格甚至出现翻倍上涨,有的药品在短短一年内价格涨20倍,即便这样仍然一药难求。老百姓熟悉的廉价药去哪儿了?谁助推了药价的上涨?
济南市民杨女士的眼睛最近又上火了,本想到社区服务中心多买几支红霉素眼膏备用,却被告知已经没货了,而且不确定什么时间能再来货。辗转跑了三四家药店,杨女士终于买到了红霉素眼膏,让她想不到的是,短短半年间,原来几毛钱一支的药膏已经涨到了四块六,“虽然也不太贵,能负担得起,但是这么短的时间从几毛涨到这个价格,在心理上觉得不能接受。”
记者随后在济南几家药店进行实地走访发现,不仅红霉素眼膏的价格涨了,像谷维素、立普妥、复方甘草片等药品价格都上涨数倍。以往6毛钱一瓶的谷维素片如今上涨到了8.5元/瓶;治疗冠心病的立普妥以前每盒7块钱,如今一盒的价格上涨到了60多元;而用于治疗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高三尖杉酯碱注射液,每支价格也已由1年前的5元上涨到现在的110元,价格暴涨20多倍。
其实,济南廉价药供应短缺并大幅涨价在全国并非个例。近年来在全国多地,廉价药频频告急的消息屡屡被曝出。2015年底,安徽一名13岁小患者急需的廉价“救命药”平阳霉素,在安徽全省只找到4盒库存;2016年,溴吡斯的明片出现药荒,全国很多重症肌无力患者都在寻找这种救命药,而这种廉价药的价格也从原本的33元被炒到280元的高价。
山东某医药公司负责人表示,廉价药价格上涨不排除有部分药企通过垄断地位抬高药品价格,“比如前一段时间炒得比较热的鱼精蛋白,可能只有两家生产,北方是北京的厂家生产,南方是上海的企业生产,他们联合起来垄断市场,给政府和社会施加压力来涨价,这种现象也是有的。”
除了价格垄断,廉价药品涨价更多是一种市场行为。当企业生产廉价药的原材料、人工、物流等成本不断上升,甚至逼近售价时,许多企业不得不停产。企业停产必然加剧廉价药供应短缺,从而助推廉价药价格飙升。山东某药厂研发负责人刘先生说,廉价药被认为是“有疗效、无钱途”,任何一家药品生产企业都无法承受赔本生产,他们很难只靠良心和责任运转,“不涨价药厂就等死,现在确实很多廉价药都消失了,有的药厂也是迫不得已,原价维持不住,比如低价药招标后也不一定能中上,即使中上之后也不一定卖得出去。”
当生产廉价药无利可图,有些企业玩起了“新瓶装老酒”的把戏。同一种药,换个名称、换个包装、换个批文,身价就可以翻几倍甚至几十倍。如此一来,一些廉价药脱掉“廉价”的外衣,以全新包装重出江湖,而每一次换装都意味着价格的飙升。以消炎药为例,从四环素到阿莫西林再到头孢的蜕变,与之紧随的就是价格从几毛钱到四五块钱再到二十多块钱的攀升。
以红霉素眼膏、复方甘草片为代表的廉价药,又被称作基本药物,是指能够满足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保证供应、基层能够配备、国民能够公平获得的药品。然而,在2016年全国两会上,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中国医药企业家协会会长于明德指出,廉价药品正在以每年几十种的速度消失。即便疗效再好,但药品价格低,企业不生产,老百姓没药买,廉价药正进入到一个死循环。如何破解廉价药供应短缺的难题?
对此,国务院国家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刘国恩认为,廉价药的供给需要政府的“有形之手”来托底,“通过市场手段是解决不了的,只有一个办法,就是通过政府的公共财政之手举办相当数量的政府全资托底药厂,让它赔本经营,政府公共财政兜底,那么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业内人士表示,廉价药供应短缺的现状短时间很难改变。未来在医药行业里,只有政府、药企和医院三方不断博弈,最终找到一个市场平衡点,才有可能使廉价药真正流通到患者手中。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6609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前列腺炎最基本的,饮食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