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对耐药性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的,耐药菌就是因为长时间在抗生素选择后出现的对抗生素产生耐受能力的微生物,也就是说,被耐药菌感染的机体再使用抗生素是没有任何作用的,那么,常见的耐药菌有哪些?耐药菌感染应该用什么药?
1、常见耐药菌
1.大肠埃希菌
兼性厌氧的革兰阴性菌,常见于尿路感染、血流感染、新生儿脑膜炎、医院获得性脑膜炎和肺炎。此次报告显示,产ESBL(超广谱β-内酰胺酶,第三代头孢耐药的主要原因)的大肠埃希菌占比达51.5%,产ESBL的大肠埃希菌对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碳青霉烯类、替加环素、呋喃妥因基本敏感,对磷霉素、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西丁较为敏感。
一般推荐严重感染首选第三四代头孢菌素(体外试验敏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次选碳青霉烯、头孢哌酮舒巴坦;血流感染首选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曲松(体外试敏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次选头孢吡肟(体外试敏感)、碳青霉烯、头孢哌酮舒巴坦。
2.肺炎克雷伯杆菌
肠杆菌科,常见于下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腹腔感染、菌血症。此报告显示,我国产ESBL的肺炎克雷伯菌占比为27.4%,产ESBL的肺炎克雷伯菌对替加环素基本敏感,对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碳青霉烯类较为敏感。
其他抗菌素耐药率在30%以上。其中产ESBL的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分别为亚胺培南(16.5%),美罗培南(15.9%)、厄他培南(11.5%),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特别是北京、上海、河南及华东地区耐药率较高。
对于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根据感染程度推荐轻中度感染首选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厄他培南、头霉素类,疗效不佳改用碳青霉烯类;重症感染选用碳青霉烯类,少数重症感染合并发酵菌感染者可使用碳青霉烯联合喹诺酮或氨基糖苷类;对产碳青霉烯酶的肺炎克雷伯菌首选药物是替加环素、多黏菌素,次选方案是米诺环素,多西环素,其中替加环素血浆浓度偏低,应用于血流感染需要联合用药。
3.鲍曼不动杆菌
需氧革兰阴性杆菌,常见于呼吸道感染、伤口及皮肤感染、泌尿生殖系统感染、菌血症、脑膜炎,为条件致病菌,免疫力降低时才会致病。此次报告显示,不动杆菌(鲍曼不动93.4%)对多黏菌素B基本敏感,对替加环素较为敏感(9.7%),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都在38%以上,其中碳青霉烯类耐药率在62%以上。
对于碳青霉烯类敏感的,首选药物是头孢他啶(体外试验敏感)、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次选方案是美罗培南、帕尼培南倍他米隆、头孢吡肟、喹诺酮类;对碳青霉烯类不敏感的,首选多黏菌素E、替加环素、头孢哌酮舒巴坦+米诺环素。
仅对多黏菌素、替加环素敏感的菌株常采用两药联合方案,甚至三药联合方案。两药联合用药方案有:①以舒巴坦或含舒巴坦的复合制剂为基础的联合,联合以下一种:米诺环素(或多西环素)、多黏菌素E、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等;②以替加环素为基础的联合,联合以下一种:含舒巴坦的复合制剂(或舒巴坦)、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多黏菌素E。
4.金黄色葡萄球菌
常见于皮肤软组织毛囊炎、蜂窝组织炎、脓包病、乳腺炎、心内膜炎、骨髓炎、脓毒性肺栓塞、脑膜炎、烫伤样皮肤综合征、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等。此次金葡菌MR菌株的总体采集率为42%,未发现有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考拉宁耐药的菌株。除这三种药物外,MRSA除复方磺胺甲噁唑耐药率较低(7.3%),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都在40%以上。
MRSA首选的治疗药物是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次选方案是利奈唑胺、替考拉宁、达托霉素、复方磺胺甲噁唑。
5.肠球菌
革兰阳性菌,兼性厌氧。肠球菌分为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两类。屎肠球菌常见于尿路感染、菌血症、心内膜炎、腹膜炎等。而粪肠球菌常见于尿路感染、菌血症、心内膜炎、腹膜炎、牙髓炎等。此项报告中,屎肠球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要高于粪肠球菌。其中共发现102株VRE(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其中粪肠球菌7株,屎肠球菌95株。
此次报告显示,屎肠球菌对替考拉宁、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基本敏感,对磷霉素较为敏感(耐药率16.8%),对其他抗菌素耐药率较高。一般对万古霉素耐药的屎肠球菌推荐用利奈唑胺、呋喃妥因、磷霉素(仅限于泌尿道感染)。
粪肠球菌对替考拉宁、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磷霉素、呋喃妥因、氨苄西林基本敏感,对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较为敏感,对其他抗菌素敏感性差。一般万古霉素耐药的粪肠球菌推荐用利奈唑胺、呋喃妥因、磷霉素(仅限于泌尿道感染)。
6.铜绿假单胞菌
需氧革兰阴性杆菌,常见于皮肤软组织感染、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肾盂肾炎等。此次报告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多黏菌素基本敏感,对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环丙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头孢他啶较为敏感,碳青霉烯类耐药约25%左右。
目前首选方案,是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碳青霉烯类,喹诺酮类及氨基糖苷类作为替代或者联合治疗用药,对泛耐药的菌株可以以上联合为基础再联合多黏菌素治疗。
2、抗生素使用5大误区
误区一:一发烧就用抗生素
这是在老百姓甚至很多基层医生中常见的误区,他们往往把发烧和细菌感染画上等号。因此一发烧就用抗生素。但事实上,引起发烧的原因绝不只有细菌感染一种,肿瘤病人可以发烧,病毒感染也可以发烧。因此一定要先弄清发烧的原因再使用抗生素。
误区二:抗生素越新越好
现在的抗生素更新换代快,品种日新月异,但是不是新的就是好的呢?道理和“越贵并非越好”其实是一样的,只有用对了才是好的。
误区三:抗生素用量越大越好
抗生素的使用必须有个限度和范围,用量大了副作用反而会增高。
误区四:抗生素用量越少越好
有的病人视抗生素为“毒药”,医生明明给他开了7天的药,可他症状一消失就自己停药了。谢灿茂指出,抗生素用量太少的话难以达到一定的浓度,体内的细菌没有被彻底杀死,这样一来不仅容易复发,而且也更容易造成耐药。
误区五:抗生素联合治疗
以前的传统治疗观念总喜欢两种甚至几种抗生素联合使用,认为这样才能发挥最大功效。实际上,“抗生素单药治疗是有效的”这几年已经被证实,所以,只要有效的话用一种抗生素就足够了。
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脑膜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四联加夫基菌、藤黄八叠球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 等。
拓展资料:
并可根据形状分为三类,即:球菌、杆菌和螺旋菌(包括弧菌、螺菌、螺杆菌)。按细菌的生活方式来分类,分为两大类:自养菌和异养菌,其中异养菌包括腐生菌和寄生菌。按细菌对氧气的需求来分类,可分为需氧(完全需氧和微需氧)和厌氧(不完全厌氧、有氧耐受和完全厌氧)细菌。按细菌生存温度分类,可分为喜冷、常温和喜高温三类。细菌的发现者:荷兰商人安东·列文虎克。细菌很小,只能用显微镜才能看见。
细菌(Bacteria)是生物的主要类群之一,属于细菌域。细菌是所有生物中数量最多的一类,据估计,其总数约有5×10^30个。细菌的个体非常小,目前已知最小的细菌只有0.2微米长,因此大多只能在显微镜下看到它们。细菌一般是单细胞,细胞结构简单,缺乏细胞核、细胞骨架以及膜状胞器,例如线粒体和叶绿体。基于这些特征,细菌属于原核生物(Prokaryota)。原核生物中还有另一类生物称作古细菌(Archaea),是科学家依据演化关系而另辟的类别。为了区别,本类生物也被称做真细菌(Eubacteria)。
细菌广泛分布于土壤和水中,或者与其他生物共生。人体身上也带有相当多的细菌。据估计,人体内及表皮上的细菌细胞总数约是人体细胞总数的十倍。此外,也有部分种类分布在极端的环境中,例如温泉,甚至是放射性废弃物中,它们被归类为嗜极生物,其中最著名的种类之一是海栖热袍菌(Thermotoga maritima),科学家是在意大利的一座海底火山中发现这种细菌的。然而,细菌的种类是如此之多,科学家研究过并命名的种类只占其中的小部分。细菌域下所有门中,只有约一半是能在实验室培养的种类。
参考资料:-细菌
1.多重耐药菌是如何定义的?
答:多重耐药菌( Multiple Drug Resistant Organism,MDRO)是指对三类或三类以上结构不同(作用机制不同)抗菌药物同时耐药(每类中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细菌。
2.广泛耐药菌是如何定义的?
答:广泛耐药菌( Extensive Drug Resistant Organism,XDRO)指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几乎全部耐药,革兰阴性杆菌仅对黏菌素和替加环素敏感,革兰阳性球菌仅对糖肽类和利奈唑胺敏感。
3.全耐药菌是如何定义的?
答:全耐药菌( Pan-Drug Resistant Organism ,PDRO)是指对目前所做的所有体外药敏试验药物全部耐药的细菌。
4.β-内酰胺类药物是否同时“一类”抗菌药物?
答:青霉素、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均为单独一类。
5.如何定义为对一类药物耐药?
答:对一类抗菌药物中其中任何一种耐药定义为该类耐药。
6.多重耐药菌定义中的“耐药”是否包括天然耐药?
答:多重耐药菌定义中的“耐药”不包括天然耐药,仅指获得性耐药。
7.MDR、XDR、PDR三者是何种关系?
答:MDR包含XDR、PDR 。
8.临床常见多重耐药菌有哪些?
答:
①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②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
③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细菌
④耐碳青霉烯肠杆菌科细菌(CRE),包括产NDM-1和KPC的肠杆菌科细菌
⑤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
⑥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
⑦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MDR-TB)
⑧艰难梭菌(CD)等
9.哪些多重耐药菌需要接触隔离?
答:
①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②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
③耐碳青霉烯肠杆菌科细菌(CRE),包括产NDM-1和KPC的肠杆菌科细菌
④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
⑤艰难梭菌(CD)等
10.多重耐药菌感染主要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答:
①危重患者入住ICU;
②长期住院患者;
③既往接受抗菌药物治疗;
④插管或侵袭性操作(导尿管、中心静脉导管、经鼻胃管、人工气道+机械通气);
⑤免疫抑制剂使用……
11.多重耐药菌是通过什么方式传播的?
答:
主要是接触传播方式,如通过:
①污染的手
②污染的医疗用品
③污染的医疗器械
12.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的重点部门及重点人群有哪些?
答:
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的重点部门有:重症监护病房(ICU)、新生儿室、血液科病房、呼吸科病房、神经科病房、烧伤病房等重点部门;
重点人群有:长期收治在ICU的患者,或接受过广谱抗菌药物治疗或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特别是意识障碍、入院时基础功能差(肾功能不全)伴有相关基础疾病(如神经系统疾病、糖尿病)、化疗、皮质激素治疗、粒细胞缺乏、接受侵入性操作等患者。
13.多重耐药菌防控措施有哪些?如何实施?
答:
①临床科室根据耐药菌检出结果,必须执行标准预防和接触隔离防控措施,由病区护士长负责监督病区内的多重耐药菌患者隔离措施的落实。
②应对多重耐药菌感染和定植患者实施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MDRO感染者或定植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病房不足时可考虑进行床边隔离,不能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当感染者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
③接触隔离标识为蓝色标识,可在病房、床旁或病人腕带等处使用隔离标识。当实施床边隔离时,应先诊疗护理其他患者,MDRO感染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
④应尽量减少与MDRO感染或定植者接触的医务人员数量;最好限制每班诊疗患者为医生、护士各一人,所有诊疗尽可能由他们完成,包括标本的采集。
⑤在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有可能接触患者的伤口、溃烂面、黏膜、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有可能与患者大面积接触或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应加穿隔离衣及佩戴防护面罩。
⑥对于非急诊用仪器(如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输液架)等应尽量专用。其他不能专人专用的物品(如轮椅、担架),在每次使用后应用消毒湿巾或选用其它消毒剂进行消毒。
⑦接触患者后的仪器设备(如拍片、心电图)检查完成后应进行消毒。
⑧收治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的病室,其清洁、消毒用品(抹布、拖布等)应当专室专用;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设施设备表面,每天清洁消毒不少于2次,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当立即消毒。使用过的抹布、拖布必须消毒处理(500mg/L含氯消毒剂作用30分钟)。
⑨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基本原则,切实落实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正确、合理地实施个体化抗菌药物给药方案,根据临床微生物检测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严格执行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相关规定。
⑩感染者或携带者应隔离至症状好转、治愈或连续两次标本(每次间隔>24小时)培养均阴性,方可解除隔离。
14.如何做好MDRO监测工作?
答:
①加强多重耐药菌监测工作。医疗机构应当重视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的建设,积极开展常见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高危患者要进行监测,及时采集有关标本送检,必要时开展主动筛查,以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
②提高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检测能力。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能力建设,提高其对多重耐药菌检测及抗菌药物敏感性、耐药模式的监测水平。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后,应当及时反馈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以及相关临床科室,以便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感染控制措施。
③定期公布相关情况。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应当至少每半年向全院公布1次临床常见分离细菌菌株及其药敏情况,包括全院和重点部门多重耐药菌的检出变化情况和感染趋势等。
15.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至少每半年公布1次细菌分离情况及耐药性,至少应包含哪些信息?
答:
①全院各种临床分离病原菌的分布及构成比
②全院临床分离菌的标本来源及分布
③临床常见标本病原菌的分布
④常见临床分离菌的抗菌药物敏感性分析
⑤重点监测多重耐药菌的分布及抗菌药物敏感性分析
⑥各重点病区重点监测医院感染病原体检出情况
16.医务人员和患者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有哪些?如何处理?
答:医务人员和患者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心电监护仪、微量输液泵、呼吸机等医疗器械的面板或旋钮表面、听诊器、计算机键盘和鼠标、电话机、患者床栏杆和床头桌、门把手、水龙头开关等),采用适宜的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当立即消毒。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或者疑似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消毒频次。听诊器、体温表专人专用。
17.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的餐具、被服、垃圾等如何管理?
①餐具:不必丢弃餐具,应做到个人专用、不使用他人的餐具或与人共用餐具;
②被服:全部用过的被服应该在原地打包,不能在病区进行分类或洗涤;污染严重的被服应该使用防渗漏包装袋;收集被服的工人应该使用个人防护用具,如手套等;污染的被服应严格执行常规被服清洗消毒流程。
③垃圾:
病人的生活垃圾未证实一定具有传染性;
在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按照医疗废物有关规定进行处置和管理。
18.何为多重耐药菌定植?是否需要治疗?是否需要执行接触隔离?
答:MDRO定植是指在患者送检的临床微生物学样本中分离出MDRO,但没有感染的临床表现,如发热、脓肿等,排除污染,即判定为定植。定植可以在呼吸道、皮肤、开放的伤口等部位发现。MDRO定植,不需要治疗,但要执行接触隔离预防控制措施。
19.何为多重耐药菌感染?
答:多重耐药菌感染包括各系统的感染,如呼吸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手术部位等,相应部位临床微生物学样本分离出MDRO,并符合该部位感染的临床诊断。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5452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上火了怎么样吃梨能去火
下一篇: 健康养生有什么要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