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里面一般不认为人出汗出的多就一定是在排毒,一定是对人体有好处的,因为很多时候出汗比骄多,或者说容易出汗,这可能是一种阴虚的症状,所以当我们发现自己出汗的症状比较异常的时候,就要注意了。那么,一般出汗与健康有哪些关系呢?
1、出汗量与健康
通过汗量也可判断人的健康状况。正常人每天约排出500~1000ml的汗液,夏季可达1500~2000ml。如果汗腺停止排汗或出汗过多,均是不正常的现象。
(1)无汗
又称闭汗,是指汗腺减少或机体不产生汗液,身体局部或全身少汗或完全不出汗。患者某些部位或全身皮肤非常干燥。他们多半曾患有皮肤病(如银屑病、硬皮病等),令毛孔闭塞,以致无汗。另外,若身体新陈代谢紊乱,亦可能会无汗。另外,老人活动量减少,汗腺萎缩,排汗量少,不属病症。
(2)多汗
多汗是指在恒温和静态情况下,仍然大量出汗的症状。若多汗兼有心悸、食欲亢进、情绪波动、失眠,可能是甲状腺机能亢进。若多汗兼头晕乏力,以及感到饥饿,可能是血糖过低及肝功能欠佳。服用某些药物后,亦会产生多汗反映。若重金属中毒,例如铅、汞、砷等,亦可能会有多汗现象。
2、出汗时间健康
更具出汗时间,将出汗分为自汗和盗汗两种类型。
(1)自汗
在白天,精神清醒的状态下,不因劳动、穿厚衣或高温、不用发汗药而汗自出,称为自汗。中医认为这是气虚、阳虚的表现。卫阳不固,津液外泄,身体因失却固摄力而不自觉地流汗。自汗的人通常精神不振、气短、怕冷。多发生于患佝偻病的孩子及甲状腺机能亢进的患者。
(2)盗汗
指入睡后,在半夜或黎明时分,胸部、背部、大腿等地方出汗,出汗量甚多,可以令衣服湿透,醒后则没有出汗。盗汗多为阴虚所致,若伴有低热、两颧潮红、手心发热、口干等症状,可能是肺病的征兆。
3、出汗类型健康
(1)战汗
首先发生全身战栗,几经挣扎,继而大量出汗,为战汗。中医认为战汗是正邪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如汗出热退,脉静身凉,是邪去正安的好转现象;若汗出而烦躁不安,脉来疾急,为邪胜正衰的危急信号。战汗多见于各种传染病发展期。
(2)绝汗
久病后突然四肢厥冷、汗出不止、精神不固、脉微欲绝、元气欲脱,是危急的信号,多见于心衰、虚脱病人。
(3)冷汗
指畏寒、肢冷而出汗。出汗前并不发热,口不渴,常伴有精神不振、面色苍白、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脉迟沉、舌淡等寒症表现,多因平素阳虚、卫气不足,也可能是受惊吓所致。
(4)黏汗
汗液黏腻、发稠、发热。这是重感冒或其他病症患者因发高烧而服用解热药物后出的一种病汗。出这种汗的人身体湿热不清。
(5)黄汗
原因大多是大汗后即用冷水冲浴,寒湿之邪侵入体内,导致汗液疏泄失常、汗中尿素等含量增多。肝硬化患者的汗液亦呈黄色并略带腥味。
(6)血汗
汗液淡红,如洗肉水,又称红汗。中医认为,凡气血、阴阳偏盛或偏衰,肝火旺盛和阳衰不能固表者,常常汗液变红。现代医学则认为和内分泌功能紊乱有一定关系。
4、出汗味与健康
(1)微香汗
多见于糖尿病患者,除出现“三多一少”症状外,经常微微出汗,汗味具有芳香气味。
(2)焦味汗
汗出津津、绵绵不断,散发出一股糊焦味或烯煤味。此症局限于青年男性,多见于手淫过频或经常梦遗滑精,又不注意清洗会阴者。
(3)酸味汗
见于风湿热或长期服用水杨酸、阿司匹林等解热镇痛药物的病人。
(4)脚臭味汗
见于多汗者或脚癣合并感染患者。
5、出汗部位健康
(1)额汗
出汗局限于头额部,甚至汗出如热气蒸笼,故俗称“蒸笼头”。中医认为,头为“精神之府”、“诸阳之会”,凡外感六淫、脏腑内伤者,均可引起头额大量出汗。如果自幼就常出额汗,则大多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若见于大病之后,或老年人气喘得头额汗出,则多为虚症。如果在重病末期,突然额汗大出,是属虚阳上越,阴虚不能附阳,阴津随气而脱的危急征兆。但小儿睡觉时经常头额出汗,没有其他症状,不是疾病的象征。
(2)鼻汗
人们在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工作劳累、讲话过多时经常鼻部出汗。汗液自鼻梁鼻翼两侧渗出,缓缓淌下,汗珠晶莹可见。鼻汗多见于肺气虚弱的人。
(3)手足汗
中医认为“脾主四肢”,凡脾胃湿热、血虚、阳亏者,均可导致手足多汗。
(4)胸汗
因忧思、惊恐过度而伤及心脾的人,经常在心窝局部出汗。此类人应注意调理身心,防止生出其他病症。
(5)腋臭汗
汗液有一股狐臊气味,夏天出汗多时气味更加严重。这是因为分布于腋窝、腿腋等处的大汗腺分泌异常所致。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多于男性,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姑娘更加多见。
(6)会阴汗
出汗局限于会阴和外生殖器部位,凡湿热下注、肾阳虚衰,均可导致会女性私处有异味汗排出。女青年如患有外阴瘙痒症、女性私处炎等妇科病,也会出现有异味的会阴汗。
(7)偏汗
出汗或见于左侧,或见于右侧,或见于上半身,或见于下半身,俗称“半身汗”。中医认为皆为风痰或风湿之邪阻滞经脉、营卫不周或气血不和所致。在临床上,老人出偏汗可能是中风的先兆,要提高警惕。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人也常常出现偏汗。
6、秋季运动注意
一、注意衣着防止感冒
秋季和夏季不同,清晨的气温已经开始有些低了,锻炼时一般出汗较多,稍不注意就有受凉感冒的危险。所以,千万不能一起床就穿着单衣到户外去活动,而要给身体一个适应的时间。尤其是老人,在早晨醒来后不要马上起床,因为老年人椎间盘松弛,突然由卧位变为立位可能会发生扭伤腰背部的现象,有高血压、心血管病的老人起床更要小心,可以在床上伸伸懒腰,舒展一下关节,稍休息一会儿再下床。
二、及时补水防止秋燥
从潮湿闷热的夏季进入秋天,一下子气候干燥起来,温度也降低不少,人体内容易积一些燥热,而且秋季空气中湿度减少,容易引起咽喉干燥、口舌少津、嘴唇干裂、鼻子出血、大便干燥等症状。再加上运动时丧失的水分会加重人体缺乏水分的反应,所以,运动后一定要多喝开水,多吃梨、苹果、乳类、芝麻、新鲜蔬菜等柔润食物,或是平时多喝冰糖梨水、冬瓜汤等食物来保持上呼吸道黏膜的正常分泌,防止咽喉肿痛。
三、做好准备防止拉伤
对于任何一种运动来说,准备活动都是必须的,因为人的肌肉和韧带在秋季气温较低的情况下会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缩、黏滞性增加,关节的活动幅度减小,韧带的伸展度降低,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指挥能力在没有准备活动的情况下也会下降,锻炼前若不充分做好准备活动,会引起关节韧带拉伤、肌肉拉伤等,严重影响日常的生活,锻炼反而成了一种伤害。
四、循序渐进切忌过猛
有的人觉得运动量大身体才能练好,抵抗力强,其实不然,运动跟吃饭睡觉一样,都是适度才好。从中医理论讲,秋天又是一个人体的精气都处于收敛内养的阶段,所以运动也应顺应这一原则,运动量应由小到大,循序渐进。锻炼时觉得自己的身体有些发热,微微出汗,锻炼后感到轻松舒适,这就是效果好的标准。相反,如果锻炼后十分疲劳,休息后仍然身体不适、头痛、头昏、胸闷、心悸、食量减少,那么您的运动量可能过大了,下一次运动时一定要减少运动量。
五、运动保护预防损伤
ㄠ蹵人的肌肉和韧带在秋季气温开始下降的环境中容易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缩,关节生理活动度减小,因而极易造成肌肉、肌腱、韧带及关节的运动损伤。因此,每次运动中也要注意运动的方法,除了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外,运动的幅度、强度都要重视,不要勉强自己做一些较高难度的动作。
六、晨起锻炼不能空腹
有的人习惯早上起床就先去锻炼,练完再吃早饭,这样对身体不太好。因为运动时身体会消耗大量的能量,经过一夜的消化和新陈代谢,前一天晚上吃的东西已经消化殆尽,身体中基本没有可供消耗的能量了,如果还在腹中空空、饥肠辘辘时锻炼,很容易发生低血糖。对老年人来说更为严重。所以起床后运动前应该适当喝些糖水或吃点水果“垫一垫”,这样让身体得到一些启动的能量,会更有利于健康。
七、酒足饭饱不宜运动
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已经很少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了,晚上睡得晚,早上工作又多,不少人没有时间早上锻炼,所以有人就把锻炼的时间定在了晚饭后。能够坚持锻炼是件好事,不过饭后立即进行运动,哪怕是散步也是不利于健康的。这是因为饭后消化系统的血液循环大大增加,而身体其他的部位血液循环就会相对减少,如果马上开始??潤?a运动,消化的过程受阻,胃肠容易生病。所以饭后30分钟后再进行运动为好。
八、晨跑锻炼不宜路边
秋天在林阴大道上慢跑,呼吸清新的空气有利于人体健康。但是现在在城市中,车水马龙的马路越来越多,不少人为了省事,就在马路边慢跑来锻炼,其实这是很不健康的。因为秋季气候干燥,灰土容易飞扬起来,使空气受到污染,在马路边跑步,肺活量增加,会吸入更多的灰尘和汽车排出的有害气体。无形中增加了对身体的损害。所以晨跑和锻炼最好选择在公园等安静又干净的地方进行,而不宜在马路边慢跑。
九、锻炼同时保证睡眠
健身运动一定要在最佳的精神状态和生理状态的情况下,用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健身运动中,才能取得身体锻炼的成果和精神风趣的愉悦。俗话说“春困秋乏”,进入秋季气候宜人,日照时间变短,利用这一好时机尽可能保证睡眠充足不仅能恢复体力,保证健康,也是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所以,在秋季要遵照人体生物钟的运行规律,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这时再加上有序科学的锻炼,身体才能越来越好。
十、调整饮食增强体力
到了秋天,天气转凉,人们都会食欲大振,使热量的摄入大大增加。再加上气候宜人,使人睡眠充足,为迎接寒冷冬季的到来,人体内还会积极地储存御寒的脂肪,因此,身体摄取的热量多于散发的热量。所以,在秋季既要多吃有营养的东西,增强体力,另一方面也要小心体重增加,尤其是本身就肥胖的人。注意多吃一些低热量的减肥食品,如赤小豆、萝卜、竹笋、薏米、海带、蘑菇等,不吃重油腻味的食物,免得加重肠胃负担,还会使体温、血糖上升,使人萎靡不振,产生疲惫感。
1、甲亢:由于身体代谢率增高,出现心率变快,容易出汗;
2、糖尿病和低血糖:会出冷汗,出现心慌、低血糖的表现,如果出现此类情况,属于糖尿病低血糖;
3、结核:不停冒虚汗;
4、焦虑:部分患者焦虑发作,出现心慌、出冷汗的症状。
如果没有器质性疾病,基本属于虚汗,坐下就会出汗,稍微动一动就气喘吁吁,出汗、不爱动、不爱说话,此时应该补气进行治疗,比如用玉屏风散或生脉饮等。部分患者属于实性出汗,即身体比较强壮、容易上火,吃助阳的食物,比如羊肉、烈酒,机体火大,此时身体带有湿气,汗外出,汗发黏且味道较重,此时用清湿热的方法进行治疗,比如常用的三黄汤或三黄片、大黄、黄连以及黄芩。
出汗其实是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运动、情绪激动、天气炎热或者是进食辛辣刺激的食物时都有可能出汗,这是生理性出汗。病理性出汗有器质性疾病或功能性疾病。一般器质性疾病,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有头面部出汗的表现;甲亢有出汗、心慌手抖的表现;结核阴虚的患者也会有出汗的症状,应根据疾病选择相应的科室,进行专业的治疗。功能性出汗受情绪或环境影响,可以采取一些预防措施,注意不要让出汗过多造成体液丢失,导致中暑或危及生命的情况发生。出汗还有一些携带遗传基因,需在孕产期进行产前诊断。出汗需要正确的对待,生理性出汗不需干预,正常的出汗可以排泄一定的废物,同时保持体温恒定;病理性出汗需寻找原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出汗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很多人都认为出汗对身体有好处,是在排出身体内的毒素和代谢产物,还有的人会专门购买暴汗服,希望在运动时多出点汗,感觉疲乏了跑去蒸个桑拿,发发汗就解乏多了。
但是不知大家想过没,如果即使没有运动,也不热,为什么有的人还会出汗,而有些人发烧时会出汗,有些人却不会出汗呢?并不是所有的出汗对于身体都是有益的,在某些情况下出汗,可能代表着身体有了疾病。
从中医理论上来研究,中医认为出汗也是身体内阴阳气血的一种反应变化。我们身体里平时是处于阴阳两气平衡状态的,但如果打破了这种平衡,让阴阳两气在体内产生交锋,则强势的一方就会赶跑弱势的一方。
阳气包含正气和邪气,要是既不感觉热,也没运动,却动不动爱出汗,那么就说明是阳胜于阴,气虚。而当发热时却无汗,那么就说明体表有病邪。
汗液中所包含的成分不只是我们想的只有水,尿素等代谢物,其实还含有氯化钠,钾离子等身体所需物质,和脂肪酸,乳酸等细胞代谢物。
所以说出汗并不是件简单的事,它还会如实反应出你身体内是否阳气不足,哪里出现了健康问题,正可谓汗从哪里流,病就从哪里出。
身体有四个部位出汗,可能就是在暗示你身体出问题了1、头部出汗
如果只是头部和脸部出汗特别多,其他部位一切正常,那么可能是阴虚火旺,脾胃湿热造成的。因为头部是脾胃经运气和阳气最旺的地方,中焦有湿热,会使得阳盛于阴,头面部阴液被赶出来,就会出汗。
像这种情况在体弱的女性和小孩身上比较常见。还有种可能就是甲状腺激素分泌紊乱,使得甲状腺分泌太多造成的。
这种情况常见于情绪波动大,睡眠不足的人身上。所以想要缓解就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保证睡眠充足。
2、手脚心出汗
有些人一年四季手脚心容易出汗,这有两个原因。
一是脾胃湿热造成的,手脚心出汗的同时还伴随有食欲下降,易感困乏,小肚子上一堆软软的肥肉,小便赤黄,大便不成形,舌苔黄腻等现象。
二是气血不足造成的,人的身体要健康运行的依赖于充足的气血,如果手脚心得不到气血的滋养,那么就容易出虚汗。
有此现象,平时要多吃些补气血的食物,少吃甜食,辛辣刺激之物,忌喝酒。可以吃些清热祛湿的食物,再加强锻炼,主动让身体出点汗,散散体内的热邪之气。
3、阴汗
阴汗可能很多人没听过,其实这就是中医上所说的下焦湿热,表现为下身及臀部和大腿出汗。这种汗出得比较尴尬,特别是在炎炎夏日,稍久坐一会,起来裤子坐着的地方就湿了,让人非常烦恼,尤其是大腿根内侧总是湿漉漉的,易发湿疹。
想要改善症状,同样要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避免久坐,多运动。可以多拍打拍打胆经。
4、偏汗
这种出汗是最危险的。表现为身体一侧出汗,而另一侧无汗,出汗部位可是上半身,或是下半身,也可是左侧,或是右侧。这是因为身体内的经络被堵塞,气血失调造成的,这也是中风的先兆。
如果不旦出偏汗,还伴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吐字不清,一侧肢体没有力气,活动不灵活,甚至发生跌倒或是晕倒,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视物不清等现象,那么一定要赶紧就医,很可能会发生中风。
出现以上四种情况 ,大家一定要引起重视,千万不可等闲视之,及时去医院进行检查治疗,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4586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哪些人容易得甲亢
下一篇: 抑郁症的危害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