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糖尿病会遗传吗(糖尿病会不会遗传给孩子?怎么预防糖尿病遗传?)

佚名 2024-07-20 17:44:31

糖尿病会遗传吗

糖尿病是一种对健康危害极大的疾病,需要及时治疗,并且在生活中也有许多要注意的地方,那么糖尿病会遗传吗?哪些原因会诱发糖尿病?引起糖尿病的原因有很多,并不一定是遗传导致的,下面就来详细了解糖尿病的具体病因,以及需要注意的地方吧。

1、引起糖尿病的原因

1.遗传

在部分糖尿病人中明确有遗传因素影响发病,例如在双胎中一例发生糖尿病,另一例有50%的机会发病。据统计,假如父或母患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子女发病的危险率约为10-5%,如父母均患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则子女的发病危险率更高。

2.精神压力大

在医学研究中表明,如果你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的状态下,很容易诱发糖尿病。人在精神紧张状态下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会增加,此时血糖也会跟着升高,长期累积下来就容易患糖尿病。

3.疾病因素

病毒感染

许多糖尿病发生于病毒感染后,例如风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柯萨奇病毒、腺病毒等,可能与病毒性胰岛炎有关。当然是每例病毒可爱染均发生糖尿病。

自家免疫

部分糖尿病人血清中发现抗胰岛β细胞抗体,给实验动物注射抗胰岛β细胞抗体可以引起糖耐量异常,病理检查也可看到胰岛中有淋巴细胞和嗜酸细胞的浸润等现象。也有报导在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发病早期用免疫抑制治疗可得到良好效果,甚至“痊愈”。

继发性糖尿病

如破坏了大部分胰岛组织的胰腺为和胰腺纤维束性变,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功能性垂体腺瘤,嗜铬细胞瘤等均可引起继发性糖尿病,即症状性糖尿病。长期服用双氢克尿塞、皮质激素、肾上腺能药物等均可能导致或促使糖尿病加重。某些遗传性疾病如下Turner综合征等也容易合并糖尿病。

4.诱因

饮食习惯

与高碳水化合物饮食无明显关系,而与食物组成相有关,如精制食品及蔗糖可使糖尿病的发病率高。由流行病学分析,高蛋白饮食与高脂饮食可能是更重要的危险因素。

肥胖

主要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发病有关,肥胖是食物的热量超过机体的需要所致。过量进食可引起高胰岛素血症,而且肥胖者胰岛素受体数量减少,可能诱发糖尿病。

2、如何预防糖尿病

1、控制饮食

治疗糖尿病的关键在于控制饮食。通过饮食控制,可促进尿糖消失,空腹血糖降至正常,纠正代谢紊乱,防止各种并发症。应根据病人体重、劳动强度测出所需主粮的量。每天主粮不高于250克。如再感觉饥饿时,可增加些既含有高纤维,又能降血糖的蔬菜量,如洋葱、芹菜、海带、菠菜等。蛋白质类副食品如豆制品、牛奶、瘦肉等都可食用。

2、经常运动

保持运动对于1型糖尿病的预防至关重要,每天运动30分钟,可以选择散步、慢跑、游泳等,绝对有益。1型糖尿病发生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胰岛素抵抗,就是身体对胰岛素不敏感,无法正常利用,而运动恰好可以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可以有效预防2型糖尿病。芬兰一项调查发现,运动能激发胰岛细胞的活性。每周运动4小时,或每天运动35分钟的人,即使体重没有变化,其患糖尿病的风险也会下降80%。

3、劳逸结合

一般病人可参加正常工作,但不宜过度劳累。要节制房事。保持精神乐观,避免精神创伤。运动可增强对糖的耐受性和降低对胰岛素的依赖性,减少胰岛素需要量,降低血糖,改善血脂的代谢异常。适当的运动可控制肥胖。选择慢跑、散步、练功十八法、健身操、太极拳等项目,从短时间,小运动量开始,持之以恒。但空腹时及重症糖尿病人不宜运动,以防发生低血糖休克等疾病。

4、控制血压

通过运动和饮食来实现减肥,特别要关注腹部脂肪,因为腹部减肥能大大提高糖耐量。控制高血压,这与糖尿病病情发展密切相关。

5、控制体重

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是2型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因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胖孩子越来越多,糖尿病开始“瞄上”青少年,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重视。为了有效预防1型糖尿病,首先就要把体重降下来,使体重接近正常。

6、控制盐量

多尿是1型糖尿病的症状之一。多数1型糖尿病患者伴有高血压和肥胖,多吃盐会使血压升高,不利于高血压的防治,故必须限盐。少吃盐可以减少患心脏病和中风的可能性。

糖尿病会不会遗传给孩子?怎么预防糖尿病遗传?

糖尿病是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有一部分是先天导致的,但是大多都是后天病变引起,那么糖尿病会不会遗传给孩子?怎么预防糖尿病遗传?糖尿病是具有遗传特性的,下面就来详细了解具体情况,以及控制糖尿病病情的一些方法吧。
1、糖尿病具有遗传基因
首先要明确一点,我们所说的糖尿病是具有一定的遗传性,指的不是遗传糖尿病本身,而是在于遗传糖尿病的易感性,也就是说其发生糖尿病的先天倾向或程度,有遗传易感性的人,不一定都全发展为糖尿病,是否发病还取决他们的后天生活环境。这就像一粒种子,只有在合适的温度、水分和土壤中才能发芽、生长、成熟一样。导致1型糖尿病的环境因素可能有病毒、毒物感染等等,而导致2型糖尿病的因素则包括肥胖、体力活动过少和紧张焦虑等等。糖尿病遗传基因可以分为2大特点。
1.家族与遗传性
糖尿病具有明显遗传易感性(尤其是临床上最常见的2型糖尿病)。调查研究发现:父母患有糖尿病者,其子女发病率比正常人群的发病率高。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也有所增高。单卵孪生子女均患糖尿病者,幼年为50%,成年可高达90%以上。这说明不仅幼年发病的糖尿病与遗传因素有关,而且成年后发病的糖尿病与遗传因素也有密切关系。
2.种族与遗传关系
糖尿病的病发因素跟种族是有一定关系的,种族与种族之间的患病率也是不同的。
另外,糖尿病不同于一般的遗传病。因为,糖尿病遗传的是遗传易感性,也就是说这些人天生就比别人容易得糖尿病,如果后天不注意就极有可能步父母的后尘再得糖尿病。同时糖尿病遗传属于部分基因决定性,即使糖尿病病人的子女也患有糖尿病,但如果基因突变的位点不一样的话,其患病的原因也不同。
3.子女糖尿病可预防
虽然遗传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生过程中起到了一定作用,但随着生活水平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人们的活动量日渐减少,大量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导致肥胖,继而造成胰岛素分泌缺陷和胰岛素抵抗,这是导致当前糖尿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的主要原因。
因此,环境因素(主要是饮食和体力活动)在糖尿病的发生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即使父母患有糖尿病,如果子女注意预防,那么患糖尿病的几率也会大大降低的,因此,糖尿病病人子女也不必过于担心。同样,即使父母没有糖尿病,但如果不注意预防的话,子女照样会患糖尿病。
2、预防糖尿病遗传方法
1.择偶与婚配
防范下一代的遗传病,始于这一代的择偶与婚配。以2型糖尿病病人为例,如果爸爸妈妈中有一方得了2型糖尿病,遗传几率在七分之一和十三分之一之间;但如果父母双方都是2型糖尿病,遗传几率就加强到二分之一。所以,糖尿病病人之间不建议相互婚配。
2.生育与保健
受孕,这是一个重要的关键时期。患糖尿病的妇女,常有闭经、月经紊乱,难以受孕,即使怀上小孩,因为血糖不稳定,容易引起流产、早产、死胎、巨大儿和低体重儿,母亲也容易发现酮症酸中毒,先兆子痫、妊娠高血压等。
糖尿病育龄妇女要把血糖控制和稳定,方能使月经恢复正常。受孕后,同样要稳定血糖正常,方能确保母婴健康,顺利分娩。
调控饮食仍然是糖尿病孕妇医治的重要措施之一,不但要保证孕妇自身的能量,还需要提供胎儿的营养。若过度控制饮食,将干扰胎儿生长发育,出生低体重儿。随意进食不调控,则使血糖升高和不稳定,对母亲和胎儿也不利。所以,妊娠期的饮食医治,既与非妊娠期相似,但又有不一样的之处。
此外,每日多在户外散步活动,有利降血糖和钙的吸收。停用所有口服降糖药物,改用注射方式,经常监测血糖,依据血糖,调理剂量,必须要使血糖稳定在正常范围内:空腹血糖6.0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7.8毫摩尔/升。还需要密切观察体重的变化,若体重增长过快或维持不变时,应请产科和内分泌科医生检测。
3.早期发现,医治遗传病
遗传病并非都是在出生时就能表现出来的。有的在小孩时期,有的在青少年期,有的甚至成年后才逐渐显出症状和体征,如能在症状发现前就做出诊断,能够控制一些遗传病的发生。
糖尿病早期的表现,比如喝水喝得非常多,吃得也多,但不长体重,吃得多,喝得多,还有尿非常多,如果有这三多表现。最好在没有这些表现的情况下,不吃高糖的食物,经常做尿检测,就能够了,好的生活习惯加上这两个检检测,基本上能够保证。就是遗传到了,能够减少病发的机会,使小孩处于正常的状况。
4.避免肥胖
体重超重或肥胖者得糖尿病的几率要比体重正常的人高数倍。基于以上原因,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要想不得糖尿病,必须调整饮食结构,改变饮食的不良习惯,加强体育锻炼,避免体重超重或肥胖。
5.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
要做到合理饮食,保持粗杂粮、细粮以及荤素的合理搭配,少吃过咸、高热量的食物以及零食,饮食以清淡为宜。
6.要保持适量的运动
以利于消耗热量、调整血脂紊乱、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还要做到戒烟限酒。
7.要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
人如果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的状态下,体内升糖激素分泌增加,会使血糖升高。对一个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来说,如果长期精神紧张,心理压力大,很容易诱发糖尿病。因此,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要注意调节情绪,合理释放压力,保持心态平和。
3、如何防止血糖升高
(1)下顿饭少吃点儿,去掉一次零食或改吃血糖生成指数(GI)较低的食物。由于对于超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只需让自己的体重减轻5~10%,就能够显著地改善血糖情况。所以,只要适当地减少热量摄入,就可以获得更好的血糖控制。一般的经验是:减少15克碳水化合物(约相当于50克米饭或30克馒头、150克苹果或梨、400毫升牛奶或300毫升无糖酸奶)大约可以使血糖降低1.7mmol/L。
(2)增加活动量或进行更多的运动锻炼。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加强锻炼一般都会得到更好的血糖控制。即使是很简单的运动,如每天步行20分钟,只要能坚持下去,就可以有效地改善胰岛素抵抗和减轻体重。研究证实,经过合理的运动锻炼,糖尿病患者确实可以减少降糖药的用量,甚至可以完全脱离药物治疗。
(3)调整用药(增加药量、增加服药次数或加用另一种降糖药)。尽管运动和调整饮食的方法很经济而且副作用很少。与前两种方法相比,药物的确可以更快地、更有效地治疗高血糖。
(4)自我放松与情绪调节放松运动(如深呼吸、配合着轻松舒缓的音乐来松弛肌肉等等)可以帮助缓解压力,使降糖治疗更有效。学会调节情绪,增强自我效能感(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从而克服患病后的恐惧、消极等不良心态,同样有助于血糖的控制。
(5)积极治疗其他疾病(如感冒、感染等)。感冒、感染等问题都会引起体内肾上腺素的增多,这将会导致血糖的升高。
(6)增加无糖液体的摄入。脱水也会引起血糖的升高,人(不论是否患有糖尿病)每天都应该摄入大约2~3升的无糖液体(水、饮料、汤等)。当血糖升高时,喝水除了可以冲淡血糖还可以避免食物的过多摄入。存在心脏病或肾脏并发症的患者则需要适当限制液体的摄入,具体细节应该去咨询医生或营养师。高血糖,最重要的策略就是预防。通过良好的自我血糖监测一般是可以做到这一点的。

父母有糖尿病孩子也会有吗?

父母有糖尿病,孩子也会有糖尿病吗?答案是不一定!

首先,我们都知道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由于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或胰岛素胰岛素利用障碍引起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性疾病,以血糖水平高为主要标志,分为1型和2型糖尿病两种。

1糖尿病的遗传几率要高些,2型糖尿病也有遗传性,不过更多的是受到环境因素影响,比如经常过量饮食,常吃高脂高糖高热量的食物,喜欢甜饮料,长期酗酒,又不喜欢运动,肥胖等等,都会增加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也就是说,糖尿病的发病是受到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两方面的影响。

回归到题目本身,父母有糖尿病,不论是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只是有遗传因素在,发病几率高,并不代表一定会得糖尿病。当然,前提是一定要有好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反过来说,我们身边也有很多父母或家族成员并没有患糖尿病的人,如果没有好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也会增加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我二舅就是很好的例子,长年吃精米白面,喜欢高热量饮食,爱喝酒,少运动。整个家族里只有他是糖尿病(2型)患者,这与他的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

所以,父母有糖尿病的人,在生活中更要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主食多吃粗杂粮,每天保证一斤的新鲜蔬菜、半斤左右的水果,少糖少油少盐,少喝或不喝甜饮料,合理运动等。

最后啰嗦几句哈,我接触过很多糖尿病患者,他们认为,主食只能吃面食不吃米饭、或者只能吃某种单一的粗粮,这是不正确的:

1、大米白面都是精制谷物,是细粮,在影响血糖波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糖尿病患者都应该减少它们在主食中的比例(并不是不能吃,而是少吃)。

2、粗杂粮的种类很多,黑米、红米,糙米,小米、高粱、玉米等等。每天选择2种,经常换种类(不是玉米换成小碴子、玉米面这种),不要总吃同一种粗粮。

糖尿病的遗传概率有多大,父母都有糖尿病孩子会被遗传吗?

首先糖尿病有一定遗传易感性(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子女更容易得糖尿尿病),但并不是说父母得糖尿病的,子女一定也会得病,这只是一个概率事件,而且不同糖尿病类型、父母等不同人得糖尿病对子女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

1型糖尿病1) 如果父亲患有1型糖尿病,且一直打胰岛素或是在青少年时期就确诊为糖尿病,子女得糖尿病的概率是1/17。

2) 如果母亲患有1型糖尿病,生孩子时不满25岁,子女得糖尿病的概率是1/25;如果生孩子时妈妈满25岁,子女得糖尿病的概率是1/100。

3) 如果父母都患有1型糖尿病的,子女得糖尿病的概率是1/4。

4) 家族中无糖尿病的,子女患糖尿病的概率为0.3%


2型糖尿病1) 如果父母中有一方患有2型糖尿病得,子女得糖尿病的概率是1/13~1/7。

2) 但如果父母双方都有2型糖尿病,子女得糖尿病的概率是35~55%左右。

3) 家庭中无糖尿病,子女患糖尿病的概率为14.0左右%

从中可以看出, 2型糖尿病的遗传作用更大。但糖尿病的发病机制较复杂,除了遗传因素外,不良生活习惯特别是肥胖等因素对糖尿病的影响也非常大。除了遗传因素外,糖尿病发病还与以下因素有关。

容易得糖尿病的人群1、性别:女性更容易得糖尿病,特别是妊娠后的女性。

2、高血压患者:高血压可能对全身整体状态包括血糖都有影响。

3、年龄:年龄越高患糖尿病风险越高。

4、缺乏运动锻炼。久坐的生活方式是一个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5、高体重指数BMI: BMI值越大越危险

6、其他因素,如人种、出生低体重、婴儿时期喂养方式等也可影响血糖。

遗传因素和年龄因素我们是没法改变的事实,但后天的环境因素是可以改变的。通过控制后天因素,改正不良生活习惯(如暴饮暴食、抽烟酗酒、久坐等),保持心情舒畅,前预防糖尿病最直接有效的办法。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30492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