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对于每个人都是一个戳痛神经的敏感词。
2018年12月1日是第31个世界艾滋病日。
截至2018年9月底,全国报告存活感染者高达85万,预计我国存活艾滋病感染者大约在125万。随着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数量持续增长,相伴而来相关卫生服务需求也急剧增加。
目前,全国卫生人员总数达1117.3万人(截止2016年数据)。作为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人员,在处理相关艾滋病患者时,他们必须冒着临床上所可能出现的风险,将患者的健康视为最先的考虑,尽一切可能去救治病人。
不过总有些相关媒体,总是颠倒是非,故作玄词,总以“XX医院拒收艾滋病患者、医生歧视HIV”等相关报道,而医院以及工作人员自然首当其冲,被挂上“推卸”、“歧视”、“没人性”等标签。
艾滋病感染,医务工作人也是高危人群
面对医疗救治,最让人担心问题莫过于就是职业暴露。
由于艾滋病潜伏期较长,再加上HIV感染者又无法从外貌标识,医疗工作人员难免会接触到患者的体表、伤口、血液、阴道分泌液等。
尤其是外科、口腔科、妇产科,以及血液科、化验室等相关工作人员以及法医,都是艾滋病感染的高危人群。
不过若是针头刺伤,也不一定就会感染HIV,它还需跟针头是否被HIV污染,针头的特性、刺伤的深度以及针头上有无可见的血液与自己血液量多少等等有关。
一般而言,若针刺的平均血量大约在1.4μL,一次针头刺伤感染HIV概率为0.33%。
数据显示,美国HIV职业暴露危险几率大约在6.4/万,远低于乙型肝炎病毒刺伤职业暴露(19%感染几率)。
虽说发生概率低,但医务人员也不可掉以轻心
在实施普遍性防护原则基础上,不同科室的医务人员又有自己不同的防护要点。
外科、妇产科医生在进行手术、穿刺以及静脉切开等侵入性工作,就需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口腔科医生在进行治疗时也尽量减少血液、唾液的飞溅和产生气溶胶等。
而对于护理人员,由于经常性接触艾滋病患者,因此尤其需要做好预防HIV职业暴露以及医源性感染工作。
实施护理时需要穿隔离衣,带一次性手套,对不合作的患者又或者污染危险性较大的操作,更应由技术熟练的二人配合,严格按照规范操作程序。
要是真的不幸HIV职业暴露,又该怎么办?
即便再小心,难免也有意外的发生,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及时按照如下的处理流程:
在做局部紧急处理时,若是血液、体液等弄在皮肤黏膜表层,应先用肥皂清洗,再用清水、生理盐水冲洗;若溅到口腔、眼睛等部位,也需长时间彻底冲洗。
而溅到皮肤黏膜,又或者刺伤、切割伤、咬伤等出血性损伤,先挤出损伤局部的血,接着用清水等彻底冲洗,再用碘伏、75%酒精、0.2%-0.5%过氧乙酸等消毒创面。
当然,除了消毒、清理伤口,药物预防是被证实可减少职业暴露后HIV感染的发生,因此医务人员还可以根据情况来选择服药。
若需要抗病毒药物,时间就是金钱,最好在暴露后1个小时内服药。
根据以往调查分析,很多意外性的职业暴露,都是因医务人员操作失误或防护知识欠缺而引起。
所以,政府除了需要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外,还需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知识培训,并完善对从事传染疾病的工作人员的补偿方案。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30435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