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8月21日讯 再生医学旨在通过细胞移植替换人体内受损的细胞、组织和器官,是一个发展迅速的新兴领域。胚胎干细胞(ESC)能够形成胎儿体内所有类型的细胞、组织和器官,被视为细胞治疗的宝贵资源。然而ESC在实际应用中遭遇了两大瓶颈:免疫排斥和伦理问题。
iPS技术可以将体细胞重编程为多能干细胞,这些多能细胞可以分化为不同细胞类型,在基础研究、疾病模拟、药物研发和再生医学中备受关注。不过近年来人们开始通过其他一些途径来改变细胞的命运。
Gladstone研究所著名华人科学家丁胜(Sheng Ding)在本期Cell Chemical Biology杂志上发表综述文章,在干细胞治疗和再生医学中探讨了细胞命运的化学调节。丁胜博士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在合成化学、干细胞生物学以及药物研发技术方面具有很强的科研实力和独特见解,创造性地开拓了“干细胞化学生物学”这一前沿性新领域。2009 年被权威杂志 The Scientist评为“年度最佳创新技术”和 “生命科学年度人物”。 2016年清华大学宣布成立药学院,丁胜博士出任为首任院长。
这篇文章指出,干细胞生物学最近获得了许多进展,它们在再生医学领域的应用备受关注。使用小分子的化学策略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振奋人心的结果,比如多能干细胞的诱导和分化、体细胞种系转化以及成体干细胞的体外/体内调节。研究人员介绍了化学方法在干细胞生物学和再生医学领域的新进展和新发现,展望了这些方法未来所面临的挑战。
今年四月,丁胜博士的研究团队取得了一项重大突破。他们通过一组化学物将皮肤细胞转化成为了心脏细胞和脑细胞。这样细胞重编程过去一直需要添加外源基因,因此丁胜博士的成果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壮举。相关论文分别发表在Science和Cell Stem Cell杂志上。
传统的转分化策略需要过表达相应的谱系特异性转录因子。丁胜博士及其同事开发了一种新的转分化技术,CASD。他们用重编程因子短暂处理体细胞使其达到某种过渡状态,然后通过可溶的谱系特异性信号将其重编程为不同类型的细胞,整个过程没有建立多能状态。丁胜等人已经用这一技术从小鼠和人类成纤维细胞生成了心肌细胞、内皮细胞、神经干细胞、胰腺β细胞和肝细胞。他们在Nature Protocols杂志上发表文章,公布了从成纤维细胞获得心肌细胞、神经干细胞和肝细胞的具体方案和实验步骤。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30377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