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腺泡横纹肌肉瘤会不会遗传
腺泡横纹肌肉瘤会有一定的遗传。腺泡横纹肌肉瘤的病因可能是散发性或遗传性突变、见下述。其发病一般可用Knudson-Strong二次打击学说解释、理论上可以有杂合性丢失、基因甲基化异常和DNA突变机制。由横纹肌瘤恶变为横纹肌肉瘤的病例非常罕见。尚未发现人类横纹肌肉瘤的致癌因素、但以小鼠和斑马鱼为试验对象的研究中已发现致癌因素。
虽然胚胎性横纹肌肉瘤的肿瘤细胞在组织学上与发育中的横纹肌细胞一致、但其中只有不到9%发生在四肢骨骼肌内、最大一部分肿瘤发生在头颈部(约47%)、其次为泌尿生殖系统(约28%)。泌尿生殖道的常见发病部位有膀胱、前列腺和睾丸旁软组织。头颈部的典型发病部位有口内和口周软组织、眼睑、口咽、腮腺、耳道和中耳、翼突窝、鼻咽、鼻道和鼻旁窦、舌和颊部。除这两种常见发病部位之外、据报道胚胎性横纹肌肉瘤也可发生在胆道、腹膜后、盆腔、腹膜、腹部和多种内脏器官、如肝、肾、心和肺。胚胎性横纹肌肉瘤也可累及躯干和四肢的软组织、但发病率明显低于腺泡状横纹肌肉瘤。罕见发生在皮肤者。梭形和葡萄状横纹肌肉瘤的发生部位相对较少。梭形细胞横纹肌肉瘤最常见于阴囊软组织、其余大多位于头颈部。
二、腺泡横纹肌肉瘤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1、手术治疗
横纹肌肉瘤以手术切除为主,切除范围包括肿瘤所在处的全部肌肉。对胚胎型横纹肌肉瘤,除切除外还应联合化疗及放疗以缓解症状;多形性横纹肌肉瘤对化疗及放疗治疗无效。
对肿瘤进行活组织切片检查示,完全手术切除横纹肌肉瘤后的效果较好。只有10%的病人的横纹肌肉瘤能被完全切除。即使对完全切除的病人,因为横纹肌肉瘤极易转移,化疗和放疗也很有必要。
手术时,需对肿瘤区域的淋巴结进行活组织切片检查。对头颈部的横纹肌肉瘤进行完全手术切除,须经耳鼻喉科医生、整形科医生、上颌面科医生和神经外科医生会诊。如果完全切除影响到面部的容貌及其功能,那么手术就会延后,直到化疗和放疗的疗程结束。是否进行第二次面部手术,取决于手术部位及化疗、放疗的效果。
横纹肌肉瘤手术切除的基本要求是进行活组织切片检查。活组织切片检查的形式基于医疗成像结果、肿瘤部位及大小、病人年龄及健康状况以及医生的经验。手术时完全切除肿瘤的目的是为了避免二次手术。
2、化学治疗
横纹肌肉瘤不能完全切除时,病人都须进行化疗。化疗能彻底消灭残留的肿瘤。即使肿瘤似乎已完全切除,化疗仍有必要。
细胞毒素性化疗药物有很多,多数采用静脉注射。用于已完全切除的胚胎型横纹肌肉瘤的主要药物是长春新碱和更生霉素,环磷酰胺也常用于Ⅱ类和Ⅲ类肿瘤。
异环磷酰胺能杀死横纹肌肉瘤细胞,有望提高Ⅳ类患者的生存率。化疗药物也可杀死一些正常细胞,会引起副作用。副作用包括脱发、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疲劳、贫血以及易受感染。大部分副作用在停止用药后会消失,某些药物会永久损害卵巢和睾丸中的细胞,以至很难甚至不能生育。环磷酰胺或异环磷酰胺对肾脏和膀胱的损害也是永久性的。
三、腺泡横纹肌肉瘤的诊断方法有哪些
1、头部
头颈部横纹肌肉瘤在小儿多为胚胎型,在耳、鼻及鼻窦则为葡萄状肉瘤。患儿都以肿块就诊,其症状有眼球突出、声音改变、吞咽困难、呼吸梗阻、咳嗽及外耳道有分泌物。如侵及神经,则发生返酸疼痛;肿瘤的膨胀及浸润性生长,可使症状加重,出现脑症状。如发生转移,则产生相应的症状。
2、眼眶
横纹肌肉瘤可来自眼肌或泪腺,多见于7~8岁男孩,引起单侧突眼。病情进展迅速,1/3患儿发生上睑下垂,10%患儿伴头疼,X线片可见骨质破坏。小儿如有单侧突眼,须进行神经科检查,包括颈动脉X线造影及脑扫描。鉴别诊断应包括白血病和神经母细胞瘤。白血病经末梢血象及骨髓涂片易于区别。神经母细胞瘤侵犯眼眶时,身体其他部位病变多已较明显,可资鉴别。
3、耳
肿瘤可发生于外耳道、中耳、乳突或副鼻窦,常只侵犯一耳,对侧正常,常有单侧听力丧失,往往不引起注意。常以外耳道有息肉样肿块及耳内有血性分泌物而就诊,易误为炎性息肉,故幼儿有耳内炎症对抗生素治疗无效时,尤应考虑本病。较少见的是耳后外侧肿块,生长迅速,初诊时报告可能是不明显的隆起,质软,复诊时可增大至惊人程度,由于不痛,确诊时常已属晚期。偶有以面神经麻痹为主诉的,眩晕是相当晚期的症状,肿瘤从中耳扩散到乳突,并通过内板侵入后颅窝。
4、口、颈
横纹肌肉瘤是儿童时期多见的恶性肿瘤,占全部儿童软组织肉瘤的50%,其中45%发生在头颈部,在头颈部横纹肌肉瘤中原发于眼眶者占25%~35%。横纹肌肉瘤分为胚胎性、腺泡状及多形性,发生在眼眶的横纹肌肉症状瘤中80%为胚胎性。胚胎性横纹肌肉瘤包括梭形细胞、葡萄状及间变性横纹肌肉瘤,易与非霍奇金氏淋巴瘤和纤维肉瘤等肿瘤相混淆。胚胎型横纹肌肉瘤起源于口底、舌、悬雍垂、软腭、鼻咽、喉、唇、鼻、龈、颞、颊、下颌肌肉、腮腺及颈部肌肉。表浅者表现为单纯性无痛肿块,早期可误诊为良性肿瘤。幼儿喉部肿瘤可引起声音嘶哑及急性呼吸道梗阻。
四、腺泡横纹肌肉瘤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胚胎型横纹肌肉瘤约占横纹肌肉瘤的2/3,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年龄分布呈两个高峰,即出生后及少年后期,平均年龄5岁。好发头部、颈部、泌尿生殖道及腹膜后。病程短,主要症状为痛性或无痛性肿块,皮肤表面红肿,皮温高。肿瘤大小不等,质硬,就诊时多数肿块固定。肿瘤生长较快,可有皮肤破溃、出血。肿瘤压迫神经时可出现疼痛。头颈部肿块可有眼球突出、血性分泌物、鼻出血、吞咽和呼吸障碍。泌尿生殖系统肿瘤表现为阴道血性分泌物、血尿和尿潴留,肛指可触及盆腔包块。本型多转移至腹膜后淋巴结及所属区域淋巴结,晚期多伴有血行转移。
腺泡型横纹肌肉瘤多见于青少年,男多于女。好发四肢、头颈、躯干、会阴等处,也可发生于眼眶。主要症状是痛性或无痛性肿块,肿瘤压迫周围神经和侵犯周围组织器官时可引起疼痛、压迫症状和感觉障碍。早期即可出现淋巴结转移和血行播散,血行播散至肺。
多形性横纹肌肉瘤主要发生于成人,多见于40~70岁。好发四肢及躯干,位于肌肉肥厚处,如股四头肌、大腿的内收肌群和肱二头肌等。肿瘤常浸润至包膜外,在肌肉间隔较远的部位形成多个结节。病程长短不一,有达20年以上者。主要症状为痛性或无痛性肿块,肿块位于肌肉内,边界不清楚。肿瘤侵及皮肤表面时,可有皮温高、破溃及出血。此型特点为肿瘤较大,多在5~10厘米,也有达40厘米者。肿块质较硬,呈囊性。多形性横纹肌肉瘤可出现淋巴结转移。
横纹肌肉瘤的缘故比较复杂,现阶段病发原因并非十分的清晰,有的分析觉得不一样的脏东西刺激性,很有可能会造成横文肌肉瘤产生风险性提升,例如铜片、子弹头、定时炸弹片等,都很有可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引起横纹肌肉瘤等软组织肿瘤的产生。除此之外,假如长时间触碰具备致癌物质功能的化合物,也有可能会产生横纹肌肉瘤,也有一部分研究发现一些发生了横纹肌肉瘤的患者,在恶性肿瘤位置有了解的创伤史,换句话说这种患者很有可能过去手术瘢痕的根基上,发生了横纹肌的肉疙瘩,长期性射线直射,也有可能与横纹肌肉瘤的产生有一定关联。
现阶段横纹肌肉瘤发病原因不确立。其发病原因很有可能与创伤史,经脉阻塞、基因遗传等相关;一般觉得染色体异常、遗传基因结合是造成横纹肌肉瘤普遍发病原因。统计显示,很多眼圈横纹肌肉瘤以前有创伤史,因此与创伤相关。过度劳累、受凉、病症等造成经脉阻塞。这时身体内内毒素没法排出来,很多集聚,进而直接影响到血液循环系统,造成部分温度过高,可激话原癌基因,发生横纹肌肉瘤。横纹肌肉瘤有显著基因遗传趋向,染色体异常、遗传基因结合等为普遍发病原因,一般横纹肌肉瘤病人兄妹、表兄妹姊妹、堂兄弟姐妹为多发群体。
横纹肌肉瘤是最多见的少年儿童软组织肉瘤,各自占少年儿童肿瘤的7%,少年儿童软组织肉瘤的40%。染色体异常和分子结构通路的更改,通常是横纹肌肉瘤病发的首要缘故。恶性肿瘤的产生全过程中,绝大多数随着有性染色体数量和构造出现异常,分子结构通路的更改造成细胞分化紊乱和分解出现异常。恶性肿瘤多坐落于大腿根部、臂部、肩骨等肌肉组织丰富多彩之处,有相对高度恶变的侵蚀主要表现,硬块压疼,X线主要表现与别的肉疙瘩不容易差别。
横纹肌肉瘤,是始于横纹肌体细胞,或向横纹肌细胞增殖的间叶体细胞的一种肿瘤,是少年儿童软组织肉瘤中最多见的一种。横纹肌肉瘤的患病率,次于恶变结缔组织细胞瘤和脂肪肉瘤,处于软组织肉瘤的第三位。横纹肌肉瘤病因不清楚,但不排出基因遗传要素,是由各种各样不一样分化程度的横纹肌纤维细胞构成的皮下组织肿瘤。该病很有可能与基因遗传要素、染色体异常、遗传基因结合等原因相关。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30322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结肠癌转移途径有哪些,肺转移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