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手足口病症状和治疗,手足口病传播途径有哪些(手足口病是如何传播的?)

中医世家 2024-06-03 00:01:12

手足口病症状和治疗,手足口病传播途径有哪些

一、手足口病症状和治疗是怎么样呢

手足口病常见症状

普通患者临床症状:起病较急,手足及身体其他部位出红疹。红疹数目不等,可为几个,也可为几十个,数日后变为疱内有液体的外周见红晕的疱疹。随着病情发展,低热、咳嗽、厌食症状会相继持续。每个患者的症状并非完全一样,但口腔有疱疹或者手足有疱疹为常见症状。

重症患者临床症状:症状较为突出,但只有极少数患者会出现。并发症状有脑膜炎、脑炎、肺水肿等。出现并发症状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方法控制病情,严重者会死亡。

手足口病对症治疗

手足口病虽未常见疾病,病情轻者护理得当疾病很快就可痊愈,但病情重者必须对症治疗。若忽视疾病,不采取措施控制病情向恶性方向发展,疾病恶化后患者很可能出现生命危险。一旦发病,患者就应根据医生指导对症治疗。出现呕吐症状者可服用止呕药物,同时静脉输液。口腔溃疡者可用西瓜霜喷剂消除口腔炎症。饭后漱口,喝盐水都能消除口腔炎症。手足有疱疹可涂甲紫。持续发热者可服用退烧药物或者清热解毒的中药。并发脑膜炎、肺水肿应按并发症的治疗方案治疗。

二、手足口病传播途径有哪些呢

1、传播方式

手足口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

2、易感人群

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由于不同病原型别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因此,人群可反复感染发病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据国外文献报道,每隔2-3年在人群中可流行一次。

3、流行方式

手足口病分布极广泛,没有严格的地区性。四季均可发病,以春夏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容易发生集体感染。家庭也有此类发病集聚现象。医院门诊的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格,也可造成传播。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

三、手足口病护理方法具体都有哪些呢

1、一旦发现感染了手足口病,宝宝应及时就医,避免与外界接触,一般需要隔离2周。宝宝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可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不宜浸泡的物品可放在日光下曝晒。宝宝的房间要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流通,温度适宜。有条件的家庭每天可用乳酸熏蒸进行空气消毒。减少人员进出宝宝房间,禁止吸烟,防止空气污浊,避免继发感染。

2、饮食营养:如果在夏季得病,宝宝容易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需要适当补水和营养。宝宝宜卧床休息1周,多喝温开水。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胃口较差,不愿进食。宜给宝宝吃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柔软的流质或半流质,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3、口腔护理:

(1)宝宝会因口腔疼痛而拒食、流涎、哭闹不眠等,要保持宝宝口腔清洁,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对不会漱口的宝宝,可以用棉棒蘸生理盐水轻轻地清洁口腔。

(2)可将维生素B2粉剂直接涂于口腔糜烂部位,或涂鱼肝油,亦可口服维生素B2 、维生素C,辅以超声雾化吸入,以减轻疼痛,促使糜烂早日愈合,预防细菌继发感染。

4、皮疹护理:

(1)宝宝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要舒适、柔软,经常更换。

(2)剪短宝宝的指甲,必要时包裹宝宝双手,防止抓破皮疹。

(3)臀部有皮疹的宝宝,应随时清理他的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

(4)手足部皮疹初期可涂炉甘石洗剂,待有疱疹形成或疱疹破溃时可涂0.5%碘伏。

(5)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感染。

(6)小儿手足口病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无需特殊处理,可让宝宝多喝水。

(7)体温在37.5℃-38.5℃之间的宝宝,给予散热、多喝温水、洗温水浴等物理降温。

四、手足口病发病原因是什么呢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为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A组的2、4、5、7、9、10、16型等,B组的1、2、3、4、5型等;肠道病毒71型;埃可病毒等。其中以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16型较为常见。

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75%酒精和5%来苏亦不能将它灭活,但对紫外线和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灭活病毒。病毒在50℃可以被迅速灭活,但1mol浓度二价阳离子环境可以提高病毒对热灭活的抵抗力,病毒在4℃可以存活1年,在-20℃可以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病毒可以长期存活。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儿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儿可能会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损害,引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驰缓性麻痹、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容易发生死亡。

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大多数不会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和A组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的某些血清型。

手足口病是如何传播的?

你好,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三个:
1、手足口病主要是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因此在托幼机构、学校等儿童密集的场所一旦有小朋友发病,就会容易爆发传染。因为人群对手足口病的病毒普遍容易感染,加上幼儿自身免疫系统尚不完善,所以无法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特别是3岁以下的幼儿发病率最高。
2、手足口病的发生主要是由肠道病毒引起,而这些病毒又可以通过唾液、泡疹液、粪便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一旦接触了被病毒污染过的手、毛巾、牙杯、食具、奶具等用品皆可引发感染。
3、手足口病主要是由肠道内的病毒所引起感染,还会通过饮食传播进行扩散,被污染的水、不卫生的食物、变质的食物、过期的食物都可使得细菌扩散,从而引起大量感染。所以一定要注意饮食健康,不要喝冷水,不要吃生冷的食物,以免造成感染。
因此,在对手足口病进行预防的同时,最好能将该疾病的传播途径进行切断,这样才能够让宝宝远离病毒的侵害。在发现宝宝患上手足口病时,一定要尽快到医院求诊,生活中要注意照顾好患儿,由于发热、口腔疱疹等原因,患儿的胃口较差,建议准备清淡可口、易消化的流质食物。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呢?

首先这是病毒感染导致的
手足口病是以手、足、口腔发生水疱为特征的,主要就是儿童
通过粪-口传播、也可是飞沫经过呼吸道传播
潜伏期3-7天,发疹前有不同程度的低热、头痛、纳差(食欲不好)等前驱症状。
1-3天后手足口考试出现皮损,除为红色斑疹,很快发展为2-4mm大小的水疱, 疱壁薄,内液清亮,周围绕以红晕。
水疱破后可形成灰白色糜烂面或浅溃疡
需要说的是,有时候其临床症状表现不完全,手足口可同时发生,也可单独,以口腔受累最多见
病程一周左右,痊愈之后基本不会复发
这个病一般都是需要隔离的。只要你抵抗力好,身体素质好,一般是没事的,但是还是有必要喝点板蓝根冲剂,这个可以抗病毒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通过接触感染、粪-口及呼吸道飞沫传播。手足口病是5岁以下,小儿常见传染病,但是,如果没有中招过此病的家长,恐怕对这个疾病并不了解,因此小儿各种传染病都需要引起家长重视和了解,才能着手预防。


手足口病的发病原因及传播途径有哪些?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71及柯萨基病毒A16感染引起的小儿急性出疹性传染病。主要传播途径是呼吸道飞沫、消化道及接触感染传播。

主要有粪便、体液;接触玩具、餐具、毛巾、呼吸道飞沫等传播。


2、手足口病的发病特点有哪些?手足口病主要为5岁以下儿童发病,有3-5天的潜伏期,起病初,上呼吸道感染表现,发热,体温不高,口腔内及咽部疼痛,由于口腔粘膜炎症、咽峡部疱疹,孩子口痛而拒食。

继之出现口腔粘膜、手和足散在的疱疹,有的仅有几个,有的十几个或几十个,疱疹干后看结痂,一般不留疤痕,没有色素沉着。


手足口病是自限性疾病,一般自然病程7天左右。普通病例,孩子一般情况好,预后也好。手足口病大部分是普通病例,只有少部分会出现神经系统损害。


3、手足口病如何预防?手足口病可以通过接种肠道病毒疫苗预防。一般为5岁以下儿童接种,随着年龄增长,很少有5岁以上儿童感染手足口病,因此多不接种。

但也不是说接种疫苗就不会不被感染病毒,因为,手足口病病毒种类太多,仅仅肠道病毒71就多达20余种病毒株,何况还有柯萨基病毒。

即使生过一次手足口病,今后在流行的时候也有可能会再次感染,所以手足口病没有持久的免疫。

其次,就是注意平时讲究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餐具要消毒,勤换洗衣服,儿童玩具也要清洗消毒。

要注意通风,空气流通,流行季节尽量少去人员密集的场所。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29921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