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02日讯 据周三的一篇研究论文显示,携带FTO肥胖变异基因的人与没有携带FTO肥胖变异基因的人对饮食和运动行为的反应比较相似。根据一项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医学杂志上的meta分析显示,携带变异体的人似乎与超重的风险有密切的联系。
“个人携带变异体对饮食,体育活动,或基于药物的干预减肥都有相同的反应。”这是研究人员对八项研究超过10000人进行分析的结果。
这意味着肥胖有遗传易感性,“可以进行这类干预措施,至少能进行部分中和反应。”
科学家们先前研究显示FTO基因的一种变异体与脂肪过剩相关,但人们并不明白为什么会有这种关联。
基因和生活方式对全球肥胖症流行的相对贡献仍然具有争议性。
最新的评估显示,在减肥计划中有FTO变异体的参与者的体重开始时比没有FTO变异体的参与者的体重几乎平均重一公斤(约2磅)。
忽视种族或性别等其它因素的原因,有FTO变异体的参与者与没有FTO变异体的参与者体重的变化是相似的,作者说。
2014年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有超过19亿名成年人体重超标。其中,超过6亿人肥胖。
体重超标与心脏病、中风以及某些癌症相关。
最新研究评论称,英国公共健康机构首席营养师 Alison Tedstone 说肥胖症流行的原因可能与基因关系不大。
她说,这项研究增加了证据表明在常见的肥胖因素中,与基因因素相比环境因素可能占主导地位。
这些外界环境因素可能包括高糖饮食或体育锻炼不足。
FTO基因简介
FTO基因是一种与肥胖相关的等位基因,也称肥胖基因。体内FTO基因变异的人,如果两个副本均变异,其肥胖的几率会比那些无变异副本的人高出70%之多。如果FTO基因只有一个副本变异,与无变异副本的人相比,肥胖的几率也要高出30%。
这种名为FTO的等位基因最早发现于2007年,它定位在人体第16号染色体上,有分别来自父母的各一个副本。调查显示,多达14%的英国人两个FTO基因副本均出现变异。跟没有变异副本的人相比,他们的肥胖风险增加了70%,罹患糖尿病的风险增加了50%。有49%的英国人携带一个FTO基因变异副本,他们患肥胖的可能性跟正常人相比要多30%,患糖尿病的可能性大了25%。科研人员认为,FTO是一种与肥胖有关的最普遍的基因。
FTO基因位于第16号染色体(16q12.2),含有9个外显子,基因长度为410.50 kb,广泛表达于人体组织的各发育阶段,且在下丘脑、骨骼肌及脂肪等组织中高表达。FTO 基因编码一种酮戊二酸(2-oxoglutarate, 2OG) 依赖的核酸去甲基化酶,可在维生素C 及Fe(II) 诱导下催化2OG 产生琥珀酸盐和二氧化碳,其作用与人类基因组中具有脱甲基作用的ABH2 和ABH3 基因的产物相似,可在有氧条件、Fe(II) 及维生素C 诱导下,在细胞核中催化单链DNA 中的3-甲基胸腺嘧啶(3-meT) 发生脱甲基反应,且对单链RNA(ssRNA) 中的3- 甲基尿嘧啶(3-meU) 脱甲基作用更为明显。研究发现FTO 可通过氢键与3-meT 以及3-meU 的两个羟基氧作用发挥其识别作用。Fawcett 和Barroso认为FTO 所具有的这种去甲基化作用可能调节了某些代谢相关基因,而这些作用的失调也许与肥胖有关。
据研究人员介绍,在欧洲白人中,大约每6个人就有1个人携带FTO基因的两个变异副本。但他们仍不清楚FTO基因变异具体是如何导致人肥胖的。由于现代人越来越缺乏锻炼,而饮食摄入量却越来越高,因此肥胖已成为一种全世界流行的慢性病。医学研究认为,肥胖会使Ⅱ型糖尿病、心脏病、癌症等疾病的发病几率上升。
在研究Ⅱ型糖尿病易感基因的基因组时,英国半岛医学院的Andrew T.Hattersley博士发现了一种FTO变异体,这种变异体似乎可提高体重指数,增加糖尿病风险。
FTO基因的变异体与肥胖症的发生风险相关
根据一项新报告,功能不明的FTO基因的一种常见变异,似乎可增加儿童期和成年期的肥胖风险。
在研究2型糖尿病易感基因的基因组时,英国半岛医学院的IHattersley博士发现了一种FTO变异体,这种变异体似乎可提高体重指数,增加糖尿病风险。对38,759例受试者这种变异体的进一步分析证实了它对体重指数的作用。有这种风险等位基因2个拷贝的成人中,约16%的体重比没有风险等位基因的个体重3公斤,他们的肥胖症风险增加1.67倍。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29626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我国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研究获重大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