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02日讯 近日,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教授刘雅红团队,在持续的耐药性监测过程中,从动物身上分离出对碳青霉烯和粘菌素同时耐药的大肠杆菌,并在该菌株中发现两个耐药基因,进而提出了杂合质粒形成模型,为后续研究提供了范本。文章于近日在线发表于《自然-微生物学》(Nature Microbiology),孙坚副教授为第一作者、一年级博士生杨润时为共同第一作者,廖晓萍副教授和刘雅红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据悉,碳青霉烯类抗菌药是人医临床治疗多重耐药革兰氏阴性菌感染最重要的抗菌药之一,一旦碳青霉烯类药物失效,粘菌素可作为有力补充,用作治疗多重耐药阴性菌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线。但是,近几年来,随着这两类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细菌再一次突破了这两道防线。
在人类健康备受细菌耐药性问题威胁的背景下,国家兽医微生物耐药性风险评估实验室刘雅红团队在持续的耐药性监测过程中,从一只患病的宠物猫中分离一株对碳青霉烯和粘菌素同时耐药的大肠杆菌,并同进一步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这株大肠杆菌同时携带blaNDM-5和mcr-1两个耐药基因,且两个基因同时位于一个可接合转移的杂合质粒中。基于此,研究人员提出了杂合质粒形成的模型,为后续进一步研究相似的杂合质粒提供了可行的范本。
细菌耐药性简介
细菌耐药性(Resistanceto Drug )又称抗药性,系指细菌对于抗菌药物作用的耐受性,耐药性一旦产生,药物的化疗作用就明显下降。耐药性根据其发生原因可分为获得耐药性和天然耐药性。自然界中的病原体,如细菌的某一株也可存在天然耐药性。当长期应用抗生素时,占多数的敏感菌株不断被杀灭,耐药菌株就大量繁殖,代替敏感菌株,而使细菌对该种药物的耐药率不断升高。目前认为后一种方式是产生耐药菌的主要原因。为了保持抗生素的有效性,应重视其合理使用。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29626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