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到偷税漏税,小到偷偷出轨,各种各样的谎言充斥在人们的生活中。2016年10月24日公布的最新研究证实,当一个人开始撒些小谎,这种行为就会逐步升级,慢慢变得会撒比较大的谎言。
英国知名科学杂志《Nature Neuroscience》刊文称,当一个人撒的谎越来越多时,大脑产生的情感反应会随之变得越来越弱。
科学家在进行生物化学关联性很强的反复撒谎实验时发现,通过对撒谎的人进行大脑扫描数据的调查,可以准确的预测这个人下一次会撒怎样程度的谎言。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实验心理学专家尼尔·格莱特(Neil Garret)是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他表示:“本次研究通过反复进行不诚实行为,获得切实证据证明了谎言程度会不断增长”。
研究人员表示,尽管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会约束人们的不诚实行为,但人们还是会从撒小谎开始,逐渐演化成能够撒弥天大谎,这种演化过程充满了学术研究价值。
论文联合作者塔里·夏洛特(Tali Sharot)表示:“外遇、运动作弊、篡改学术数据、金融诈骗等各种各样的谎言,对于曾经欺骗过别人的人,这种不诚实行为会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增大。很多罪犯就是这样,在不知不觉中犯下了大罪”。
在本次实验中,研究人员会向80名志愿者展示玻璃瓶的高清照片,这些玻璃瓶里放有数量各不相同的钱币,志愿者需要判断瓶中的钱数。
在另一个地方,研究人员会向志愿者的“搭档”展示同一批玻璃瓶的低像素版本照片,并通过电脑告知这名“搭档”瓶子里的钱数。
实际上,“搭档”是研究小组请来的演员,不过志愿者们并不知道这一点。
在最初的实验中,为了让被试者不撒谎,研究团队会支付他们奖励金。格莱特表示,在最初的记者见面会上,研究人员有对被试者宣称,搭档对瓶中钱币的推测金额越接近真实的金额,被试者和搭档两人所能获得的奖励金就越高。这也成为了其他实验的对比基准。
在另一组实验中,如果故意撒谎,能够让传达信息的被试者和获得信息的搭档两人都获得更高的利益。而第三组实验中,被试者需要通过撒谎来牺牲搭档的利益,才能获取自身利益。
谎言不是学来的,而是习惯而来
对于本次实验的结果,格莱特总结称:“人们在对双方都有利的时候,撒的谎最多;当只对自己有利,却有损对方的利益时,撒的谎会变少”。
谎言到底和实际情况有多大差异、不诚实行为的升级程度,这些都是因人而异的。此外,在事前的问卷测试中被判断为“直率程度低”的被试者,在实验中撒谎的几率更高。
大部分的被试者都容易陷入一种“顾左右而言他”的撒谎模式中,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撒的谎也会变得越来越大胆。
在研究中,专家对25名被试者进行了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大脑扫描。大脑中处理情感的杏仁核会在撒谎这种行为发生时出现强烈的反应,至少在最初撒谎的时候是这样的。
但随着谎言越来越大胆,杏仁核的反应会越来越弱。研究小组将这一过程称为“感情适应”。
塔里·夏洛特称:“比如说,在第一次偷税漏税时人往往会有强烈的罪恶感,而正是这种罪恶感抑制了不诚实行为的发生。但当一个人不断撒小谎后,大脑对这种行为逐渐适应,能够遏制不诚实行为发生的否定性反应也越来越弱”。
本次研究证实了,一个人撒谎越多,撒谎的能力也会变得越强。塔里·夏洛特表示,如果能够抑制住感情唤起,那被人识破谎言的几率也会降低。
是的
我们3岁时就学会说谎了。男人和女人会说不同的谎。我们每开口3次,就有一次在说谎。我们当中最有魅力的人可能是最大的骗子。我们究竟为什么要说谎?
我们本该说出真相,大脑的某些部位却开始共谋并制造了一个谎言。最近的科学研究显示,说谎对于我们的生存至关重要。
1 每开口3次 就有一次在说谎
还记得你上一次说谎是什么时候吗?是跟什么人?你的老板、爱人、朋友还是你自己?你上一次被谎言欺骗又是什么时候?——恐怕不像你自己想像得那么久。
有人说,谎言是一种生存机制,社会离开它便无法运转。他们甚至认为,说谎使人们得以应付周遭的复杂环境,否则,人类将会灭绝。
不要急着对以上言论表示反对,其实我们所有人都有不诚实的一面。一项调查显示,英国人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的人更倾向于撒些无伤大雅的小谎:11%的英国人曾否认自己收到过某些电子邮件,这个比例在西班牙、法国、意大利和德国分别为4%、3%、3%和1%。盖洛普的一项民意测验显示,英国人平均每天说20个谎。这意味着,我们每开口说话3次,就有一次会撒谎。
美国马萨诸塞大学(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的心理学家罗伯特·费尔德曼曾做过一个试验,请所有参与者在身上携带一个隐形摄像机,记录自己一天的谈话。他的分析结果是,每10分钟的谈话中会出现3个谎言。他举例说,有一位女士接到男朋友的电话,对方说自己生病了,这位女士在电话中表示非常关切和同情,但事后她告诉费尔德曼,她心里的真实想法是:真是个孩子,还不会照顾自己。
2 撒谎是生活“必需品”?
人们认为,说些小谎无关紧要,甚至是必需的——尤其是那些善意的谎言。但问题在于,有时我们做过了头。
大约半个世纪以来,心理学家们似乎对研究谎言没什么兴趣,直到他们发觉“病态撒谎”(pathological lying)又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过去,心理学家一直认为习惯性说谎是一种精神疾病,或者是为了达到某个目标而有意进行的。但如今,即便是成功人士也会习惯性地说谎,而他们既没有精神疾病,也不会因此而得到任何好处。
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的查尔斯·戴克博士说:“我们都认识一些这样的人。他们每天清晨起床,就忍不住要编造一些故事。他们中有些人对此非常在行。”普利策奖得主、著名历史学家约瑟夫·埃利斯曾滔滔不绝地给学生和同事讲述自己在战争中的故事,但实际上他从未上过战场。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位法官声称自己曾效力于中央情报局并拥有心理学硕士学位。结果,2001年,他的这些谎言被揭穿,并因此脱下了法官服。看过电影《猫鼠游戏》(Catch Me If You Can)吗?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在电影中扮演的弗兰克·阿巴尼尔可是确有其人,他在效力于政府之前曾先后假扮医生、联邦特工、律师等,在26个国家开出了价值250万美元的假支票。
尽管以上两个例子都发生在近代的美国,但说谎这种现象是不分地域、从人类会说话那一天起就有的。尽管作为学者的戴克博士并没有阐述人们说谎的具体原因,但要找到这些原因并不难。我们中的许多人都会将自己与社会名人进行比较。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我们对这些名人的私生活知之甚少。如今,我们对他们了解的越多,就有了越多的谎言素材,在与他人聊天时就会不自觉地将这些素材纳入自己的生活,从而填补自己内心的空虚,或者让他人觉得自己更有魅力。
很多人对说谎的行为表示谴责。其实,谎言有时也是美德。就说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吧,当初他在中东和谈中进行斡旋时,对谈判双方都承诺另一方已表示让步。尽管这种说法是不诚实的,尽管和谈最终没有取得任何进展,但相信没有人会责怪克林顿,因为他这么做是为了避免冲突的产生。此外,许多人都这样教育孩子:善意的谎言是可以接受的。父母这么做可谓用心良苦:一方面可以保护他人的感情不受伤害,另一方面可以确保自己的孩子招人喜爱。孩子在成年后依然认为谎言是必需的,人类社会世世代代都服从了这个逻辑。
3 受教育程度越高 说谎的水平越高
对于自己以及身边人的不诚实,我们理所当然会感到不安。不要太沮丧,有理由支持我们这么做。说谎的进化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你伪装得够好,你就会赢得更好的伴侣,至于你是否配得上她,那就另当别论了。
不仅人类,动物也会撒谎。大猩猩Koko损坏了一个钢制水槽后,曾指着自己的宠物猫,用身体语言向饲养员撒谎,说小猫才是真正的肇事者。没有人能说清楚这是Koko的玩笑还是她真想嫁祸给小猫。
据推测,孩子通常从3岁至4岁开始学着撒谎,通常是为了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或者使自己免受惩罚。用幻想来抵制现实是孩子自我发展和自我保护的重要阶段,但如果这种做法持续到成年,就会成为一种病态。
多数说谎者曾经是自信、热情的人,他们在儿时就曾通过说谎使自己摆脱麻烦。如果天生善于此道,并从中获益,他们就将一直这样做。刊登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杂志上的一篇论文指出:病态说谎症的患者通常非常自信,有魅力,很受欢迎;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越高,说谎的水平也就越高。这篇论文的作者之一德布拉·卡什说:“一个人越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就越可能说谎。”卡什还强调:“尽管大多数谎言都是自私的,说谎者为了保护自己不会遭遇尴尬、反驳或者冲突才说谎,但是,仍有大约四分之一的谎言是令他人受益的,这通常是为了保护对方的感情。这种情况通常会发生在女性的交谈中。一旦有异性加入谈话,自私的谎言就会越来越多。
4 怎样识破谎言
在撒谎时,我们的大脑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英国谢菲尔德大学(Sheffield University)的西恩·斯潘丝博士通过对参与试验者进行大脑扫描发现,在说谎时,大脑消耗的能量远远超过说真话所需要的能量。
撒谎一旦超过某个特定的程度,就会出现问题。一旦你越过了这个界限,平时运用的社交手腕就会失灵。曼彻斯特城市大学(Manchester Metropolitan University)的法医心理学讲师麦克·柏瑞博士说:“大部分人都会说谎,这些谎言通常是关于他们的年龄或者所做的事。不过他们懂得该在哪里打住。毕竟,天花乱坠的谎言可能给他人留下深刻、美好的第一印象,但是随着交往的深入,真相总会逐渐浮出水面。因此,人们通常只选择在一些小事上撒谎。”
当我们承认自己常常撒谎并打算改正时,又会发现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每个人都习惯于说谎并且会用谎言欺骗自己,因而你的真话得不到他人的信任。比如,你告诉女朋友自己并不爱她,并告诉她只有她自己才能真正判断你对她是否足够好。但你的坦白恐怕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她会告诉自己,你一定非常爱她才会这样说。
对于辨别真话与谎言,我们能做的其实不多。作为普通人,我们通常靠直觉和经验来判断,其准确率跟扔硬币的几率没有太大差别。即便是警察、法官等以分辨谎言、获取真相为职业的专业人士,在这方面也通常不会比我们强太多。2005年夏,在《新科学》杂志上刊登的一项对253人进行调查的报告显示,人们分辨谎言的正确率为53%。
面对说谎者,我们真的毫无办法吗?大部分人都有一个错误的看法:说谎者害怕目光的接触,他们会转动眼球来掩饰;一个人说谎时通常会向右看,如果在回忆或者思考,则会看向左边。其实,这些办法都只对判断普通的说谎者奏效。真正高明的说谎者非常注重眼神的交流,他们需要通过对方的目光和表情来判断谈话的进展,从而更有力地控制局面。他们会非常专心地观察对方,以至于面部肌肉和语音语调都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这才真正地出卖了他们。
这个网页上有不少http://smlt.tl.gov.cn/bbs/viewthread.php?tid=499769
这里也有http://blog.ifeng.com/article/2859040.html
其他还有这些
心理学的小常识
1、鸟笼逻辑
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这就是鸟笼逻辑。过程很简单,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当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人们会问:“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所以可见在生活和工作中培养逻辑思维是多么重要。
2、破窗效应
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 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抛,丝毫不觉羞愧。这真是很奇怪的现象。
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 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
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掉,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象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
犯罪其实就是失序的结果,纽约市在80年代的时候,真是无处不抢,无日不杀,大白天走在马路上也会害怕。地铁更不用说了,车厢脏乱,到处涂满了秽句,坐在地铁里,人人自危。我虽然没有被抢过,但是有位教授被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敲了一记闷棍,眼睛失明,从此结束他的研究生涯,使我多少年来谈虎变色,不敢只身去纽约开会。最近纽约的市容和市誉提升了不少,令我颇为吃惊,一个已经向下沉沦的城市,竟能死而复生,向上提升。
因此,当我出去开会,碰到一位犯罪学家时,立刻向他讨教,原来纽约市用的就是过去书本上讲的破窗效应的理论,先改善犯罪的环境,使人们不易犯罪, 再慢慢缉凶捕盗,回归秩序。
当时这个做法虽然被人骂为缓不济急,“船都要沉了还在洗甲板”,但是纽约市还是从维护地铁车厢干净着手,并将不买车票白搭车的人用手铐铐住排成一列站在月台上,公开向民众宣示政府整顿的决心,结果发现非常有效。
警察发现人们果然比较不会在干净的场合犯罪,又发现抓逃票很有收获,因为每七名逃票的人中就有一名是通缉犯,二十名中就有一名携带武器,因此警察愿意很认真地去抓逃票,这使得歹徒不敢逃票,出门不敢带武器,以免得不偿失、因小失大。这样纽约市就从最小、最容易的地方着手,打破了犯罪环结(chain),使这个恶性循环无法继续下去。
3、责任分散效应
1964年3月13日夜3时20分,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巴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当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听到喊叫声,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吓跑了。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案。当她又叫喊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凶手又逃跑了。当她认为已经无事,回到自己家上楼时,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将她杀死在楼梯上。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她大声呼救,她的邻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观看,但无一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这件事引起纽约社会的轰动,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人们把这种众多的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
对于责任分散效应形成的原因,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调查,结果发现:这种现象不能仅仅说是众人的冷酷无情,或道德日益沦丧的表现。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是不同的。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如何打破这种局面,这是心理学家正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4、帕金森定律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通过长期调查研究,写出一本名叫《帕金森定律》的书。他在书中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利;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他们不会对自己的权利构成威胁。两个助手既然无能,他们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
5、晕轮效应
俄国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曾因晕轮效应的作用吃了大苦头。他狂热地爱上了被称为“莫斯科第一美人”的娜坦丽,并且和她结了婚。娜坦丽容貌惊人,但与普希金志不同道不合。当普希金每次把写好的诗读给她听时。她总是捂着耳朵说:“不要听!不要听!”相反,她总是要普希金陪她游乐,出席一些豪华的晚会、舞会,普希金为此丢下创作,弄得债台高筑,最后还为她决斗而死,使一颗文学巨星过早地陨落。在普希金看来,一个漂亮的女人也必然有非凡的智慧和高贵的品格,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种现象被称为晕轮效应。
所谓晕轮效应,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往往在悄悄地影响着我们对别人的认知和评价。比如有的老年人对青年人的个别缺点,或衣着打扮、生活习惯看不顺眼,就认为他们一定没出息;有的青年人由于倾慕朋友的某一可爱之处,就会把他看得处处可爱,真所谓“一俊遮百丑”。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观心理臆测,其错误在于:第一,它容易抓住事物的个别特征,习惯以个别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以点代面;第二,它把并无内在联系的一些个性或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必然会有另一种特征;第三,它说好就全都肯定,说坏就全部否定,这是一种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总之,晕轮效应是人际交往中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的认知障碍,我们在交往中要尽量地避免和克服晕轮效应的副作用。
6、霍桑效应(Hawthorne effect)
心理学上的一种实验者效应。20世纪20-30年代,美国研究人员在芝加哥西方电力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工作条件、社会因素和生产效益关系实验中发现了实验者效应,称霍桑效应。
实验的第一阶段是从1924年11月开始的工作条件和生产效益的关系,设为实验组和控制组。结果不管增加或控制照明度,实验组产量都上升,而且照明度不变的控制组产量也增加。另外,有试验了工资报酬、工间休息时间、每日工作长度和每周工作天数等因素,也看不出这些工作条件对生产效益有何直接影响。第二阶段的试验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领导的,着重研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的关系,结果发现生产效率的提高主要是由于被实验者在精神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参加试验的工人被置于专门的实验室并由研究人员领导,其社会状况发生了变化,受到各方面的关注,从而形成了参与试验的感觉,觉得自己是公司中重要的一部分,从而使工人从社会角度方面被激励,促进产量上升。
这个效应告诉我们,当同学或自己受到公众的关注或注视时,学习和交往的效率就会大大增加。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才是同学和老师所接受和赞赏的,我们只有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地增加自己的良好行为,才可能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赞赏,也才可能让我们的学习不断进步,充满自信!
7、习得性无助实验
习得性无助效应最早有奥弗米尔和西里格曼发现,后来在动物和人类研究中被广泛探讨。简单地说,很多实验表明,经过训练,狗可以越过屏障或从事其他的行为来逃避实验者加于它的电击。但是,如果狗以前受到不可预期(不知道什么时候到来)且不可控制的电击(如电击的中断与否不依赖于狗的行为),当狗后来有机会逃离电击时,他们也变得无力逃离。而且,狗还表现出其他方面的缺陷,如感到沮丧和压抑,主动性降低等等。
狗之所以表现出这种状况,是由于在实验的早期学到了一种无助感。也就是说,它们认识到自己无论做什么都不能控制电击的终止。在每次实验中,电击终止都是在实验者掌控之下的,而狗会认识到自己没有能力改变这种外界的控制,从而学到了一种无助感。
人如果产生了习得性无助,就成为了一种深深的绝望和悲哀。因此,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应把自己的眼光在开阔一点,看到事件背后的真正的决定因素,不要使我们自己陷入绝望。
8、证人的记忆
证人,在我们的认识里,通常都是提供一些客观的证据的人,就是把自己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东西如实地讲出来的人。然而,心理学研究证明,很多证人提供的证词都不太准确,或者说是具有个人倾向性,带着个人的观点和意识。
证人对他们的证词的信心并不能决定他们证词的准确性,这一研究结果令人感到惊讶。心理学家珀费可特和豪林斯决定对这一结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为了考察证人的证词是否有特别的东西,他们将证人的记忆与对一般知识的记忆进行了比较。
他们让被试看一个简短的录象,是关于一个女孩被绑架的案件。第二天,让被试回答一些有关录象里内容的问题,并要求他们说出对自己回答的信心程度,然后做再认记忆测验。接下来,使用同样的方法,内容是从百科全书和通俗读物中选出的一般知识问题。
和以前发生的一样,珀费可特和豪林斯也发现,在证人回忆的精确性上,那些对自己的回答信心十足的人实际上并不比那些没信心的人更高明,但对于一般知识来说,情况就不是这样,信心高的人回忆成绩比信心不足的人好得多。
人们对于自己在一般知识上的优势与弱势有自知之明。因此,倾向于修改他们对于信心量表的测验结果。一般知识是一个数据库,在个体之间是共享的,它有公认的正确答案,被试可以自己去衡量。例如,人们会知道自己在体育问题上是否比别人更好或更差一点。但是,目击的事件不受这种自知之明的影响。例如,从总体上讲,他们不大可能知道自己比别人在记忆事件中的参与者头发颜色方面更好或更差。
9、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于1968年做过一个著名实验。他们到一所小学,在一至六年级各选三个班的儿童进行煞有介事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实验者将认为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教师。其实,这个名单并不是根据测验结果确定的,而是随机抽取的。它是以“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从而调动了教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某种期待心理。8个月后,再次智能测验的结果发现,名单上的学生的成绩普遍提高,教师也给了他们良好的品行评语。这个实验取得了奇迹般的效果,人们把这种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的现象,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习惯上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他对一尊少女塑像产生爱慕之情,他的热望最终使这尊雕像变为一个真人,两人相爱结合)。
教育实践也表明:如果教师喜爱某些学生,对他们会抱有较高期望,经过一段时间,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爱护和鼓励;常常以积极态度对待老师、对待学习以及对待自己的行为,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诱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这些学生常常会取得老师所期望的进步。相反,那些受到老师忽视、歧视的学生,久而久之会从教师的言谈、举止、表情中感受到教师的“偏心”,也会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老师、对待自己的学习,不理会或拒绝听从老师的要求;这些学生常常会一天天变坏,最后沦为社会的不良分子。尽管有些例外,但大趋势却是如此,同时这也给教师敲响了警钟。
10、虚假同感偏差(false consensus bias)
我们通常都会相信,我们的爱好与大多数人是一样的。如果你喜欢玩电脑游戏,那么就有可能高估喜欢电脑游戏的人数。你也通常会高估给自己喜欢的同学投票的人数,高估自己在群体中的威信与领导能力等等。你的这种高估与你的行为及态度有相同特点的人数的倾向性就叫做“虚假同感偏差”。有些因素会影响你的这种虚假同感偏差强度:
(1)当外部的归因强于内部归因时;
(2)当前的行为或事件对某人非常重要时;
(3)当你对自己的观点非常确定或坚信时;
(4)当你的地位或正常生活和学习受到某种威胁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28771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月经期间可以打hpv疫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