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Science子刊:神秘的点头综合征可能是盘尾丝虫导致的(眼睛有多少种疾病?)

佚名 2024-05-22 03:52:16

Science子刊:神秘的点头综合征可能是盘尾丝虫导致的

2017年2月21日/生物谷BIOON/---在1990年到2013年之间,在饱受战争蹂躏的南苏丹和乌干达北部,上千名儿童突然患上一种神秘的重度癫痫症。当接触食物或者低温时,受影响的儿童不受控制地点头,也因此这种疾病被称作为点头综合征(nodding syndrome)。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癫痫症经常会恶化,让这些儿童遭受严重残疾。很多儿童死于营养不良、意外事故或继发性感染。

在一些地区,大约一半的家庭拥有至少一名患上这种疾病的儿童;到2013年,据估计,在乌干达,有1600名儿童受到影响。但是这种破坏性疾病的病因是一个谜。如今,一项新的研究揭示出经常在这些儿童体内发现的一种寄生虫可能触发人体自己的免疫防御系统攻击神经元。

德国柏林查瑞特大学医院寄生虫学家Hermann Feldmeier(未参与这项研究)说,这项研究并没有证实这种寄生虫就是罪魁祸首,但是这“是首次证实一种因果关系是似乎合理的”。

在乌干达和南苏丹,这种病例的大量出现促使人们积极地寻找它的病因,但是对病毒、细菌、环境毒素、遗传因子或营养不良的寻找最终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一种关键的线索是在点头综合征流行的地区也具有较高的盘尾丝虫病(onchocerciasis)发病率。盘尾丝虫病是由一种被称作盘尾丝虫(Onchocerca volvulus)的寄生虫感染导致的。这种寄生虫通过在快速流动的溪流中繁殖的黑蝇(black fly)叮咬进行传播,它能够入侵眼睛,因此它的感染导致的盘尾丝虫病经常被称作为河盲症(river blindness)。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至少有1800万人感染上这种寄生虫,其中大多数病例发生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

研究人员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提出在坦桑尼亚发生的较高的癫痫症(具有类似于点头综合征的症状)发病率可能与盘尾丝虫感染相关联。其他人指出点头综合征儿童患者比他们的健康的同龄人更可能感染上这种寄生虫。但是没有证据证实这种寄生虫入侵大脑或者直接导致癫痫症。

一些研究人员提出这种寄生虫导致一种破坏神经系统的自身免疫反应。对可能发挥着自身免疫反应作用的抗体的寻找最终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但是美国国家卫生院神经免疫学家Avindra Nath和Tory Johnson决定采用一种改进的蛋白芯片而能够一次性筛选几千种蛋白的抗体。

这种新的工具证明了它的价值。来自点头综合征患者的血液对四种蛋白强烈地发生反应;对其中的一种蛋白leiomodin-1而言,患者血液对它的反应强度比来自健康的对照者的血液高33,000倍。这些研究人员随后寻找导致这种反应的抗体。正如他们在最新的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上发布的一篇论文中报道的那样,在55名点头综合征患者中,有29人存在抗leiomodin-1抗体,而在55名对照者当中,仅有17人含有这种抗体。此外,这点头综合征患者也比对照者含有更高的抗leiomodin-1抗体水平。

蛋白leiomodin-1是在平滑肌细胞和甲状腺细胞中发现的,它可能在细胞形状中发挥着作用。Johnson团队证实它也在神经系统和大脑中表达。至于是什么可能触发针对这种蛋白的自身免疫反应,他们也发现一种线索:几种盘尾丝虫蛋白类似于leiomodin-1。在人体免疫系统加速抵抗这种寄生虫感染之后,这些盘尾丝虫蛋白和leiomodin-1之间的相似性可能导致抗体错误地攻击神经元。

Nath说,这项研究对已患上这种点头综合征的儿童而言没有什么帮助。尽管抗癫痫药能够提供益处,但是如果免疫系统已攻击神经元,那么这种损伤可能是永久性的。不过,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传染病专家Robert Colebunders说,鉴于药物伊维菌素(ivermectin)能够杀死这种寄生虫,这项研究可能提示着一种简单的消除这种疾病的方法。Colebunders说,现存的利用伊维菌素消除河盲症的努力可能有一种附带的益处:在乌干达政府加快推动这种药物治疗后,新的点头综合征病例快速下降到接近于零。“如果你消除了盘尾丝虫病,那么点头综合征就会真正地消失。”

迄今为止,这种寄生虫与点头综合征之间存在的关联并不能解释为何这种疾病在盘尾丝虫病可能在几个世纪内较为常见的地区突然出现,也不能够解释为何点头综合征只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出现。如今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任职的Johnson说,营养不良、其他疾病或基因变异可能也在人体如何产生抗体中发挥着作用。其他的研究人员指出在遭受营养不良后的麻疹病毒感染可能触发这种疾病产生。

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医科大学(Medical University of Innsbruck)神经生物学家Erich Schmutzhard提出其他的质疑。他说,抗leiomodin-1抗体可能是癫痫症的结果,而不是它的病因。他注意到,蛋白leiomodin-1似乎是存在于神经元的内部,而不是存在于它们的外面。癫痫发作会杀死神经元,因此他猜测这些垂死的神经元将这种蛋白释放到血液中,从而触发抗leiomodin-1抗体产生。

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神经生物学家Andrea Winkler说,这种盘尾丝虫病关联性是吸引人的,但是还远远不是确定性的。她也认为这种综合征可能是由营养不良、寄生虫和病毒(如麻疹病毒)等多种因素导致的。“仍有大量的环节是缺失的。”

眼睛有多少种疾病?

近视眼麦粒肿青光眼白内障红眼病沙眼玻璃体混浊干眼症弱视视网膜脱落翼状胬肉屈光不正结膜炎老年性黄斑变性视网膜病变白塞病
视神经炎散光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色盲视神经萎缩泪囊炎远视眼维生素A缺乏病巩膜炎高眼压症干眼维生素B2缺乏病霰粒肿虹膜睫状体炎睑缘炎衣原体感染症
先天性白内障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睑板腺囊肿玻璃体出血角膜病角膜炎新生儿泪囊炎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视网膜色素变性慢性泪囊炎视网膜母细胞瘤上睑下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成人类风湿性关节炎性巩膜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眼球突出
春季性结膜炎圆锥角膜春季卡他性结膜炎眼部带状疱疹真菌性角膜炎火眼开角型青光眼眼球震颤球后视神经炎白睛溢血干燥性角结膜炎A-V综合征间歇性外斜视老视春季结膜炎眼睑湿疹
暴露性角膜炎睑板腺癌过敏性眼睑皮肤炎视网膜静脉阻塞鼻咽癌的眼部病变Reiter综合征甲醇中毒玻璃体积血带状疱疹病毒性巩膜炎麻痹性斜视视网膜动脉阻塞泡性角结膜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甲状腺相关眼病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急性虹膜睫状体炎
梅毒性角膜病变强直性脊柱炎性巩膜炎泪腺炎淋菌性结膜炎眼内异物包涵体性结膜炎外伤性白内障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细菌性角膜炎斜视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交感性眼炎急性泪囊炎黄斑囊样水肿眼眶肉瘤玻璃体及视网膜脱离手术所致青光眼
眶脑膜瘤带状疱疹性角膜炎PUVA雀斑样痣白膜侵睛共同性斜视泪液分泌过多原发性视网膜脱离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炎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眼睑丹毒强直性脊柱炎及其伴发的葡萄膜炎成骨不全高血压病视网膜病变先天性青光眼变态反应性结膜炎小儿眼-耳-脊椎综合征
白塞病性巩膜炎眶蜂窝织炎眼眶骨折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隐斜视角膜擦伤伴有虹膜睫状体炎的继发性青光眼葡萄膜炎玻璃体猪囊虫病海绵窦血栓脉络膜炎共同性外斜视眼睑带状疱疹梅毒性巩膜炎视盘水肿慢性泪腺炎
远视细菌性角膜溃疡水痘-带状疱疹性葡萄膜炎单纯疱疹病毒性巩膜炎赖特综合征恶性青光眼皮脂腺癌紫外线伤白血病视网膜病变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网膜血管炎眼眶肿瘤屈光参差溢泪症巨乳头性结膜炎电视眼病
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视神经脊髓炎眼球破裂伤低眼压性青光眼表层巩膜炎急性泪腺炎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压迫性视神经病变基质性角膜炎内分泌性眼球突出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电脑视觉综合症并发症白内障眼眶骨膜炎大泡性角膜病变埃莱尔-当洛综合征
真菌性角膜溃疡脉络膜黑色素瘤视网膜静脉周围炎流行性角结膜炎色素失调症眼科重症肌无力急性卡他性结膜炎眼眶假瘤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水痘性角膜炎恶性高血压视网膜病变先天性眼球震颤眼部肿瘤眼睑疖肿和脓肿变性性近视的眼底损害眼肌麻痹性偏头痛
幼年性黄色肉芽肿胬肉攀睛眼睑痉挛-口下颏部肌张力障碍Terrien角膜边缘性变性鼻窦鳞状细胞癌泪囊肿瘤慢性卡他性结膜炎正常眼压性青光眼雪盲浅层点状角膜炎婴幼儿型内斜视后葡萄膜炎鲍恩病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外隐斜小儿疱疹性角膜结膜炎
增龄性黄斑变性Wegner肉芽肿伴发的葡萄膜炎睑外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视网膜病变后发性白内障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搏动性眼球突出症蚕蚀性角膜溃疡脉络膜新生血管前葡萄膜炎维生素A缺乏症所致的角膜溃疡病剥脱综合征眼眶炎性假瘤疼痛性眼肌麻痹血灌瞳神梅毒性葡萄膜炎
前房积血糖尿病伴发的葡萄膜炎代谢性白内障Stargardt病银屑病关节炎性巩膜炎风轮湿热化脓性葡萄膜炎变性近视的脉络膜萎缩系统性红斑狼疮性巩膜炎阿克森费尔德-里格尔综合征眼球内陷化脓性眼内炎目札病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发的葡萄膜炎炎性肠病性关节炎相关巩膜炎流行性角膜结膜炎
眼球穿通伤特发性黄斑部前膜眼睑基底细胞癌泪腺分泌功能减退周边葡萄膜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晶体脱位神经白塞病角膜基质炎过敏性肉芽肿性血管炎相关巩膜炎眼眶蜂窝织炎泡性眼炎眼睑皮肤弛缓症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眼睑热性疱疹眼烧伤
眼眶皮样囊肿小儿视网膜色素变性-肥胖-多指综合征家族性出血性肾炎(Alport综合征)结膜结核病眼丹外层渗出性视网膜病变绿色瘤单纯疱疹性葡萄膜炎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Terson综合征眼眶血肿特发性黄斑裂孔眼眶肌炎视盘炎眼眶脂肪肉瘤眼眶内静脉曲张
肾小管间质性肾炎葡萄膜炎综合征动脉阻塞或狭窄视网膜病变虹膜色素痣Theodore上方角膜缘角结膜炎伏格特-小柳-原田综合征原发性青少年型青光眼鼻窦鳞状细胞癌的眼部病变眼部毛细血管瘤视神经胶质瘤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眶下间隙感染带状角膜病变内隐斜新生儿衣原体感染脉络膜脱离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胞生痰核小儿色素失调症膜性结膜炎角膜软化症急性眼眶蜂窝织炎脉络膜出血视神经病变特发性葡萄膜大脑炎眼眶脂肪瘤Thygeson浅层点状角膜病变眼眶真菌病卡他性结膜炎眶周色素沉着眼底血管样条纹颈动脉海绵窦瘘
化学性眼外伤视网膜毛细血管血管瘤产后目病恒定性外斜视绿脓杆菌性角膜溃疡上皮样囊肿眶假瘤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眼睑皮脂腺癌眼球内炎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高黏滞度综合征旋转隐斜化脓性角膜炎原发性非调节性内斜视角膜病变周期性动眼神经麻痹
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边缘性角膜炎先天性无虹膜眼类肉瘤病副肿瘤性斜视性眼肌阵挛-肌阵挛眼眶脓肿眼弓蛔虫病银屑病关节炎及其伴发的葡萄膜炎视网膜色素上皮炎眼睑恶性黑色素细胞肿瘤单眼双上转肌麻痹酒精性弱视小儿颅面骨畸形综合征泪腺多形性腺癌革兰阳性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性巩膜炎视神经乳头水肿及视盘水肿反向斜视
小儿结膜吸吮线虫病慢性进行性眼外肌麻痹上隐斜Reis-Bucklers角膜营养不良中间葡萄膜炎眼眶静脉性血管瘤小儿视神经胶质瘤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原发性共同性内斜视眼睑炭疽眼异物伤点状内层脉络膜病变科干综合征棘阿米巴性角膜炎盘尾丝虫病视交叉病变
Machado-Joseph病中毒性弱视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神经源性角膜炎眼部神经纤维瘤病泪腺混合瘤眼眶骨纤维异常增殖症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所致葡萄膜炎脉络膜血管瘤赤脉传睛小儿视网膜母细胞瘤辐射性白内障泪腺多形性腺瘤先天性血管萎缩性皮肤异色症色素性青光眼固定性斜视
眶内海绵状血管瘤眼眶骨肉瘤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眼底病变史-约综合征良性淋巴上皮病后天性视网膜劈裂眼球后退综合征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斯特奇-韦伯综合征蝶骨脑膜瘤的眼眶病变虹膜黑色素瘤小儿曼氏迭宫绦虫病和曼氏裂头蚴病缺血性视盘病变类脂质蛋白沉积症爆裂性眼眶骨折隐斜
罗阿丝虫病炎症相关性青光眼千足虫灼伤非炎性单纯性突眼眼眶纤维肉瘤眼颧部褐蓝痣眶底骨折多灶性脉络膜炎伴全葡萄膜炎眼弓形体病结核性巩膜炎放射性视网膜病变嗜人T淋巴细胞Ⅰ型所致的葡萄膜炎卵黄状黄斑营养不良眼眶淋巴管瘤双眼上斜肌麻痹黏多糖贮积症Ⅰ型
眼外肌病及弱视眼球穿孔伤玻璃体疝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眶内纤维组织细胞瘤原发性青光眼眼眶黏液囊肿真菌性巩膜炎角膜鳞状细胞癌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特发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神经系统结节病眼眶内海绵状血管瘤原发性婴幼儿型青光眼急性视网膜色素上皮炎红细胞增多症眼底
间歇性眼球突出症少年儿童葡萄膜炎多发性硬化伴发的葡萄膜炎赖特综合征性巩膜炎眼眶嗜酸性肉芽肿眼外肌外伤遗传性运动失调性多发性神经炎重瞳单眼双下转肌麻痹外伤相关性青光眼药物相关性青光眼遗传性良性上皮内角化不良分泌过多性青光眼获得性视网膜劈裂眼眶神经纤维瘤角膜葡萄肿
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脉络膜裂伤结节性多动脉炎性巩膜炎眼眶平滑肌瘤眼内转移性肿瘤小儿眼外肌麻痹-视网膜色素变性-心脏传导阻滞综合征眼球突出症颅内静脉窦闭塞性颅高压眼眶寄生虫囊肿巨细胞病毒性葡萄膜炎霜样树枝状视网膜血管炎虹膜新生血管复发性多发性软骨炎伴发的葡萄膜炎眼眶骨瘤小儿遗传性慢性进行性肾炎上斜肌腱鞘综合征
晶状体相关葡萄膜炎赤膜下垂结核性葡萄膜炎小儿眼-脑-肾综合征赤脉贯布眼眶神经鞘瘤眼眶骨化纤维瘤中毒性白内障小儿疳眼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所致青光眼小儿赖特综合征眶骨膜下脓肿混睛帐眼眶横纹肌肉瘤脉络膜病变粟疮
微小度数斜视真性小眼球匐行性角膜溃疡黄斑病变无晶状体眼韦格纳肉芽肿性巩膜炎小儿Alstrom综合征小儿侏儒-视网膜萎缩-耳聋综合征前房积血与青光眼眼眶非霍奇金恶性淋巴肿瘤蝶骨嵴脑膜瘤眼部病变视束病变先天性小眼球合并眼眶囊肿赤丝虬脉眼球震颤阻滞综合征视瞻昏渺
红细胞增多症视网膜病变丝状角膜病变红外线伤结核性角膜病变睫状体黑色素瘤巨细胞动脉炎性巩膜炎晶体异位和脱位视网膜下纤维化和葡萄膜炎综合征神经元蜡样脂褐质沉积症圆翳内障晶状体异位眼眶转移性肿瘤获得性视网膜大动脉瘤白蛉热眼酸硷化学伤眼眶击出性骨折
异色性虹膜睫状体炎镰刀菌病上巩膜静脉压升高所致青光眼回旋状脉络膜视网膜萎缩眼部猪囊尾蚴病主动脉弓综合征视网膜病变泪腺肉样瘤病急性后部多灶性鳞状色素上皮病变无脉络膜症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视网膜病变眼眶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中央晕轮状脉络膜萎缩黏脂贮积症Ⅳ型继发于无晶状体眼和人工晶状体眼的青光眼晶状体蛋白过敏性青光眼克拉伯病
小儿黑酸尿综合征晶状体膨胀所致青光眼非典型分枝杆菌性巩膜炎眼眶血管外皮瘤晶状体脱位所致青光眼眼外肌发育不全结节性多动脉炎伴发的葡萄膜炎幼年型慢性关节炎及其伴发的葡萄膜炎偶发分枝杆菌感染鸟枪弹样视网膜脉络膜病变格子状角膜营养不良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周期性内斜视眼外肌广泛纤维化综合征脉络膜骨瘤色素性静脉旁视网膜脉络膜萎缩
后部多形性角膜营养不良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分离性垂直偏斜弓形体病性巩膜炎聚星障蟹睛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莱姆病性巩膜炎微小核糖核酸病毒性角膜炎风轮赤豆麻风性角膜病变眼外肌猪囊尾蚴病麻风性葡萄膜炎急性共同性斜视非结核分枝杆菌性角膜炎晶状体溶解性青光眼
视网膜后膜脉络膜缺血眼眶淀粉样变性匐行性脉络膜炎脉络膜转移癌小儿非内脂性网状内皮增殖综合征眶骨髓炎铜绿假单胞菌性角膜炎眼眶畸胎瘤风牵偏视匐行性脉络膜萎缩血影细胞性青光眼彼得异常花翳自陷眼底病小儿锥体功能不良综合征
眼眶脑膜-脑膨出睥翻粘睑裂谷热诺卡菌性巩膜炎棘阿米巴性巩膜炎眼假组织胞质菌病综合征原位癌椒疮镰状细胞贫血眼部病变瞀瘛

盘尾丝虫病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疾病分类 4 疾病概述 5 疾病描述 6 症状体征 7 疾病病因 8 病理生理 9 诊断检查 10 鉴别诊断 11 治疗方案 12 并发症 13 预后及预防 14 流行病学 15 特别提示 附: 1 盘尾丝虫病相关药物 1 拼音 pán wěi sī chóng bìng

2 英文参考 oncocercosis

3 疾病分类 消化内科

4 疾病概述 盘尾丝虫病(河盲症)在非洲某些高发地区使20%以上的成年人失明;而在发达国家,这些疾病则已是不足挂齿的区区小事。

盘尾丝虫病是致盲的重要原因,也是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重点防治的热带病之一。该病广泛流行于非洲和热带美洲。流行区居民在河边被蚋叮咬而感染。往往引起视力障碍以致失明,因此该病又称为“河盲症”。本病传播广泛,在流行区可造成5%—20%的成人失明,有人描述为“一串盲人扶肩走”的悲惨景象。盘尾丝虫微丝蚴可侵犯角膜。活的微丝蚴一般不致病,但是死亡后其周围形成小的浸润,浸润常从角膜下方开始,初起为点状角膜炎,此后逐渐呈绒毛状混浊。甚至有的极度浸润,最终形成角膜翳。前房微丝蚴死亡后引起慢性虹膜炎,最初瞳孔下方纹理消失,此后纹理模糊,瞳孔反应迟钝,虹膜萎缩,常发生虹膜晶体粘连,瞳孔变形,可被一块白色膜状物阻挡视线而失明。微丝蚴偶能穿入晶体引起白内障。盘尾丝虫还可累及视神经和视网膜,引起视神经萎缩和慢性脉络膜视网膜炎。

病原治疗建议多种驱虫药联合使用,常用配伍有苏拉明和海群生。

5 疾病描述 旋盘尾丝虫简称盘尾丝虫,是一种寄生在人体皮肤内,并可造成严重的眼部损害甚至失明的病原体。本病又称河盲症或瞎眼丝虫病,在拉丁美洲亦称Robles氏症,广泛流行于非洲、拉丁美洲和西亚的南、北也门,共34个国家,据WHO1995年估计,受威胁的有9000万人,受感染的有1760万人,致盲达32.6万人。最早病例在18世纪,源发于非洲黑人。中国在非洲工作过的人员中亦有感染此病的报道。?盘尾丝虫成虫形态呈丝线状,乳白色,半透明,其特征为角皮层具明显横纹,螺旋状增厚部使横纹更为明显。微丝蚴在雌虫子宫内其鞘,产出时已脱鞘,大小为220~360μm×5~9μm,头间隙长宽相等,尾端尖细而无核,无核处长约10~15μm。?雌雄成虫成对寄生于人体皮下组织的纤维结节内,寿命可长达15年,约可产微丝蚴9~10年,估计每条雌虫一生可产微丝蚴数百万条。微丝蚴主要出现在成虫结节附近的结缔组织和皮肤的淋巴管内,也可在眼组织或尿内发现,无明显周期性,微丝蚴在人体各部位皮肤里的分布因不同的地理株而异。

6 症状体征 淋巴结病变表现为淋巴结肿大而坚实,不痛,淋巴结内含大量微丝蚴,这是盘尾丝虫病的典型特征。?眼部损害是盘尾丝虫最严重的病损。在非洲某些地区,眼部受损者高达30%~50%,成人患“河盲症”者达5%~20%。眼部损害的发展较慢,大多数患者的年龄超过40岁。其致病过程为,微丝蚴从皮肤经结膜进入角膜,或经血流或眼睫状体血管和神经的鞘进入眼的后部,在微丝蚴死亡后引起炎症,导致角膜损伤,亦可侵犯虹膜、视网膜及视神经,影响视力,甚至失明。?从皮肤、眼部、尿液和痰液以及淋巴结等处查见微丝蚴或成虫是本病的诊断依据。用免疫学的方法亦可作为本病的辅助诊断手段。

7 疾病病因 本虫的中间宿主为蚋,但其种类因地区而异。在非洲主要为憎蚋群和洁蚋群。每当雌蚋叮人吸血时,微丝蚴即随组织进入蚋的支囊,通过中肠,经血腔达到胸肌,经两次蜕皮发育为感染期幼虫并移至蚋的下唇。当蚋再叮人时,幼虫自蚋下唇逸出并进入人体皮肤而感染。?本虫仅见蛛猴和大猩猩有自然感染,家畜动物不能作为保虫宿主。

8 病理生理 盘尾丝虫的成虫和微丝蚴对人均有致病作用,但以后者为主。微丝蚴可进入宿主身体各部位的皮肤层和皮下淋巴管,引起各种类型的皮肤损害及淋巴结病变;微丝蚴可进入眼球引起眼部损害;在复古够部位的淋巴结受损,亦可引起阴囊鞘膜积液、外生殖器象皮肿或股疝。?皮肤病变系围绕死亡的微丝蚴所产生的炎症反应,以及微丝蚴释放抗原或产生溶胶原蛋白酶对皮肤内血管和结缔组织的损伤。病变类型因地而异,多表现为皮疹,初期症状为剧痒,继发细菌感染后,皮肤上常伴有大小不等的色素沉着或色素消失的异常区及苔藓样变。继之,皮肤增厚,变色,裂口。皮肤失去弹性,皱缩,垂挂;在非洲多发生于躯干及四肢,呈丘疹样。在拉丁美洲常发于头面部。

9 诊断检查 从皮肤、眼部、尿液和痰液以及淋巴结等处查见微丝蚴或成虫是本病的诊断依据。用免疫学的方法亦可作为本病的辅助诊断手段。

10 鉴别诊断 目前这方面资料暂时缺乏。

11 治疗方案 本病治疗除可用海群生和苏拉明外,伊维菌素在安全性、耐受性及药效等方面均优于海群生。?服伊维菌素剂量12mg,能使皮肤内微丝蚴数量显著减少,其副作用反应比海群生轻。

12 并发症 目前这方面资料暂时缺乏。

13 预后及预防 普查普治病人和消灭传播媒介蚋为预防本病的主要关键,在此病的流行区,应尽量避免被蚊子和黑蝇(蚋属)叮咬。

14 流行病学 本病又称河盲症或瞎眼丝虫病,在拉丁美洲亦称Robles氏症,广泛流行于非洲、拉丁美洲和西亚的南、北也门,共34个国家,据WHO1995年估计,受威胁的有9000万人,受感染的有1760万人,致盲达32.6万人。最早病例在18世纪,源发于非洲黑人。中国在非洲工作过的人员中亦有感染此病的报道。

15 特别提示 普查普治病人和消灭传播媒介蚋为预防本病的主要关键,在此病的流行区,应尽量避免被蚊子和黑蝇(蚋属)叮咬。

盘尾丝虫病相关药物 枸橼酸乙胺嗪片 治疗班氏丝虫、马来丝虫和罗阿丝虫感染,也用于盘尾丝虫病。对前三者一次或多次治疗后可根治,但对盘尾丝...

枸橼酸乙胺嗪片

患者,男,11岁。患人体盘尾丝虫病,治疗有特效的药物是

【答案】:E
伊维菌素是一种由放线菌属新种产生的大环内酯类产物,对人体盘尾丝虫病治疗有特效。本药可破坏神经递质酪氨酸所介导的中枢神经系统突触传递过程,导致虫体神经系统麻痹而死亡。

盐酸左旋咪唑片使用说明书

盐酸左旋咪唑
  药物名称: 盐酸左旋咪唑
  药物别名: 左旋四咪唑,驱钩蛔
  英文名称: Levamisole Hydrochloride
  药物说明: 片剂为白色片或糖衣片:15mg、25mg、50mg。肠溶片:25mg、50mg。颗粒剂10g:50mg。
  主要成分: 暂无
  性状特征: 暂无
  功能主治: 本品为四咪唑的左旋体,可选择性地抑制虫体肌肉中的琥珀酸脱氢酶,使延胡索酸不能还原为琥珀酸,从而影响虫体肌肉的无氧代谢,减少能量产生。当虫体与之接触时,能使神经肌肉去极化,肌肉发生持续收缩而致麻痹;药物的拟胆碱作用有利于虫体的排出。 其活性约为四咪唑(消旋体)的1~2倍,但毒副作用则较低。另外,药物对虫体的微管结构可能有抑制作用。左旋咪唑还有免疫调节和免疫兴奋功能。 对蛔虫、钩虫、蛲虫和粪类圆线虫病有较好疗效。由于本品单剂量有效率较高,故适于集体治疗。对班氏丝虫、马来丝虫和盘尾丝虫成虫及微丝蚴的活性较乙胺嗪为高,但远期疗效较差。
  用法用量: 驱蛔虫:每日1.5mg~2.5mg/kg。儿童每日2mg~3mg/kg。睡前顿服;必要时1周后再服1次。 驱钩虫:每日1.5mg~2.5mg/kg。睡前顿服;连服3日。 丝虫病:4~6mg/kg,分2-3次服,连服3日。 肠溶片:①驱蛔虫:口服,成人1.5-2.5mg/kg,空腹或睡前顿服,小儿剂量为2~3mg/kg。②驱钩虫:口服,1.5-2.5mg/kg ,每晚1次,连服3日。③治疗丝虫病:4~6mg/kg,分2-3次服,连服3日。 颗粒剂:①驱蛔虫:口服,成人1.5-2.5mg/kg,空腹或睡前顿服、小儿剂量为2~3mg/kg。②驱钩虫:口服,1.5-2.5mg/kg ,每晚1次,连服3日。③治疗丝虫病:4~6mg/kg,分2-3次服,连服3日。
  不良反应: 暂无
  注意事项: 妊娠早期、肝功能异常及肾功能减退的患者慎用。 肝肾功能、肝炎活动期、妊娠早期或原有血吸虫病者禁用。 ①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服用本品后易诱发粒细胞缺乏症;②干燥综合征患者慎用;③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干燥综合征患者接受本品治疗,第一周每日50mg、第二周每日100mg、第三周每日150mg后,多数发生副作用,如红斑丘疹、关节痛加重伴肿胀、肌痛、流感症征群、失眠、神志混乱等,再予以攻击量后,上述症状又可重现。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尚不明确。
  性状:白色结晶性粉末
  鉴别:呈正反应
  溶液澄清度:符合规定
  酸度:3.8
  比旋度:-124.2°
  有关物质:<0.5%
  重金属:<20ppm
  干燥失重:0.08%
  灼烧残渣:0.01%
  含量:100.3%
  质量符合英国药典2000年标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27825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