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8月03日讯 Nature称期刊影响因子这种量化从本质上来说,过于简化,而且甚至在使用过程中还存在被滥用的风险。如果仅仅依靠期刊影响因子来衡量一篇文章的好坏,而不注重这篇文章所带来的潜在价值和引起的舆论影响,长此以往,这很容易导致一种病态行为。不得不说,期刊影响因子就是这么一种“病态”量化指标。
正如在10年前那场演说中所预见的一样,影响因子的合伙创始人Eugene Garfield曾将影响因子与核能相媲美。他说道:“我希望它能发挥出建设性的作用,但我也知道它也有可能会被滥用。”但现在,他说道,我从来都没想到“影响因子”会引发如此大的争议。
知道Nature 的读者都知道,期刊影响因子用来衡量过去两年期间所发表论文的平均引用数。这一数据不是由期刊中心直接计算给出的,而是由Thomson Reuters计算并发布的。
出版商们纷纷大肆宣扬其一路飙升的影响因子。不用说,大家也知道,对出版商而言,期刊影响因子就是评估其发行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但是,影响因子本身就是一种比较原始的、粗暴的量化标准,因而常常带有一定的误导性。实际上,由于没有考虑到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性,它很容易低估那些“慢热”和“冷门”领域的文章。就单单依靠“算术平均”这一数值来进行评判,这显然是有问题的。对于那些“少而精”文章来说,在影响因子下所得到的影响力是严重不成比例的,同时,这也给读者发出了一个错误信息:低影响因子的文章也就是是不好、不重要的文章。
尽管大家都知道,影响因子天生就存在的缺陷,但依然受到了学术界得到热捧。大量科研工作者、经费管理者以及科研院校趋之若鹜,纷纷将其作为学术水平的评估指标,出版商(包括Nature)也不遗余力地宣传影响因子的作用。这样所带来的后果就是:研究者们开始利用影响因子的高低来选择投递哪一家期刊,这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科学氛围”。其中不乏令人痛心的案例比比皆是,比如:一些道德败坏的科研机构甚至大力提倡“科研快餐”文化--在没有理论、实验做有力的支撑下,就开始胡编乱造,或者没有充分地把问题思考清楚,就完成了一篇“杰作”。
这种方式最不利的方面,就是用期刊影响因子作为评价个体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例如,当从几百个求职者名单选人时,如果他们简历没有高影响因子期刊的成果,很容易就被去掉。
如何防止痴迷于这种量化指标呢?
首先,有一种已经经过时间检验的方法。任何求职、晋升或资金申请,当事人都要求提供一个简短总结。列出他们认为他们自己的重要工作,而不是只列出他们的作品。这听起来可能是简单的,但有些尝试它的人发现,我们需要将注意力集中在候选人,而不是在期刊上。这一点确实很难做到。
第二,期刊需要多样化的展示,而不单只依靠影响因子。为此,Nature 已经更新了其在线杂志数据页,包括额外的许多新的计量数据。
Nature的另一新变化是:他们表示,将公布2013、2014及2015近3年的发表论文的引用中位数。引用中位数的优点是,它将不会受到“超高人气”引用文章的影响,因此更加客观准确。
提供这些额外的指标将不会解决我们提到的学科差异性问题。这也不会成为是困扰影响因子的一个难题。但我们希望它至少提供一个更好的方法来评估我们的成果,将影响因子改造得更好一些。
然而,无论你是评估期刊编辑还是研究人员,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论文形成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影响因子什么的鬼东西。
Nature、Science等最强声音加入打击影响因子的行列
近日,PLoS、eLife、EMBO Press、Science Journals、Springer Nature、the Royal Society等多家主流出版集团的高层人员共同合作,在预印本网站bioRxiv上刊登了抵制影响因子的文章。文章明确指出了影响因子对个体文章和学者学术水平评价过程中的不利影响,并建议所有期刊采用新的评价体系--引用分布 (Citation Distribution),以更加合理真实的反应个体的工作情况,避免影响因子在学术评估中的不恰当使用。文以Science、Nature、eLife和PLoS的11个期刊为例,列出这11个期刊2013-2014年文章的引用分布情况,然后与2015年期刊影响因子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在这些期刊中大多数论文的引用次数都低于所在期刊的影响因子。
Nature 的影响因子为38.1,但是实际上却有多达74.8%的文章引用次数低于其影响因子,相似的情况也发生在Science和 PLos中,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少数高引文章的存在拉高了整体文章的影响因子。
"什么?神圣的影响因子说被践踏就被践踏?
SCI被卖第二天,美国微生物学会(ASM)宣称放弃影响因子上周《昨日SCI被237.3亿抛售》在科研界的朋友圈阅读达到近60万。可见大家对这次事情的重视程度。墙倒众人推,SCI被卖第二天,美国微生物学会(ASM)官网最新消息:ASM期刊总编和ASM领导层决定,以后将不在ASM期刊网站上公布影响因子(IFs)。
很多科学家都尝试着将他们的文章发表在具有高的影响影子的期刊上,尽管使用影响因子来评估发表论文的重要性受到广泛的谴责,但影响因子仍被广泛滥用于出版、求职、项目申请和职务晋升等等各种科研环节。
影响因子这种方法有很多问题,首先,期刊的影响因子是期刊水平的度量标准,而不是一篇文章水平的度量标准,将其用于决定一篇文章的影响力是存在统计缺陷的。由于所有期刊的引文是不均匀的,可能少数的文章高引推高了杂志的影响因子。
此外不论文章还是杂志,影响力也不等于领域的重要性或前沿性,追求高影响因子会误导大众,我们需要关注的是研究成果而不是关注其他更为重要的优先事项。
人们不理性的痴迷于影响因子的原因是复杂的。高影响因子的期刊限制了出版物的数量造成人为的稀缺性观念,通过限制发文量提高杂志的质量。不懈追求高影响因子科学出版物是有害的。
这一行为在经济学中被称为“公地悲剧”。个人总是自发参与到那些有利于自己但不利于社会大众的行为中去。
个别科学家因为在高影响因子杂志上发表文章而获得不成比例的奖励回报,于是科学作为一个整体,其价值受到了一种扭曲,结果被高影响因子杂志延迟发表,甚至导致了不正当或不诚实的工作的产生。
因为许多研究人员以影响因子高低决定选什么杂志递交他们的文章,所以许多期刊将影响因子放在他们的网站上,甚至美国微生物学会(ASM)期刊也不例外。
ASM期刊关注出版进行了严格同行评议和学术编辑评估的高质量科学成果。ASM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微生物科学发展。2016年在波士顿ASM微生物的期刊董事会上,首席编辑和ASM领导已经决定不再宣传ASM期刊的影响因子。
我们的目标是避免造成进一步不恰当的关注影响因子。虽然这个动作本身可能没有影响根深蒂固的生物科学实践,但是我们希望效仿其他期刊删除ASM杂志网站中的影响因子。
墙倒众人推是商业炒作还是为了科研的未来,值得深思?
《科学通报》主编、中科院院士高教授说:“这就是正常的商业运作,对国内科研现状不会有什么影响。”为什么Nature、Science借此机会炒作。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次Nature、Science可能是想推出自己的评价体系,插足影响因子市场,才大唱高调打击影响因子。
正所谓墙倒众人推,随着SCI被转手卖给新东家,新的科研评价体系纷纷趁此机会。期刊期望引文数(Journal Expected citations,标准化特征因子(Normalized Eigenfactor),期刊影响因子百分位(Journal Impact Factor Percentile),期刊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JNCI),等等,抢滩登陆,一场群雄混战势必将要到来,至于最后到底是谁定鼎中原,那就有待时间的检验和广大科研群众的选择了。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吴研究员说:汤森路透出售SCI等知识产权和科技业务,从本质上说是基于利润与市场的商业行为。知识产权与科技业务和汤森路透的金融、新闻业务相比,业务方向和利润贡献率均不理想。换句话说,汤森路透觉得这块业务不挣钱。当然,SCI等二次文献在中国的销售相当不错,但在国外却并不乐观;这与一次文献欧美占大头的销售的情况相左。如果未来中国对SCI的热情逐渐消退,这次35.5亿美元接手SCI等业务的Onex公司和霸菱亚洲投资基金公司,会不会难以出货呢?拭目以待。
期刊影响因子可以反映该期刊发表论文的重要性、质量及被引用的频率,也是检索、评价和选择学术期刊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文将从定义、计算方法、使用注意事项等方面解析期刊影响因子。
一、何为期刊影响因子?
1.定义
期刊影响因子是指同时统计某一期刊前两年内发表的文章,在发文年份至后两年间被其他期刊所引用的次数与该期刊前两年总发表文章数(包括引自本身的参考文献后的总引用次数)之比值的反英镑对数。
2.作用
期刊影响因子可以反映期刊的影响力和学术价值,也是权威机构授予期刊的重要指标之一。
新手们通常使用期刊影响因子(IF)来快速检测手头看到的合适论文是否出自热门期刊,并希望能够以最短的时间获得相应的引用数量。
二、如何计算期刊影响因子?
1.具体步骤
1)统计期刊前两年(举例:2019年)的所有文章;
2)累加这些文章在第三年(举例:2021年)发表的论文被引用的总次数;
3)将这个累加值除以该期刊前两年的发表总数和引用频率之和。其中,除数称为期刊半衰期,表现的是期刊的新颖程度和研究成果时效性等特点。JCR统计局采用的是5年半衰期。
4)式子:IFy=A(y-1)+B(y)/Appy
IFy:y年度影响因子,A(y-1):引用该刊y-1年度发表的所有参考文献总次数,B(y):引用该刊y年度发表的所有参考文献总次数,Appy:该刊y年度发表的论文数。
2.注意事项
1)同性评价:期刊之间、学科之间、作者之间的影响因子没有可比性,所以评价时需要基于同一领域和时间进行比较。
2)异体评价:不同国家、种类的期刊也不能直接对比比如Nature和PLoS One是非常不同的出版物,JCR因此只能在“Journal Classification”中选择一个相似月的期刊进行同性评价。
三、实际应用
1.检索领域
期刊影响因子一般用于检索相关领域的学术论文,以及寻找适合发表文章的优质期刊,并为科研和学术界提供准确的评价。
2.学术评价
期刊影响因子也成为许多教授和科研人员评价学术成果的依据,在评奖、晋升、聘任等环节,具有重要的作用。
期刊的级别是衡量期刊质量的一个指标,一般采用SCI、SSCI、EI、CSCD等数据库对期刊进行评价,常用的国际期刊分级方式有JCR分区和ESCI。而国内期刊的分类一般采用CSCD数据库进行评价。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SSCI(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EI(Engineering Index)、CSCD是目前比较常用的期刊评价指标。JCR是由Thomson Reuters推出的期刊分区工具,旨在为科学家提供一个理想的期刊参考数据来源。ESCI是一个新的索引数据库,它收录了一些被观察的期刊和图书,这些都是建议进入Web of Science核心集的。
当了解期刊的级别时,我们一般会关注期刊的影响因子(IF)。影响因子是反映期刊影响力的一个指标,主要是指一个期刊上一年被引用的平均次数,具有影响因子的期刊往往是比较有权威性的知名期刊。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影响因子并不是期刊质量的唯一标准,仍需要结合具体领域、研究内容、订阅获取难度等综合因素进行考虑。
对于SCI、SSCI等索引数据库收录的期刊,其级别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一流期刊:被SCI或SSCI收录,其影响因子一般在5以上,为领域内顶级期刊,例如Science、Nature等。
2、二流期刊:被SCI或SSCI收录,影响因子一般在2-5之间,享有很高的国际学术声誉,例如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dvanced Materials等。
3、三流期刊:被SCI或SSCI收录,影响因子一般在1-2之间,一般是具有一定学术水平和认可度的区域性期刊,例如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Journal of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等。
4、四流及以下期刊:被SCI或SSCI收录,影响因子在1以下,一般是具有一定学术水平和认可度的地方性或者专业性期刊,例如Journal of Engineering for Gas Turbines and Power、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等。
在了解期刊的级别时,需要再次强调,将期刊的级别作为评价研究成果质量的唯一标准是不科学和不合适的,需要根据具体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来选择适合的期刊。近些年来,随着学术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学术机构越来越重视期刊的影响力,因此诞生了一系列常用的期刊分级指标。
常见的期刊分级指标
1、JCR分区:JCR是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构建的期刊分区工具,通过对全球范围内6000多种研究期刊的引用情况进行统计,将研究期刊分为多个影响力区间。JCR一般是衡量SCI、SSCI期刊的主要工具,目前最新的版本是JCR 2021年版。
2、CiteScore排名:CiteScore是由Elsevier出版公司推出的一个相对新的期刊评价指标,用于衡量一个期刊在当前年度和前三年中的引用次数,并对其进行加权平均处理。发表文章的次数、来源于该期刊的自引用等因素,都会被计算在内,因此相比影响因子更具有综合性和客观性。CiteScore排名一般是针对Scopus数据库中的期刊进行排名。
3、中科院期刊分区:中科院期刊分区是指中国科学院对全球范围内的科技期刊进行的一次评价。根据期刊被引用情况、社会影响力等因素,将科技期刊分为四个等级:一级(最高)、二级、三级和四级(最低)。中科院期刊分区主要适用于国内期刊。
期刊分级指标主要考虑期刊的影响力、引用情况、社会影响等综合因素,对于评价研究成果的质量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但是,需要强调的是,这些指标都存在一定的限制和缺陷,如极高影响因子的期刊未必符合研究者的具体需要,一些非英语母语国家的优秀学术期刊会因语言差异等原因无法被评为高影响力期刊。
国际期刊有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该指标是相对统计值,一般来说,影响因子越大,其学术影响力也越大。
最新SCI影响因子查询及期刊投稿分析系统:
1.用360浏览器打开LetPub最新SCI影响因子查询及期刊投稿分析系统
2.向下翻动,找到【科研工具】,点击【SCI查询]。
3.输入期刊名,以nature为例,点击【查询】,就可以看到nature及其子刊的影响因子。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27798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HPV31和TCT炎症怎么处理
下一篇: hpv6阳性半年以上的原因和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