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美研究人员研制喷雾疫苗,应对埃博拉或有新招(真的有埃博拉病毒吗?)

佚名 2024-05-19 07:58:58

美研究人员研制喷雾疫苗,应对埃博拉或有新招

美国研究人员13日说,他们研制出一种较传统疫苗更加方便使用的埃博拉病毒喷雾疫苗,实验已经在猴子身上取得成功。

这项研究成果刊登在美国新一期的《临床检查杂志》,研究人员来自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和得克萨斯大学医学院加尔维斯顿校区。

研究人员说,如果他们研制的喷雾疫苗在人身上获得成功,那么在紧急状况下和医疗人员短缺的偏远地区,这种疫苗将发挥大的作用。

这种新型疫苗使用一种弱化的副流感病毒(HPIV3)来抑制埃博拉病毒糖蛋白,从而形成对埃博拉的免疫反应。

研究人员将喷雾面具戴在猴子脸部,猴子通过鼻子和嘴将含有疫苗的气体吸入体内,然后研究人员向猴子注射致命剂量的埃博拉病毒,猴子最后存活了下来,而且这种疫苗没在猴子身上产生副作用。

来自得州大学医学院加尔维斯顿校区的亚历克斯·布克列耶夫说:“这项研究标志着喷雾疫苗疗法首次对病毒性出血热取得成功。”

布克列耶夫和他的同事还将喷雾疫苗和一般的注射性疫苗在猴子身上做实验后对比发现,尽管它们都能对埃博拉病毒有效,但两种疫苗引发的免疫反应不同。

研究人员说,市场上还没有一种疫苗能够预防埃博拉,到底哪种疫苗最有效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希望可以很快临床试验这种喷雾疫苗。它使用的副流感病毒通常会引起儿童呼吸道感染。

乔治敦大学医学教授杰西·古德曼虽未参与喷雾疫苗的研究,但他也认为,相对于其他正在研发当中的疫苗,这种新型喷雾疫苗是一种有益尝试,在一些紧急的情况和偏远的地区,吸入的方法更加方便可行。

古德曼说,现在仍需测试这种疫苗在人身上是否能起到相同的效果,以及是否会受到一些人体内存在副流感病毒抗体的影响。

非洲国家多次爆发埃博拉疫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数据,截至今年7月5日,持续一年多的新一轮疫情已造成超过1.12万人死亡。

相关链接:西非12日新确诊7例埃博拉

塞拉利昂全国埃博拉应急响应中心12日宣布,该国新确诊7个埃博拉出血热病例。

这一机构的发言人表示,这7个病例中的5例来自首都弗里敦所在的西部地区,另外2例出现在该国北部坎比亚区。这两个地区都是目前塞拉利昂埃博拉出血热疫情热点地区,近期新发病例均出自这两地。

塞拉利昂目前尚有54名埃博拉确诊患者在该国各治疗中心接受救治,塞拉利昂距离完全消灭埃博拉疫情还有一段距离。

真的有埃博拉病毒吗?

真的存在。

埃博拉的本质其实是一种丝状病毒,长度为970纳米,呈长丝状体,是一种单股负链RNA病毒,我们都知道RNA病毒具有较高的变异性和不稳定性,因此想要研制出疫苗并不是那么简单,而且关于这种病毒的来源,至今尚未查明。

一旦感染此种病毒,皮下组织便会溶化,皮肤与人体剥离,呈现炭质黑化,全身脏器和体表出血、全身痉挛,最终死在血泊之中。通常人死后身体是僵硬的,而埃博拉感染者死后七窍流血,血液始终处于溶血状态,十分恐怖。

按照生物安全等级划分,埃博拉病毒已经达到了第4级的最高等级,要知道艾滋病和SARS的等级仅为3级,它们尚有一定的治愈希望,但埃博拉病毒至今是无药可救的。

扩展资料

病毒发现

“埃博拉”是刚果(金)(旧称扎伊尔)北部的一条河流的名字。1976年,一种不知名的病毒光顾这里,疯狂地虐杀“埃博拉”河沿岸55个村庄的百姓,致使数百生灵涂炭,有的家庭甚至无一幸免,“埃博拉病毒”也因此而得名。

事隔3年(1979年),“埃博拉”病毒又肆虐苏丹,一时尸横遍野。经过两次“暴行”后,“埃博拉”病毒随之神秘地销声匿迹15年,变得无影无踪。

地区分布

埃博拉出血热目前为止主要呈现地方性流行,局限在中非热带雨林和东南非洲热带大草原,但已从开始的苏丹、刚果民主共和国扩展到刚果共和国、中非共和国、利比亚、加蓬、尼日利亚、肯尼亚、科特迪瓦、喀麦隆、津巴布韦、乌干达、埃塞俄比亚以及南非。

非洲以外地区偶有病例报道,均属于输入性或实验室意外感染,未发现有埃博拉出血热流行。埃博拉病毒仅在个别国家、地区间歇性流行,在时空上有一定的局限性。

流行区感染,异地发病:到目前为止,美国、英国、瑞士报道过输入病例,均为流行区旅行,参与诊治病人或参与调查研究人员。没有流行。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伊波拉病毒

如何预防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病毒于1976年首次被发现。该病毒的发现者之一彼得·皮奥特27日表示,西非国家人民习惯于在葬礼通过亲吻和抚摸尸体向亲人告别,但患者在去世后几小时至数天内病毒的感染性最强,因此这种丧葬风俗加快了埃博拉病毒的传播。如果当地政府和相关组织在疫情暴发早期,及时采取行动,将病人或者死者隔离,就不会暴发大规模疫情。
  皮奥特认为,高度的国际化使得埃博拉病情在西非国家暴发后很容易在世界传播。所以控制埃博拉的最好方法,就是确保这个病毒终止于西非国家。他说:“从经济角度考虑,在那些非常贫穷的国家控制病情是为了他们的发展。这不仅仅是做善事,更重要的是,这是为了我们自身的利益考虑。”
  随着埃博拉疫情引发的担忧进一步加剧,美国纽约州、新泽西州等一度相继宣布,将对从西非疫区来美的“高危人群”实施21天的强制隔离措施,引发极大争议。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27日对此表示关切。潘基文重申,任何国家想免除埃博拉病毒传染的最好方式就是制止在西非源头的疫情,而这需要大批国际医疗人员的支持。“为了回报这份支持,我们有义务照料他们。”潘基文还呼吁国际社会加大应对的努力,“病毒的传播速度目前仍然超过了国际社会的应对速度”。
  当地时间27日,欧盟新任埃博拉疫情协调员克里斯托斯·史戴利安德斯表示,将在11月第二周前往受感染的国家进行考察。史戴利安德斯坦言,国际社会低估了埃博拉病毒的形势,应该加速采取应对措施,共同应对这场“毁灭性的人道主义危机”。他强调目前虽然国际社会都在进行庞大复杂的救援行动,但离救援目标仍有很大差距,而此行的目地就是评估欧盟目前存在的短缺之处。

史戴利安德斯表示:“我们仍然需要更多的床位,从现在的1000个尽快增加到5000个。每个床位需要8个医护或工作人员,意味着我们需要立即动员至少40000名工作者。”
  目前欧盟及其成员国已筹资超过八亿欧元以对抗疫情,并派出医疗和人道主义专家队伍前往受感染国家,同时还部署移动实验室来支持地方当局,加强当地的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在针对西非疫区的救援方面,自2月初几内亚出现疫情、3月底确认为埃博拉病毒引起后,中国政府已于4月、8月、9月和10月接连向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等西非埃博拉重灾国提供了4轮总额超过8亿元人民币的现汇、粮食、物资和医疗设备援助。
  中国政府已派出近200名医疗卫生专家和工作人员进入西非疫区国家一线参与检测、救治工作。
  目前,中国约有9个课题、10个国家级研究单位在从事埃博拉病毒研究,包括检测方法、诊断试剂开发、疫苗和药物等。
本文出自于生命时报:http://www.shengmingshibao.com/changjianjibing/2014/1104/3720.html

埃博拉出血热、马尔堡出血热的传播途径和控制要点有哪些?

埃博拉出血热(Ebolahemorrhagicfever,EHF)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virus,EBV)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 。人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而感染, 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埃博拉出血热的病死率高,可达50%-90%。本病于20世纪70年代在非洲首次发现,主要在非洲的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利比里亚、南非等国家流行。 2.传播途径 (1)接触传播 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病人或动物的血液及其他体液、呕吐物、分泌物、排泄物(如尿、粪便)等均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可以通过接触病人和亚临床感染者(特别是血液、排泄物及其他污染物)而感染。 病人自急性期至死亡前血液中均可维持很高的病毒含量,医护人员在治疗、护理病人时、或处理病人尸体过程中容易受到感染,病人的转诊还可造成医院之间的传播。医院内传播是导致埃博拉出血热暴发流行的重要因素。 (2)气溶胶传播 吸入感染性的分泌物、排泄物等也可造成感染。1995年曾有学者报道用恒河猴、猕猴作为感染埃博拉病毒实验动物,含有感染动物分泌物、排泄物的飞沫通过空气传染了正常猴,证实了气溶胶在埃博拉病毒传播中的作用。 (3)注射途径 以往,使用未经消毒的注射器是该病的重要传播途径。1976年扎伊尔一位疑诊为疟疾的病人,在接受注射治疗后一周内,数位在该院住院接受注射治疗的病人感染了埃博拉出血热而死亡。 (4)性传播:在一埃博拉出血热患者发病后第39天、第61天、甚至第101天的精液中均检测到病毒,故存在性传播的可能性。 3.人群易感性和发病季节 人类对埃博拉病毒普遍易感。发病主要集中在成年人,主要是因为成年人与患者接触机会多有关。尚无资料表明不同性别间存在发病差异。 长期观察发现,埃博拉出血热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 4.地理分布 近几十年来,埃博拉出血热主要在非洲的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利比里亚、南非等国家流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肯尼亚、利比利亚、中非共和国、喀麦隆等国家也有埃博拉病毒感染病例。 1976年,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和苏丹突然暴发大规模出血热流行。刚果埃博拉河岸的小城雅姆布库,共发生病人318例,死亡280例,主要在医院内传播,疾病因此得名埃博拉出血热。同时,在毗邻的苏丹南部共发生284例病人,死亡151例。 近年来最严重的一次流行出现于1995年,发生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基科维特市,为典型的院内感染造成的流行,共发生315例病人,其中医护人员43人,总病死率为81%。 我国目前尚未发现埃博拉出血热患者,但随着国际交往日益增多,不排除该病通过引进动物或通过隐性感染者及病人输入的可能性。1989年及1990年在美国、1992年在意大利、1996年在美国从来自菲律宾的猴子中检出埃博拉病毒。故应提高警惕,密切注视国外疫情变化。 (三)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为2-21天,一般为5-12天。感染埃博拉病毒后可不发病或呈轻型,非重病患者发病后2周逐渐恢复。 典型病例为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为高热、畏寒、头痛、肌痛、恶心、结膜充血及相对缓脉。发病2-3天后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粘液便或血便等表现,半数病人可有咽痛及咳嗽。病后4-5天进入极期,发热持续并出现神志的改变,如谵妄、嗜睡等。重症病人在发病数日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倾向,有咯血,鼻、口腔、结膜、胃肠道、阴道及皮肤出血或血尿,病后第10日为出血高峰,50%以上的患者出现严重的出血,并可因出血、肝肾功能衰竭及致死性并发症而死亡。病人最显著的表现为低血压、休克和面部水肿,还可出现DIC、电解质和酸碱的平衡失调等。90%的死亡患者在发病后12天内死亡(7-14天)。 急性期并发症有心肌炎、细菌性肺炎等。由于病毒持续存在于精液中,也可引起睾丸炎、睾丸萎缩等迟发症。在病程第5-7日可出现麻疹样皮疹,以肩部、手心和脚掌多见,数天后消退并脱屑,部分患者可较长期地留有皮肤的改变。 (四)病理特点。 主要病理改变是皮肤、粘膜、脏器的出血,在很多器官可以见到灶性坏死,但是以肝脏、淋巴组织最为严重。肝细胞点、灶样坏死是本病最显著的特点,可见小包含体和凋亡小体。 二、诊断、治疗和报告 临床早期诊断埃博拉出血热相当困难,因其症状无特殊性,不易与其他病毒性出血热如拉沙热、黄热病、马尔堡出血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等鉴别。可以参考这些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主要是流行地区、流行季节等进行鉴别。确诊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测。 目前对埃博拉出血热尚缺乏特效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和支持治疗。具体参见《埃博拉出血热诊断和治疗方案》。 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符合病例定义的埃博拉出血热疑似或确诊病例时,应参照甲类传染病的报告要求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报告疾病类别选择"其他传染病"。符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要求的,按照相应的规定进行报告。 三、实验室检测 以下实验室结果均可确诊:病毒抗原阳性;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高;从患者标本中检出埃博拉病毒RNA;从患者标本中分离到埃博拉病毒。 (一)血清学检测。 患者最早可在症状出现后7-10天从血清中检出特异性IgM、IgG抗体,IgM抗体可维持3个月,IgG抗体可维持很长时间。多数患者抗体出现于起病后10-14天,也有重症病人至死也未能检出抗体,故IgG抗体检测主要用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IgM抗体可作为近期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指标,但不能满足早期诊断的需要。 血清特异性IgM抗体多采用IgM捕捉ELISA法检测;血清特异性IgG抗体多采用ELISA、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 (二)病原学检测。 埃博拉病毒高度危险,与活病毒相关的实验必须在BSL-4实验室进行。 1.病毒抗原检测:由于埃博拉出血热有高滴度病毒血症,可采用ELISA等方法检测血清中病毒抗原。免疫荧光法应用也很广泛,它可从感染动物肝、脾中检测病毒抗原。 2.核酸检测:采用RT-PCR等核酸扩增方法检测。一般发病后一周内的病人血清中可检测到病毒核酸。 3.病毒分离:采集发病一周内患者血清标本,用Vero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培养。 四、预防控制措施 目前埃博拉出血热尚没有疫苗可以预防,控制传染源是预防和控制埃博拉出血热最重要的措施。 (一)预防性措施。 1.加强输入性埃博拉出血热的监控 及时发现和隔离控制输入性病例是有效控制传染源的关键。卫生部门要加强与检验检疫、旅游、交通等部门的联防,及时发现来自流行地区的输入病例。 加强对动物的检疫,尤其是黑猩猩、大猩猩、猴子等非人灵长类和蝙蝠等野生动物的检疫工作。从国外进口动物,特别是从埃博拉出血热流行地区引进动物,要严格进行卫生检疫。口岸检疫部门一旦发现可疑病例和动物,要及时通报卫生部门做好疫情调查和处理。 2.对前往非洲疫区的旅游者和医疗卫生工作人员进行防病知识的宣教,使其避免接触丛林中的灵长类动物,在医院接触病人时要提高警惕意识,做好个人防护。 3.密切关注埃博拉出血热的流行动态 加强国际信息交流与合作,尤其要高度关注曾出现过埃博拉出血热流行的地区,如非洲的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利比里亚和南非等国家的疫情情况。 (二)疫情控制措施。 1.病例和接触者管理 各级医疗机构一旦发现疑似埃博拉出血热病例后要及时报告,使卫生行政和疾控部门尽早掌握疫情并采取必要的防控措施。 一旦发现可疑病例及其接触者,应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以控制传染源,防止疫情扩散流行。 2.做好医院内感染控制 (1)加强个人防护 由于接触污染物是主要的传播方式,因此与病人接触时要戴口罩、手套、眼镜、帽子与防护服,防止直接接触病人的污染物。若环境中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较多时,还应戴腿罩与鞋罩。出病房时,应脱去所有隔离衣物。鞋若被污染则应清洗并消毒。在处理针头等其他锐器时防止皮肤损伤,若进行外科或产科处理时也应咨询防疫部门或感染科。 (2)对病人的排泄物及污染物品均严格消毒 对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要严格消毒,可采用化学方法处理;具有传染性的医疗污物(污染的针头、注射器等)可用焚烧或高压蒸汽消毒处理。 人的皮肤、粘膜暴露于可疑埃博拉出血热病人的体液、分泌物或排泄物时,应立即用肥皂水清洗,也可用恰当的消毒剂冲洗;粘膜应用大量清水或洗眼液冲洗,对接触者应进行医学评价和追踪观察。搞好医院内消毒隔离,防止医院内感染是预防埃博拉出血热流行的重要环节,应坚持一人一针一管一消毒或使用一次性注射器。 病人死亡后,应尽量减少尸体的搬运和转运,尸体应消毒后用密封防漏物品包裹,及时焚烧或就近掩埋。必须转移处理时,也应在密封容器中进行。需作尸体解剖时,应严格实施消毒隔离措施。病人使用过的衣物应进行蒸气消毒或焚化。 3.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 所有涉及埃博拉病毒的实验活动应严格按照我国有关规定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应减少至需要的最低限度。标本采集应注意个人防护,采集后将标本置于塑料袋中,再置于有清晰标志、坚固的防漏容器中直接送往实验室。注意不要污染容器的外表,并做好相应的消毒。进行检验的实验室应有相应的生物安全级别。病毒分离与培养只能在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BSL-4)进行。 4.流行病学调查 疾控人员接到病例报告后要立即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包括调查病例在发病期间的活动史、搜索密切接触者和共同暴露者,寻找感染来源,及时隔离控制传染源,防止疫情扩散。 5.开展公众宣传教育,正确预防,减少恐慌 积极、广泛地宣传埃博拉出血热的防治知识,避免疫情发生后引起不必要的社会恐慌。使公众正确对待事件的发生,及时、有效地采取预防手段。 埃博拉出血热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控制传染源是预防和控制马尔堡出血热最重要的措施,因此要加强国境卫生检疫,严防本病传入我国。 (一)预防性措施。 1.加强输入性马尔堡出血热的监控 检验检疫机构对来自疫区人员应严格采取检疫措施,加强健康申报、体温检测、医学巡查等工作,对发现的可疑病例应当实施隔离等必要措施。对有明确暴露史的应实施21天的医学观察,进行留验处理,每日监测体温。并立即通知当地卫生部门开展患者救治和疫情调查处理工作。 要加强对入境动物的检疫工作,特别是对从疫区输入的非人灵长类动物要严格检疫。 2.对疫区旅游者和医务工作人员开展健康宣教 前往马尔堡出血热疫区的旅行者应具备基本防病知识,避免密切接触带毒灵长类动物和患者。到疫区卫生保健机构工作的医务人员应全面了解流行情况和防病知识,避免接触灵长类动物,与可疑病人接触时要采取必要的个人防护措施。离开疫区的人在出发后21天之内,一旦出现发热性疾病,应立即就医,向医生告知疫区旅行史。 3.密切关注马尔堡出血热的流行动态 卫生部门和检疫部门要提高警惕,密切注视国外疫情变化,尤其是非洲国家的流行情况,及时掌握疫情的动态信息。 (二)疫情控制措施。 各级医疗机构一旦发现疑似马尔堡出血热病例后要立即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使卫生行政和疾控部门尽早掌握疫情并采取必要的防控措施。 1.病例和接触者管理 对疑似病例及其接触者应就地实行留验医学观察,确诊病例必须在传染病专业医院进行严格隔离治疗,隔离区内采取呼吸防护措施。男性病人必须禁止性生活至少3个月,直到精子检查无病毒为止。 2.防止医院内感染 (1)加强个人防护 凡是接触、护理染疫动物和病例以及进行疫点处理的工作人员必须穿戴全套防护服和防病毒面罩进行操作。 (2)对病人的排泄物及污染物品均严格彻底消毒 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血和病人接触过的所有物品以及血液检查用的试验器械、可疑污染场所,都要选择敏感消毒剂进行喷洒、喷雾或熏蒸消毒处理。常用消毒剂有0.5%的次氯酸钠溶液、过氧乙酸、福尔马林或加去污剂的石碳酸等,其他方法有高压消毒、焚化或煮沸,还可用紫外线可作空气消毒。 病人死亡后,应尽量减少尸体的搬运和转运,尸体应用密封防漏物品包裹,及时焚烧或就近掩埋。必须转移处理时,也应在密封容器中进行。需作尸体解剖时,应严格实施消毒隔离措施。病人使用过的衣物应进行蒸气消毒或焚化。 3.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 所有涉及马尔堡病毒活病毒的操作必须在BSL-4级实验室中进行。实验室检验应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如果没有生物安全三级以上的试验条件,则尽可能减少检验次数,操作时做好个人防护。 4.流行病学调查 该病的潜伏期可短达三天,因此必须迅速开展接触者追踪调查。凡在患者传染期内可能密切接触的所有人员都应进行隔离观察:每天测量两次体温,直至最后一次接触3周后,一旦体温高于38.3℃,则应立即进行隔离治疗。所有与患者接触的动物都应进行登记、追踪、隔离、观察。 5.开展公众宣传教育,正确预防,减少恐慌 积极、广泛地宣传马尔堡出血热的防治知识,避免疫情发生后引起不必要的社会恐慌。使公众正确对待事件的发生,及时、有效地采取预防手段。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27179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