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和老伴原是双职工,已退休几年,现是衣食不愁。可自从三个孩子成家搬出去住之后,他和老伴守着空荡荡的房子,怎么也提不起精神来。老两口因心情不好,无事可干,经常变得焦虑不安、情绪低落,有时莫名其妙地产生心慌和害怕等现象,还经常生病。为此,他们咨询了心理医生,才了解到他们产生的身心问题是由于家庭出现“空巢”而诱发的。心理学上称之为“空巢心理”。
据调查,目前我国约有1/3的老年家庭出现“空巢”现象,其中天津老年人家庭的“空巢”率为55%,北京为34%,上海为37%。而据专家预测,50年后,我国老人家庭的“空巢”率将达到90%。因“空巢”引发的老年人身心问题和疾病也将更突出。
“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这是“空巢”家庭的真实写照。面对着昔日曾热闹的家,老人当然会产生寂寞、孤独的心情。而老年人又面临着退休后无事可干、行动不便、身体不好、得不到以前所受的重视和尊敬、丧偶、丧友、生病等不利局面,则更易导致心理变异,产生诸如情绪低落不稳、焦躁不安、孤僻、抑郁等心理问题,严重的甚至会产生老年精神障碍、老年痴呆症等疾病。
上海的一项调查表明,上海有5%~15%的老人经常产生害怕、孤独、抑郁等心理问题。所以社会应重视老年人的“空巢”问题,既要为老人提供物质帮助,也要给予精神关怀。
老年人自己也应学会关爱自己,首先,培养兴趣,广交朋友,丰富生活,可冲淡“空巢心理”。老人无事可干是诱发心理问题的一大因素。所以老年人培养兴趣,充实生活是非常必要的。广交朋友是老年人克服“空巢心理”的极佳途径,老年朋友趣味相投,经常串串门,聊聊天,畅谈保健长寿心得,倾诉内心的压抑与不快是心理良药;而老人们在一起活动,互相帮助,则更能增进感情,有利于放松身心。对于老人来说,忘年交更能使老人青春焕发。
其次,应积极投身到社会中去,关心社会,重新确立追求目标,发挥余热,老有所为。对于一些身体较好的老人,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是充实心理,克服空虚的较好途径。如参加社区服务和建设,有一定专长的,可返聘参加专业技术工作和充当顾问等。重新确立新的追求目标是老人克服“空巢心理”的最佳方式。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老人一生极为不幸,中年时儿子流落台湾遥无音信,老年时双目失明,后来又得了癌症,医生说他最多只能活一年。老伴为了安慰他,骗他说儿子有了消息,并且即将回来看他。老人听了很激动,于是就急切地期盼着儿子的回归。不久,老伴拿了一封信,说儿子太忙,一时回不来。老人手摸着信已是热泪盈眶。就这样老伴一次次地“骗”着,而老人就一年年耐心地等着。一晃四五年过去了,老人的孩子没有回来,可老人的病却一天天地好转。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一旦有了一个坚定的追求目标,其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之大是令人难以想像的。对于“空巢”老人来说,重新确立一个追求目标可长期有效地转移人的注意力,使人排除杂念,专心做事。这非常有利于心理健康。
老人学会自我调节,建立有规律的生活也极为重要。为此,老年人可找一些大众型的心理学、保健学等方面的书刊看看,以学会自我调节心情。另外还应学会有意转移注意力,如发呆抑郁时,可打开电视看看娱乐节目。出现心慌、焦躁不安、害怕等现象时,可静坐下来,听听积极向上的民乐,做做深呼吸等。情绪起伏不定时,应加强自控力,保持内心的宁静。建立有规律的生活,对老年人是很有好处的。老人最好请医生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为自己制定一个科学的生活作息时间表,再按时间表起居,这对保养身体,克服心理问题是极为有利的。
对于老年人的“空巢”家庭和“空巢心理”,外部帮助是必不可少的。如社区服务人员经常上门为老人进行各方面的服务,志愿者上门陪老人聊天,子女经常回来陪陪老人,为父母干干家务事,老伴们之间也要相互体谅和关爱。社会和社区应为老人建立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公寓、老年心理诊所等等。
一、现阶段“空巢老人”的现状
空巢老人的定义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性加大,家庭结构也在不断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单独居住或老年夫妇独立生活在一起,子女均成年且长期不在身边,又无他人照料,便逐渐形成的一个新的群体。根据民政部的数据,目前我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城乡家庭养老条件明显缺失。而且,空巢化还在持续。不仅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上学造成大量家庭“空巢”,城市青壮年外出上学、就业以及异城居住和同城分别居住情况也十分普遍。这对于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形成了强烈冲击,而且“空巢老人”的生活也出现各种问题并逐渐为大众所关注。
(一)空巢老人生活孤独,缺乏照料
这几乎是所有空巢老人的写照,因为自己的子女不是在外就学就是在外就业,要不就异城居住或者同城分别居住,只有放假有时间的时候才会回来和家中的老人聚聚,可见日常的日子里这些空巢老人生活该有多孤独。几乎所有的空巢老人都一样,平时只有自己和老伴在家或者自己单独一人在家,没有什么人照料,生活起居全靠自己,而且老年人都有些许疾病所以更加不敢出门,害怕一出门发病的话晕倒在外。一般城市的基本设施要好于农村,有些老人还可以在一起打打牌,晚上去广场跳跳广场舞,但是在农村由于基础设施落后没有固定的娱乐场所所以生活更加单调。
(二)空巢老人精神空虚
正是因为空巢老人生活孤独,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所以常年自己在家就更会造成精神空虚。两个老人在一起可能还好一些,可以说说话。但是老伴去世的“空巢老人”因为年纪大了社交圈变窄,常年一个人独处,孤单、落寞的情绪不断增多,这也是老年人最怕的。如果长期生活在寂寞、沮丧的情绪里,不仅容易引发情绪障碍、抑郁症等,也会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产生很不利的影响。这些不同程度上的焦虑、不安、孤独、失落、抑郁等情绪,与病痛等肉体上的伤害相比,对许多“空巢老人”来说则是一种更大的伤害。经常独处、很少与人交流的老人往往更容易产生悲观情绪,甚至会产生厌世的念头。
(三)空巢老人的人身安全问题
一方面老年人的身体已经衰老,一旦出现急性的疾病而身边又没有人及时救助时就会出现事故。而且空巢老人都是和子女分开住,城市里有退休金的老年人还好最起码有经济来源,而对于农村里的老年人来说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只有靠子女接济,但为了减少子女的负担,好多老年人都会隐瞒自己的病情,有病就拖,一拖再拖,往往错过了最好时机。另一方面,老年人自己在家行动不便,更易出现事故。一旦家中遭到盗窃或者出现其他问题,老年人的人身安全就是最大的问题。
二、空巢老人出现的原因
(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不断增多
从老年人口规模上看,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老年人口。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78亿,是全球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3.6%。而从老龄化的速度来看,中国是世界上增长速度最快的。“十二五”规划期间,中国将迎来第一个老年人口高峰,年均增加860万左右,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全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2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6%。可见我国老年人数量大增,老年人口不断增多。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多,随之出现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空巢老人”问题。
(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现在我国已经开放“二胎”政策了,说明我国劳动力红利已经消失。曾经的计划生育规定只能要一个孩子,人口的增长速度的确放缓了,但是独生子女家庭造成了很多问题,就像:失独老人问题、老龄化问题、空巢老人问题等。因为只有一个孩子所以家长肯定对这一个孩子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够吃最好的、喝最好的、上最好的学,所以等到孩子上学之后就变成了父母自己一人在家,孩子在外上学或者孩子在外打拼的局面,造成了空巢老人的社会现象。
(三)年轻人和老年人的观念存在差异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也不断发展。随着大城市的不断发展,对于年轻人的吸引力不断提高,很多年轻人更倾向于在大都市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近年来“北上广”还有东部城市不断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年轻人。更多的年轻人为了追求在大都市里生活,宁愿在大都市里蜗居、当蚁族也不愿意回自己的老家,陪陪自己的父母,而老年人为了不耽误自己的儿女的前程也就独自生活了下去。
还有一些年轻人觉得老年人和自己的观念、行为有差异,为了不引起没有必要的误会,所以会选择和老年人分开住。有些老人想得开认为自己有自己的活法,但是也有些老人认为那是年轻人嫌弃自己,所以心情更加抑郁。
三、空巢老人的解决对策
(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培育专业的护理人员
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对于那些孤苦无依、生活困难的特殊空巢老年人,政府有责任进行免费救助,通过机构供养的方式,让这部分老年人安度晚年;国家应通过兴办养老福利机构和建设养老福利设施,培育和发展养老护理服务市场,运用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相结合的方式,解除空巢老年人缺少日常护理和社会照料的困境,使“空巢老人”的生活不在拮据并且得到照料并得到改善。并且我国目前老年专业化服务水平不高,既缺乏专业的管理公司,又缺乏大批专业的护理员。而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多,必须不断探索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专业化服务,以应对老龄化问题。
(二)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积极应对“精神空巢”
要鼓励城市和农村因地制宜的建设老年文化场所。经常性地搞一些老年人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让老人的晚年生活丰富多彩。加大社区活动场所建设,同时培养护理人员和志愿者队伍。从老年人的实际需要出发,提供就餐、就医、生活料理等各种形式的免费或廉价人性化服务,基本实现老年人“困有所助、需有所帮”的要求。整合村庄、校舍,利用农村文化大院、体育大院、文化书屋等各类场所,整合资源。不论利用哪些形式最终的结果都要解决老年人精神空巢的问题,让抑郁、孤独情绪远离老年人。
(三)加强“孝”文化的宣传,提高子女的责任意识
虽然我国制定了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年轻人的责任感,但这并不是根本的解决措施。一方面,弘扬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加大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子女自觉地陪伴父母,赡养父母,承担起自己责任。政府对那些做得好的典型要加以宣传并奖励,这是社会的导向问题,引导子女“见贤思齐”。要在道义上谴责做的不好的人改过自新,最终形成良性循环。另一方面,恪守孝道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以在中小学教材里增加更多的尊老爱老内容,让公民们在小时候就接受孝的教育,这才是事半功倍的长远之计。
关爱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一些方法和建议:
提供情感支持:与老年人建立良好的情感联系,倾听他们的故事和感受,给予理解和安慰。尊重他们的情绪和情感,鼓励他们表达内心的想法和需求。
提供社交互动机会:老年人常常会感到孤独和社交缺失,帮助他们参与社交活动和团体,如参加社区活动、加入兴趣小组或志愿者组织。这样可以增加他们的社交网络,促进交流和分享。
鼓励参与有意义的活动:激发老年人的兴趣和热情,鼓励他们参与有意义的活动,如参加学习班、练习手工艺、参观展览等。这些活动可以给老年人带来成就感和满足感,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
提供认知刺激:老年人的认知能力可以通过提供刺激来保持活跃。可以为他们提供阅读材料、解谜游戏、记忆训练等,以帮助他们保持大脑灵活度和认知功能。
尊重他们的独立性:老年人依然需要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尊重他们的决策权,鼓励他们保持自我管理能力,支持他们参与决策和规划自己的生活。
提供心理支持和咨询:如果老年人面临心理困扰或情绪问题,可以寻求专业心理支持和咨询。心理专业人士可以提供适当的辅导和治疗,帮助老年人处理负面情绪和调整心态。
注意身体健康:身心健康密不可分,关注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也有助于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鼓励他们进行适当的运动和锻炼,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总的来说,关爱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需要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社交互动、认知刺激以及独立性和身体健康等方面。给予他们关爱和支持,让他们感受到被重视和尊重,有助于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幸福感。
老年人往往在家庭空巢化后容易感到孤独和寂寞,为了让老人不再感到孤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1. 给老人打电话或发信息,询问他们的生活状况,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和精神状态;
2. 可以每周或每月拜访一次老人,带去一些心爱的食物或小礼物,陪伴他们聊天、做游戏、听音乐等;
3. 组织老人参加一些社区或乡村的活动,如健康讲座、文艺演出、文化沙龙等,让他们在社交中获得快乐和幸福;
4. 帮助老人参与志愿者活动或社区服务,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作用;
5. 在家中为老人设立轻松愉悦的环境,让他们在温馨舒适的氛围中生活。
以上措施都是为了增加老人的社交和陪伴,帮助他们度过孤独的时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27152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hpv阳性tct低变怎么回事,怎么办
下一篇: 白带带有褐色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