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警惕“吃”出药物性肝损伤(药物性肝损伤是怎么回事?)

佚名 2024-05-12 23:19:05

警惕“吃”出药物性肝损伤

肝脏是人体的“化工厂”,它是药物在体内代谢的重要器官。但与此同时,“是药三分毒”的药物又可以影响肝脏的结构和功能,造成肝脏的损害。随着医药工业的不断发展,新药层出不穷,药物性肝损害发病率日益增高。那么,什么是药物性肝损伤?哪些药物存在导致肝损伤的隐患?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究竟危害有多大?

什么是药物性肝损伤

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也称药物性肝病,指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因药物或代谢产物所致肝脏损伤的医源性疾病。药物性肝损伤分为急性及慢性肝损伤,其中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约占90%,部分重症患者可危及生命。目前已有上千种药物、营养补充剂和草药被证实可导致肝损伤。据报道,药物性肝损伤占所有药物不良反应的10~15%。DILI作为药物安全性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过去50年药物撤市的最常见原因。 DILI相关的症状包括黄疸、瘙痒、恶心、嗜睡和腹部不适等。

普通感冒药,滥用易伤肝

最近天气寒冷,52岁的老李患上感冒。他自行去药店购买了各种功效的感冒药,吃了半个月之后,家人发觉老李的脸色有点发黄。到医院化验肝功后,发现老李的转氨酶已经达到了400多,是正常人的十倍以上,最后被确诊为药物性肝炎。

感冒药是引起肝损伤的常见药物。由于这类药非处方药很多,在药店就能买到,因此很多人易忽视过量服用感冒药造成的危害。

滥用降脂药,吃出肝损伤

64岁的刘奶奶是一名煤矿退休工人,一次体检中查出患上高脂血症。刘奶奶自己去药店买了辛伐他汀,吃了一个多月后发觉自己脸色有点不对劲,小便也发黄。大夫结合刘奶奶的病史和用药情况,告诉她这是服用降脂药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

目前市面上的降脂药物主要包括他汀类、贝特类及烟酸类,其中烟酸类药物对肝功能的影响较小,而他汀类及贝特类降血脂药,对肝功能有一定影响。在服用降脂药之前,一定要明确肝功能是否正常;而正在服用降脂药物的患者,也要定期检查肝功能,如发现异常要停止服用。

减肥药乱用,易致肝损伤

近期有报道称,13岁男孩吃妈妈网上购买的减肥药导致肝功能衰竭,险些丧命。

其实,很多减肥产品按照产品批准文号来说不是药品,而是保健品。许多减肥药都含有干扰脂肪代谢的药物成分,而说明书上却往往不做解释。另外,一些减肥药本身可直接对肝有毒性作用,造成药物性肝损害,出现肝区不适、腹胀、黄疸等症状。

易引起肝损伤的药物有哪些?

目前,临床用药种类多达3000余种,有报道的可引发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有1100余种。常见于以下六类药物:

化疗药

这是因为大部分化疗药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也杀灭了正常细胞。

降压药

治高血压的药物中,有一些可导致肝损害,其中最明显的是甲基多巴和肼苯达嗪。

口服降糖药

醋磺己脲、甲磺丁脲等磺脲类药物可引起肝细胞型损害,罗格列酮和曲格列酮等对肝脏损害危险性较大。

其他心脑血管用药

抗凝药、溶栓药、抗血小板药、抗心律失常药、调脂药物、部分心绞痛用药等。

抗结核药物

如异烟肼、利福平等,可能造成急性肝细胞损伤,其引起的药物性肝炎死亡率可达10%以上。

解热镇痛药

大多数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吲哚美辛等,都有一定的肝毒性。

此外,抗痛风药物、抗癫痫药物、甲亢用药、激素类药物、减肥药和大多数抗生素等均在一定程度上对肝细胞有损伤。

另外,有些中药也存在肝毒性,如牛黄解毒片、壮骨关节丸、天麻丸、湿毒清、六神丸、葛根汤等。最近研究显示中药所致药物性肝损伤占临床药物性肝损伤的4.8%-32.6%,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药物为何会伤肝

药物性肝损害机制主要分为直接毒性、特异体质性代谢性(代谢特异质)、过敏性(免疫特异质)等。

直接毒性肝损害

直接毒性肝损伤是指药物代谢产生的自由基等超过了肝内还原型谷胱甘肽解毒的能力,与肝细胞大分子(蛋白质、核酸、脂质等)共价结合/脂质过氧化,破坏了肝细胞膜完整性和Ca2+-ATP酶系。如扑热息痛、异烟肼及四氯化碳等都可引起这类肝损伤。其特点为可预测、剂量依赖,所以要注意规范药物的用量及疗程。

特异体质性肝损害

特异体质性肝损伤又可分为代谢特异质性及免疫特异质。前者由于肝内代谢酶遗传多态性的差异,致使个体对某种药物代谢异常,导致体内药物或毒性代谢产物蓄积而造成急性肝损伤。后者则可分为两种,一类是药物或其活性代谢产物与肝特异蛋白抗原结合引发的变态反应,一类是药物活性代谢产物与肝药酶P450结合作为抗原引发的变态反应。其特点为不可预测性,此类发生在某些人或人群(特异体质),与用药剂量和疗程无关。

警惕急性药物性肝损伤

中草药乱用致肝衰竭

23岁的红红是一名刚刚大学毕业的女生,为了便于找工作,她想把面部的痤疮治疗一下。经过打听,她弄到一个中草药偏方。服用半月后,她感到恶心、食欲不振,尿呈浓茶色。到医院检查肝功后,被诊断为急性肝衰竭。医院尽全力抢救,仍未能阻止红红的病情发展。很快红红发生了肝性脑病,进而昏迷,最终靠接受肝移植方才挽回了生命。

重症患者可危及生命

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可分为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其主要症状及体征是乏力、上腹不适、皮肤巩膜黄染等,重者可引起死亡。2000年~2005年我国13个地区16家大型医院调查显示,在确诊急性药物肝损伤1142例住院患者中,重症76例,死亡17例。

哪些药易致急性肝损伤

引起这些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主要为抗结核、抗生素、抗甲状腺、抗肿瘤药及免疫调节药等,中成药/草药也占较大比例。

其中,可致急性坏死炎症性肝病的主要有:磺胺类、四环素等。可致暴发性肝衰竭的主要有: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酮康唑、氟烷、异烟肼、甲基多巴、呋喃妥因、丙基硫氧嘧啶等。导致胆淤积型肝病的主要有:阿米替林、雌激素类、磺胺甲基异恶唑、甲苯磺丁脲、利福平、甲亢平、他巴唑、保泰松等。另外,一些含有生物碱类、皂苷、萜类、毒蛋白类及金属类的中草药也可引起急性肝损伤。

有些药物在某种条件下易致急性肝损伤,如酗酒、饥饿情况下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有基础肝脏病时服用抗结核药、布洛芬;肾功能减退者应用四环素、甲氨喋呤等。

如何应对急性药物性肝损伤

立即停药

一旦发生急性药物性肝损伤,要立即停用和防止重新给予引起肝损伤的药物、属于同一生化家族的药物,避免同时使用多种及不必要药物。

卧床休息

发生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后,患者应卧床休息,监测肝功能等指标,酌情补充血浆、白蛋白、支链氨基酸。

早期清除和排泄体内药物

服药6小时内可通过洗胃、导泻(硫酸镁)、吸附(活性炭)等清除胃肠残留的药物,必要时可进行血液透析、血液超滤、渗透性利尿等促进药物的排泄。

药物性肝损伤的预防

由此可见,口服药物造成的肝脏损害并不罕见。对于自我药疗的患者来说,选择安全性相对更高的非处方药,并在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下服用,是减少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有效手段。

在日常用药中,我们应尽量避免应用有肝损伤的药物;避免超剂量服药和疗程过长;避免频繁用药或多种药物混合应用;注意原有疾病可能诱发药物性肝损伤;避免各种促进或诱发药物性肝损伤的因素,如:空腹服药、饮酒后服药、与苯巴比妥或氯丙嗪类药物同时服用等。同时,应定期检查肝功能,仔细观察原有病症有无变化。一旦出现乏力、恶心、呕吐、黄疸、发热、胆红素和转氨酶升高等症状时,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并尽快就诊。

药物性肝损伤是怎么回事?

人体服用的药物需经肝脏代谢,人体的这一解毒器官其实也一直受到药物损伤的影响。据了解,在目前使用的药物中,有1000多种能够引起肝损伤,甚至会出现肝硬化等,统计显示,约有25%的暴发性肝炎是由药物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已经上升为全球死亡原因的第5位,也有医生表示,收治的肝病患者中三分之二以上是药物性肝损伤。

肝脏是人体的化工厂,也是药品的解毒工厂,正所谓是药三分毒,从作用机制来看,几乎所有的药物都会在肝脏代谢,药物中的有毒成分自然会造成肝损伤,只是损伤程度的大小有所区别,也就是说,大部分药物都会对肝脏造成影响,在正常剂量范围内,对肝脏的影响有大小之别,有些药物本身对肝脏细胞影响多,毒性比较大,有些药物则对肝细胞影响较小,总的来说,大部分药物都对肝脏有损伤。而服用药物的时候应该要注意药物是否会带来肝损伤。以下四类药物需要注意。

当心四类药物带来肝损伤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降脂药物有3类:他汀类、贝特类及烟酸类。其中烟酸类药物对肝功能的影响比较小,他汀类及贝特类降血脂药,对肝功能会有一定影响,在使用前需要先查肝功能,再考虑能否服用。该药的主要副作用是造成肝肾功能损害及骨骼肌损伤,多表现为转氨酶及肌酶升高。在服用降脂药之前,一定要明确肝功能是否正常;而正在服用降脂药物的患者,也要定期检查肝功能,如发现异常要停止服用,并立即向医生咨询。

很多人认为中药非常安全,“中药没有副作用”的说法早已深入人心,其实,中药和西药一样也有毒副作用,也可以引起肝、肾损伤。何首乌为常用中药材,在医疗和保健中使用广泛。口服何首乌及其成方制剂引起的肝损伤多呈可逆性,停药或对症治疗后,预后多较好。但是,超剂量、长期连续用药等可能增加其风险。

很多减肥产品实际上不是药品,其产品批准文号为保健产品,且减肥产品引起的肝损伤也有报道。许多减肥药都含有干扰脂肪代谢的药物成分,而说明书解释往往比较简单;一些减肥药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可直接对肝有毒性作用,造成药物性肝损害,滥服滥用会出现肝区不适、腹胀、转氨酶增高、黄疸等症状。

解热镇痛药是老百姓经常使用的一类药物,感冒、头痛、发烧、关节痛时能够有效缓解症状,起到立杆见影的效果。这类药物也是引起肝损伤的常见药物,在非处方药中比较常见,在药店就能买到,很多人因此容易忽视过量服用造成的危害。其实,患者不能因为是OTC就放松警惕,也不建议久用。因为特殊原因需要长期应用时,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定期检测肝功变化。

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表现

药物性肝病可以表现为目前所知任何类型急性或慢性肝脏疾病,其中急性肝损伤约占报告病例数的9O%以上,少数患者可发生威胁生命的暴发性或重症肝功能衰竭。
急性药物型肝病若为肝细胞型,可表现为肝炎型,在黄疸出现前1~2天有乏力、胃纳减退、上腹不适、恶心、呕吐、尿色深等前驱症状。严重病例可呈肝衰竭表现,可并发肝昏迷而死亡。生化检查ALT、AST明显增高,可伴有血清胆红素升高;亦可表现为脂肪肝型,临床特点为脂肪肝、氮质血症和胰腺炎。一般在连续用药3~5天以上,出现恶心、呕吐、厌食、上腹痛、尿色深、肝肿大、黄疸、肾功能减退,有少尿、血尿素氮增高及代谢性酸中毒。生化检查ALT及AST明显增高,血清胆红素一般低于 17.1μmol/L,亦可高达51.3μmol/L。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偶有血糖过低,本病预后差,如不及时停药,病死率很高。急性药物型肝病还可表现为肝内胆淤型药物性肝炎,包括单纯淤胆型,临床表现为起病隐袭,常无前驱症状,发病时无发热、皮痛或嗜酸粒细胞增多。黄疸轻,于停药后很快消失。生化检查AST增高,碱性磷酸酶和胆固醇大多正常;淤胆伴炎症型肝炎可有发热、畏寒、恶心、腹胀、乏力、皮疹,随后出现黄疸,皮肤瘙痒,大便色浅,肝大并压痛,嗜酸细胞增加。生化检查胆红素、ALT、AST、胆固醇及碱性磷酸酶均中高度升高。混合型药物性肝炎既有肝炎型的表现亦有胆汁淤积的表现。
根据临床类型不同,慢性药物性肝病可以有慢性活动性肝炎或脂肪性肝病、胆汁淤积性肝病等表现,如为血管病变[包括肝静脉血栓、肝小静脉闭塞症(VOD)]、非肝硬化性门脉高压(特发性门脉高压),临床上主要为门脉高压的表现。如出现腹水、肝脏肿大、腹部膨隆及黄疸等, VOD患者可出现肝衰竭,表现为血清胆红素迅速升高、体重明显增加,示V0D病情严重,病死率近100%。

吃结核药伤肝问题

  目前来看还够不上轻度肝损伤,一般只有转氨酶大于80才有临床意义,不过抗结核药物确实对肝脏有一定的损伤性,建议除了定期检查肝功以外,可以加服一些保肝的药物,这样可以预防药物性肝损伤,如果到出现肝损伤时再加服保肝药效果就不会太理想了,注意保持心情的舒畅,多喝水,多吃蔬菜和水果,这样也能减少抗结核药物对肝脏的损伤。
五酯片只有降低转氨酶的作用,没有太大的保肝效果,可以换一下。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25719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