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奶是很常见的饮品,酸奶的味道酸甜,还具有浓郁的奶香味道,营养也非常丰富,喝酸奶有助于肠胃的蠕动,能够促进消化,常喝酸奶对人体的好处有很多,不过喝酸奶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那么喝酸奶有哪些误区?饮用酸奶的误区有哪些?
饮用酸奶的误区
误区一、酸奶与牛奶一样
从营养价值来看,酸奶更易于消化和吸收,营养素利用率高。牛奶中所含的糖分大部分是乳糖,有部分成年人的消化液中缺乏乳糖酶,影响了对乳糖的消化、吸收和利用,造成这些人喝牛奶后胃部不适甚至腹泻,此时可以用酸奶来代替牛奶。
误区二、酸奶等同于酸奶饮料
酸奶是由优质的牛奶经过乳酸菌发酵而成的,而酸奶饮料只是饮料的一种。二者的营养成分含量差别很大,酸奶饮料的营养只有酸奶的1/3左右。按照乳品行业的规定,100g的酸奶要求蛋白质的含量≥2.9g,而酸奶饮料的蛋白质含量却只有1g左右。
误区三、酸奶能与某些药物同服
众所周知,药与茶同服会减轻药效。如果药和酸奶一起同服,同样也对身体不好。氯霉素、红霉素等抗生素、磺胺类药物和治疗腹泻的一些药物,会杀死或破坏酸奶中的活性益生菌。
误区四、空腹喝酸奶
空腹饮用酸奶并非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不利,只是会令酸奶原本具有的保健作用减弱。选择饭后饮用酸奶的话,益生菌就能充分发挥作用,帮助肠胃蠕动及抵抗有害菌,让肠道更加健康。
什么时候喝酸奶最好
1、饭后喝有利于吸收营养
一般来说,饭后30分钟到2个小时之间饮用酸奶效果最佳。人在通常状况下,胃液的PH值在1—3之间;空腹时,胃液呈现酸性,PH值在2以下,不适合酸奶中活性乳酸菌的生长。只有当胃部PH值比较高,才能让酸奶中的乳酸菌充分生长,有利于健康。饭后两小时左右,人的胃液被稀释,PH值会上升到3—5,这时喝酸奶,对吸收其中的营养最有利。
另外,如果在空腹状态下饮用酸奶,很容易刺激胃肠道排空,酸奶中的营养来不及彻底消化吸收就被排出;饭后喝则可减少刺激,让酸奶在胃中被慢慢吸收。
2、晚上喝补钙效果最好
酸奶是食物中钙的良好来源,从补钙的角度看,晚上喝酸奶好处更多。因为晚间12点至凌晨是人体血钙含量最低的时候,有利于食物中钙的吸收。同时,这一时间段中人体内影响钙吸收的因素也较少。虽然牛奶中也含有很高的钙,但与它比起来,酸奶中所含的乳酸与钙结合,更能起到促进钙吸收的作用。
不过,晚上喝酸奶时一定要记住,酸奶中的某些菌种及酸性物质对牙齿有一定的损害,喝完后应及时刷牙。
一、酸奶不能当成饮料喝。
很多人喝酸奶是因为酸奶有减肥功效,但是酸奶本身也含有热量,在原有膳食基础上额外多吃,可想而知的“悲剧”!对健康人来说,其实每日早晚各喝一杯,每杯125克即可。若为减肥,可选择标有脱脂和低热字样的酸奶为宜。另外提醒,若拿酸奶替代主食减肥,各乡亲们可要小心肠胃咯!
二、脾胃虚寒、腹胀者不宜多喝
酸奶喝多了,胃就会分泌较多的胃酸,影响胃粘膜及消化酶的分泌,降低食欲。所以喝酸奶次数多并不好,常常空腹喝酸奶也同样不可取!
适合多喝酸奶的人群有——经常饮酒者、经常吸烟者、经常从事电脑操作者、经常便秘患者、服用抗生素病人、骨质疏松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等
三、适时适量饮用酸奶
一般来说,每天喝一两杯(约250~500克)较合适,最好饭后30分钟到2个小时之间饮用酸奶,可调节肠道菌群,对身体健康有利。
酸奶中的蛋白质和矿物质含量基本上高于母乳及配方粉,如果宝宝大量食用的话,会增加肾脏负担,一般建议一岁以内的宝宝不能喝太多,这点家长们谨记。
酸奶的蛋白质含量要求要高于2.3g/100ml,营养价值远胜于乳酸菌饮料。乳酸菌饮料配料表中排第一的一般都是水,而酸奶排第一的则是生鲜乳或者复原乳。在我国喂养指南中指出最好宝宝1岁以上才给尝试,而在澳大利亚喂养指南中指出6个月以上的宝宝可以尝试。对于十个月大的宝宝是否能喝酸奶,个人建议以观察以及实际情况为主。
一岁以下的孩子不管是牛奶还是鲜奶最好都不要喝,因为宝宝的脾胃发育不成熟,特别是胃里没有消化酸奶的乳酸菌的成分肠胃道里的菌群不健全,容易引起孩子消化不良,腹胀腹泻以及拉稀。酸奶是以牛奶发酵的健康奶制品,当然是可以吃了,注意一点的是,适量吃,还不能代替主食,酸奶也要挑一些健康无添加的原生发酵酸奶,最好是自制的手工酸奶。市面的风味酸奶基本上都加有各种色素。
婴幼儿应尽量少喝酸奶,主要因为:1.酸奶属于单一的奶制品,营养不够全面;2.酸奶里面添加了很多添加剂,影响宝宝生长发育;3.酸奶味道比较香甜,影响宝宝牙齿健康,宝宝也容易挑食。,目前市场上还有许多打着酸奶旗号的乳酸菌饮料,乳酸菌饮料中含有的牛奶量极少,主要是水和添加的一些乳酸杆菌,其营养价值和酸奶不能相提并论,乳酸菌饮料不是乳品,而是饮料,不能用乳酸菌饮料来替代宝宝每天需饮用的牛奶。但对牛奶有慢性过敏的孩子,喝酸奶也要小心,注意看有无不良反应。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2518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秋季变凉小心患病,教你方法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