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一项新研究显示,晚期丙型肝炎患者在治疗期间喝咖啡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一个小组在新一期美国学术期刊《肠胃病学》上报告说,该小组在小范围临床试验中发现,在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和抗病毒药“利巴韦林”治疗的丙肝患者当中,每天喝3杯或更多咖啡者,其治疗有效程度要比不喝咖啡者高1倍。
研究人员指出,以往的研究显示,喝咖啡与肝酶水平较低、慢性肝病进展减慢和肝细胞癌变率下降有关,这一效果不受种族、丙肝病毒含量、是否合并肝硬化和转氨酶水平等其他因素影响。但研究人员指出,喝咖啡产生这种效果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
在研究中,科研人员利用丙型肝炎长期抗病毒治疗对抗肝硬化试验中的数据,对咖啡摄入量与病毒治疗应答之间的关联进行了研究。研究小组没有具体透露被研究者的人数,但指出上述发现还需得到更多科研数据的佐证。
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慢性病,由丙肝病毒引起,主要传播途径为输血、血液透析、肾移植、静脉注射毒品、性传播、母婴传播等。
喝咖啡对健康的益处,目前证据比较确凿的只有3种:
01 提神
这是很多人最直观的感受——喝点咖啡就不那么困了,可以提神醒脑,提高工作生活效率。所以很多上班族、考试的学生党们都喜欢喝咖啡。
咖啡因对于提神的确有一定作用。人体在疲劳时会释放一种叫腺苷的信号物质来告诉大脑“我累了”。身体越疲劳,这种物质越多。
但是,要让大脑知道“我累了”,就必须让这种物质与大脑中的某一特定受体对接,而咖啡中的咖啡因也能和这一受体结合,并封锁传递信使,相当于堵住了其他受体的正常结合。这样大脑就无法得知疲劳物质传递来的信号,也就不会觉得累,扛个4-6个小时问题不大,也就起到“提神”的效果。
02 咖啡会降低某些癌症风险
之前有人担心“咖啡中有丙烯酰胺,可能致癌”。事实上,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和国际癌症研究基金会(WRCF)在对现有研究进行综合分析后认为,并没有足够的证据显示喝咖啡会增加人类癌症的风险。
不仅如此,还有部分证据表明,咖啡能降低某些癌症的风险,例如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及肝癌。
03 降低糖尿病风险
喝纯的黑咖啡还能降低糖尿病发生风险。《食物与健康-科学证据共识》指出,适量饮用咖啡(约每天3-4杯)可能降低2型糖尿病风险。
国际糖尿病联盟、美国糖尿病协会等机构认为,糖尿病患者可以适量饮用黑咖啡,黑咖啡可以作为健康膳食的一部分。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研究发现喝咖啡可能还与心血管病、胆结石、肝脏疾病、抑郁和自杀等慢性病的发生风险降低有关。不过这些研究结果都还比较初级,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大家可以放心的是,目前科学界还是普遍认为,咖啡对健康是益大于弊的。
作者|阮光锋 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 科学技术部主任
审核|韩宏伟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
来源|星空计划
咖啡作为大家广受欢迎的饮品
长期摄入对于消化道
常见疾病(肿瘤)是否有影响呢?
小编做一回文献搬运工
将相关研究结果整理分享给大家
咖啡-结直肠癌
1988-2005年期间
16176名日本人群
(其中罹患结直肠癌人数2696名)
研究主要结果提示
饮用咖啡(含或不含咖啡因)
与结直肠癌发生的相关性不显著
可能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尤其是对于直肠癌
提示男性每天喝咖啡小于1杯/天
可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咖啡-酸相关性疾病
(消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
教科书中写道
脂肪、巧克力、茶、咖啡等食物
会降低LES压力
宜适当限制
相比于每天喝少于1杯咖啡人群
咖啡(含或不含咖啡因)
对于酸相关性疾病
(消化道溃疡及食管反流相关性疾病)
发生的相关性因素
无保护也无明显致病效应
咖啡-Barrett食管
2016年Krishna C. Sajja等人
基于2038名美国退伍军人的横断面研究
(其中罹患Barrett食管310例)
指出咖啡饮用与Barrett食管发生无因果关系
同时不同咖啡的温度
浓度组间Barrett食管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咖啡-胃癌
既然咖啡与消化性溃疡无相关性
但与胃癌的发生想必也是大家关注的焦点
同样EPIC研究总是把事情考虑的那么周到
纳入研究人群咖啡摄入量
波动于92-900 ml/天
根据总人群咖啡摄入量分位
一分位,二分位,三分位,四分位研究发现
咖啡与胃癌的发生(胃底或非胃底)
均无明显相关性
咖啡与肝癌
之所以饮用咖啡得到推崇
得益于其对于肝脏疾病
相对较为肯定的发现
在此为大家分享2015年发表于
gastroenterology的美国多中心队列研究
我们可以看到
相比于不喝咖啡人群
每天喝2-3杯咖啡
发生肝癌的风险比明显低于1
具有统计学意义
此外
另有相关研究证实对于丙肝肝炎人群
喝咖啡2-3杯
可以提高利巴韦林联合干扰素治疗20周病毒性反应率
(OR=2.4,95% CI: 1.3–4.6,P<0 .001,数据未显示)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24448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例假不来是怎么回事
下一篇: 慢性宫颈炎局部鳞状上皮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