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7月15日讯 随着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干扰,白血病的发病人数越来越多,甚至还正向免疫系统脆弱的儿童蔓延。
不过,中国研究者在针对白血病抑制的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进展。
中科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的科研人员近来研制出一种新型白血病抑制剂--CHMFL-074,目前在临床前动物模型实验中,在小鼠体内肿瘤抑制率达65%。相关的学术成果将发表在国际肿瘤学学术期刊《Oncotarget》上。
据介绍,CHMFL-074是一种针对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的BCR-ABL小分子靶向抑制剂,可以有效抑制BCR-ABL阳性白血病细胞系及原代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病人白细胞的增殖。
目前,已经上市的针对BCR-ABL的激酶抑制剂主要为伊马替尼,该药已成为治疗CML的一线用药,但伊马替尼易出现耐药且进口价格昂贵,让很多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最后来简单科普一下慢性髓细胞白血病,这种类型的白血病是骨髓造血干细胞克隆性增殖形成的恶性肿瘤,以骨髓髓系增生,外周血白细胞增多及脾脏肿大为主要特征,该型白血病占成人白血病的15%。
研究表明,BCR-ABL融合基因的异常表达及突变在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过程中起关键作用。BCR-ABL激酶也是经过临床验证的治疗CML的有效药物作用靶点。随着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干扰,白血病的发病人数越来越多,甚至还正向免疫系统脆弱的儿童蔓延。
白血病简介
白血病,亦称作血癌,是一类造血干细胞异常的克隆性恶性疾病。其克隆中的白血病细胞失去进一步分化成熟的能力而停滞在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白血病细胞大量增生积聚并浸润其他器官和组织,同时使正常造血受抑制,临床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及各器官浸润症状。
如何预防白血病?
1、避免接触过多的X射线及其他有害的放射线,对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需做好个人防护,孕妇及婴幼儿尤其应注意避免接触放射线。
2、防治各种感染,特别是病毒感染,如C型RNA病毒。
3、慎重使用某些药物,如氯霉素,保泰松,某些抗病毒药物,某些抗肿瘤药物及免疫抑制剂等,应避免长期使用或滥用。
4、避免接触某些致癌物质,做好职业防护及监测工作,如在生产酚,氯苯,硝基苯,香料,药品,农药,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塑料,染料等的过程中,注意避免接触有害,有毒物质。
5、对白血病高危人群应做好定期普查工作,特别注意白血病警号及早期症状。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治疗应着重于慢性期早期,避免疾病转化,力争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水平的缓解,一旦进入加速期或急变期则预后很差。
(1)细胞淤滞症紧急处理。需并用羟基脲和别嘌醇。
(2)化学治疗。化疗虽可使大多数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血象及异常体征得到控制,但中位生存期(40 个月左右)并未延长,化疗时宜保持每日尿量在2500ml 以上和尿液碱化,加用别嘌醇100mg,每6 小时一次,防止高尿酸血症肾病。至白细胞数正常后停药。
①羟基脲(HU)。为细胞周期特异性抑制DNA 合成的药物,起效快,但持续时间短。用药后两三天白细胞即下降,停药后又很快回升,降低肿瘤负荷效果好。常用剂量为每日3g,分2 次口服,待白细胞减至20×109/L 左右时,剂量减半,降至10×109/L 时,改为小剂量(每日0.5 ~ 1g)维持治疗。需经常检查血象,以便调节药物剂量。副作用少,耐受性好,与烷化剂无交叉耐药性。对患者以后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也无不良影响。为当前首选化疗药物。
②白消安(BU)。一种烷化剂,作用于早期祖细胞,起效慢且后作用长,剂量不易掌握。初始每日4 ~ 6mg,口服,白细胞降至20×109/L 停药,待稳定后改每日0.5 ~ 2mg,甚至更低,保持白细胞在(7 ~ 10)×109/L。用药过量常致严重骨髓抑制,且恢复较慢。
敏感者即使小剂量也可出现骨髓抑制,应提高警惕。白消安长期用药可出现皮肤色素沉着、精液缺乏及停经、肺纤维化等,现已较少使用。
③其他药物。如Ara-C、高三尖杉酯碱、靛玉红、甲异靛、二溴卫茅醇、6-MP、沙可来新、6TG、环磷酰胺、砷剂及其他联合化疗亦有效,但多在上述药物无效时才考虑使用。
(3)干扰素-α(IFN-α)。剂量为每日300 万~ 500 万U/m2 皮下或肌内注射,每周3 ~ 7 次,持续用数月至数年不等。IFN-α 起效较慢,对白细胞显著增多者,宜在第1 ~ 2 周并用羟基脲或小剂量Ara-α。50% ~ 70% 患者能获CHR;10% ~ 26% 患者可获主要细胞遗传学缓解。常见毒副反应为流感样症状:畏寒、发热、疲劳、头痛、厌食、恶心、肌肉及骨骼疼痛。并用对乙酰氨基酚、苯海拉明等可减轻副反应,但部分患者常需减量,约25% 的患者因无法耐受而停药。与Ara-C 联合使用可提高有效率,其完全血液学缓解、主要细胞遗传学缓解和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分别为67%、27% 和7%。
聚乙二醇化(PEG)干扰素,每周用药一次,可以减轻IFN-α 的不良反应。
与HU 和BU 相比,IFN-α 可以使慢性髓细胞白血病获得主要细胞遗传学缓解和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而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和主要细胞遗传学缓解者生存期延长。但IFN-α 治疗者几乎均存在分子水平残留白血病,很少能获完全分子生物学缓解。
(4)甲磺酸伊马替尼(IM)。为2- 苯胺嘧啶衍生物,能特异性阻断ATP 在Abl 激酶上的结合位置,使酪氨酸残基不能磷酸化,从而抑制BCR-ABL 阳性细胞的增殖。甲磺酸伊马替尼也能抑制另外两种酪氨酸激酶:C-KIT 和PDGF-R(血小板衍生的生长因子受体)的活性。治疗剂量:CP、AP 和BP/BC 分别为每日400mg、600mg 和600 ~ 800mg。常见的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包括:水肿、肌肉痉挛、腹泻、恶心、肌肉骨骼痛、皮疹、腹痛、疲劳、关节痛和头痛等,但一般症状较轻微。血象下降较常见,可出现粒细胞、血小板减少和贫血,可并用造血生长因子,严重者需减量或暂时停药。初治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慢性期,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1 年后完全血液学缓解、主要细胞遗传学缓解和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分别为96%、85% 和69%,随治疗时间延长疗效提高,5 年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 87%,总生存率达90%;甲磺酸伊马替尼与IFN-α + Ara-C治疗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慢性期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发现,甲磺酸伊马替尼组5 年总体生存率为89%,优于IFN-α + Ara-C 组的68% ~ 70%。甲磺酸伊马替尼可使7% 的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慢性期患者达完全分子生物学缓解。据推算即使完全分子生物学缓解时,白血病细胞数仍可达106,若无充分理由,甲磺酸伊马替尼不能停用。
使用甲磺酸伊马替尼的患者约10% ~ 15% 出现疾病进展,甲磺酸伊马替尼耐药与基因点突变、BCR-ABL 基因扩增和表达增加、P糖蛋白过度表达有关。疗效欠佳和进展的患者在甲磺酸伊马替尼加量至每日600mg 或800mg,部分也能获益,也可用新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达沙替尼等或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5)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SCT)。这是目前认为根治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的标准治疗。骨髓移植应在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慢性期待血象及体征控制后尽早进行。欧洲血液和骨髓移植组(EBMTG)根据5 个移植前变量提出了风险评估积分系统,以提示移植相关死亡风险和治愈可能。对≤ 2 分者,因移植相关死亡率≤ 31%,Allo-SCT 可作为一线治疗。对≥ 3 分者,可先行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进行BCR-ABL,融合基因和染色体动态观察,治疗无效时再行Allo-SCT,也可考虑非清髓性造血干细胞移植(NST)和降低预处理强度造血干细胞移植(RIC)。常规移植患者年龄以45岁以下为宜。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相合同胞间移植后患者3 ~ 5年无病存活率为60% ~ 80%。对脾脏肿大显著者,移植前先切除脾脏或脾区照射可能会避免造血恢复延迟。采用无血缘关系志愿者(包括脐血)的移植明显扩大了Allo-SCT 的应用,长期无病生存率约35% ~ 57%。此类移植较HLA 相合同胞间移植风险大,主要原因为移植物抗宿主病和相关感染。若对年龄
HLA 相合同胞间移植后复发率约20% ~ 25%,而无关供体移植较之为低。移植后复发的主要治疗方法:立即停用免疫抑制剂;药物治疗;供者淋巴细胞输注,缓解率65% ~ 75%,并发症为移植物抗宿主病和骨髓抑制;NST 或二次移植。
甲磺酸伊马替尼不增加移植相关发病率和死亡率,对Allo-SCT后复发患者仍然有效,有研究提示甲磺酸伊马替尼与供者淋巴细胞输注有协同作用。
(6)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晚期的治疗。晚期患者对药物耐受性差,缓解率低且缓解期很短。
加速期治疗:
① Allo-SCT。人类白细胞抗原相合同胞间移植和非亲缘间或单倍型移植的无病生存分别为30% ~ 40% 和15% ~ 35%。
②甲磺酸伊马替尼。完全血液学缓解、主要细胞遗传学缓解和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分别为34%、11% ~ 25% 和11% ~ 19%。
③其他。干扰素联合化疗药物或使用联合化疗方案等。
急变期治疗:
①化疗。髓系急变可采用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方案化疗;急淋变可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方案治疗。
②甲磺酸伊马替尼。完全血液学缓解、主要细胞遗传学缓解和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分别为8%、3% ~ 8% 和0 ~ 2%,且疗效维持短暂。
③ Allo-SCT。复发率高达60%,长期无病生存仅15% ~ 20%。
对于重回慢性期后做移植者,其效果同加速期。
截止2019年,80%以上白血病患儿可以被治愈,家庭花费在几万到数十万元不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界对白血病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许多新的化疗药物也被研制出来。白血病的治疗早已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尤其是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80%以上的患儿都能被治愈。
扩展资料:
白血病是一种复杂的疾病,主要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这四类型。
急性的白血病病情来得快、比较凶险,其死亡率较高,生存时间较短。通常而言,急性白血病患者,若未接受有效的治疗,从诊断到逝世,中间大概是三到六个月。
参考资料来源:
人民网-血液科医生告诉你 治好白血病到底需要多少钱
人民网-专家:白血病主要有四大类型 单个病人的具体病因不易明
骨髓移植后的治愈率有90%以上,如果配型好的话还能提高: 移植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排斥反应。因为,免疫系统对外来异物能分辨“异己”,并对它进行攻击,将它排挤出去,这各过程就称之为"排斥反应"。如供、受者是亲属关系,排斥反应会弱一些;如是非亲属关系,则反应会重一些。另一种排斥反应,是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简称GVHD),即供者组织中的免疫细胞对受者(宿主)的作用,宿主组织抗原对供者免疫细胞来说也是异己物质,逐渐生长起来的供者免疫细胞对受者的"攻击"越来越重,并产生"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D的症状包括:发热、肝炎、严重腹泻、骨髓抑制和感染,严重时可并发致死性反应。在双胞胎中GVHD发生率为1-5%,亲属中为36%,非血缘关系为50-70%。不过GVHD虽对患者有威胁,但它具有抗白血病的作用,可减少移植后白血病的复发。在治疗中可采用适当的免疫抑制措施,挽救患者的生命。
1. 如何理解骨髓与骨髓的功能............................................... TOP
>>>>血液是由血浆(血液中的液体部分)和血细胞(红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血小板等)组成的红色、不透明并带粘性的液体。正常人的总血量约为体重的8%。血液在血管内流动不息,是人体内运输营养物质、携带代谢产物、调节内环境平衡及行使防御功能的条条"河流"。人们对于血液的认识是逐渐加深的。古代埃及人提倡用血液来沐浴,旨在返老还童或恢复健康。1900年红细胞ABO血型发现之前,许多人因血型不符的输血而发生严重的溶血反应,甚至死亡。1929年发明了骨髓穿刺针,从此骨髓细胞才成为血液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
>>>>正常人体的血细胞维持数量和功能的相对恒定。这种恒定是新陈代谢的动态平衡,即衰老、死亡的细胞经常不断地被新生的细胞所取代。例如人类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为120天,血小板寿命约7-10天。一个正常成年人每天约有10个红细胞衰老死亡,同样也有相近数量的红细胞新生。
成年人的造血器官主要局限在骨髓、脾脏以及淋巴结中。但脾脏和全身淋巴结在出生后主要作用是促使淋巴细胞的第二次增殖,即淋巴细胞在接触抗原后繁殖的免疫反应。所以骨髓造血功能显得尤其重要。出生后,骨髓在正常情况下是唯一产生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的场所,骨髓也产生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骨髓是存在于长骨(肱骨、股骨)的骨髓腔和扁平骨(如骼骨)的稀松骨质间的网眼中,是一种海绵状的组织。能产生血细胞的骨髓略呈红色,称为红骨髓。人出生时,红骨髓充满全身骨髓腔,随着年龄增大,脂肪细胞增多,相当部分红细胞骨髓逐渐被黄骨髓取代,最后几乎只有扁平骨骨髓腔有红骨髓。此种变化可能是由于成人不需要全部骨髓腔造血,部分骨髓腔造血已足够补充所需血细胞。当机体严重缺血时,部分黄骨髓可被红骨髓替代,骨髓的造血能力显著提高。
>>>>近三十年来,血细胞生成的研究发展很快,现已证明人类骨髓中存在造血功能干细胞,数量不到骨髓总细胞数的1%,它们具有高度自我更新的能力,并且能分化为各血细胞系统的祖细胞(如淋巴系干细胞、粒系干细胞),再大量分化、增殖为各种原始和成熟血细胞,最后这些成熟的血细胞通过骨髓进入血液中,发挥各自的生理作用。人体造血干细胞由于存在的部位不同,产生不同的效能。一部分存在于干细胞池,是人体造血细胞的储备库,以适应和满足各种状态下造血的需要;另一部分存在于增殖池,这些细胞不断增殖更新,以弥补因细胞衰老或丢失所致的血细胞不足,维持人体血流平衡。
>>>>骨髓的造血功能极强,骨髓最高的造血能力可达到正常造血情况的9倍,如果只保留骨髓的1/10,就能完成正常的造血功能,所以少量骨髓捐献对身体没有什么影响。人体的造血组织有很强的代偿功能,当抽取部分骨髓后,造血干细胞会很快增殖,在一、二周内完全恢复原来的水平。因此,捐献者不仅不会影响自身的造血功能,反而使自身的造血系统得到了锻炼,更具备了生命的活力。
2. 白血病与骨髓移植................................................................................ TOP
>>>>骨髓移植是指将他人的骨髓移植病人的体内,使其生长繁殖,重建免疫和造血的一种治疗方法。骨髓移植分为自体骨髓移植与异体骨髓移植,异体骨髓移植又分为血缘关系骨髓(同胞兄弟姐妹)移植与非血缘关系骨髓(志愿捐髓者)移植。自体骨髓移植易复发,在临床中较少采用。目前骨髓移植还是首选异体的骨髓进行移植。
>>>>骨髓移植是近年来治疗白血病的一项突破性进展。白血病患者,因造血组织恶变,产生异常的白细胞,抑制了正常血细胞的功能。传统的治疗方法仅用化疗来摧毁白血病细胞,大部分患者的白血病会复发。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几乎都要急变,剂量过大的化疗与放疗会使患者正常造血细胞无法恢复。骨髓移植治疗方案中患者需接受很大剂量的化疗与全身放疗,骨髓内的病变造血干细胞被摧毁,而移植的正常骨髓完全替代病人原有的有病骨髓,重建造血与免疫机能,再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大增加了白血病的治愈率。给患者带来了第二次生命。
>>>>骨髓移植已成为许多疾病的唯一治疗方法,除了可以根治白血病以外,还能治疗其它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异常骨髓细胞增生症、遗传性红细胞异常症、血浆细胞异常症等,以及淋巴系统恶性肿瘤、遗传性免疫缺陷症、重症放射病等许多不治之症。
3. 骨髓移植与造血干细胞移植........................................................................ TOP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原理与骨髓移植完全相同,只是造血干细胞的采集方式不同。造血干细胞绝大部分存在于骨髓中,骨髓移植是需要通过骨髓穿刺从骨髓腔中抽取骨髓,然后采集造血干细胞输入患者的体内;干细胞移植则是采用促使造血干细胞从骨髓中释放到血液中,通过血细胞分离机,从外周血中采集造血细胞。施行骨髓移植术,志愿捐献者需要上局部麻醉,并在骼骨上多次钻洞抽取骨髓混合液数百毫升;干细胞移植术只需从志愿者的静脉中采血,并通过机器富集,将血液回输人体,只需50毫升的干细胞,由于进出的总量平衡,采集后供者不会产生循环系统的紊乱,对人体很安全。目前由中华(上海)骨髓库提供的捐献者的移植手术,都采用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方法,为了防止混淆,还沿用骨髓移植、骨髓捐献与骨髓库的称呼。
4. HLA配型与骨髓移植............................................................................... TOP
>>>>骨髓移植成败的关键之一是HLA(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问题,如果骨髓供者与患者(受者)的HLA不同,便会发生严重的排斥反应,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HLA分型要比ABO血型复杂得多,每个人不是从父母分别得到一个基因,而是得到一串基因(HLA单倍型)。每人遗传到二串"冰糖葫芦","冰糖葫芦"上的"红果"(基因)以A、B、C、D、DR、DQ和DP为序。如A有28种"红果"(分别记为A1、A2、A3、A9...),B有61种(记为B5、B7、B8、B12...),DR有24种(记为DR1、DR2、DR3、DR4...)等。七彩红果共有164种编号,如不同遗传排列的红果随机组合,按理论推算,"冰糖葫芦"有5亿多种变化,能组合33亿多种HLA分型。理论推算的HLA分型数量巨大,但对一个具体的民族来说并非如此。如黄种人的某些HLA抗原,白人和黑人是没有的,白人、黑人所独有的HLA抗原,中国人也没有。同时HLA各遗传的基因,并非随机搭配,而是有一定规律。因为上述原因实际的HLA分型数量就大大减少。
>>>>HLA分型有常见、少见、罕见之分,常见的HLA分型,在300-500人就可以找到相同者,少见的HLA分型可能是万分之一的机率,而罕见的就要到几万甚至几十万的人群中寻找。不同人种的HLA分型有很大的差异,世界各国纷纷建立自己的骨髓库(骨髓捐献者HLA数据检索中心)来满足本民族患者的需要。现世界上最大的骨髓库在美国,共有志愿捐献者460万,检索成功率为80%,平均每月提供捐献的骨髓供移植的病例为108例;目前最大的华人骨髓库是台湾慈济骨髓捐献者检索中心,共有登记捐献者23万人。白人、黑人的骨髓不适合中国人,建立一个完全属于中国人的中华骨髓库,不仅可以为中国公民提供帮助,还可以为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服务。
5. 骨髓移植的过程.................................................................................. TOP
>>>>常规的骨髓移植前,只需HLA-A、B、DR相同即可。由于HLA-AB的多样性最明显,一般对志愿者先做HLA-AB分型,待检索后供、受者HLA-AB相配后,再对供者作HLA-DR分性检测,看是否相配。如果供、受者HLA完全相配,同时供者健康检查合格,就可以着手准备移植手术。先用化学药物和放射治疗摧毁患者身上癌细胞,这对患者的正常造血也被杀死,人体的免疫力下降,易发生感染,必须在无菌病房(层流室)中接受移植。移植方法如同输血,植入的造血干细胞在病人体繁殖,重建造血和免疫系统,病人逐渐恢复健康。骨髓移植对白血病的有效治愈率可达到75-80%。
>>>>移植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排斥反应。因为,免疫系统对外来异物能分辨?quot;异己",并对它进行攻击,将它排挤出去,这各过程就称之为"排斥反应"。如供、受者是亲属关系,排斥反应会弱一些;如是非亲属关系,则反应会重一些。另一种排斥反应,是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简称GVHD),即供者组织中的免疫细胞对受者(宿主)的作用,宿主组织抗原对供者免疫细胞来说也是异己物质,逐渐生长起来的供者免疫细胞对受者的"攻击"越来越重,并产生"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D的症状包括:发热、肝炎、严重腹泻、骨髓抑制和感染,严重时可并发致死性反应。在双胞胎中GVHD发生率为1-5%,亲属中为36%,非血缘关系为50-70%。不过GVHD虽对患者有威胁,但它具有抗白血病的作用,可减少移植后白血病的复发。在治疗中可采用适当的免疫抑制措施,挽救患者的生命。
6. 捐献骨髓的条件.................................................................................. TOP
>>>>骨髓移植最理想的供者是同卵双生子,因为他们之间的遗传物质是完全相同的。他们之间的骨髓移植,效果好,排异反应少,但双胞胎毕竟少见。子女的HLA分型来自于父母,如父亲为A和B,母亲为C和D,那么子女有AC、AD、BC、BD四种分型可能,所以同胞间的HLA相配率?5%,因此患者从同胞中寻找供髓者较容易。然而家庭范围正在缩小,绝大多数的患者还是需要非血缘关系的骨髓捐献者。
>>>>适合捐献骨髓的年龄为18-45岁,健康要求如同献血,即不能因捐髓影响捐献者的健康,又不能因接受骨髓而使患者增加新的不利因素,重要的是捐献者必须无可血液传播的传染病:如乙型肝炎、丙乙型肝炎等。
一、 骨髓移植概述
骨髓移植(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BMT)的实质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干细胞具有能复制并分化为造血和免疫活性细胞的能力。根据干细胞的来源不同可分为自体、同基因(syngeneic)和异基因(allogeneic)BMT。同基因骨髓移植是指同卵孪生同胞间的移植,由于供、受者在遗传学上相同,故与自体骨髓移植一样,不存在免疫不相容的问题。异基因的骨髓移植(allo-BMT)的供髓细胞在遗传上与受者细胞起源不同,与肾、肝、心等器官移植相比,allo-BMT更易发生排斥反应,而一旦供髓植活后又可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故供、受者间要进行严格的组织配型,受者在移植前必须用免疫抑制剂预处理。
二、 骨髓移植的适应症
allo-BMT可纠正受者造血系统及免疫系统不可逆的严重疾病,目前已在下列疾病中应用并取得满意效果。
1. 遗传性疾病
(1) 免疫缺陷病: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SCID)及Wiskott-Aldrich综合症X-连锁EBV淋巴增殖性疾病。
(2) 先天性贫血:重型地中海贫血、镰状细胞贫血、范科尼贫血。
(3) 代谢障碍病:粘多糖病、脂肪沉积症。
2.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 原发性或获得性,包括放射病所致骨髓衰竭。
3. 恶性血液病 急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等。
三、 骨髓移植供者的选择
选择与受者组织相容性配合的供体是保证异体骨髓移植成功的重要前提。
在选择适合的供体时,首先从在兄弟姐妹中选择供髓者;如不成,则在近亲及血缘无关的自愿者中寻找供髓者。在供者选择上首先在同胞中用血清学方法做HLA检查,所得结果相差不大后再做淋巴细胞培养(MLC)来检测D位点并核实HLA配型。即使血清学或分子生物学方法所不能检出的组织相容抗原的差别往往可通过MLC测出。目前已采用分子遗传学技术直接检测HLA基因,如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杂交(SSOPA)及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RFLP)技术,可作为BMT组织配型的重要补充,尤其适用于无关供者组织配型的核实。
四、骨髓移植中HLA配型的重要性及骨髓移植的过程
1.在HLA配型方面,主要进行HLA-A、HLA-B和HLA--DR三对位点的配型,只有两个个体的HLA配型完全相同才能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否则可能会发生两种情况,一是病人体内的免疫细胞把植入的供体细胞当作"异物"或"入侵者"进行攻击,称为"移植排斥反应",其结果是移植失败,"造血"不能在病人体内植活。另一种可能是供体的造血细胞在病人体内植活,产生大量的免疫活性细胞,这些细胞"反客为主"把病人的组织和细胞当作"异物"和"入侵者"进行攻击,最容易受攻击的组织和器官是皮肤、肝脏和肠道,发生皮疹、黄疸、转氨酶升高和腹泻不止甚至血便,称为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严重者可致命。
2.由于HLA-AB的多样性最明显,一般对志愿者先做HLA-AB的分型,待检索供、受者HLA-AB相配后,再对供者作HLA-DR分型检测,如果供、受者的HLA完全相配,同时供者健康检查合格,就可以着手准备移植手术。用化学药物和放射治疗摧毁患者身上的病变造血细胞后再接受移植。植入方法如同输血,植入的造血干细胞在人体繁植,重建造血和免疫系统,病人逐渐恢复健康。骨髓移植对白血病的有效治愈率可达到65-75%。
五、 国内外应用于骨髓移植的HLA配型技术
1. HLA血清学方法
这种方法出现的比较早,技术比较成熟,主要应用于HLA Ⅰ类抗原(HLA-A、HLA-B)的分型,适用于骨髓移植前大量骨髓捐献者的HLA-AB检索工作。而在HLA-DR类分型中因高质量的定型血清来源困难,存在交叉反应,对抗原特异性确定有出入,而血清学表型的判定还受分离B淋巴细胞的纯度与活力、补体质量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导致比较高的分型错误率。
2. HLA复合体微卫星分析技术
在真核细胞中,某些DNA组分在碱基成分上与主要的DNA组分明显不同,且在CsSI梯度离心时能分离为明显的区带,其中含有2~3个碱基的成为微卫星(microsatellite)。在真核细胞常染色体中,微卫星可以不同的间隔和频率重复出现,从而表现为高度多态性。在HLA基因复合体中或其临近区域,这种微卫星重复序列已绘制成图。因此,可应用序列特异性引物,通过PCR扩增,根据产物的长度确定微卫星的多态性。
微卫星分析技术能够迅速准确的识别供、受者间HLA单倍型的异同,且由于它包括HLA复合体的更宽区域,可能比HLA-Ⅰ或Ⅱ类单个座位等位基因的分析更为有效,从而为器官移植(尤其是骨髓移植)时供体的选择提供了重要的参数。
3. MHC区段配型技术
区段配型(block matching)的理论依据为:在MHC复合体长期进化的过程中,由于各MHC基因的内含子并不编码功能蛋白,其所接受的选择压力不大,故相对外显子而言较为稳定,可延续许多世代而不发生改变。研究资料已证实,在一组等位基因中,可能共享某一段内含子序列。从进化和遗传的角度看,这样的一组等位基因是由同一个祖先谱系进化而来,共同享有的内含子序列即为该谱系的特异性标记。因此,不同的MHC等位基因可据此归于不同的谱系,且不同谱系间MHC基因序列的差异明显大于同一谱系内MHC基因序列的差异。
对随机人群应用block matching进行移植配型,其目的是寻找与受者属于同一HLA谱系的供者,以避免移植后出现较强的排斥反应。该技术最大的优点并非在于单个HLA基因的相配,而是着眼于整个HLA单体型基因序列最大程度的相似,其实践应用价值已经在HLA多态性的家系调查和BMT疗效的回顾性分析中得到初步证实。
南方医院临床证明:血癌患者并非都要骨髓移植
化疗可治愈八成血癌儿
一般来说,很多人认为患了白血病就一定要进行骨髓移植。事实并非如此!记者昨天从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儿科获悉,在众多白血病儿童中有八成并不需要移植骨髓就可以被彻底治愈。
昨天,70多名曾在该院儿科治疗的白血病康复患者回到南方医院,交流抗癌经验,其中最小的只有一岁多。看到他们天真烂漫的样子,你怎么也想象不到他们曾经身患血癌。
据南方医院血液科李春富主任介绍,近几年来儿童白血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但对这种病的治疗,过去很多人认为必须进行骨髓移植;但临床实践证明,先进的化疗方案才是最有效的解决方法。“造血干细胞移植只是被欧美国家视为第二线治疗措施,仅用于极少数高危或复发的病人,而在那些国家儿童白血病治愈率达到了八成!”经过4年的观察,该院先后收治的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63例中,目前只有2例复发;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7例,有4例无病存活。
当记者问及病人求医观念需要转变的主要原因时,李春富说:“合理的化疗在国际上已经得到了认可,它可以使治愈率大大提高,增强患者的信心;此外,治疗时间短,副作用较骨髓移植少,医疗费用低等都能减轻病人的痛苦和负担。比如化疗费用约10万,而造骨髓移植治疗费用至少20万元左右。” (记者 林靖峻 实习生 欧实刚 通讯员宁习源)
稿件来源: 羊城晚报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23877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孕妇尿床和破水的区别
下一篇: 孕期不能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