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小孩自控能力差怎么办,孩子自控能力差的原因是什么

佚名 2024-03-16 15:22:02

小孩自控能力差怎么办,孩子自控能力差的原因是什么

一、是什么原因造成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差

1、“我”身心发展不成熟。

孩子由于年龄的特性,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对于外界的刺激容易产生兴奋、难以抑制的情绪,抵制诱惑的能力差。这就是为什么家长能用一个新奇的玩具或好吃的东西轻易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而且孩子认识能力有限,对是非分辨得不是特别清楚,所以出现一些冲动、控制能力差的表现是正常的。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会逐渐增强。

2、父母对“我”溺爱的教养态度。

虽然孩子偶尔出现控制力差的表现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孩子经常这样,家长就要反思一下自己是否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了。很多孩子一出生就成为家庭的“中心”,全家人围着他团团转,要什么给什么,这就让孩子形成了“说一不二”的习惯。孩子做事只凭自己的喜好,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3、父母对“我”的影响。

孩子正处于模仿和好奇心旺盛的时期,喜欢“有样学样”。请家长想一下:带孩子出去玩,堵车的时候,你是否表现出焦躁的情绪?和孩子游戏时,你是否常常不耐烦?心情不好时,你是否常常发火并迁怒于孩子?你在生活中不经意的行为和情绪对孩子产生直接的影响。父母缺乏自我控制力,孩子在这方面也会表现不佳。

4、父母对“我”的忽视。

有的父母因为工作太忙,疏于对孩子的照顾和管教,致使孩子从小缺乏亲子交流沟通,孩子难以对自己的行为产生控制能力。

5、家庭成员对“我”教育方式不一致。

现在的家庭,很多是“四二一”的模式,那么多的成人围绕着一个孩子,况且,成人教育观念的不同,势必导致他们教育方式的差别,两代人教育观的差异,这也是原因之一。

二、小孩自控能力差爸妈该怎么做

自我控制力是人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孩子以后的顺利成长是必不可少的。控制力强的孩子长大后能更好地处理生活中的困难,也不会因为情绪失控而与人发生冲突或做错事情。控制力弱的孩子则会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遇到很多障碍。因此,增强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

1、采用适当方式教育孩子。

四岁以后的孩子已经开始懂得一些浅显的道理了,爸爸妈妈可以采取说理的方式,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造成什么样的后果,从而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如到了睡觉时间,孩子执意要吃自己喜欢的糖果,不给就不睡觉。家长如果采取强硬的态度,会适得其反,激起孩子的反抗心理。爸爸妈妈可以告诉孩子,如果睡觉前吃了糖,就会有蛀牙,牙会很疼很疼,以后再有不能吃好吃的了。在诱惑面前,也许说理不能立刻见效果,但是让孩子明白事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真正的自控来自于孩子的理解。家长只要坚持下去,孩子会逐渐学会控制自己。另外,家长也可以通过故事、动画等方式教育孩子。

2、运用正确的处理技巧。

延迟满足。当孩子提出某种要求时,家长可以延迟满足他们的需要,等过一段时间再实现他的愿望。如家里要来客人了,妈妈做了很多美味的食物,孩子忍不住要吃,妈妈就告诉孩子要等客人来了再吃,表现好的话可以奖励一小块巧克力。孩子在等待的过程中或学会耐心,这是自我控制力形成的前提。

合理宣泄情绪。自我情绪的控制是自控能力的重要内容。孩子控制情绪的能力较弱,难免会有发脾气的表现,父母不能压抑孩子情绪,要为他们提供合理的宣泄途径如运动、在纸上涂鸦、大喊等。只有这样,孩子的情绪才能得到有效疏导,更好地控制自己。家长可以利用自己的智慧,发掘更多的技巧对付孩子的不合理的行为。

3、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孩子只有具备了规则意识,才能提高自控水平。家长可以现在生活常规方面着手,制定规则如按时起床、睡觉,不挑食等。家长要长期坚持一贯的要求,孩子就会逐步约束自己。除了生活常规,爸爸妈妈还可以给孩子订立一些规矩并坚决执行。如带孩子逛商场前,给孩子明确说不能乱买东西。尽管如此,孩子可能还会乱要,这时家长就要果断拒绝。孩子经过一次次失败的体验,自然不会胡乱要了。

4、通过游戏提高孩子的自控能力。

游戏中常常蕴含着规则,孩子通过这种有趣的形式,更容易形成自控能力。如妈妈可以和孩子玩“木头人”的游戏,孩子通过扮演“木头人”,学会控制自己的动作,进而产生自我控制的意识。

三、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呢

一、宝宝2岁时,家长就要开始注意培养孩子自制力

宝宝两岁的时候,就会开始有自己的自主意识,他会开始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试图做出一些“叛逆”的举动,因此当你跟他说这样不行、那样不行时,他未必会听,他还是会独断专行。这些都是因为宝宝心智还不成熟的表现。

这个阶段,家长就要开始注意培养孩子的自控力了,不能放任他“胡作非为”,要多与孩子活动,多抱抱他、亲吻他,给他安全感。跟他交流,不要斥责他,耐心教导他什么是危险。培养孩子的自制意识。

二、家长少发脾气,做好表率

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影响太重要了,如果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发脾气、吵架,孩子在这样的氛围中耳濡目染,也就变得脾气暴躁、缺乏耐心。俗话说的好,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常都是通过模仿大人来习得常识,家长自己的自控力就差,孩子怎么可能从家长身上学到如何控制自己的脾气。

因此,家长一定要做好表率。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不能立马对孩子发脾气,要冷静地与孩子分析、解决问题。孩子都是很聪明的,他会从你的行为中知道原来应该这样做,然后慢慢的,他自己就会去模仿,久而久之就养成了良好的自制能力了。

三、立规矩

立规矩是为了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在家父母可以跟孩子“约法三章”,例如按时吃饭、10点睡觉等等,家长要严格监督孩子遵守规则,如果孩子认为不公平,那你就要表明身份,跟孩子沟通这是小朋友要遵守的规则,然后你要和他讲大人也有一些规则要遵守,并且你也要按照规则来做。这样长期坚持下来,孩子自然就会逐步约束自己。

四、不要溺爱孩子

家长不要过分溺爱孩子,时时围绕着孩子,事事帮孩子做好,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他什么。这样只会让孩子更加肆意妄为,根本没有什么自制力而言。李天一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当孩子提出要求时,即便是合理的要求,家长也要拐着弯地给孩子,而不是直接给孩子,例如家长可以让孩子通过做家务来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让孩子知道想要得到就得付出。以后,孩子想要什么东西就不会无理取闹,反而会控制自己的脾气好好和你商讨奖励呢!

五、家长的教育理念要一致

在教育孩子的原则上,家里人要统一观念,不能这边刚跟孩子说好了,转头,就又窝奶奶怀里诉苦了。老一辈的教育观念和年轻父母存在差异,因此父母一定要和长辈沟通好,使用统一的原则来教育孩子,不然不难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

六、说服教育+及时表扬

当孩子犯错时,家长要有耐心地进行说服,不能一味地训斥、压制。当然,在说服过程中,不能只是你在说,也要让孩子说,让孩子表达出他的想法,然后你来指出孩子哪里做错了。这样孩子才会明白自己到底哪里做错。当孩子表现出良好的自控行为时,家长不要吝啬表扬,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树立孩子的自信心。

四、孩子自控能力差应该如何教育

1、培养宝宝的独立性

培养宝宝良好的自控能力,首先要培养他的独立性,一个独立的人往往更能够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对于宝宝也是如此,家长们可以不断培养宝宝的独立性,例如让宝宝自己穿衣、自己吃饭、帮忙洗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当宝宝逐渐变得更加独立,自控能力也会不断提升,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2、培养宝宝平和的情绪

可千万别把宝宝耍脾气不当回事,有些宝宝的情绪非常不稳定,尤其是在触犯了自己的利益的时候,他们会显得十分焦躁不安,甚至有想打人的冲动,没有一个好的自控能力对于宝宝的未来是没有帮助的,情绪温和又懂得控制自己的言行,对宝宝来说是一笔无形的财富。家长们在平时的教育当中可以不断培养宝宝平和的情绪,让孩子无论遇到任何事情都不要焦急烦恼,即便宝宝做错了,也要耐心教导,而不是言辞犀利,平和的情绪,可以有效提高宝宝的情商,有益孩子日后的多方面发展。

3、理解孩子的感受和想法

孩子自控能力差,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这是宝宝随着成长逐渐形成的,例如,在爸爸妈妈总是不理解宝宝的情况下,他们就会变得非常懊恼,想要通过另外一种并不平静的方式来让父母们理解自己。所以,当家长们发现宝宝非常急躁地在为自己解释和表明自己的想法的时候,就该意识到孩子的自控能力在减弱。想要培养宝宝良好的自控能力,提高宝宝的情商,家长们就要做到用心去理解孩子的想法和言行,有益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4、让孩子适当运动

适当地运动,尤其是与爸爸妈妈们一起做运动,有利于孩子培养自控能力,在运动中,孩子不仅可以锻炼好的体质,而且还能够提高做事情的耐性和解决事情的毅力,从而提高情商。家长们可以趁周末有空,陪孩子出去散散步、做做亲子瑜伽,去郊外感受一下大自然的气息,有助于孩子的身心放松,锻炼了孩子的体质,更提高孩子的专注力和自控力,也让亲子间心的距离拉近了很多,一举多得。

低年级学生的行为约束力差的原因

孩子自我约束力差的形成因素:
1、生理因素:孩子因为年龄小,神经系统发育处于不完善阶段,易兴奋,持续时间长,他们不像大人那样说闹就闹,说停就停,语言表达又有局限,往往会伴有动作约束不住自己。
2、环境因素:家庭教育中如果家长经常溺爱、迁就孩子的小毛病,如:玩具乱摆乱放、不按时起居、不专心吃饭、生活学习随性随意等;没有让孩子从小养成一种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那么孩子必然失去约束力。3、心理因素:孩子年龄小,社会经验不足,所受的教育不够,对事件的后果往往无法预测,缺乏判断事物因果关系的能力,这些又都影响到约束力的提高与完善
第三、如何帮助孩子提高自己的约束力
1、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幼儿自我约束力的培养,最初可以在生活习惯方面,如要求孩子按时睡觉、准时起床,按时吃饭,不偏食、挑食等。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对他的约束力培养着重于社会道德规范,如要求孩子在集体中要遵守集体规则和纪律,不可随心所欲等等。家长如长期坚持一贯的要求,不做无原则的迁就,孩子就会逐步学会约束自己。
.2、帮助孩子提高辨别是非的判断能力;帮助幼儿进行行为识别,让其明白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行为对自己有利,对别人有害,通过生活中一些可感可知的事例,进行简单的判断与分析,让孩子知道为何要这样做而不那样做的道理。例如:午睡时,即使睡不着,也不可以发出声音,这样会影响别的小朋友。在游戏时,为了游戏的顺利进行,必须遵守规则。
3、给予幼儿充分活动的自由,不要过于压制幼儿;过于压制幼儿,一般有情绪压抑、盲目顺从等过度自我约束的特征。日常生活中,应该给予幼儿充分活动的自由,对他们不要过于限制和束缚。其实,幼儿由于年龄尚小,他们有时的“乱说乱动”并不是故意的。如果不加区分就加以限制,会造成他们情绪上的压抑,使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得不到健康发展我们家长只有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发现孩子的内心需要,有目的的疏导,让我们的孩子具有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让孩子学会把握自己!

孩子自控力太差怎么办?

孩子自控能力差是一个既普遍又棘手的问题。生活中自控能力差的孩子似乎很多,好多家长为此而焦虑不安。

能不能给家长提供一些参考的方法和建议,使家长能很好的教育管理自控能力差的孩子?

方法和建议当然有,关键要看家长自身怎么实践。

孩子自控能力差一般有以下几种表现:

1. 注意力容易分散,做事不专注,投入不进去;

2. 行为不能自控,目标不集中,一会儿动这个,一会摸那个;

3.自主意识淡薄,容易受到诱惑和带动;

4.时间概念模糊,磨蹭拖延,丢三落四、遗忘;

5.纪律观念淡薄,不知道什么事该干,什么事不该干,集体意识淡漠,唯我意识强,不顾他人的感受等等。

以上种种表现,根本问题就在于这些孩子心中时间意识模糊,行为意识模糊。比如,上课该认真听讲,但他们老走神,做小动作,抓耳挠腮,东张西望;作业要按时认真完成,但他们却拖拖拉拉,常常不能按时上交;课间休息要文明,但他们却追逐撵打,大呼小叫,打打闹闹等等。

自控力差的孩子心中没有规矩意识、规则意识和时间意识,当然就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于是就表现出随便、随性、随意、随口,心中无我,心中也无他,所有计划内的事情几乎都不能按计划去完成。

那么,孩子自控能力差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如果把孩子身上这些问题比作复印件的话,那原件在哪里?复印机又在哪里?

原件当然是家长身上的问题,复印机当然是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

一、家长本身没有做好自己。
有什么样的家长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一种无声无为的熏染。家长本身就太过放纵自己,太过随性、随便。特别是在家中,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自己玩手机、看电视、谝大闲,吹大牛,聊大天,却督催孩子写作业学习。自己想干嘛干嘛,坐没坐相,吃没吃相,穿衣打扮也没个型样,做事说话随性随口从不回避孩子。这样,怎么可能培养出来一个自控能力强的孩子?

第二,对孩子缺少关注和关爱。
有些家长可能疑惑,自己给了孩子关注和关爱了呀?

实际上,你给孩子的是无原则的关爱和关注。这种无原则的爱,就是无限的满足,无限的容忍,一次一次的迁就,一次次的妥协和一次一次的以他为中心。

这些问题看起来不大,但积小成大,积少成多,小问题不解决,到想解决时已经成了大问题,就像雪球一样在不断的滚动,越滚越大,到最后你就撬不动了。

其实,根本问题还在于家长对孩子的关注不具体,比如,对孩子的学习情况了解不具体,对孩子的游戏、玩耍,及生活小细节,小情绪等没有具体关注。对孩子的关爱只是宏观的宠爱、甚至是溺爱和放纵,而关爱并没有真正的走进孩子的心里成为一种教育。

与孩子之间交流,只是简单的发号施令,提出要求,并不是情感上的融合,也不是参与到孩子的具体学习、生活、读书、游戏、玩耍、运动之中。陪伴只是和孩子同在一个房子里,而不是真正的融入到孩子的学习生活中。

第三、家长说话太随便,口无遮拦,信口承诺,随时训责。
在家中,当着孩子的面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甚至爆粗口,对自己很放纵,从不考虑对孩子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但孩子只要做的不对,就大声训责、吼叫,甚至打骂,用这样的方式教育,孩子当然不会有很好的自控能力。

第四、放纵迁就,妥协容忍,护犊子,没有给孩子立规矩定守则。
孩子在家中是老大,或者至少是少爷小姐级别的,要什么给什么,想什么来什么,事事以孩子为中心,时时以孩子为第一,无限的迁就,无限的容忍,哪怕是出去打了别人家的孩子也没关系,老爸一出手一切皆摆平。孩子的心里根本就没有畏惧感,规矩感和规则感。长此以往,孩子慢慢的就不知道怎样去管自己,自控能力当然就差了。

第五、孩子第一,包办代替。
孩子所有的事情几乎都被家长包办代替完了。整理书包,整理衣物,洗头洗脚,吃饭端到跟前,喝水递到手里,出门把鞋提到跟前等等,就差张开嘴喂饭了。在家里孩子所有的家务一概都不参与,所有的事都是家长来包办代替。这样家庭教育,怎么可能培养出一个有自控能力的孩子?

六、各自为阵,群雄争霸。
父母谁都想在家中说了算,谁都不服谁主张和意见,都想让对方听自己的意见,家长两个老大,连孩子在一起三个老大,谁都很厉害,谁都是一把手。家中缺少欢声笑语,缺少礼仪仪式,缺少和谐民主,缺少彼此尊重,缺少关爱恩爱,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生活,自然也会培养出来一个没有自控能力的孩子。

那么,孩子自控能力差家长怎么办?

有啥问题改啥问题,对症下药。

第一、要想改变孩子,家长就要先改变自己。
先做好自己,做出榜样。在孩子面前严于律己,不能随性,也不能随便。有些话,有些事,在孩子面前是不能说也不能做的。回家少看电视,少玩手机,少闷头大睡,少赖沙发,少邋遢随便,这就是最好的榜样。

第二,高质量陪伴孩子。
改掉吼叫,放下架子,亲近孩子,陪伴孩子一起游戏,一起玩耍,一起用餐,一起聊天,一起阅读,一起学习。和他谈心,和他交流,和他沟通。在陪伴的过程中,教会孩子管理自己,教会孩子自我校正,教会孩子规矩规则。

第三、不要轻易言承诺。
说出的话一定要信守承诺,答应孩子的事情绝不食言,在家里多说正能量的话,少说负能量的话,更不能随口乱说,乱骂,爆粗话。多说激励的话,少用批评的话,多说鼓鼓舞的话,少用打击的话。

第四、帮孩子立规矩。
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必须要给孩子一个强硬的信号和明确的规定,并认认真真陪孩子去践行这个规矩,达不到要求决不罢休,严格训练,持之以恒,坚持到底,永不放弃,帮孩子在心中建立规则意识,规矩意识和时间意识,训练孩子养成良好的自我控制管理的习惯。

第五、要敢于放手,充分信任。
要充分锻炼孩子的独立自主意识和独立自主能力,孩子自己的衣物、书包,力所能及的所有事情,必须由他自己来独立完成,家长做好监督和评价,并给予积极的鼓励。力所能及的家务一定要让孩子参与其中。所有的事情,绝不能再包办代替,事事代劳,只有通过强化和严格的训练才会逐渐形成一种心理品质和生活习惯,从而不断增强自控能力。

第六、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中有尊重才会有规矩,家长有民主才会有规矩,家中有恩爱才会有规矩,营造一个和谐、民主、高雅、恩爱的家庭环境,这样的家庭自然会培养出来一个阳光自信,积极向上,懂规矩,守规则,自控能力强的孩子。

培养孩子,也在成长家长。孩子自控能力差,实际上就是家长的教育方式不正确。要想改变孩子,家长自身就必须反省和改变。我想,只要家长和孩子一起努力,孩子的自控能力就一定会增强。

孩子自控力差,父母别着急,三个方法教给你


自控能力强的孩子自然不用多说,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言行 ,老师给的一些任务也能够按时完成,比如坐在小板凳上认真听老师讲话,自己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吃完饭等等。

相反,自控能力差的孩子就完全不同,孩子左摸摸又看看,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行动 ,屁股根本不能固定在座位上5分钟,很容易被周围一点小事务吸引注意力,比较难以管理,老师也很头疼。

孩子的年纪毕竟比较小,不可能完全寄希望于孩子自己迅速成长, 父母想要帮助孩子解决自控力的问题,首先就要了解自控力以及孩子自控力的发展。

心理学中有个很有名的 “棉花糖实验”,实验者把3-5岁的孩子带入一个房间 ,给这些孩子每人一个棉花糖,之后实验者需要走出房间,告诉这些孩子棉花糖是可以吃的,但是倘若孩子能够等到实验者回来之后再吃手中的棉花糖,那么孩子就能够拥有得到更多的棉花糖。

实验结果看出,这些孩子表现差异很大,他们当中一些孩子实在忍不住诱惑当场就把棉花糖吃掉了,而另外一些自控力比较好的孩子却能够忍受棉花糖的诱惑,直到实验者返回房间后才开始品尝棉花糖。

研究人员之后发现自控力忍耐力比较好的孩子,在今后的学习中成绩会更好,表现也会更突出。 由此可见,孩子的自控力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关乎到孩子今后学习成长的整个过程。

自控力就是孩子对自我约束能力以及面对外界环境及情绪的控制能力,这种能力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刨除孩子先天气质之外,孩子的自控能力差异巨大,外在行为表现也会差异巨大。

自控力差的孩子注意力容易不集中,做事容易分心,情绪容易暴躁 ,性格比较急躁,也会有畏难的情绪,比较难以坚持做某件事,容易半途而废。

幼儿园自控力差的孩子最大的表现就是没有集体意识,比较喜欢沉浸在自我当中,自我管理约束能力较差。

3-6岁是孩子自控力养成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幼儿园生活就是培养孩子们的自控 、独立能力以及行为习惯和规则意识,是为小学学习习惯打基础的时刻。

自控力培养的好,孩子能够更加自主和自觉,做事有计划和规划,对于自己会有一定的要求,孩子今后的学习也会更加地顺畅和容易。

孩子自控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持续而漫长的过程,就像行为习惯养成一样的道理,父母们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

1、设置清晰简洁的空间范围

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当孩子周围的环境过于嘈杂、 选择过多的时候孩子一般很难集中注意力,常常做事只有3分钟热度。

例如我家小七悦之前也是这样,她很喜欢买玩具,而爷爷每次都会满足她,家里的玩具堆了几大箱,甚至相同的玩具只是不同的颜色也会有好几个,这样的情况反而会造成孩子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常常不集中。

想要孩子能够提高自控力, 首先就要把孩子活动范围内的环境进行大清理,保持整洁简单有序的状态,避免杂乱的周遭环境给孩子负面的心理暗示

人为地减少诱发孩子失去自控力的条件 ,给孩子一种自觉自律的状态和体验,玩过的玩具及时清理收回、房间内保持干净整洁、看过的书籍能够有序摆放,当孩子专注某一件事的时候能够用心投入,慢慢地让孩子养成专注力的习惯。

2、提升孩子时间管理能力

孩子自控力差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孩子对时间没有具体的概念,做事情不懂得规划和约束 。孩子会认为自己做事是凭感觉,只要自己愿意都可以。

例如孩子刚刚让妈妈帮忙换的动画片,还没有看完5分钟,孩子又想要换成其他的节目,自我约束能力很差。

父母可以给孩子购买一个时间闹钟,每当给孩子布置一个任务的时候可以明确地告诉孩子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又或者在这个时间段内只能做这件事 ,只有时间到了孩子才能够再做其他的事情。

具体时间可以按照孩子年龄需求设置,例如孩子在看书的时候可以在旁边设置好20分钟的闹钟,以此来提醒(这种情况适用于自控力差的孩子,如果孩子本身就十分投入大可不必设置时间,让孩子充分独自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

当孩子慢慢地养成习惯,逐渐适应之后可以逐步增加时间长度,一段时间后会发现孩子慢慢变得比较能够自控。

3、帮助孩子调整认知能力

棉花糖实验中发现,能够拥有更强大自控力的孩子都是学会了一种技能, 这些孩子能够找到其他的途径去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把想吃棉花糖的思想转移到其他事情上, 这种行为能够让孩子更持久地保持自控力。

其实这也很好理解,就像成年人一样,当你深夜突然很饿想吃 美食 的时候,你就会想办法去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找到其他能够更吸引自己的事情去做,慢慢地也就不会觉得很饿了。

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完成一定的任务,父母要帮助孩子提高认知能力,当孩子出现思想动摇时能够通过调整认知策略的方式来让自己保持冷静,慢慢地坚持,提升自控力。

这就像脑海中有2个小人一样,正方和反方的意见互相交错,孩子要学会的就是如何利用认知策略来帮助正方战胜反方,达到自己的最终目的。

孩子自控力差很正常,通过给孩子树立整洁的环境、懂得时间管理、学会认知策略等方式慢慢提升,相信孩子的自控力会逐渐得到提高。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22491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