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年人缺血性结肠炎的症状体征
缺血性结肠炎通常是自发性的,没有特异性的症状或体征,其临床表现由于其严重性、累及范围、缺血损害发生的快慢、肠壁对缺氧的耐受程度不同而不同。通常可见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以往并无结肠疾病史的,而突然出现急腹症的表现。其最一致的症状和体征是:腹痛、腹泻及便血。这种失血通常量很少,疼痛发作急骤,为痉挛性,常常局限于左下腹;大便急,并常伴有疼痛;可能出现继发与肠梗阻的症状,如厌食、恶心、呕吐。腹部检查常可见与缺血结肠相对应部位的腹胀和触痛。一般没有明显的发热,直肠检查常可见带血的大便。心血管检查一般无阳性发现。某些病人可能迟发性的全层坏疽,累及结肠不同长度的肠段,产生极为严重的腹部疾病,如:脓毒症、休克的临床表现。按照病理基础的不同,可分为以下3型:1.坏疽型 常因结肠动脉主支血运障碍而导致结肠大块坏死,溃疡深达肌层及浆膜层。临床特点为:起病急骤,常突发左下腹或左季肋部剧痛,呈绞痛性质,阵发性加重,伴有腹胀,进而排出暗紫色或鲜血便,并可有血水样腹泻,每天数次至数十次,后者可发生肠穿孔及腹膜炎,并出现腹部压痛、反跳痛、肠鸣音减弱等相应的表现。2.狭窄型 是因肠壁显著水肿,增厚,僵硬导致管腔狭窄,又因常有痉挛,使肠壁狭窄更为明显,病人可有腹胀、腹痛、腹泻,严重者也可有便血,但轻者可无症状。3.一过型 是因结肠终末小动脉轻度血运障碍所致的结肠小范围节段性病变,通常只累及黏膜层和黏膜下层,但其肠壁的结构和功能可在1~2周内完全恢复。起病有不同程度的左侧腹痛,多有血便和腹泻,并可伴有发热、心动过速,数天而愈。一般不复发。
二、老年人缺血性结肠炎的预防护理
1.三级预防一级预防:本病以动脉硬化所致者为多见,所以早期控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可以延缓此病的发生。二级预防:本病症状与体征不相符,如年龄大,伴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等疾病,突然发生腹部绞痛,腹泻,伴黏液脓血便者,应首先考虑此病以便早些治疗。三级预防:①在院或出院的病人应该进行扩血管治疗,定期复查血糖、血脂,控制高血压,减少或避免血栓形成及缺血性结肠炎的发生。②对已进行手术治疗的病人,尤其是有肠管切除者,应该注意静脉营养,病人可进食后,注意膳食调配,调整营养状态。2.危险因素 肠壁缺血主要分为动脉流入的阻塞,静脉回流的阻塞,以及灌注不足等3方面因素,具体有如下危险因素:(1)肠系膜动脉狭窄或闭塞:可以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肠系膜动脉狭窄,也可以是动脉粥样硬化斑脱落的微小栓子造成肠管末端动脉闭塞。(2)非闭塞性肠系膜动脉缺血(低流量综合征):主要因为心肌梗死、心肌病、充血性心衰、心律失常或低血容量性休克等疾病导致心输出量下降而引起,也有报道在心脏病人大剂量应用洋地黄时,导致肠系膜小动脉收缩,血流障碍而引起本病,其他如影响结肠血管微循环的药物也可能诱发本病的发生。(3)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主要是某些血液病、腹腔内脓毒症、腹部外伤或服用含雌激素的避孕药导致的血液高凝状态。(4)肠腔因素:在动脉硬化等血管病变的缺血以至缺血前状态(慢性血行障碍)的基础上,加上某些原因引起的肠腔内压上升,及伴随的一时性强烈蠕动,如在高度便秘或肠痉挛时,肠内动静脉分流开放,导致肠系膜血管的血流下降,如有细菌侵入结肠黏膜更加重缺血的损害。(5)某些全身性疾病:如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皮肌炎、白塞综合征、过敏性紫癜等涉及小血管病变者、糖尿病等。
三、老年人缺血性结肠炎的检查方法
实验室检查:血液白细胞轻到中度增高,以中性多形核细胞增多为主,大便常规检查见大量红细胞,潜血阳性。其他辅助检查:1.影像学检查(1)腹部平片:可出现肠壁水肿增厚、肠胀气、腹腔积液等征象。(2)钡灌肠检查:有重要意义,有人认为是本病的首选检查手段。其表现有:①“拇指印”征或假瘤征:是本病的典型表现,但可在数天内消失。其病理基础为肠壁缺血、水肿,黏膜下的积液或积血将柔软的黏膜推向肠腔内,因此,钡灌肠时,可见肠管边缘出现多数半圆形、直径1~3cm,有柔软感的切迹,这种改变通常位于脾曲、远端横结肠和降结肠。②锯齿征或管腔狭窄:在原来病变的基础上,如果黏膜高度水肿,则出现管腔的狭窄,如果产生表浅溃疡,则可见肠壁呈锯齿状改变。2.纤维结肠检查 对本病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但应注意坏疽型不宜做结肠镜检查。其镜下表现为:(1)急性期:起病72h以内,黏膜充血、水肿,多见散在出血点、浅表糜烂,约半数可有浅表溃疡,病变呈节段性分布,界限清楚;活检可见炎细胞浸润,小血管内纤维素样血栓形成,腺管破坏及灶性出血。(2)亚急性期:起病72h至7天,可见典型纵行溃疡形成,并可见明显的炎性渗出物;活检可见组织坏死及肉芽修复。(3)慢性期:起病后两周至两个月,镜下仅见轻度炎症改变,无特征性。活检整体退行性变、纤维组织及肉芽组织增生,并可见较特异的含铁血黄素沉着。3.CT检查 可见肠壁水肿增厚,有时可见肠系膜动脉内血栓等。4.选择性动脉造影 只能评价血管的直径,而不能评价血流,因此,在非梗阻性因素所致的缺血性结肠炎,没有特异性表现。但当存在血管的痉挛、梗阻时,则有助于诊断。由于血管梗阻性病变仅占1/10~1/6,故本检查阴性时,不能排除诊断。
四、老年人缺血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
结肠血液主要由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供给,而肠壁内的局部循环则由一系列成对的小血管构成。肠黏膜接受肠壁流量的50%~75%,因此血流的变化受影响最大的首先是肠黏膜。处于两支动脉末梢供血区域交界处的左半结肠容易发生供血不足,因此发病部位以左半结肠最多。据Marcoso统计,累及降结肠及乙状结肠者最多(约占45.2%),其次为结肠脾区(43.8%)及横结肠(31.5%),仅少数病例发生在升结肠(16.4%)或直肠(11%)。因而缺血发生肠管狭窄者,则主要位于结肠脾区及降结肠。降结肠不管缺血是阻塞性或非阻塞性,其临床过程是一致的,一旦局部供血动脉发生阻塞,侧支循环不易形成时,肠壁即发生缺血,而功能及代谢最为活跃的黏膜层最易受到缺氧及缺血的影响,发生水肿、充血、坏死、出血;当局部循环持续淤滞而得不到改善时,则病变可向深层发展到肌层及浆膜,引起全层肠壁梗死甚至穿孔,非阻塞性肠缺血一般认为是可复性的,但对年龄大或有严重心血管疾病的病人来说完全恢复是很困难的;阻塞性缺血是血流的机械性梗阻,因此病情是严重的,但在有侧支循环形成的情况下,病变也可以较轻。
结肠炎所指的是结肠黏膜的炎性反应,结肠黏膜内存在炎症细胞,损伤了结肠黏膜,并使结肠黏膜及结肠肠道运动等功能受损。相应的结肠炎症状与这些改变有关。相应的临床症状主要是肠道的炎性症状,也可以伴有或者不伴有全身症状。
结肠炎症状表现:
1、腹泻:腹泻是结肠炎最典型的症状,因为结肠炎的原因不同,大便可以呈黏液性的血便,水样便,稀便等。急性腹泻往往频繁排便,腹泻量大诊治可以导致脱水。而慢性腹泻症状轻重不等,症状较轻的患者每日1~2次腹泻,严重的患者的大便数十次。少见的情况下,结肠炎患者也会出现便秘的症状;
2、腹痛:急性结肠炎症患者的腹痛往往较重,呈绞痛,在腹泻之前加重。
3、里急后重:即便后仍有便意,直肠下坠感,便不尽的感觉。一般提示直肠炎症较重。
4、粪便带血:甚至是脓血便或血便。慢性炎症长期便血会导致贫血。其他症状还可能包括乏力,消瘦,发热等全身症状。
结肠炎通常表现为腹泻、腹痛或者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通过饮食调理和药物或者手术治疗,结肠炎是可以控制的。早发现、早治疗,一旦出现症状及时到正规医院治疗。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诊断 5 治疗措施 附: 1 治疗缺血性结肠炎的穴位 1 拼音 quē xuè xìng jié cháng yán
2 英文参考 ischemic colitis
3 概述 系供应结肠的大小动脉发生闭塞或血液灌注不足引起的结肠缺血性损伤。常见于低血容量性休克、心衰、肠系膜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腹主动脉重建术或大动脉炎后。急性结肠缺血为一过性,属可逆性改变,严重者右发生全肠壁坏死、穿孔或持续性肠缺血。
4 诊断 病史及症状:
突然发生的痉挛性左下腹痛或中腹部疼痛,可伴有恶心、呕吐或血性腹泻,一般24小时内排黑色或鲜红色便。应注意询问是否合并心血管系统疾病,年轻人应注意是否长期口服避孕药。
体验发现:
可有左下腹或全腹压痛,有时左骼窝可触及"肿块"。肛指检查指套带有血迹。严重者有腹膜炎或休克等表现。
辅助检查:
可有贫血和白细胞增高,便常规见红白细胞。结肠镜检查可见肠粘膜充血、水肿及褐色粘膜坏死结节。活检见不同程度的粘膜下层坏死、出血和肉芽组织,纤维化或玻璃样变等。早期钡 *** 可见结肠轻度扩张,可有典型指压征。
应与炎症性肠病、细菌性痢疾等相鉴别。
5 治疗措施 病理早期及时支持治疗,包括禁食、补充血容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维持心输出量。可选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如氨芐青素4.0g,+生理盐水250ml,VD,2次/d,联合甲硝唑400mg,VD,1次/d。严重患者如有肠穿孔或腹膜炎体征,及早行剖腹探查术
治疗缺血性结肠炎的穴位 髓空 麻木,温疟汗不出,下肢萎痹,腰骶神经痛,过敏性结肠炎,淋病等。腰俞穴的别名:髓空(《针灸甲乙经》)...
髓孔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22455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老人补钙食谱,老年人缺钙有什么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