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怎么解析麻痹性贝类毒素

祝由网 2024-03-14 20:06:26

怎么解析麻痹性贝类毒素

怎么解析麻痹性贝类毒素

一、麻痹性贝类毒素是一类具有神经肌肉麻痹作用的生物毒素

麻痹性贝类毒素并非来自贝类生物体本身,而是贝类摄食有毒藻类,并在其体内蓄积、放大和转化等过程形成的具有神经肌肉麻痹作用的赤潮生物毒素。人体若误食含有此类毒素的贝类则会产生麻痹性中毒现象,所以该类毒素又被称之为麻痹性贝类毒素。

是由石房蛤毒素及其衍生物组成的,现已发现该类毒素有23种。该类毒素主要来自于海水中的有毒赤潮甲藻,以亚历山大藻为主,此外还包括多种甲藻、蓝藻及与藻类共生的细菌等。人类通常会误食污染的贝类(如蚌类、牡蛎和扇贝等)而引起中毒。据统计,全球每年因而引发的中毒事件约为2000起,死亡率达到15%。

二、麻痹性贝类毒素毒性极强,尚无特效的解毒方法

是我国海洋赤潮毒素中最常见的毒素之一,约占藻毒素引起中毒事件的87%,中毒作用机理主要是阻断细胞钠离子通道,造成神经系统传输障碍而产生麻痹作用。

赤潮地区贝类海鲜 麻痹性贝类毒素 食用赤潮贝类中毒

贝类摄入此毒素对本身无害,因毒素在贝类体内呈结合状态。该毒素遇热稳定,易被胃肠道吸收,且难以被人的消化酶所破坏,所以人一旦食用,很快释放并呈现毒性作用,引起人体神经肌肉麻痹,轻者出现口唇麻木和刺痛感、四肢肌肉麻痹等症状,重者可导致呼吸肌麻痹而死亡。对人体的中毒剂量为600~5000MU,致死量为3000~30000MU。

目前pSp中毒尚无特效解毒方法,主要还是依靠病人自身的解毒、排毒机能来分解、清除毒物。

三、全球大多数国家已针对麻痹性贝类毒素建立起严格的限量标准

全球许多国家及相关国际组织都对贝类水产品进行了严格管理和控制,并制定了相应贝类水产品及其制品的pSp限量标准。我国及国际上多数国家都以STX为贝类产品中的检测指标。世界卫生组织规定100g贝类可食部分的pSp限量为80μg STXeq /100g。目前大多数国家的控制水平是,但为提高贝类产品的食用安全性,欧盟等国际组织已建议将可食贝类pSp的最大限量进一步下调。

多地发布海虹织纹螺预警,这其中有什么原因?

多地发布海虹织纹螺预警,这其中有什么原因?

海虹体内所含麻痹性贝类毒素已经超出安全限量标准两倍以上,如果食用极易引起中毒。海虹也叫贻贝或者青口,是北方地区常见的一种食用性贝类,可人工养殖,所以产量很大,是人们经常食用的一种海产品。

麻痹性贝类毒素是毒性很强的毒素之一,其毒性与河豚毒素相当。它由20多种结构不同的甲藻产生的毒素组成,这些甲藻既可在热带水域又可在温带水域生长。这种毒素溶于水且对酸稳定,在碱性条件下易分解失活;对热也稳定,一般加热不会使其毒性失效。

因为水域、季节的不同,织纹螺所吃的藻类有可能有毒,也可能没毒,而含毒量也不相同。

织纹螺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狭舌目、织纹螺科,是我国东南沿海常见的动物,福建莆田等地区的人特别喜欢吃,据说煮熟后很容易从螺壳里吸出,口感鲜嫩香滑,有些人甚至嗜食成瘾,欲罢不能。然而这里确实蕴含着巨大的食品安全风险,织纹螺本来无毒,但它喝了脏水就不行了。

织纹螺尾部较尖,细长,长度大多在1厘米左右,和指甲盖差不多,非常的小巧,颜色多为灰黑色,这种螺丝带有一种麻痹型的贝类毒素,食用后会引起神经性的麻痹症状,死亡率较高。

纹螺本身无毒,其致命的毒性是在生长环境中获得的。由于织纹螺摄食有毒藻类,富集和蓄积了有毒藻类中一些神经麻醉毒素而被毒化,因而食用后特别容易导致食物中毒。织纹螺中含有河鲀毒素,河鲀毒素是自然界中毒性最大的非蛋白质神经毒素之一,可阻止神经冲动的发生和传导,使神经肌肉丧失兴奋性从而引发急性中毒。中毒后,患者出现舌头及嘴唇麻木、头痛、呕吐、心率加快等症状,严重时会因呼吸衰竭而导致死亡。

食用海虹导致的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所以海虹能吃吗?

随着气温的升高,彩虹体内麻痹性贝类毒素含量逐渐升高,处于上升期,要到6月份才能降至判定限度以下。据监测,黄埔海域彩虹体内麻痹性贝类毒素含量超过安全限度的两倍以上。吃起来容易上瘾,可能会出现四肢肌肉麻痹、头痛恶心、流口水、皮疹等症状,严重时呼吸会停止。记者在昆明随机采访,很多市民已经听到了这个劲爆消息。

海红,又称贻贝,是北方常见的食用贝类,双角黑棕色。北方沿海县市发生了很多因摄取海红而麻痹性贝类毒素中毒事件。海红之所以有麻痹性贝类毒素,是因为海红摄取了有毒藻类,在体内积累了毒素。记者也访问了昆明市内的几家海鲜市长/市场,没有发现海红在销售。我是海边人。我知道。我们不卖我们吃容易上瘾的东西。我们延安人知道的东西不能卖。其他贝壳不吸收毒素。只有海红会。我们云南那边没有海鲜,所以海鲜都是从外面送来的,那个彩虹吃的人也少,所以我们没有送去。

条形码提醒市民,五一假期去沿海地区玩的话,要注意不要采集、买卖、吃海红。食用海红出现中毒症状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河北秦皇岛市海洋渔业局发布的警报公告显示,最近北部沿海县市多次发生因摄取海红而导致麻痹性贝类毒素中毒事件。监测结果显示,每年3月下旬气温升高,彩虹体内麻痹类毒素含量逐渐升高,降至6月判定限度以下。目前上升期、海红等海鲜体内麻痹类毒素含量超过限量标准的2倍以上。如果食用容易引起中毒,建议市民不要采集、买卖、消费。

访问南京重债市场时,个别商业街的水箱内有彩虹般的贝类。商人说没有北方沿海地区生产的海红。他们卖的这种海鲜叫青蛤,来自广西沿海,与北方海红的外壳颜色略有不同,但都属于同一大类。据海鲜批发商称,每年的3月至6月是部分沿海地区发生赤潮的季节,贻贝等海洋贝类本身没有毒素,但如果受到赤潮的影响,相关毒素会积聚在身体里,使食者中毒。每年都对贻贝、直门海螺等海鲜实施食用警报,销售商品的种类也进行适当调整。大众彩陶市场方面表示,彩虹的定义模糊,因此相关海鲜整个南京市场的日销售量也只有几百斤,因此与商人沟通,放下所有类似商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21681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