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气滞血瘀:输卵管之所在,为厥阴肝经所属,如七情过极,肝气郁结,则疏泄失常,气滞血瘀,而致不通。
(2)气血虚弱:《难经》有“气主煦之,血主濡之”之说。气虚则不能黼行,血虚则不能润诵,形成载运乏力,虚而不通。
(3)外感寒湿:寒与湿均为阴邪,寒性收引凝滞,湿性重浊黏腻。寒湿之邪为患,凝滞阻闭胞脉,则气机不利,瘀滞而不通。
(4)湿热下注:湿邪重浊,热邪蒸散,湿热交蒸,阻滞胞宫,既能阻塞胞脉,又能灼伤络脉。湿热互结于胞脉,气机不畅而梗阻。
(5)痰湿郁滞:素体肥胖,阳虚不振,成恣食肥甘厚味,痰湿内生,导致气机不畅,胞脉不通。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4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气滞血瘀的穴位 2 治疗气滞血瘀的方剂 3 治疗气滞血瘀的中成药 4 气滞血瘀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气滞血瘀 1 拼音 qì zhì xuè yū
2 英文参考 qistagnancy and blood stasi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stagnation of vital energy and blood stasi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stagnation of qi and blood stasi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注解
气滞血瘀为病机[1]。是指气机运行不畅,以致血液运行障碍,形成气滞与血瘀并存的病理变化[2]?。血液的正常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若气行不畅,无法行血,则血停而瘀生矣[1]。《寿世保元》:“……盖气者,血之帅也,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凝,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血证论》亦谓:“气结则血凝。”气滞、血瘀互为因果,气滞导致血瘀,血瘀又加重气滞[1]。多由情志郁结或跌仆闪挫而致[1]。治宜行气活血化瘀,可用血府逐瘀汤类[1]。
4
韩学杰老师是具有800年历史的中医“沈氏女科”传人,中医科学院博士生导师,30多年临床经验。韩老师年近60却有着30岁人的皮肤,本人也几次当面见过韩老师,真的很是羡慕,韩老师也经常在北京卫视《养生堂》上授课,她同时还是不孕不育的专家,在北京乃至全国都很有影响力。
以下是我在荔枝微课上听到她讲的女性驻颜养生的古方笔记。
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虚则血虚。
首先,气滞血瘀的人大多数会出现身体的疼痛,比如四肢疼痛、头疼、双侧胁肋胀痛,痛经等,甚至冠心病、心绞痛等也是因为气滞血瘀引起的。
女人以血为本,气滞血瘀是女性妇科病的主要病机之一,要想美白美颜,治疗气滞血瘀是必经之路。
1、 面色发青 。肝气郁结时,血脉瘀滞缓慢,氧气供应不足,则皮肤发暗,面色发青。
2、 舌质暗红 ,边有淤点瘀斑,舌下脉络增粗。舌通过脉络与脏腑相连,肝脉瘀滞,气血不通时,摄制变为紫暗。
3、 手诊部位青筋明显 ,大鱼际及虎口部位色青,食指对应肝胆,气机不畅时血脉瘀滞。
4、“”“指甲色青,有竖纹”,肝其华在甲,肝血淤结时,指甲会有变化。
1、三花饮:玫瑰花、白梅花、白菊花各3克泡水喝,适合于肝火旺盛,血脉瘀滞的人群,这些人通常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腔溃疡、月经色黑不畅,乳房胀痛。
玫瑰花:理气解郁,活血散淤和调经止痛
白梅花:也叫绿萼梅,散郁开胃,升阳气,解毒生津。
白菊花:也叫瑞连草,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禁忌:脾胃虚寒,腹泻腹胀,月经量大者不用。
2、桃仁红花粥
韩老师介绍了一个女性患者痛经,月经颜色非常暗,还会出现血块,乳房也总是有胀痛感,她就用了这个粥使身体有了极大改善。
桃仁:苦、甘,性平,归心、肝、大肠经,主要功效是活血祛淤,润肠通便,止咳平喘。临床上常用于经闭、痛经及便秘的患者。
红花:味辛,性温,贵心、肝经。主要功效为活血散经、散淤止痛。临床上常用于经闭、痛经,恶露不行及血脂高、脂肪肝的人群。
在明初《多能鄙事》中就有记载桃仁红花粥这道药膳:首先选15克桃仁捣烂,然后加入红花6克,煎15分钟,去渣取汁,最后加入粳米100克煮成稀粥,服用时候可适当加入红糖调味,每周3-4次就可以了。
**禁忌:孕妇不宜,平时答辩稀薄者不宜,月经量大、淋漓不断的朋友也不该喝。
3、八段锦——第一式:双手托天理三焦
其实八段锦的整套动作都是旨在打通身体各个经络。
4、按揉阳陵泉和太冲穴
(1)阳陵泉在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属于足少阳胆经经脉,对肝胆火旺均有效。
(2)太冲穴脚的大拇指和二拇指之间,属于足阙阴肝经,可平肝息风,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每天按揉5-10分钟可有效疏肝解郁。
**人体结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我们用心体会,并因势利导。气滞血瘀是很多疾病的起因,如果你有些相关迹象,不妨每天来点三花饮,或者煮一碗桃仁红花粥,多练习八段锦,晚上抽时间按揉阳陵泉和太冲穴,可以有效改善气滞血瘀。好吧,现在就按摩一下
“气滞血瘀大多是因患者忧思过度,或者久坐少动,致肝脾失调,气机淤滞,不能畅达,气滞而血瘀,通降失常,气血瘀滞,气滞日久,血行不畅,瘀血内生,或因饮食不节,暴饮暴食,伤及脾胃,湿热阻滞脾胃气机,气滞而血瘀,或因外感风寒,暑热湿邪,寒凝气滞,经络受阻,不通则痛,寒邪不解气滞血瘀指气机郁滞日久而致血行瘀阻的病机。血液的正常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若气行不畅,无法行血,则血停而瘀生矣。 “……盖气者,血之帅也,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凝,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 “气结则血凝。”气滞、血瘀互为因果,气滞导致血瘀,血瘀又加重气滞。多由情志郁结或跌仆闪挫而致。治宜行气活血化瘀,可用血府逐瘀汤类。病机,因气机郁滞日久而致血行瘀阻的病机。
气滞血瘀,是指因气的运行郁滞不畅,导致血液运行障碍,出现血瘀的病理状态。
气滞血瘀多因情志内伤,抑郁不遂,气机阻滞,而致血瘀。肝主疏泄而藏血,肝气的疏泄作用在气机调畅中起着关键作用,因而气滞血瘀多与肝失疏泄密切相关。临床上多见胸胁胀满疼痛,瘕聚、症积等病证。肺主气,调节全身气机,辅心运血,若邪阻肺气,宣降失司,日久可致心、肺气滞血瘀,而见咳喘、心悸、胸痹、唇舌青紫等表现。
气滞可导致血瘀,血瘀必兼气滞。由于气滞和血瘀互为因果,多同时并存,常难以明确区分孰先孰后。如闪挫外伤等因素,就是气滞和血瘀同时形成。但无论何种原因所致的气滞血瘀,辨别气滞与血瘀的主次则是必要的。
中医 刺痛拒按,痛处不移,面色晦暗或黧黑。
胸胁胀闷,走窜疼痛,性情急躁或抑郁;或谵语,或发狂;或胁下痞块,坚硬不移;或口唇爪甲青紫,肌肤甲错;或口渴但欲嗽水不欲咽;或皮肤紫斑,或肌表有丝状血缕,或腹部青筋外露,或下肢青筋胀痛;或大便色黑如柏油;或痛经,闭经、恶露不尽,血色紫暗夹有血块。
舌脉:舌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或沉涩,或结代。
治疗法则: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血府逐瘀汤、身痛逐瘀汤、复元活血汤、少腹逐瘀汤、通窍活血汤、膈下逐瘀汤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20953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产后血瘀如何鉴别?
下一篇: 气虚血瘀如何调理-六个要点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