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
1、一级预防(指未发生卒中前预防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和小动脉硬化)。
2、认真管理血压。戒烟,戒酒,有中风家族史和其他血管危险因素的人定期查血小板聚集功能。
3、二级预防(指发生卒中后预防复发)。主要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同时仔细寻找病人中风的危险因素。
4、适当控制脂肪的摄入,饮食忌过咸,过甜。
头晕是孕期常见的症状。本文将深入探究孕期头晕的原因及应对方法,帮助孕妇更好地了解该症状。
?血压偏低
孕妇血压偏低时,流至大脑的血流量就会减少,造成脑血供应不足,使脑缺血缺氧,从而引起头晕。这种孕妇需注意自我保护;不骑自行车,以免跌伤;一旦头晕发作,应立即坐下,或平卧,以阻止头晕加剧;避免久站,以预防发作。
?大脑缺血
孕妇血压偏低时,流至大脑的血流量就会减少,造成脑血供应不足,使脑缺血缺氧,从而引起头晕。这种一时性的脑供血不足,随着心率加快,心搏出量的增加,将会逐渐改善,头晕也会逐渐消失,一般至孕7个月时即可正常。
??进食过少
孕妇进食过少,使血糖偏低,从而导致乏力、头晕、冷汗、心悸等不适。因此这类孕妇早餐要吃得多些,质量也要好些,如牛奶、鸡蛋等。同时呆随身带些奶糖,一旦头晕发作时,马上吃糖,可使头晕得以缓解,也起到治疗作用。
?体位不妥
孕妇仰卧或躺卧坐时,沉重的子宫压在其后面的下腔静脉上,使下半身的血液不能返回心脏;回心血量锐减,心搏出量减少,导致了心脑血供减少,引起头晕、胸闷等不适。只要避免仰卧或半躺坐位,即可防止头晕发生。如一旦发生,应马上侧卧。
?贫血
孕妇发生贫血,也是引起孕妇头晕的常见原因。
建议:病情分析:你好,短暂性脑缺血指某区域脑组织因血液供应不足导致其功能发生短暂的障碍,简称TIA,常见病因是脑动脉粥样硬化, 指导意见:一旦确诊就积极治疗原发病;反复发作者应积极预防,长期服用阿斯匹林、潘生丁、塞氯匹啶、藻酸双酯钠及活血化瘀中药。颈部大血管硬化斑块引起明显狭窄或闭塞者,尚可考虑选用颈内动脉内膜切除术颈内动脉内支架成形术等。饮食方面主要是低盐、清淡饮食。
脑健康忠告——警惕小卒中
什么是小卒中
“小卒中”(短暂性脑缺血 TIA)又叫“小中风”,也有人称为“无症状性脑卒中”。不过,短暂性脑缺血或无症状性脑卒中的提法,容易使人产生误解,易被患者本人和主治医生忽略,因为TIA没有典型的脑卒中的症状,如偏瘫,昏迷,不能说话,不能吞咽,出现视力障碍等典型的卒中症状。在诊治时,医生会安慰患者,事后开出处方,完事。个人认为医生有责任和义务向患者说明小卒中的实质,介绍小卒中与大卒中的关系以及预防措施等相关知识。
小卒中的症状
小卒中的症状不典型,但是,出现以下症状之一者,就有可能发生了小卒中:
1,一过性头晕,发作数分钟就会好转;
2,一过性头痛,持续时间不长;
3,一过性视物不清,需要两眼交替测试才知道是单眼视物不清;
4,短暂的说话不利索,流口水(口吃流涎);
5,一过性单侧肢体麻木;
6,性格开朗的人突然变得抑郁寡欢。
这些症状出现,提示有可能是发生了小卒中,患者要及时就医,医生如果及时干预,就有可能在小卒中与大卒中之间筑起“防火墙”,防止演变成为脑卒中。
小卒中的实质
以往认为,这些一过性的脑缺血症状是“功能性”的对大脑并没有实质性损害,那是以前因为检查不到位,没有发现实质性损害病变。
近年随着影像学检查的普及(颅脑CT, 磁共振等),临床发现那些以前以为是功能性的症状,其实已经有了实质性的损害,包括:
1,腔隙性脑梗死(脑梗)。在解剖上这类脑梗死范围直径不会超过15毫米,且不在关键部位,所以常常没有症状。无症状脑血管病80%都是腔梗引起的。
2,脑白质疏松。没有脑梗塞,但有慢性缺血改变。
3,脑轻微。很少,一般没有症状,只有通过特殊检查才能发现。
小卒中与大卒中
近年来,医学的研究明确显示,小卒中是导致大卒中,其他脑血管事件及脑痴呆的重要因素。而小卒中比大卒中更为常见,其发病率是大卒中的4倍之多。目前,我国有明显症状的患者约有950万,而无明显症状的卒中患者约有3750万。在年龄超过45岁的人群中,经磁共振或者CT检查发现,可能每10个人就有1个人得过脑血管病,但是他自己却没有主观症状,或者没有把一过性症状当回事。有人跟踪观察,一过性单侧肢体麻木发生后3-5年内,约有半数以上的人发生典型的脑卒中。而出现无症状性脑梗死后1-5年,出现大面积卒中的机会增加1,6倍,总体死亡会增加1,8倍。
小卒中的预防措施
基层医生如果发现上述不起眼的症状时,应该为患者做进一步检查,或者建议患者到神经专科就诊。经过影像学检查可能发现无症状性脑梗死,脑白质疏松,脑轻微等征象;经颈动脉彩超,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无创性检查可以发现血管病变。
预防小卒中的措施是控制“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防止血液黏稠(抗血小板聚集);控制体重,避免肥胖;生活规律,避免过劳;适当运动,坚持经常;消除精神压力,保持乐观情情绪。
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应当进行积极治疗,降低血液黏稠度,调整血液的高凝状态,控制和维持血压在正常范围内,终止和减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预防或推迟脑梗死的发生。
(1)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主要是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使之不能形成微小血栓。此类药物安全简便,易被患者接受。常用肠溶阿司匹林,50 ~ 100mg,每日1 次;潘生丁50 ~ 100mg,1 日3 次。
(2)扩溶治疗:低分子右旋糖酐及706 代血浆具有扩溶、改善微循环和降低血液黏度的作用,常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或706 代血浆500ml 静滴,每日1 次,14 天为1 个疗程。
(3)抗凝治疗:若患者发作频繁,用其他药物疗效不佳,又无出血疾患禁忌者,可抗凝治疗。常用药物肝素、双香豆素等。如肝素可用超小剂量1500 ~ 2000μ 加5% ~ 10% 葡萄糖500ml 静滴,每日1 次,7 ~ 10 天为1 个疗程。必要时可重复应用,疗程间隔时间为1 周,但在应用期间,要注意出血并发症。
藻酸双脂钠是一种新型类肝素类药物,能使纤维蛋白原和因子Ⅷ相关抗原降低,使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有抗凝,溶栓,降脂降黏的作用。可口服或滴服,口服50 ~ 100mg,1 日3 次;静滴2 ~ 4mg加10% 葡萄糖500ml,20 ~ 30 滴/ 分,10 天为1 个疗程,可连用2 ~ 3个疗程。
(4)扩血管治疗:可选用倍他司汀、桂利嗪、氟桂利嗪、喜得镇、卡兰片等。常用剂量:倍他司汀10mg,每日3 次;脑益嗪25mg,每日3 次;氟桂利嗪6mg,每日两次;喜得镇3mg,每日3 次;卡兰片5mg,1 日3 次,口服。
(5)活血化瘀中药:丹参、川芎、桃仁、红花等,有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黏度的作用,对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有一定作用,可选用。
脑血管造影或多普勒证实有颅内动脉狭窄者,药物治疗无效时,可考虑手术治疗。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18742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