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该怎样预防短暂脑缺血发作(如何预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转化成)

佚名 2023-12-19 14:16:07

该怎样预防短暂脑缺血发作

为了明确病因,有效治疗,患者就诊后除对症治疗外,更重要的是应尽可能配合医生完成各项检查,包括经颅多普勒超声、颈部血管彩超、颅脑磁共振血管成像,如果有必要应进行有创的血管介入检查。

如果您或您的家人一旦有短暂性脑缺血的表现,应该立即到医院就诊。

如果存在诱发短暂脑缺血发作的危险因素,患者应该接受医生的劝告和建议,坚持服药控制血压、血脂、糖尿病和戒烟。

如果存在动脉粥样硬化,存在近心端血管狭窄,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经济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做动脉内膜环切术或植入支架。

其实,短暂脑缺血发作不仅是脑卒中的一个潜在危险, 而且发生过短暂脑缺血发作的患者在1年内发生心肌梗死的危险性也会增加。因此,对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必须进行全面、及时的评估,确定其病因,尽早进行系统治疗,以绝后患。

如何预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转化成

脑健康忠告——警惕小卒中
什么是小卒中
“小卒中”(短暂性脑缺血 TIA)又叫“小中风”,也有人称为“无症状性脑卒中”。不过,短暂性脑缺血或无症状性脑卒中的提法,容易使人产生误解,易被患者本人和主治医生忽略,因为TIA没有典型的脑卒中的症状,如偏瘫,昏迷,不能说话,不能吞咽,出现视力障碍等典型的卒中症状。在诊治时,医生会安慰患者,事后开出处方,完事。个人认为医生有责任和义务向患者说明小卒中的实质,介绍小卒中与大卒中的关系以及预防措施等相关知识。
小卒中的症状
小卒中的症状不典型,但是,出现以下症状之一者,就有可能发生了小卒中:
1,一过性头晕,发作数分钟就会好转;
2,一过性头痛,持续时间不长;
3,一过性视物不清,需要两眼交替测试才知道是单眼视物不清;
4,短暂的说话不利索,流口水(口吃流涎);
5,一过性单侧肢体麻木;
6,性格开朗的人突然变得抑郁寡欢。
这些症状出现,提示有可能是发生了小卒中,患者要及时就医,医生如果及时干预,就有可能在小卒中与大卒中之间筑起“防火墙”,防止演变成为脑卒中。
小卒中的实质
以往认为,这些一过性的脑缺血症状是“功能性”的对大脑并没有实质性损害,那是以前因为检查不到位,没有发现实质性损害病变。
近年随着影像学检查的普及(颅脑CT, 磁共振等),临床发现那些以前以为是功能性的症状,其实已经有了实质性的损害,包括:
1,腔隙性脑梗死(脑梗)。在解剖上这类脑梗死范围直径不会超过15毫米,且不在关键部位,所以常常没有症状。无症状脑血管病80%都是腔梗引起的。
2,脑白质疏松。没有脑梗塞,但有慢性缺血改变。
3,脑轻微。很少,一般没有症状,只有通过特殊检查才能发现。
小卒中与大卒中
近年来,医学的研究明确显示,小卒中是导致大卒中,其他脑血管事件及脑痴呆的重要因素。而小卒中比大卒中更为常见,其发病率是大卒中的4倍之多。目前,我国有明显症状的患者约有950万,而无明显症状的卒中患者约有3750万。在年龄超过45岁的人群中,经磁共振或者CT检查发现,可能每10个人就有1个人得过脑血管病,但是他自己却没有主观症状,或者没有把一过性症状当回事。有人跟踪观察,一过性单侧肢体麻木发生后3-5年内,约有半数以上的人发生典型的脑卒中。而出现无症状性脑梗死后1-5年,出现大面积卒中的机会增加1,6倍,总体死亡会增加1,8倍。
小卒中的预防措施
基层医生如果发现上述不起眼的症状时,应该为患者做进一步检查,或者建议患者到神经专科就诊。经过影像学检查可能发现无症状性脑梗死,脑白质疏松,脑轻微等征象;经颈动脉彩超,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无创性检查可以发现血管病变。
预防小卒中的措施是控制“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防止血液黏稠(抗血小板聚集);控制体重,避免肥胖;生活规律,避免过劳;适当运动,坚持经常;消除精神压力,保持乐观情情绪。

脑供血不足的诱因都有哪些?该如何预防?

说起脑供血不足的话题,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了,这是指大脑内某一局部的血液供应不足而引起脑功能的障碍,它的病因多与脑动脉硬化有关。患有脑供血不足的人群,年龄多在60岁以上,经他们口述,平时经常会出现头晕、天旋地转、恶心想吐等不适的症状。症状更为严重的病人,还会有大汗淋漓、面色苍白等不适感,感觉自己就好像“要死了一样”。这些症状往往会持续数分到数小时不等,而后就可自行缓解。有的一会一天发作数次或几天发作一次。如果经医生检查后,发现没有血压不高以及心脏和其他神经系统的异常外,就可以判断为脑供血不足。

知道了脑供血不足的主要症状,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下哪些因素可导致此病症的发生。一般来说,可导致脑供血不足发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就是血管壁受到损伤,导致管腔变得狭窄,当血流经过之后血管壁的阻力就会增加,导致流经大脑的血流量减少;其次,当心脏搏出血量减少后就会引起脑血供不足。对于那些有动脉硬化的人群来说,晚上睡觉时血压会较白天下降,这时候血流会减慢,早晨醒来的时候就会发生脑供血不足的现象。

因为我们颈部的椎动脉是供应大脑的重要血管,所以患有增生性颈椎病的人群,特别是有椎间孔的狭窄的话,当他们突然转头时,会使得供应大脑的椎动脉受到压迫,引起脑供血不足而出现眩晕。最后,当一个人患有某类疾病,比如高脂血症的话,就会导致血液当中化学成分的改变,血黏稠度增高,血流运行变得缓慢,也会导致脑供血不足的症状。

其实,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人会出现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虽然医学界对于发生动脉硬化的确切原因还不是非常清楚,但是可以肯定是,这类疾病与体内脂类代谢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就算你还很年轻,就算你还没有出现诸如头晕、恶心等上述脑供血不足的症状,也切要重视这类疾病的预防,在平时的生活当中,要多吃蔬菜、水果、豆类,少吃肥肉等动物脂肪。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每天,至少也要每周拿出两三天的时间来锻炼一下身体。就算没有运动的时间,起码你可以在工作的间隙做一些简单的颈椎、肩部和腰部的放松活动,哪怕就是拿一个小小的按摩器放松一下都会让你感到很轻松的。另外,情绪对于心脑的正常运动也有着很大的作用,因此在平时要避免情绪的过度极大,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这些做法看似很简单,但是对于我们的身体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希望能引起大家的重视!

脑供血不足的预防

生活中有很多人特别是中老年人经常反复出现头晕、头昏重、头痛的症状,并且还有心烦,耳鸣,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健忘(如:新近发生的事却记不住)等情况发生,这些都是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结果。
慢性脑供血不足最早是在1990年由日本医学家提出来的,是指各种原因导致大脑出现慢性的广泛的供血不足,引发脑部缺血缺氧而出现一系列脑部功能障碍临床表现的疾病。慢性脑供血不足发病率高,据统计中老年人群中有2/3的人患有慢性脑供血不足,属中老年人的多发病。国内、外医学家经大量研究还发现,在“老年痴呆症”和“脑梗死”的发病前期都曾长期有慢性脑供血不足的存在。如果对慢性脑供血不足不及时进行治疗,那么还可能引起“老年痴呆症”和“脑梗死”的发生。因此,慢性脑供血不足被称作是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隐形杀手”!脑供血不足:是指各种原因导致大脑出现慢性的广泛的供血不足,引发脑部缺血缺氧而出现一系列脑部功能障碍临床表现的疾病。 一、最好睡前喝一杯水,
二、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
三、适当锻炼,如快走等
另外,还应该单独拿出来说的是,一定要吃早餐,饮食清淡,少吃糖、盐和猪油,可适当多吃黑芝麻、蘑菇、黑米、海带、鱼等食物。饮食中还要多多注意具有食疗的食物:多吃大蒜,可缓解脑供血不足症状;每天吃一次葛根粉羹或葛根粉粥,具体做法是葛根磨粉晒干,每日晨起取干粉50克,煮成羹食用,或煮成粥食用。 多吃富含叶酸的食物,如蔬菜、大豆。另外多吃一些香蕉,因为它富含钾,具有抗动脉硬化、降血压、保护心脏的作用。 脑供血治疗原理
降低血液粘稠度,维护修复血管的正常功能。
1. 最主要的是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肥胖、吸烟、饮酒等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还有动脉炎、动脉狭窄等。
2. 血压。大脑的血流量和血压的高低直接有关。一般情况下,随着血压升高,大脑的血流量相应增加,但当血压升高到一定程度,如收缩压超过160毫米汞柱时,大脑的血流量反而减少;反之,当收缩压低于80毫米汞柱时,大脑的血流量同样也会减少。因此,血压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脑组织的正常供血。
3. 另外血液成分的变化。例如血液黏稠度,医学研究证实,血黏度增高是导致大脑供血减少的重要因素之一。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烟酒刺激等都可以使血液黏稠度增加,从而减少脑组织供血。
水蛭素的应用
水蛭素,作为强大的凝血酶抑制剂,能阻止凝血酶对纤维蛋白原作用,阻碍血液凝固。天然水蛭素不仅能阻止纤维蛋白原的凝固,亦可阻止凝血酶催化的进一步血瘀反应,如对凝血因子Ⅴ、Ⅷ的活化及凝血诱导的血小板反应等的抑制。血液凝固的被推迟或完全被阻止取决于水蛭素的浓度。水蛭素可抑制凝血酶诱导的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凝血酶对内皮细胞的刺激,亦可抑制凝血酶同血小板的结合及血小板受凝血酶刺激的释放,并可使两者解离,从而有效地降低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流变性。 夏日炎热,高温燥热,是许多疾病的高发季节,也是胖人最难捱的季节。胖人在夏天要特别注意降低心脑血管周期性缺血程度。因为胖人的血管壁上沉积着大量脂肪,血液中也有大量脂质斑块,容易使动脉形成粥样硬化,加剧血管堵塞,影响体内血循环速度,减缓新陈代谢,增加心脏负担,使心脑血管供氧能力下降。专家建议胖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八分饱。改变饮食习惯,以吃七八成饱为宜,可以降低一天的周期性心脑血管缺血程度。建议早上喝500毫升牛奶,吃100克面食、1个鸡蛋和100克牛肉或羊肉、鸡肉、鱼肉;午餐吃300克蔬菜、200克主食,午睡后吃150克水果;晚餐吃200克蔬菜、100克豆制品。这些饮食量大抵是成人食量的七八成,这样的饮食结构会有效降低人的周期性心脑血管缺血。
2.睡眠好。睡觉前可听些轻音乐、洗个凉水澡、喝袋冷酸奶,这些都有利于尽快入睡。午睡对胖人很重要,应该坚持天塌下来我也要先午睡的做法。
3.心平静。少想心事,减少思虑,以免心火气盛,诱发心脑疾病。夏日心火旺盛,中医养生专家建议肥胖者减少思虑,尤其是涉及众多人际关系的烦心事,以免心火气盛,诱发心脑血管疾病。胖人一天至少洗两次澡,一来保证皮肤健康,二可带来好心情。
4.运动强度小。适量运动是防治肥胖的最佳途径,它可以减少脂肪蓄积量,使致病性血脂降低。 中老年人的“隐形杀手”。
您是否注意到,生活中有很多人特别是中老年人经常反复出现头晕、头昏重、头痛的症状,并且还有心烦,耳鸣,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健忘(如:新近发生的事却记不住)等情况发生,这些都是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结果。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18741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