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牙痛中药方剂

佚名 2023-12-19 01:10:13

牙痛中药方剂

中医方剂(一)

【辨证】阴虚火旺。

【治法】补肾益阴。

【方名】阴虚牙痛方。

【组成】生地24-30克,熟地24-30克,元参15克,骨碎补9克,二花15克,细辛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卢学理方。

中医方剂(二)

【辨证】阳明热炽,胃火循经上炎;或年老阴液不足,虚热上浮。

【治法】清胃泻火,通腑润肠。

【方名】白玉汤。

【组成】生地15克,麦冬15克,知母10克,石膏(先煎)30克,元参18克,花粉15克,牛膝10克,大黄9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广西中医药》。

中医方剂(三)

【辨证】肝胆火旺。

【治法】清肝泻火,凉血疏风。

【方名】齿灵汤。

【组成】生地12克,丹皮10克,青皮6克,石膏12克,荆芥10克,防风6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山西中医》。

中医方剂(四)

【辨证】胃腑蕴热,循经上蒸。

【治法】清泻胃火,疏风解毒。

【方名】清胃解毒汤。

【组成】生石膏15-30克,知母12克,谷精草12克,银花12克,蝉衣6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广西中医药》

关于清胃散

清胃散 目录[隐藏]

概述
清胃散1
清胃散2
清胃散3
清胃散4
清胃散5
用药禁忌
临产应用
药理作用概述
清胃散1
清胃散2
清胃散3
清胃散4
清胃散5
用药禁忌
临产应用
药理作用

[编辑本段]概述
方 名:清胃散(泻火之剂) 总 结:胃火牙痛 编 号:013 组 成:升麻、生地黄、当归、川黄连、牡丹皮、石膏 主 治: 1.治胃有积热,上下牙痛,牵引头脑,满面发热。 2.其牙喜寒恶热,或牙龈溃烂,或牙宣出血,或唇口颊腮肿痛。 归 经:此足阳明药也。 方 义: 1.黄连:泻心火,亦泻脾火,脾为心子,而与胃相表里。 2.当归:和血,生地、丹皮:凉血,以养阴而退阳。 3.石膏:泻阳明之大热。 4.升麻:升阳明之清阳,清升热降,则肿消而痛止。
[编辑本段]清胃散1
【来源】《医宗金鉴》卷五十一。 【组成】生地.丹皮 黄连 当归 升麻 石膏(煅) 【用法】用灯心为引,水煎服。 【功用】清胃泻火。 【主治】小儿热蓄于胃,牙根肿如水泡,胀痛难忍,名曰重龈。
[编辑本段]清胃散2
【出处】《脾胃论》 【分类】清热剂-清脏腑热 【组成】生地黄(6克)当归身(6克)牡丹皮(9克)黄连(6克)升麻(9克) 【功效】清胃凉血。 【主治】胃火牙痛。牙痛牵引头疼,面颊发热,其齿喜冷恶热,或牙宣出血,或牙龈红肿溃烂,或唇舌腮颊肿痛,口气热臭,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数。(本方常用于口腔炎、牙周炎、三叉神经痛等属胃火上攻者。) 【用法】上药为细末,都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放冷服之(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 【禁忌】牙痛属风寒及肾虚火炎者不宜。 【方解】"本方证是由胃有积热,循经上 【方论】方中黄连苦寒泻火,以清胃中积热;生地、丹皮滋阴凉血清热;当归养血和血;升麻散火解毒,兼为阳明引经之药。五药配合,共奏清胃凉血之功。
[编辑本段]清胃散3
【来源】《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组成】人中白9克 青黛4.5克 白芷4.5克 杭芍4.5克 生石膏6克 冰片3克 牛黄1.5克 麝香0.3克 【用法】共为极细末,上患处。 【主治】口舌生疮,咽喉肿痛。
[编辑本段]清胃散4
【组成】酒炒黄连、生地、当归、丹皮、石膏、黑栀。 【来源】《麻症集成》卷四。 【主治】热邪蕴隆于胃,牙根溃烂出血,唇口肿痛。
[编辑本段]清胃散5
[出处]:《兰室秘藏》 [组成]:生地黄,当归身各三分(各6g),牡丹皮半钱(9g),黄连六分,夏月倍之。(6g),升麻一钱(9g)。 [用法]:上药为末,都作一服,水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放冷服之。 [功用]:清胃凉血。 [主治]:胃火牙痛。牙痛牵引头疼,面颊发热,其齿喜冷恶热;或牙宣出血;或牙龈红肿溃烂;或唇舌颊腮肿痛;口气热臭,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数。 [方解]:本证为胃有积热,热循足阳明经脉上攻所致。牙痛牵引头疼,面颊发热,唇舌颊腮肿痛,牙龈腐烂等,皆是火热攻窜为害。胃为多气多血之腑,胃热每致血分亦热,故易患牙宣出血等症。方用苦寒之黄连为君,直泻胃府之火。升麻为臣,清热解毒,升而能散,可宣达郁遏之伏火,有“火郁发之”之意,与黄连配伍,则泻火而无凉遏之弊,升麻得黄连,则散火而无升焰之虞。胃热则阴血亦必受损,故以生地凉血滋阴;丹皮凉血清热,皆为臣药。当归养血和血,为佐药。升麻兼以引经为使。诸药合用,共奏清胃凉血之效。 《医方集解》载本方有石膏,其清胃之力更强。 [运用]: 1、本方为治牙痛的常用方剂,凡胃热证,或血热火郁者均可使用。以牙痛牵引头痛,口气热臭,舌红苔黄,脉滑数为证治要点。惟牙痛属风寒及肾虚火炎者不宜。 2、舌兼肠燥便秘者,可加大黄以导热下行;口渴饮冷者,加重石膏用量,以清热生津;胃火炽盛之牙衄,可加牛膝,导血热下行。 3、口腔炎、牙周炎、三叉神经痛等属胃火上攻者,可用本方治疗。 [附方]: 泻黄散(《小儿药证直诀》又名泻脾散)藿香叶七钱(5g),山栀仁一钱(3g),石膏五钱(5g),甘草三两(9g),防风四两,去芦,切,焙(12g),上药锉,同蜜酒微炒香,为细末,每服一至二钱(3-6g),水一盏,煎至五分,温服清汁,无时。 功用:泻脾胃伏火。 主治:脾胃伏火。口疮口臭,烦渴易饥,口燥唇干,舌红脉数,以及脾热弄舌等。 本方与清胃散同有清热作用,泻黄散泻脾胃伏火,主治脾热弄舌,口疮口臭等;清胃散清胃凉血,主治胃热牙痛,或牙宣出血,颊腮肿痛者。前者是清泻与升发并用,兼顾脾胃;后者是以清胃凉血为主,兼以升散解毒,此为两方同中之异。
[编辑本段]用药禁忌
1.医方集解》载本方有石膏,则清胃之功更有力,为口腔科选用的处方。 2.若属风火等牙痛,宜加防风、薄荷以疏风.风寒牙痛忌用。
[编辑本段]临产应用
1.牙周炎:应用本方:黄连10g,丹皮20g,生地20g,当归20g,升麻15g。水煎每日1剂,早、晚各1次温服。每6剂为1疗效,连服2个疗程观察疗效。服药期间停服其它药物。所治牙周炎49例中,男10例,女39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42岁;一般发病年龄为25-37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4年,一般6个月至3年。实验室检查:牙龈沟分泌物细菌培养,24小时有45例卡他性球菌生长及甲型链球菌生长。牙龈红肿消失,口臭、口腔溢脓出血消失,全身症状消失为痊愈,共19例,占38.77%;牙龄红肿消失,口臭溢脓出血消失,全身主要症状减轻为显效,共22例,占44.9%;牙龈红肿消失,口臭、口腔出血减轻,全身主要症状减轻为好转,共5例,占1.2%;治疗前后症状无改变为无效,共3例,占6.14%。总有效率93.86%。 2.痤疮:应用本方加味:当归20g,生地25g,丹皮20g,升麻15g,黄连5g,黄芩20g,连翘20g,蒲公英20g,白芷15g,知母15g,石膏25g,甘草15g,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配合外用药(大黄25g,明矾20g,杏仁15g,甘草10g,连翘20g)水煎液外敷,1日3次,每次30分钟,均每两周为1疗程。治疗寻常痤疮50例中,男20例,女30例;年龄14-30岁,20-25岁发病率占70%;病程1-12个月15例,1-5年30例,5年以上者5例。皮损大多分布在前额、两颊及长胡须处,其它部位如前胸后背、臀部少见。结果:一般用药3-9日开始有效,大部分病例在用药1个疗程后显效或痊愈。50例中痊愈39例(3周内皮损全部消退,部分皮损留有色素沉着斑,停药1个月无新的皮损出现),占78%;显效8例(3周内皮疹消退80%以上,停药1个月无新的皮损出现),占16%;有效2例(3周内皮损消退50%左右,停药2周又有新的皮损出现),占4O%;无效1例(3周内皮损消退不到40%,并有新的皮损出现),占20%;总有效率为98%。
[编辑本段]药理作用
主要有抑菌,免疫,抗炎等作用。 1.抑菌 清胃散煎剂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脏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不明显。 2.免疫 清胃散有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5%清胃散药液给小鼠灌胃0.5ml/只,每日1次,连续3日,可明显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明显地提高,提示清胃散的治疗作用,可能不是直接对细菌的抑制,而是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3.抗炎 (1)抑制组织炎症及肉芽肿形成;大鼠腹腔注射5%清胃散药液10ml/kg,每日2次,连续3日,对蛋清致炎的大鼠足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用纸片法形成大鼠肉芽肿,每日1次给大鼠腹腔注射5%清胃散药液10ml/kg,连续7日,对肉芽肿抑制作用显著 4.急性毒性试验 取体重18-20g小鼠10只,灌服100%清胃散煎剂0.4ml/只,观察3日未发现死亡,约为人的每公斤体重用药量的150倍以上。

梅花入骨丹炖什么

猪蹄。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中药材梅花入骨丹是龙须藤的别名,猪蹄炖梅花入骨丹治风湿最有效。梅花入骨丹具有清热解毒,利水通淋,祛风止痛的功效,对咽喉肿痛,白喉,热淋,石淋,牙痛,胃痛,风湿痹痛,痈肿疮毒,毒蛇咬伤,都有良好的作用。

用到中药皂荚的方剂简介

皂荚释名皂角、鸡栖子、乌犀、悬刀。气味皂荚:辛、咸、温、有小毒。皂角子:辛、温、无毒。皂角刺:辛、温、无毒。木皮、根皮:辛、温、无毒。主治皂角子:1、腰脚风痛、不能履地。用皂角子一千二百个,洗净,以、酥少许熬香,研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以蒺藜子、酸仁汤送下。2、大肠虚秘(时泻时秘)。治方同上,服至百丸,以通为度。3、下痢不止。用皂角子瓦焙为末,加米糊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四、五十丸,陈茶送下。4、肠风下血。用皂角子、槐实各一两,加粘谷糠炒香,去糠,研为末,每服一钱,陈粟为汤送下。此方名“神效散”。5、里急后重。用无蛀的皂角子(米糠炒过),加枳壳(炒过),等分为末,以饭和末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热汤送下。6、小儿流涎(由于脾热有痰)。用皂角子仁半两、半夏(姜汤泡七次)王码电脑公司软件中心钱二分,共研为末,加姜汁调成丸子,如麻子大。每服五丸,温水送下。7、妇女难产。吞皂角子二枚。8、风虫牙痛。用皂角子研为末,棉裹末约弹子大两颗,醋煮热,交替熨患处。每且可熨三、五次。9、一切疔肿(1、中风口噤、涎潮上。用皂角一挺,去皮,以猪油涂炙成黄色,研为末,每服一钱,温酒调下。体壮者可服二钱,以吐出风涎为度。(2、中风口。用皂角五两,去皮,为末,加陈年老醋调匀,左涂右侧,右涂左侧。药干再涂。(3、中暑不省。用皂荚一两(烧存性)、甘草一两(微炒为末),以温水调一钱灌下。(4、喉痹封口。用皂荚生研为末,取少许点患处,同时以醋调药厚涂项下。不久,病处裂破出血即愈。(5、咽喉肿痛。用皂荚一挺,去皮,米醋浸、炙七次,勿令过焦,研为末。每次少放入咽,吐涎则痛止,病渐愈。(6、风邪疾。用皂荚(烧存性)四两,苍耳根、茎、叶(日干)四两,密陀僧一两,共研为末,做成丸子,如梧子大,以朱砂为衣。每服三、四十丸,枣汤送下。一天服二次,病稍减,只服二十丸。此方名“抵住丸”。(7

详见百科词条:皂荚 [ 最后修订于2009/1/12 18:50:02 共2535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玉女煎与清胃散的区别中药方剂学中

【方名】 玉女煎
【出处】 《景岳全书》
【分类】 清热剂-清脏腑热
【组成】 石膏(9-15克) 熟地(9-30克) 麦冬(6克) 知母(5克) 牛膝(5克)
【功用】 清胃热,滋肾阴。
【主治】 胃热阴虚证。头痛,牙痛,齿松牙衄,烦热干渴,舌红苔黄而干。亦治消渴,消谷善饥等。(本方常用于牙龈炎、糖尿病、急性口腔炎、舌炎等属胃热阴虚者。)
【用法】 上药用水一盅半,煎七分,温服或冷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禁忌】 脾虚便溏者,不宜使用本方。

方 名:清胃散(泻火之剂)
总 结:胃火牙痛
组 成:升麻、生地黄、当归、川黄连、牡丹皮、石膏
归 经:此足阳明药也。
方 义:
1.黄连:泻心火,亦泻脾火,脾为心子,而与胃相表里。
2.当归:和血,生地、丹皮:凉血,以养阴而退阳。
3.石膏:泻阳明之大热。
4.升麻:升阳明之清阳,清升热降,则肿消而痛止。

区别:
玉女煎:滋阴清火;虚实兼治,以治实为主
清胃散:凉血清火;兼泄心脾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18694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