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为百病之长
其实,风、寒都是中医说的使人生病的“外邪”。古代医家观察到天地间存在着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因素,将之称为“六气”。自然界的万物都会受到六气的影响,风不停地吹着,天气时而干燥,时而潮湿,寒来暑往间就是一年。
我们人体和自然界一样,也受到六气的影响,体内六气平衡时才会健康。如果寒湿之气太盛,就会被冻着;如果暑燥之气太盛,则会把人“烤焦”。这种侵犯人体,导致疾病的六气又称为“六淫”,“淫”有太过和浸淫的含义。由于六淫是不正之气,又被称为“六邪”。
中医认为:“风为百病之长。”很多时候,风是使人生病的“罪魁祸首”。它会“吹散”人体内的正气,降低人的抵抗力,然后寒、暑、湿等外邪或是细菌、病毒就会侵害人体,出现疾病。
我们可以把人体当作是一间房屋,平时这间屋子门是关着的,外面的有害物质是进不来的。等到风把门吹开,不仅风会吹进来,还会把寒、暑、湿等其他有害物质也带进来。因此,我们平常在看病时,常会听到风寒、风湿、风热等说法。这些词的前面,都要带一个“风”字。
寒为杀厉之气
寒是冬季的主气,眼下便是小寒节气,因此冬季人体容易受寒邪的影响,出现各种寒病。其他季节,倘若气温骤降,没做好防寒保暖工作,也会出现寒病。
《六经条辨》中说:“夫寒为杀厉之气,中人即病。”认为寒邪是六邪中最厉害的,其他邪气进入人体后可能会伏藏、积聚一段时间才会导致疾病,但寒邪入侵后往往会立即引发病症。
寒是阴气盛的表现,所以感染了寒邪,最易损伤人体阳气,出现阳虚阴盛的寒证。比如脾胃受寒后,会出现肚子痛、呕吐、腹泻的情况;心、肾受寒后,人会冻得缩成一团,手足冰冷,精神也会萎靡不振。
寒邪还有凝滞、收引的特点。人体里的气血津液的运动依赖阳气的推动,一旦阴寒之气旺盛,阳气受损,就会出现阻滞不通的情况。“不通则痛”,所以寒邪入侵后,人体多见疼痛的症状。我们知道“热胀冷缩”,寒邪会使得人体的毛孔、经脉紧缩,出现头身疼痛、四肢屈伸不便的症状。
冬季谨防风寒
六邪很多时候并不是单独影响人体的,冬天时最常见的就是风、寒的联合侵犯。因此,我们常强调冬天时要“风度”与“温度”兼顾,多穿点衣服。外出时尽量“全副武装”,帽子、围巾、手套,一个都不能少。目的就是防止风寒入侵。
倘若不慎感染了风寒,也不用太担心。情况不严重的可以自己调理,比如温水泡脚,吃一些祛风散寒的食物等。如果情况比较糟糕,最好还是及时就医,免得病情加重。
外因方面以六淫为主,即风、寒、暑、湿、燥、火。寒、暑、燥、湿、风本为一年四季的常气,春主风、夏主暑、长夏主湿、秋主燥、冬主寒,在正常的情况下称为五气。又因暑即是热,热极能化火,其余风、湿、燥、寒在一定条件下亦能化火,因而又将 “火”加入,一般称作 “六气”。六气本为正常气候,亦称“正气”,如果非其时而有其气,便是反常气候,就叫“邪气”,如风邪、暑邪、湿邪之类,又因这种现象都是越出常轨,故又叫 “六淫”。
六淫是外感的主要因素,当人体内外环境失调时,感受六淫后即能发病。其中除暑和燥二气在夏秋季节外,风、寒、湿、火四季均能发现,故外感病因又以这四气为最多。
1.风
风性多动善变,流行最广,常因季节不同,跟着气候转化,而有风温、风热、风寒之异。又常与其它邪气结合为风暑、风湿、风燥、风火等,故前人称风为百病之长。
感染风邪发病,轻者在上焦气分为伤风,出现恶风、发热、头痛、鼻塞、流涕、咳嗽、声重。重者在经络脏腑为 “中风”,出现口眼斜,语言謇涩,半身不遂,猝然倒仆,轻微的移时即能苏醒,严重的不省人事。但这种 “中风”(中医称之为 “真中风”)与由于内因引起者不同,必有 “发热或不发热、有汗或无汗”等表症可辨。
风从内生的,多由阴血亏损或痰火热甚所造成,使人昏厥、惊搐、晕眩、麻木、角弓反张等,虽似风的症状,但与外风截然不同,称做 “内风”。
2.寒
寒为阴邪,性主收引。伤于体表者为伤寒,呈现恶寒、发热、头痛、身体疼痛、脉象浮紧、舌苔白腻等症状。直接伤于里者为 “中寒”,呈现呕吐清水、腹痛、肠鸣、大便泄泻,并有严重的肢冷、脉伏。
祛散寒邪,只有辛温一法,但伤寒以解表为主,中寒则宜温中回阳。伤寒传变可以化热,不能固执温散,中寒很少化热,且常使阳气日渐衰退。
寒邪最易伤阳,而阳气衰弱的亦能产生寒象,如呕吐、腹痛、泄泻、肢冷等症,这是寒从内生,故称做“内寒”。由于这种寒根本上由于阳虚引起,故治以扶阳为主,与中寒的温法有所区别。
3.暑
暑是夏令的主气。根据 《内经》说:“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其性为暑。”又说:“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可知暑病就是热病,仅是季节上的分别而已。故感受暑热,多见壮热、口渴、心烦、自汗等热症,由于暑热伤气,影响心脏,又常兼见喘喝、脉洪而虚。
暑热夹风伤表,影响上焦,类似风温症初起,有恶风、身热、口渴、自汗等症。倘在烈日下长途奔走,或在田野劳动,感受暑热,则身热口渴,头痛,气粗,体重肢软,精神倦怠,小便短赤,这就称为中暑,也叫中暍。体质素虚,过度劳累,汗多心弱,亦能头晕,心烦,倒地不省人事,冷汗不止。
中暑是热症,多因动 (如烈日下劳动奔走)而得之,阳主动,故也称阳暑;相反地,暑令有静而得病的,即避暑于凉亭水榭,或贪凉露宿,迎风裸卧,因而发生恶寒、发热、头痛、无汗等症,或因恣啖生冷,再加上腹痛、泄泻的,就称做阴暑。阴暑实际上是一个寒邪症。
暑热之气最易伤气伤阴,稽留不解,能使阴液耗伤,精神疲惫,有如虚痨,称为暑瘵。
暑热往往挟有湿气,这是由于天热地湿郁蒸的结果,或多啖瓜果,内先积湿,再感暑邪,则暑湿愈盛。故暑症常兼胸闷、呕恶等症,前人有治暑必兼治湿的说法。
4.湿
湿为重浊之邪,黏滞难化。在外因中多指雾露或天雨潮湿,感受者发为寒热,鼻塞,头胀如裹,骨节痠疼。也有因坐卧湿地,居处潮湿,或水中作业,汗出沾衣,湿邪由皮肤流入肌肉、经络,则发生浮肿和关节疼痛重着等症。
嗜食膏粱厚味,或过食生冷瓜果、甜腻食品,能使脾阳不运,湿自内生,称做内湿。内湿在上则为胸闷、气分不畅、痰多;在中则为脘痞、呕吐、饮食呆减、消化不良;在下则为腹满、溲少、大便泄泻;也能上至头为面浮,下至足为脚肿,流窜肌肉经络为四肢痠痛。
湿属阴性,与风邪结合为风湿,与寒邪结合为寒湿,比较易治,若与热邪结合为湿热,则如油入面,急切难解。湿和热性质不相同,湿热病的症状亦多矛盾,例如湿温症身热,足冷,口渴喜热饮,舌苔厚腻而黄,治疗时必须双方兼顾。
5.燥
燥为秋季主气,亦称秋燥。外感秋燥之邪多在上焦,类似伤风,表现为微寒微热,头痛,口干,唇干,鼻干,咽喉干,干咳无痰,或痰少黏滞夹血,大便燥结等。
燥亦为火之余气,热病之后往往发现干燥现象。燥与津血又有密切关系,津血内亏,燥症易起。凡此皆属内伤,不同秋燥时气外乘,故秋燥当于甘凉剂中佐入微辛清泄,此则但宜甘凉清润。内伤燥症范围较广,在外则皮肤干糙,口唇燥裂,目涩,鼻孔觉热;在内则渴饮、善饥,咽干噎膈,便闭,尿黄短涩等。
过服温热之品,或用汗、吐、下法克伐太过,均能伤津亡液,出现燥象,并能酿成痿躄、痉病、劳嗽等重症。
6.火
从外因方面来说,火是一种热邪,由风、寒、暑、燥、湿五气所化。及其燔灼则充斥三焦,表现为口臭,喉痛红肿,舌生芒刺,胸闷烦躁,口渴引冷,腹满溲赤,甚至发斑发疹,神昏狂乱,迫血妄行,有如燎原之势。
五脏亦能化火,称做五志之火。以肝胆之火 (又称 “相火”)最为多见,症现目赤,口苦,头昏胀痛,面红耳鸣,睡眠不安,乱梦颠倒,胸闷,胁胀,以及梦遗、淋浊等。不论五气化火或五志之火,多为实火,当用苦寒直折,不是一般清热剂所能治疗。
阴虚内热,出现潮热盗汗,面颊泛红,虚烦不眠,舌红光剥。或阳虚于下,火浮于上,出现牙痛、心烦、头汗、耳鸣等症,称为 “虚火”。虚火是与实火相对而言,实火可泻,虚火当补,实火可降,虚火当引之归原。实火和虚火均有水亏现象,但实火多先火旺而后水亏,其势急;虚火则先水亏而后火旺,其势缓。
外感症由六淫引起,是指风、寒、暑、湿、燥、火之邪侵袭肌表的症候。另有直接侵害内脏的如中寒等,虽属外邪不能认作外感病。同时如内风、内寒、内湿,以及津血内亏之燥,五志内郁之火,虽与六淫的名称相同,但性质不同,应加严格区别。特别是对于外因和内因错杂并见的症候,如外寒和内湿兼病及外寒和外湿兼病,同属寒湿二邪,治法各异,必须分辨清楚。
疫疠之邪,亦为外来致病因素之一。疫是互相染易,不问大小,病状相似,即传染的意思;疠是指自然界一种毒戾之气,危害健康最大,不同于普通的六淫之邪。疠气的发生,多由淫雨、亢旱,或家畜瘟死,秽物腐败等酝酿所成。从性质上分为寒疫和瘟疫两项,多由口鼻吸受,直入肠胃,发病极速。
感染六淫之邪不即发病,经过一个相当时期方才出现病症,例如,冬天受了寒邪,到夏天才生温病;夏天受了暑邪,到秋天才出现暑病。这就称作 “伏邪”。伏邪和新感相对,主要是从症状的表里、轻重和传变的迟速来鉴别。以温病为例:新感温病初起多表症,来势较轻,逐渐化热,由表入里,传变也比较慢。伏邪温病初起无表症,一发作后就显出内热甚重,有伤阴耗液的趋势,即使由于新感触动伏邪引发,初起虽有表症,但它的传变也特别迅速。
夏天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因为害怕热而对着空调让自己的体温降下来,这样才会让自己感觉到舒服,不过你现在这样做是舒服了,但是后果是不堪想的,你=很有可能会患上风热感冒,那么夏天感冒是因为风热还是风寒?暑湿感冒和暑热感冒怎么治疗?
1、夏天风热风寒感冒
中医认为,人会得病,主要是因为自然界的邪气侵犯。自然界有六种邪气,即风、寒、暑、湿、燥、火。风邪侵害人体,一般多侵害人的头面部位,如感冒引起的头痛、流鼻涕、打喷嚏、咳嗽、咽痛等,中医通常认为是受风引起的。而“风为百病之长”,寒邪和热邪往往要借助风邪才能侵犯人体,故感冒又有“风寒”和“风热”之分。
医生表示,70%的人夏天感冒都是“热感”,即使是体质虚寒的人,在感冒初起时也容易出现风热感冒的症状。其主要表现为口干口苦、咽燥咽痛、大便秘结、头痛身痛、鼻塞流黄涕、咳嗽咯黄痰、舌红苔黄等,常伴有高热和轻微的恶寒,体质虚寒(脾肾阴虚)者还可能出现喉咙发炎、腹泻便血等症状。
其实中医讲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是从症状表现来辨别的,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就是指辨别症状,归纳为风寒或是风热,再进行治疗。夏天感冒,纯粹是风寒感冒者很少见。以下是辨别要点,可以对照。
风寒感冒,主要表现为,恶寒怕冷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流清鼻涕,咽痒,咳嗽痰吐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总之是一派寒象。
风热感冒,主要表现是,身热较重,或有体温升高,微恶风,有出汗,咽干咽痛,或咽喉扁桃体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浊涕,咳嗽,痰粘或黄,口渴欲饮,总之是身体有热的表现。
治疗风热感冒应以辛凉解表为主。服中成药可选用银翘解毒片、羚翘解毒丸、桑菊感冒片、板兰根冲剂等。如发热较重、咽喉肿痛明显,可以配服双黄连口服液(冲剂)、清热解毒口服液。这些药具有较好的清热解毒作用。患风热感冒要多饮水、饮食宜清淡。
出现风热感冒症状后,注意休息、保证睡眠是很必要的。如果仍然熬夜、劳累,感冒只会越来越重,尤其是老人、小孩要多喝水,尽量少开空调,如果开空调,气温也应该控制在26℃以上。
2、暑湿感冒和暑热感冒
根据中医辨证对感冒的理解,夏季感冒还包括暑湿感冒和暑热感冒,二者均因感受暑气而生,但又有“是否夹湿”的区别,临床表现也各不相同,因此治疗方法各有不同。
1、暑湿感冒
暑湿感冒是老百姓俗称的“热伤风”。暑湿感冒的症状特点主要表现为发热头重、鼻流浊涕。发热多为38摄氏度左右的低烧,午后发热明显增高,但出汗后热度不减。内在表现则为脾胃不和、消化系统功能紊乱所致的呕吐、腹泻等。这类人通常口干但不愿多喝水,舌苔黄腻。此外,暑湿感冒通常病程较长,大多需数日治疗才能痊愈。
根据暑湿感冒的病因和症状特点,采取发汗的方法来治疗显然是不行的,正确的治法是清暑解表、清除湿热。治疗上可以食药结合。建议暑湿感冒的患者平时多吃一些祛暑利湿的食物,如薏米粥、冬瓜绿豆汤、鲤鱼赤小豆汤、荷叶饭等,饮食宜清淡,多休息。用药方面可以选择经典中药方剂新加香薷饮,其他中成药包括祛暑丸、暑湿感冒冲剂、藿香正气丸、清暑益气丸、小儿暑感宁糖浆等。
2、暑热感冒
暑热感冒是因为酷热暑邪侵袭人体,耗伤津气,故而发病。表现出的症状为身热汗多、口渴心烦、小便短赤、体倦少气、精神不振等,是四季感冒中症状较重的一种类型。治疗应以清暑益气、养阴生津为主,而辛温解表的感冒药,例如很多人常用的感冒清热颗粒等,是不能在这个时候使用的。
药物治疗暑热感冒应以清热生津为主,常见的中成药包括暑热感冒冲剂、清凉冲剂和银黄注射液等。也可以选择食疗,用西瓜、番茄等清热生津的水果榨汁饮用,注意多饮水,以清暑热。
提醒,因为夏季感冒多数不是由风寒所致,所以,喝姜汤、盖厚被子捂汗等对付冬季感冒的常用手段,却是夏季感冒的大忌。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这就是四季时刻都要要在防着 虚,贼之邪。有虚贼,就有实正,比方说春季何谓虚,贼,何谓正,实,春季应东方之木,主肝胆,畅疏泄,实脾胃,春季升发之象,阳生之时,东南春生之风气就是正,如果刮西北风犹如冬季之龟缩,那就是贼风,是反方向的,所谓正反嘛,事实上也是这样的,春天也有反寒地时候这时候降温人容易感冒受寒,虚邪可以理解为两层含义,一是就是相对正邪,听上去有点怪怪的,其实也没有什么正邪,就是这个邪有点讲义气,他明着跟你干,有点像单挑,这个好斗,因为你有防备,不像阴险的小人就是虚邪,背地里插刀,乘你不防备的时候侵犯你。这个时候不大容易防。
二层含义就是和贼风放在一块理解,虚邪贼风,刚才讲了贼风就是反风,那么正风也能使人受邪,春天刮得东南风很舒服,暖暖的,但是你洗个头出去吹这个风,他也能感冒,夜卧早起,无厌于日,这个不是说一年到头都是这样的,冬天早起就不好了,阳气龟缩吗,这个主要讲晚春到长夏,就像植物一样因为白天长,阳气要生长,花费的时间要多,你要是睡的早,阳气就龟缩了,阴气长了,阴阳交合则不利于阳气的生长,就像植物的生长期不够一样的,至于早起是有助于早上阳气的生发,夏天太阳出来早,阳气顺应天时的,这个时候也就意味着阳气生发了,你还在睡觉就不好了,阳气该发不发,长久会出问题的,就像小鸡要出壳了,幼苗要发芽了,你不让他出壳盖着他,幼苗要发芽你捂着他,可以想象会有问题的。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18010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凡中风必用安宫牛黄丸?
下一篇: 让你挺直腰杆颈椎健身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