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引起腹痛的原因很多,临床分寒实腹痛、积热腹痛、伤湿腹痛、积痛、虫痛、锁肚痛、盘肠钓痛、癥瘕痛、虚寒腹痛等。
腹痛是小儿常见的症状,其病因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属功能性腹痛,多由单纯胃、肠痉引起;另一类为腹部器质性病变如炎症、肿胀、梗阻、损伤、缺血等。在器质性病变中尤其要注意外科急腹症,因这类疾病常需紧急处理,有些要手术治疗,如延误可引起严重后果。胃肠痉挛常由于饮食不当、暴饮暴食、大量冷饮、甜食造成消化不良引起,腹部受凉,一些过敏症如荨麻疹、过敏性紫癜或上呼吸道感染、发烧时也可常发生腹痛。当然一些器质性病变也可诱发肠痉挛,如痢疾、肠炎等。
腹痛虽然多由腹腔内脏器病变引起,但其他系统、器官疾病也可反映到腹部而引起腹痛,例如腹壁、胸壁带状疱疹和大叶肺炎等。此外,腹部邻近器官如肛门、尿道、腰、背等部位的疼痛,对年龄小体检时不会合作的孩子与腹痛有时易混淆。
小儿常见引起腹痛的疾病有急性阑尾炎、肠套叠、腹股沟端等。
急性阑尾炎多见于3岁以上的小儿。起初腹痛多位于脐周或上腹部,约6~12小时后转到右下腹,为持续疼痛阵发性加剧,常有发热,可伴有恶心、呕吐,腹部检查右下腹有明显固定的压痛伴肌紧张。小儿阑尾炎的症状有时不如成人典型,所以更需要仔细观察。
肠套叠多见于2岁以下小儿。可见阵发性哭吵,面色苍白,伴呕吐,直肠指检见果酱样血便。仔细按摸小儿腹部,常可摸到一个似“香肠样”块物,发现上述情况必须立即送往医院,早期通过空气灌肠可将套叠肠曲复位,时间太晚则需手术治疗且套叠处肠壁可因缺血而坏死。
腹股沟端即“小肠气”,在腹股沟(大腿与躯干交界处)部出现一椭圆形隆起,大多进入阴囊。当小儿站立、咳嗽或啼哭时,肿块出现或增大;安静躺下时,肿块缩小或消失。这种能复位的疝,可等孩子稍大后再行手术。如不能复位即称嵌顿疝。有小肠气的小儿,如有阵发性哭吵应仔细检查腹股沟有无疝的肿块突然增大及压痛,以便及时发现嵌顿疝,立即去医院就诊。
小儿腹痛病因复杂,诊断没有明确之前,不可乱用止痛药,以免遮盖了症状,增加诊断的困难。也不要在腹痛时自己服驱虫药或乱吃泻药等,以免使病情加重。
引起腹痛的原因很多,因此认识和掌握腹痛的辨证施治很重要。其分类颇感繁琐,但总的必须审因论治,方能对症下药,求得疗效。下面以常见的食积痛、虫积痛、虚寒痛和络瘀痛等四种情况分别叙述。
1.食积腹痛
《素问·痹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若小儿乳食不节,过食肥甘生冷,易致壅滞肠中,脾胃升降失调,运化失职,气滞不通,不通则痛。
症见舌苔厚腻,啼哭不安,腹痛拒按,便下不畅,或大便臭秽,有的口气臭浊,亦可伴有发热。
治法以消食导滞为主,佐以和中。
选用保和丸作为主方加减;如夹湿热阻滞,枳实导滞丸加减使用;寒湿者当以藿香正气丸主之。积滞一清,其痛自止。
2.虫积腹痛
主要是由蛔虫所引起。《幼科准绳》云:“蛔虫之痛,口吐清水涎沫,或吐出虫,痛不堪忍,其吐出之虫或生或死,儿小者此病痛甚症至危难,有儿大者面?白而兼黄色,肉食倍过,肢体消瘦,腹中时复作痛。”
临床可见绕脐而痛,乍发乍止,甚则腹内结聚成团,睡中齘齿,嗜食异物,面黄肌瘦,或有虫斑等。
治则当以驱虫为主,但须根据病情的轻重,体质的强弱,采用先攻后补,或补中寓攻等法。如虫积已有疳证,则应与疳证互相参考。
一般驱虫用使君子、川椒目、乌梅、槟榔、苦楝根皮等,需加生大黄破积通肠,使虫体有出路。蛔虫阻结引起肠梗阻而不宜手术者,则可用乌梅丸变法,加入生大黄绞汁冲入,以安蛔杀虫驱下法并进之,其效甚佳。待蛔虫排出后,因虫病已久而致耗损气血,脾胃虚弱者,则须健脾益胃,调扶中气,以收全功。
3.虚寒腹痛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曰:“小儿心腹痛者,由脏腑虚而寒冷之气所干。”多见于过食生冷,寒伤中阳,脾运失调;若旷日持久,则脾阳不振,中气少运,不能生化精微,致气血俱虚。
故症见面色?白,舌淡苔薄,纳谷减少,脉沉细数,腹软,喜热而按,病程一般较长。《幼幼集成》所谓腹痛“有虚实之分,不可不辨……可按者为虚,拒按者为实。久病者多虚,暴病者多实。”
故临床上凡久病喜按之虚证,建中汤类为主方;多次应用,疗效很高。小建中汤是一温中散寒之剂,为太阴里虚有寒、中焦腹痛者而设。方中芍药加倍量,其作用不仅配合桂枝以调和营卫,且白芍尤能养血敛阴,缓肝气而使之柔和,肝柔则脾不受侮而痛除。再加饴糖之甘温,与甘草姜枣相伍,加强了温养的功用。《证治准绳》云:“脾居四脏之中,生育荣卫,通行津液,一有不调,则失所育所行矣。必以此汤温健中脏。”临床所用,多数是西医检查不明、无器质性病变而久痛不愈治疗罔效的患儿。
我曾治一个7岁患儿,二三年来经常腹痛,近因痛剧而入院,各种检查均无异常,西医无从确诊。治疗用胃病饮食,药用消化、解痉、止痛、镇静等剂均无效果,注射哌替啶亦只能缓解二三小时。日夜不安,饮食拒进。我们根据病情的辨察,诊断其为虚寒腹痛,亟投小建中汤。2剂后其痛转缓,后以黄芪建中,仅10剂,腹痛根除。此种病例,审证明确,效如桴鼓(详见医论部分)。若虚寒腹痛而有兼夹者,治法不能一成不变。
曾有一儿腹痛年余,初投小建中而奏效,但其后腹痛又作。且见低热阵发,脉弦欲呕,乃由太阴枢转而出于少阳也。故在小建中汤中加入小柴胡汤,一以温中散寒,一以和解少阳。4剂后腹痛减,低热平;10剂则腹痛痊愈,未再发作。这种治法,仲师已有论及,我们加以运用得效,故附以志之。
4.络瘀腹痛
本症多见于小儿肠套叠或肠梗阻。
其症腹痛时作,久久不愈,舌红而暗,脉带弦涩。肠套的形成,每因水寒气血瘀凝于肠之络脉,阻其传导之机,气滞血瘀,运行不畅,故不通则痛;肠梗阻同样如此。西医学亦认为肠套叠的套入部分堵塞肠腔,使局部血液循环受到障碍,而呈现水肿充血,色泽发紫;如经时过久,套入部分乃逐渐发生坏死。由于局部肠壁血络未通,故每见虽经空气灌肠复位,仍反复多次发作,临床尝见有发作达11次之多者。考方书谓:“久痛在络,络主血,不独肢体之痛在络,即胸腹之痛,痞积之痛,亦均在络,皆宜治血,无徒从事于气。”
故我们立法以王清任少腹逐瘀汤加减,取其活血以化瘀。药有当归、赤芍、川芎、元胡索、没药利气散瘀,蒲黄生用重在活血祛瘀,灵脂酒炒重在止痛而不损胃气,小茴、干姜、官桂温经散寒,通达下焦。亦可加枳壳、川楝子行气止痛,红花、桃仁祛瘀通络。总之使其肠内血活气行,则通而不痛矣。肠套叠或肠梗阻引起的腹痛,用活血利气法治疗后,经过随访证明,均能根治而不发了。
每日一文,陪伴中医人成长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17674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喝藏红花会上火吗?
下一篇: 常按5大穴位治疗过敏性鼻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