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病原学

祝由网 2023-12-12 07:42:47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病原学

胎龄12周时,羊水中已有胆红素。这是由胎儿气管和支气管树分泌到羊水中的未结合胆红素。胎儿红细胞破坏后产生的未结合胆红素,极大部分通过胎盘到母体循环去清除,故新生儿刚出生时都无黄疸。

出生后,新生儿必须自己处理血红蛋白的代谢产物一未结合胆红素。但葡萄糖醛酰转移酶在足月儿要3~5天、未成熟儿要5~7天才成熟。加诸概述中已提及的各种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就发生新生儿生理性黄疸。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宝宝出生后一切正常。可是3/5天后,宝宝的脸却开始发黄,而且有越来越黄的趋势,这就是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原因和处理方法。
?新生儿黄疸的原因
婴儿出生后,与母亲脱离了联系,他的一切新陈代谢产物也就由自己来处理了。红细胞破坏后产生的胆红素要经过肝脏转化一下,才能从体内排泄出去。而这时新生儿的肝脏处理胆红素的能力是很弱的。
?新生儿黄疸的处理方法
随着宝宝肝脏功能的逐渐成熟,新生儿黄疸会逐渐消退。一般在一周到半个月的时间内,黄疸就会退尽。所以父母不用惊慌,可以置之不理。

婴儿黄疸的原因及防治

分类: 生活 >> 育儿
解析:

黄疸是由于体内胆红素增高而引起皮肤巩膜等黄染的现象。新生儿黄疸较常见,引

起的原因多而复杂且可导致胆红素脑病(核黄疸),常引起死亡或严重后遗症。

【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1.胆红素生成较多 新生儿每日生成的胆红素为成人的两倍以上,这是由于新生儿

初生时红细胞数相对多;其寿命比成人短20~40天,且破坏快;旁路胆红素来源多和血

红素加氧酶在生后7天内含量高,产生胆红素的潜力大引起。

2.肝功能不成熟 肝细胞内 Y、Z蛋白含量低,对胆红素摄取能力差,5~15天达到

成人水平;肝细胞内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UDPGT)的量及活力不足,形成

结合胆红素的功能差。

3.肠肝循环特殊 新生儿刚出生时肠道内正常菌群尚未建立,不能将进入肠道的胆

红素转化为尿胆原和粪胆原。且新生儿肠道内?-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较高,将肠道内结

合胆红素水解成葡萄糖醛酸和未结合胆红素,后者又被肠壁吸收经肝门静脉达肝。加重

了肝的负担。

因此,新生儿摄取、结合、排泄胆红素的能力仅为成人的l%~2%,极易出现黄疽。

【新生儿黄疸分类】

(一)生理性黄疸

大部分足月儿在生后 2~3天出现黄疸,5~7 天最重,10~14天 消退,早产儿可延

迟至3~4周,一般情况良好。早产儿血清胆红素<257umol/L(15mg/dl)作为生理性黄

疸的上界目前认为欠妥,因较小的早产儿即使胆红素<171umol/L(10mg/dl)也可能发

生胆红素脑病。

(二)病理性黄疸

1·特点 ①黄疸在24h内出现;②黄疸程度重、发展快,血清胆红素>205umol/L(12mg

/dl)或每日上升>85umol/L(5mg/dl)。③黄疸持续过久(足月儿>2周,早产儿>4

周)或退而复现,并进行性加重;④血清结合胆红素>26umol/L(1.5mg/dl)。

2.原因

(1)感染性: ①新生儿肝炎,大多因病毒通过胎盘传给胎儿或通过产道时被感染,以

巨细胞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为常见;②新生儿败血症、尿路感染,由于细菌毒素加快红

细胞破坏、损坏肝细胞所致。

(2)非感染性: ①新生儿溶血(见本节);②胆道闭锁;③母乳性黄疸;④胎粪延迟

排出;⑤遗传性疾病如红细胞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陷等;③药物性黄疸如维

生素K。等;①其他如低血糖、酸中毒、缺氧、体内出血和失水等均可加重黄疸。

【治疗原则】

1.找出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

2.降低血清胆红素蓝光疗法(参阅第五章第五节);提早喂养和保持大便通畅。

3· 保护肝,控制感染不使用对肝有损害及可能引起溶血及黄疸的药物。

’4.适当输血浆和白蛋白,防止胆红素脑病发生。

5.纠正缺氧和水、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

二、新生儿溶血病

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newborn)是指母婴血型不合,母血中对

胎儿红细胞的免疫抗体IgG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发生同种免疫反应导致胎儿、新生儿

红细胞破坏而引起的溶血。

【病因和发病机制】 目前已知血型抗原有160多种,但新生儿溶血病以ABO血型

系统不合最为多见,其次是Rh血型系统不合。主要是由于母体存在着与胎儿血型不相容

的血型抗体(IgG),这种IgG血型抗体可经胎盘进入胎儿循环后,引起胎儿红细胞破坏,

而出现溶血。

(一) ABO血型不合

母亲多为 O 型,婴儿 A型或 B型,如母为AB型或婴儿为O型则均不会发生溶血。

由于自然界中广泛存在A、B血型物质,因此,O型血妇女通常在孕前早已接触过A、B

血型物质的抗原物质 *** ,其血清中产生了相应的抗A、抗B的IgG型抗体,妊娠时经

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引起溶血,故ABO血型不合者约50%在第一胎即可发病。

(二) Rh血型不合

Rh血型有6种抗原(C、c;D、d;E、e),其中 D抗原最早被发现且抗原性最强,

临床上把凡具D抗原者称Rh阳性,反之为阴性。我国汉族人大多为Rh阳性,仅0.34%

为Rh阴性。

当胎儿红细胞的Rh血型和母亲不合时,若胎儿红细胞所具有的抗原确为母体缺少,

一旦胎儿红细胞经分娩时胎盘失血进入母体循环,使母体产生相应的血型抗体。由于初

次母体致敏,免疫反应发展缓慢且产生的是IgM型弱抗体并不能通过胎盘,到以后产生

IgG型抗体时,胎儿已经娩出,因此Rh溶血病般不会在第1胎发生。当发生初次反应

后的母亲再次怀孕时,即使分娩时进入母体的胎儿血量很少(0.01~0.lml),亦能很快

地发生次发兔疫,产生大量IgG型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引起溶血。因此Rh溶血

病症状随胎次增多而越来越严重。极少数未输过血的母亲在怀第1胎时就发生Rh溶血

病,这可能与产妇是Rh阴性而产妇的母亲为Rh阳性有关。

Rh血型不合溶血病主要发生在Rh阴性孕妇和Rh阳性胎儿,但也可发生在母婴均

为阳性时,这主要是由抗E,抗C或抗e、c等引起。其中以抗E较多见。

【临床表现】 症状的轻重和母亲产生的IgG型抗体量、抗体与胎儿红细胞结合程度

及胎儿代偿能力有关。ABO溶血症临床差异很大,Rh溶血症常比ABO溶血者严重。

1.胎儿水肿 患儿出生时全身水肿,皮肤苍白,常有胸、腹腔积液,肝脾肿大及贫

血性心力衰竭,如不及时抢救大多死亡,严重者为死胎。

2.黄疸 Rh溶血者大多在24小时内出现黄疸,ABO溶血病大多在出生后2~3天

出现,黄疸发展迅速。

3· 贫血 Rh溶血者,一般贫血出现早且重;ABO溶血者贫血少,一般到新生儿后

期才出现。重症贫血易发生贫血性心力衰竭。

4.胆红素脑病(bilirubin encephalopathy)是指游离胆红素通过血脑屏障引起脑组

织的病理性损害,又称核黄疸。一般发生在生后2~7天,早产儿尤易发生,当血清胆红

素>342umol/L(20mg/dl)易引起核黄疸,需积极处理。

【治疗原则】

1.产前治疗 可采用孕妇血浆置换术、宫内输血和考虑提前分娩。

2.产后治疗 包括换血疗法、蓝光疗法(参阅第五章第五节)、纠正贫血及对症治疗

(可输血浆、白蛋白,纠正酸中毒、缺氧,加强保暖,避免快速输入高渗性药物)。

三、新生儿黄疸的护理

【常见护理诊断】

1.活动无耐力(activity intolerance) 与红细胞大量破坏引起贫血有关。

2.潜在并发症,胆红素脑病 与胆红素通过血脑屏障有关。

3.知识缺乏(家长) 与缺乏对黄疸的认识有关。

【护理措施】

(一)了解黄疸程度

1.观察皮肤 根据患儿皮肤黄染的部位和范围,估计血清胆红素,判断其发展速度。

2.光照疗法护理(参阅第五章第四节)

3.耐心喂养患儿 黄疸期间常表现为吸吮无力、纳差,护理人员应按需调整喂养方

式如少量多次、间歇喂养等,保证奶量摄入。

(二)严密观察

1.生命体征观察 体温、脉搏、呼吸及有无出血倾向,尤其在蓝光照射时,加强监

测次数,注意保暖,确保体温稳定,及时发现呼吸变化并积极处理。

2.神经系统 主要观察患儿哭声、吸吮力和肌张力。从而判断有无核黄疸发生。

3.大小便观察 大小便次数、量及性质,如存在胎粪延迟排出,应予灌肠处理,促

进大便及胆红素排出。

4.处理感染灶 观察皮肤有无破损及感染灶,脐部是否有分泌物,如有异常及时

处理。

5.补液管理 合理安排补液计划,及时纠正酸中毒。根据不同补液内容调节相应的

速度,切忌快速输入高渗性药物,以免血脑屏障暂时开放,使已与白蛋白联结的胆红素

也可进入脑组织。

(三)健康教育

① 使家长了解病情,取得家长的配合; ②对于新生儿溶血症,作好产前咨询及孕妇

预防性服药;③发生胆红素脑病者,注意后遗症的出现,给予康复治疗和护理。④若为

母乳性黄疸,嘱可继续母乳喂养,如吃母乳后仍出现黄疸,可改为隔次母乳喂养逐步过

渡到正常母乳喂养。若黄疸严重,患儿一般情况差,可考虑暂停母乳喂养,黄疸消退后

再恢复母乳喂养。⑤若为红细胞G6PD缺陷者,需忌食蚕豆及其制品,患儿衣物保管时

勿放樟脑丸,并注意药物的选用,以免诱发溶血。

新生儿黄疸是什么原因

  医学上把未满月(出生28天内)宝宝的黄疸,称之为新生儿黄疸,那么大家知道新生儿黄疸的原因是什么?

  正常人的血液中,总胆红素应该<23.5 μmol/L,直接胆红素<6.5 μmol/L,间接胆红素<17 μmol/L,当血液中胆红素过多时,就会产生黄疸,出现皮肤、巩膜黄染等症状。由于新生儿皮肤颜色较红,因此需要胆红素升高较显著时,才有皮肤黄染,而轻微胆红素升高患者皮肤并不出现黄疸。巩膜发黄是确定黄疸最可靠的`指标。

  新生儿黄疸很常见,多数是生理性的,可自愈。但有一部分是病理性的,如溶血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新生儿肝炎综合征,需要正确治疗,否则危及生命。因此,如何明确新生儿黄疸的原因、采取正确治疗措施,极为重要。

   导致新生儿黄疸的常见原因

   生理性黄疸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较为常见,由于新生儿红细胞寿命短(70~90 d)、破坏快,同时肝细胞摄取、结合、转化和排出胆红素功能不足,因此多数健康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可有轻度暂时性高胆红素血症,称为生理性黄疸。其血 清总胆红素>34 μmol/L,但≤221 μmol/L(早产儿≤257 μmol/L),无贫血。临床特点是在出生后2~4d巩膜、皮肤有轻度黄染,5~7 d达高峰,10~14 d消退,早产儿可延长至1个月开始消退。婴儿一般情况好,食欲、大小便均正常。

   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见于纯母乳喂养儿。早发型发生在出生后3~4 d,黄疸重;迟发型发生在生后7~14 d,黄疸轻。停止喂母乳后,胆红素下降>50%,再喂母乳后黄疸又出现,但程度轻微,以后逐渐消退,预后良好。处理方法:治疗只需停喂母乳2~3 d。

   溶血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产生的原因是红细胞破坏过多、过快,使血液中间接胆红素增高。常见的疾病:①母子血型不合(我国以ABO血型不合最多见);②红细胞酶缺陷(如 G-6-PD缺陷等);③红细胞结构缺陷(如球形细胞性贫血),其临床特点因病而异。常见的ABO血型不合,在出生后1~2d即有黄疸、间接胆红素增高(>221 μmol/L),严重者有显著贫血和网织红细胞增多、大便发黄、尿为深黄色等表现。处理方法:对黄疸严重者(总胆红素:足月儿>204 μmol/L,早产儿>170 μmol/L)可采用蓝光照射,对少数严重ABO血型不合,如出生时脐血总胆红素>68 μmol/L,血红蛋白<120 g/L,伴水肿、肝大、脾大、心衰者,应立即行换血输血治疗。

   阻塞性黄疸

  主要见于先天性肝内肝管或肝外胆道闭锁,其临床特点是生后2~3 d,胎便排完后,大便为白陶土色,直至1~1.5个月后。黄疸严重时,大便表面或其浅层为浅黄色。出生后1周左右出现黄疸,并进行性加重。肝脏肿大,并呈进行性加重,且质地变韧,最后发硬。血常规检查无贫血,早期血液直接胆红素进行性增高,1~2个月后,由于肝功能损害,间接胆红素也升高。处理方法:经胆道造影明确为胆道闭锁后,及早手术治疗。

   新生儿肝炎综合征

  由于在新生儿期发病,婴儿期症状明显,因此也称为婴儿肝炎综合征。病因不明,可能与各种感染和先天性代谢异常有关。在黄疸时期主要症状、黄疸发生时间和持续时间及轻重程度上,差别很大。多数患儿肝脾肿大,血清直接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都增高,伴肝功损害。处理方法:应 针对其可能病因进行保肝治疗(常用药物有维生素B、维生素C、辅酶A、二磷酸果糖、门冬氨酸钾镁等)。退黄治疗也有一定疗效,治疗药物有利胆素、尼可刹 米、低分子右旋糖酐等,中药四川大金钱草(30~60 g)用水200 mL煎至50~100mL,分2次服,此药有促进胆汁分泌、松弛胆管括约肌的作用。

  此外,还有药物性黄疸。如由维生素K3、K4、新生霉素等药物引起者。遗传性疾病如红细胞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陷、红细胞丙酮酸激酶缺陷病、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半乳糖血症、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囊性纤维病等也可引起黄疸。

  不论是何种原因,病理性黄疸严重时均可引起“核黄疸”,其预后较差,除了造成神经系统损害外,严重的还可能引起死亡,因此,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应重在预防,如孕期防止弓形体、风疹病毒的感染,尤其是在孕早期防止病毒感染;出生后防止败血症的发生;新生儿出生时接种乙肝疫苗等。平时要密切观察孩子的黄疸变化,一旦发现有病理性黄疸的迹象,应马上及时送医院诊治。面对宝宝的黄疸不要紧张也不要着急,是生理性的自然会消除,是病理性的就抓紧时间治疗,平时注意仔细观察,精心护理。

  新生儿黄疸的预防与护理:

  (1)胎黄常因孕母遭受湿热侵袭而累及胎儿,致使胎儿出生后出现胎黄,故妊娠期间,孕母应注意饮食有节,不过食生冷,不过饥过饱,并忌酒和辛热之品,以防损伤脾胃。

  (2)妇女如曾生过有胎黄的婴儿,再妊娠时应作预防,按时服用中药。

  (3)婴儿出生后就密切观察其巩膜黄疸情况,发现黄疸应尽早治疗,并观察黄疸色泽变化以了解黄疸的进退。

  (4)注意观察胎黄婴儿的全身症候,有无精神萎靡、嗜睡、吮乳困难、惊惕不安、两目斜视、四肢强直或抽搐等症,以便对重症患儿及早发现及时处理。

  (5)密切观察心率、心音、贫血程度及肝脏大小变化,早期预防和治疗心力衰竭。

  (6)注意保护婴儿皮肤、脐部及臀部清洁,防止破损感染。

  (7)需进行换血疗法时,应及时做好病室空气消毒,备齐血及各种药品、物品,严格操作规程。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17569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