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临床表现
1.本病好发于中年以上女性。多发生在夏季,皮损易出现于面部、颈、躯干等部位,常两侧分布,但不对称。
2.皮损为散在的红色斑块和结节,初起为渗出性红斑或丘疹,以后逐渐扩大,增多,颜色由淡红色变为深红色,斑块为深红色扁平隆起,边界清楚而陡峭,表面呈乳头状突起或粗大的颗粒状表现,似假性水疱。部分皮损表面可见水疱和脓疱,触之稍硬,有触痛。一般不发生糜烂或溃疡。有的斑块中央部分逐渐消退,成色素沉着斑,周围仍隆起呈环状损害。自觉有疼痛感,本病常反复发作。
3.本病常发病急,部分患者发疹时常伴有持续性败血症样高热、咽痛、关节痛、全身不适等,尤以重症者较为显著。
4.如不经治疗,大约1~2个月可逐渐痊愈,皮疹消退后常遗留下色素沉着斑,不留瘢痕。
(二)现代检测
1.化验检查:从第二周起白细胞计数增多,可高达(10.0~20.1)×109/L,嗜中性白细胞也明显增高,血沉快,亦可有一过性蛋白尿。
2.组织病理:真皮内可见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周围有嗜中性白细胞为主的细胞浸润,并常见核固缩及核碎裂,而陈旧性皮损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浸润相对增多。
(三)鉴别诊断
1.持久性隆起性红斑:本病皮疹好发于四肢关节伸侧,特别是指、腕、肘、膝、踝部等多见,一般不对称。患者一般情况好,不发热,皮疹也不疼痛,多为红色、紫红或带黄色的结节或斑块,有时上覆白色鳞屑。组织病理变化;真皮上中部血管呈急性炎症表现,血管内膜增厚、闭塞,血管周围有多数嗜中性白细胞浸润,晚期纤维化形成。
本病病程长,通常持续5~10年,痊愈存留有瘢痕。
2.变应性皮肤血管炎:皮疹易发生于下肢、臀、背部、手及腕部,常对称分布,较重患者可有发热。皮疹为多形性,可有红色斑疹、丘疹、斑丘疹、血疱、溃疡,但以紫癜性斑丘疹为特征性皮疹。血化验常无明显变化,严重者可有贫血,蛋白尿。组织病理改变:真皮上部毛细血管壁纤维蛋白样坏死,红细胞外渗,大量嗜中性白细胞浸润,有核碎裂现象。本病常迁延不愈,溃疡愈合后常留有疤痕。
3.多形红斑:皮疹容易发生在足背、手背、掌足足疏及面、臀等部位,对称发生,一般不发热,重症多形红斑常伴高热,但皮疹一般不痛,多为水肿性斑丘疹,大疱,较为典型的皮疹为虹膜状水肿性红斑。组织病理变化:表皮变化明显,棘细胞层增厚,有海绵形成,细胞内水肿,真皮内有血管扩张,其血管周围主要为淋巴细胞浸润,可见表皮下水疱。
病程一般2~3周自愈,愈后不留任何瘢痕。
短期高热一般是指发热数天,体温在2 周以内降至正常者。小儿短期高热大部分是由于感染因素所致,其中尤以病毒感染最多见。
在小儿短期高热中,最常见的是呼吸道感染,其次为消化道感染和泌尿道的感染。
小儿在高热初期,由于热型不典型,加之抗生素的大量应用,使热型往往被打乱,这样就很难根据热型来判断发热的原因。同时在开始发热时,有些疾病的特有症状和体征尚未表现出来,使医生很难找出诊断的依据。而且小儿发热涉及到的疾病较多,单纯根据一个发热症状很难判断究竟是哪一种疾病。因此,对高热的患儿有必要做一些化验检查。
白细胞计数与分类是小儿发热时最基本的一项检查。因为白细胞是人体的重要防御系统,不同的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后,血中相应的白细胞数量就会发生变化。如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常提示有细菌感染的可能性。如白细胞总数不增高,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常提示有病毒感染的可能性。
血沉和C- 反应蛋白检查对发热性疾病的诊断很有参考价值。血沉增快,C- 反应蛋白阳性,多见于细菌性感染、病毒性感染、结缔组织病及恶性肿瘤等。
对小儿高热伴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时,要检查大便常规,必要时要做便培养,同时还要进行肝功能检查。对小儿发热伴有尿频、尿急、排尿痛、血尿等泌尿系统症状时,要检查尿常规,如尿中有较多白细胞可能为泌尿系感染。对小儿高热伴有头痛、呕吐、抽搐、意识障碍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时,要进行脑脊液检查。对小儿高热伴有贫血、肝脾和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时,要进行骨髓穿刺检查。
此外,如果怀疑是肠伤寒,应该检查肥达反应。如果怀疑支原体肺炎,应检查血清冷凝集反应。如果怀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应该做血清嗜异性凝集试验。这些检查对疾病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16825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茴香粉的营养和价值
下一篇: 皮肤过敏与过敏体质的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