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红斑主要变化是在真皮及皮下组织的结核样肉芽肿性浸润,伴有干酪样坏死及血管变化。
早期在真皮深部及皮下组织、血管周围有结核样浸润。主要是淋巴细胞、上皮样细胞及少数巨噬细胞。在浸润灶内有明显的干酪样坏死,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及脂肪细胞发生变性及坏死。终于由纤维组织形成瘢痕而代替。真皮深部及皮下组织的动脉及静脉壁增厚,内皮细胞肿胀、增生,血栓形成管腔闭塞,产生由淋巴细胞环绕的干酪样坏死。
第一章红斑狼疮
第一节红斑狼疮概述
第二节红斑狼疮皮损研究的渊源
一、国外对红斑狼疮皮损的研究
二、国内对红斑狼疮皮损的研究
第三节红斑狼疮皮损研究的意义
一、皮损往往是疾病的首发表现
二、特异性皮损在红斑狼疮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三、皮损在红斑狼疮病情活动性判断中的作用
四、皮损与内脏器官损害和预后的关系
第四节红斑狼疮的皮肤表现
一、红斑狼疮皮损的分类
二、红斑狼疮特异性皮损
慢性皮肤型红斑狼疮(ccLE)的皮肤表现
经典型DLE
肥厚型(疣状)DLE
深在型红斑狼疮(狼疮性脂膜炎)(LEP)
黏膜型DLE
肿胀型红斑狼疮
冻疮样红斑狼疮
红斑狼疮扁平苔藓综合征
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sCLE)的皮肤表现
SCLE皮肤表现
SCLE皮肤病理表现
新生儿红斑狼疮(NLE)的皮肤表现
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ACLE)的皮肤表现
蝶形红斑
指(趾)腹红斑
甲周红斑
甲端弓形红斑
手(指)背红斑
掌红斑
三、红斑狼疮非特异性皮损
四、红斑狼疮皮损的发生率
第五节红斑狼疮具有诊断意义的自身抗体
一、抗核抗体(ANA)
二、抗dsDNA抗体
三、抗ssDNA抗体
四、抗组蛋白抗体
五、抗Sm抗体
六、抗U1-RNP抗体
七、抗SS-A/Ro抗体
八、抗SS-B/La抗体
九、抗Ku抗体
十、抗PCNA抗体
十一、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
十二、抗磷脂抗体
第六节红斑狼疮的诊断
一、盘状红斑狼疮、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狼疮性脂膜炎的诊断
二、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
第七节红斑狼疮的鉴别诊断
一、慢性皮肤型红斑狼疮(CCLE)的鉴别诊断
二、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SCLE)的鉴别诊断
三、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ACLE)的鉴别诊断
第八节红斑狼疮活动性判断
一、SLE疾病活动性指数
二、系统性狼疮活动性的测定
第九节系统性红斑狼疮损伤指数
第十节红斑狼疮的治疗概要
一、患者及家属须知
二、红斑狼疮的药物治疗
红斑狼疮的用药原则
红斑狼疮的常用药物
非甾体抗炎药
抗疟药
沙利度胺
糖皮质激素
其他免疫抑制剂
丙种球蛋白
生物制剂
中医中药
几种特殊情况的用药
狼疮肾炎
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血液系统损害
狼疮间质性肺炎
妊娠
三、其他疗法
血浆置换
干细胞移植
透析疗法与肾移植
四、预后
红斑狼疮皮损和组织病理图片
第二章皮肌炎
第一节皮肌炎概述
第二节皮肌炎的皮肤表现
一、皮肌炎的特异性皮损
双上眼睑及颜面部暗紫红色水肿性斑疹
Gottron征
二、皮肌炎的非特异性皮损
皮肤异色病样疹
恶性红斑
甲皱襞僵直性毛细血管扩张
斑片状红斑
鳞屑性红斑
坏死性血管炎
网状青斑
雷诺现象
口腔溃疡
脱发
类皮肤淀粉样变性
玫瑰糠疹样疹
黑变病样疹
指端硬化
第三节皮肌炎和多发性肌炎具有诊断意义的自身抗体
一、抗核抗体
二、抗合成酶抗体
三、抗Mi-2抗体
四、抗SRP抗体
五、与合并肌炎的重叠综合征相关的抗体
六、其他抗体
第四节皮肌炎的诊断
第五节皮肌炎的鉴别诊断
一、皮疹方面的鉴别诊断
二、肌炎方面的鉴别诊断
第六节皮肌炎的治疗概要
一、治疗前的准备
二、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三、其他免疫抑制剂的应用
四、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
五、雷公藤制剂
六、抗疟药
七、沙利度胺(反应停)
八、中医中药
九、其他治疗
十、预后
皮肌炎皮损和组织病理图片
第三章硬皮病
第一节硬皮病概述
第二节硬皮病的临床分类
一、局限性硬皮病
二、系统性硬皮病
第三节局限性硬皮病的皮肤表现
一、硬斑病
片状硬斑病
点滴状硬斑病
泛发性硬斑病
进行性特发性皮肤萎缩症(PasiniPierimi皮肤萎缩)
深部硬斑病
全硬化型硬斑病
二、带状硬皮病
第四节系统性硬皮病的皮肤表现
一、弥漫皮肤型与局限皮肤型的累及范围和演变
二、首发症状
雷诺现象
皮肤肿胀
三、皮肤硬化的表现
手指表现
面部表现
四、皮肤异色症样皮疹
五、皮肤毛细血管扩张
六、皮肤色素沉着或减退
七、甲皱毛细血管变化
八、其他表现
皮肤钙质沉着
皮肤毳毛脱失
甲小皮增生
皮肤出汗减少、干燥
血管炎
甲改变
关节表现
胆汁性肝硬化皮肤改变
第五节硬皮病具有诊断意义的自身抗体
一、抗核抗体(ANA)
二、抗Scl-70抗体
三、抗着丝点抗体(ACAs)
四、抗RNA多聚酶Ⅰ或Ⅲ抗体
五、抗核仁纤维蛋白抗体
六、抗Ku抗体
七、抗PM/Scl抗体
八、抗Th/To抗体
九、抗原纤维蛋白1抗体
十、抗线粒体抗体
十一、其他抗体
第六节硬皮病的诊断
一、系统性硬皮病的诊断
二、局限性硬皮病的诊断
第七节硬皮病的鉴别诊断
一、系统性硬皮病的鉴别诊断
二、局限性硬皮病的鉴别诊断
第八节硬皮病的治疗概要
一、系统性硬皮病的治疗
一般疗法
糖皮质激素
其他免疫抑制剂
抗纤维化药物
血管活性药物
非甾体抗炎药(NsAIIDs)
γ-干扰素
血浆置换疗法
增加组织氧分压的疗法
中医中药
其他治疗
二、局限性硬皮病的治疗
三、皮肤硬化程度和范围检测
硬皮病皮损和组织病理图片
第四章嗜酸性筋膜炎
第一节嗜酸性筋膜炎概述
第二节嗜酸性筋膜炎的皮肤表现
第三节嗜酸性筋膜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第四节嗜酸性筋膜炎的治疗概要
嗜酸性筋膜炎皮损图片
第五章混合性结缔组织病
第一节混合性结缔组织病概述
第二节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的皮肤表现
一、雷诺现象
二、肿胀手
三、面部肿胀
四、面部红斑
五、指关节背面萎缩性红斑及丘疹
六、其他
第三节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的诊断
二、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的鉴别诊断
第四节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的治疗概要
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皮损图片
第六章干燥综合征
第一节干燥综合征概述
第二节干燥综合征的皮肤、黏膜表现
一、眼部表现
二、口腔表现
三、皮肤干燥
四、皮肤血管炎
五、淋巴结肿大与假性淋巴瘤
第三节干燥综合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干燥综合征的诊断
二、干燥综合征的鉴别诊断
第四节干燥综合征的治疗概要
干燥综合征皮损和组织病理图片
第七章类风湿性关节炎
第一节类风湿性关节炎概述
第二节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特征
一、关节特征
二、皮肤表现
第三节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
二、鉴别诊断
第四节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概要
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畸形和组织病理图片
第八章成人Still病
第一节成人Still病概述
第二节成人Still病的皮肤表现
第三节成人still病的诊断
第四节成人still病的治疗概要
成人Still病皮损图片
第九章银屑病关节炎
第一节银屑病关节炎概述
第二节银屑病关节炎的临床特征
一、远端指(趾)间关节型
二、毁损性(破坏性)关节炎型
三、类风湿性关节炎样(对称性多关节炎)型
四、不对称少数关节型
五、脊柱关节炎型
第三节银屑病关节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
二、鉴别诊断
第四节银屑病关节炎的治疗概要
银屑病关节炎皮损和关节畸形图片
第十章白塞病
第一节白塞病概述
第二节白塞病的皮肤、黏膜表现
一、白塞病皮损的分类
二、白塞病皮肤、黏膜表现
口腔溃疡
阴部溃疡
针刺反应
结节性红斑样损害
毛囊炎样损害
sweet病样皮损
浅表性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
多形红斑样损害
类色素性紫癜性苔藓样皮炎
环形红斑样损害
第三节白塞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白塞病的诊断
二、白塞病的鉴别诊断
第四节白塞病的治疗概要
一、皮肤、黏膜病变
二、严重的皮肤、黏膜病变
三、系统性病变
白塞病皮损和组织病理图片
第十一章结节性多动脉炎
第一节结节性多动脉炎概述
第二节结节性多动脉炎的皮肤表现
一、皮下结节
二、网状青斑
三、其他
第三节结节性多动脉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
二、鉴别诊断
第四节结节性多动脉炎的治疗概要
结节性多动脉炎皮损和组织病理图片
主要参考文献
……
硬皮病现称系统性硬化症。顾名思义,就是皮肤变硬的疾病。皮肤的改变是系统性硬化症的标志性症状。但病变程度差别很大,轻者仅有局部皮肤的硬化和钙化,严重者可出现全身广泛性皮肤硬化增厚。典型的皮肤损害依次经历肿胀期、浸润期和萎缩期三个阶段。病变呈对称性,病变多由手指逐渐向近端扩展,病变皮肤与正常皮肤的界限不清。
硬皮病是一种全身性结缔组织病。病因与遗传和免疫异常有关,多发于育龄妇女。其病变特点是胶原增生,炎症细胞浸润,血管堵塞,缺血性萎缩,免疫异常。最初命名为硬皮病,突出其皮肤受损的特征,其后改名进行性系统硬化症,但病情未必都是进行性,故现称系统性硬化症。临床表现为硬皮、雷诺现象、关节痛和内脏损害。治疗原则为:早期保暖、抗炎、抗凝和扩血管,以及给予中药口服治疗。
硬皮病-病变过程
1.肿胀期:对称性的非凹陷性的无痛性肿胀,皮肤紧张增厚,皱纹消失,皮色苍白,手指呈腊肠样,并向近端发展,手背肿胀,有时前臂也有相同的变化。也有少数由躯干发病,逐渐向其四周扩张的。
2.浸润期:数周或数月之后,皮肤由肿胀期进入浸润期。这时皮肤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并与深层组织粘连,不能移动,不能捏起,光亮如同皮革,病变可累及手指、手背、四肢、躯干及面部。面部表现具有特征性的面具样改变,缺乏表情、皱纹减少,眼睑活动受限;张口困难,尽量张口时上下唇间最大距离较正常人明显缩小(小于3.5cm);嘴唇向里 收缩变薄,并以唇为中心出现大量放射状皱纹,鼻端变小变尖,鼻翼萎缩变软;面、颈、唇粘膜出现多个小点状的毛细血管扩张。发生于手指,可使手指屈曲活动不利。发生于胸部可有紧束感。
3.萎缩期:再经过5—10年,皮肤损害进入萎缩期。这时皮肤发紧变得不明显,甚至有不同程度的变薄、变软,外表光滑如牛皮纸样,有时有色素沉着或减退。萎缩期在最晚受累的皮肤出现最早,患处汗毛和毛发可出现脱落。由于皮肤的萎缩变硬和弹性丧失,再手关节处的皮肤很容易在摩擦和碰撞后出现溃疡。皮下软组织的钙化是硬皮病的晚期并发症,是局部慢性炎症的结果,好发于手指端、肘、膝等容易受伤的部位,表现为大小不等的皮下结节,或X线下可发现的较深的小的钙化结节。
硬皮病-发病原因
该病病因、病机不明,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遗传:在硬皮病患者中,某些HLA-Ⅱ类抗原表达较常人明显增高。
2、学品与药物:如聚氯乙烯,有机溶剂、硅、二氧化硅、环氧树脂、L色氨酸、博莱霉素、喷他佐辛等可诱发硬皮与内脏纤维化。
3、免疫异常:本病存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异常,在患者血清中可查到特异性抗Scl-70自身抗体。说明本病的发生与免疫紊乱密切相关。
4、结缔组织代谢异常:本病特征性改变是胶原产生过多,皮肤中胶原含量明显增多。
5、细胞因子的作用:某些细胞因子参与本病的发病,如转化生长因子、表皮细胞生长因子,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等。
6、血管异常:大多数硬皮病患者均表现有雷诺现象,病理学显示,小动脉和微血管内膜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
硬皮病-主要症状
一、分类
1)局限性硬皮病 包括硬斑病、带状硬皮病、点滴状硬皮病。
2)系统性硬化症 包括肢端硬皮病、弥漫性硬皮病、CREST综合征(包括肢端硬化和毛细血管扩张,钙质沿积,雷诺氏现象,食管蠕动异常症状,此为系统性硬化的一个类型,予后较好。)
二、症状和体征:
1.局限性硬皮病
(1)硬斑病:多发生在腰、背部,其次为四肢及面颈部,表现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水肿性斑片,初呈淡红或紫红,经数周或数月逐渐扩大硬化,颜色变为淡黄色或象牙色,局部无汗、毛发脱落,数年后转化为白色或淡褐色萎缩性疤痕。皮肤活检符合硬皮病改变。
(2)带状硬皮病:好发于儿童和青年,女性多于男性,病变沿肋间和一侧肢体呈带状分布,可为单条或数条,病变演变过程同硬斑病。
(3)点滴状硬斑病:多发于颈、胸、肩背等处,约绿豆至五分硬币大小,呈集簇性线状排列,其演变过程似硬斑病。
2.肢端硬皮病与弥漫性硬皮病
肢端硬皮病有雷诺氏现象,皮损从远端向近端发展,躯干、内脏累及少,病程进展慢,预后好;弥漫性硬皮病病变由躯干向远端扩展,雷诺现象少,内脏受累多。病情重,病变进展快,予后差。
(1)雷诺氏现象:为多数患者的首发症状,表现为指(趾)端遇冷或情绪波动时出现发白→青紫→变红三相改变,经保暖后可缓解;
(2)皮肤:病变过程可分为水肿,硬化和萎缩三期。
系统性硬化症是一个累及多系统的自身免疫病,除有皮肤特征性改变外,还可累及内脏,其中最常受累的是消化道,几乎整个消化道均可受累,比如食管、胃、肠道均可发生病变,其次是肺脏,可发生不同程度的间质纤维化,另外,心脏、肾脏、肝脏、甲状腺、神经系统也可受累。
硬皮病-诊断标准
局限性硬皮病根据典型皮肤改变即可诊断。
系统硬化症:美国风湿病学会(ARA)1998年标准:
A主要标准:掌指关节近端的硬皮变化,可累及整个肢体、面部、全身及驱干。
B次要标准:①手指硬皮病:上述皮肤改变仅限于手指;
②手指尖有凹陷性瘢痕和指垫消失;
③双肺基底纤维化。
凡是1项主要标准或2项次要标准可诊断,其他有助于诊断的表现:雷诺现象,多发性关节炎或关节痛,食管蠕动异常,皮肤病理学胶原纤维肿胀和纤维化,免疫检查ANA,抗Scl-70抗体、和着丝点抗体(ACA)阳性。
CREST综合征,具体其中5条症状的3条,或3条以上加着丝点抗体阳性可诊断。
早期诊断
(1)临床表现:①雷诺现象;②手指硬肿;③关节痛/关节炎。
(2)食管功能:①排出时间延长;②食管括约肌压及食管下段咽下压下降。
(3)肺功能:①弥散功能减退;②最大呼气中期流速减慢;③残气/闭合气量增加。
(4)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RF)阳性,抗核抗体(ANA)阳性,丙种球蛋白增高,皮肤活检可见胶原纤维膨胀及纤维化。
(5)参考症状:①女性;②不规则发热;③舌系带显著缩短;④弥漫性色素沉着;⑤面、颈和手掌呈斑纹状多发性毛细血管扩张;⑥指骨末端骨吸收或软组织钙化。
确定诊断:具备临床症状中至少有两项及食管和/或肺功能异常中两项以上者。
可能诊断:具备5项中3项以上者。
需追踪观察或进一步检查者:5项中具备2项者。
硬皮病-病理分类
在临床上,系统性硬化症可分为以下四型:
(1)弥漫性硬皮病 较为常见,表现为对称性的四肢,面部皮肤变紧,变硬,变厚,可累及四肢近端及颈部,躯干,同时伴有胃肠道,肾脏,肺部,心脏等内脏损害。本型的特点是发病迅速,皮肤损害进展较快,内脏损害出现较早,预后较差;实验室检查可见抗Scl-70抗体阳性,抗着丝点抗体也可呈阳性。
(2)肢端硬化症 本型的皮肤改变局限于肢体远端如手指.前臂.下肢远端及颜面,出现上述部位对称性的皮肤变紧.变硬.变厚,可伴有雷诺现象,并且在疾病后期可出现肺动脉高压和截指样改变,其中部分患者表现为以皮肤和皮下组织钙化和毛细血管扩张为突出表现的CREST综合症.本型预后相对良好,10年存活率大于70%;实验室检查可见抗着丝点抗体阳性.
(3) 重叠综合征 弥漫性或局限性系统性硬化症合并有一种或多种其他结缔组织病时,称为重叠综合征。
(4)无皮肤硬化的系统性硬化症 本型患者仅见内脏病变而无皮肤硬化表现,可表现为:①食管活动障碍、十二指肠扩张、结肠袋形成②雷诺现象、甲皱毛细血管扩张、食管活动障碍及少尿性肾衰③以上症状伴有肺动脉高压或肺间质病变。本型患者少见,不到1% 。
硬皮病-内脏损害
由于硬皮病是因血管和结缔组织硬化、小血管增生、管腔堵塞引起的自身免疫病,因此它可造成全身性的损害,除皮肤、关节损害外,内脏损害主要见以下几方面:
(1)胃肠道损害 主要为胸骨后烧灼痛、反酸及吞咽食物后的哽噎感等。胃肠道的这些非特异性表现常常不会引起患者的重视,尤其是在疾病早期。当发展至晚期,患者可出现全胃肠道功能减低的表现如腹胀、间歇性腹泻、便秘等。
(2)肺损害 主要表现为胸膜炎、胸腔积液、肺动脉高压、肺间质纤维化及限制性肺病等。患者常见咳嗽、气短、运动后呼吸困难等症状。在疾病早期,这些表现并不明显,胸部X线和肺功能检查有助于诊断及了解病情。
(3)心脏损害 心脏损害较为常见,可以出现心包、心肌或心脏传导系统的病变。肺部损害造成的肺动脉高压也可加重心脏的病变,在疾病晚期可出现心力衰竭。常见临床表现有心包积液、心肌受损、心率失常等。其中心包积液较常见,但往往没有明显症状,病情发展较为缓慢,超声心动图可明确诊断。
(4)肾脏损害 肾脏损害较为普通,是硬皮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提示预后不佳,故应引起早期重视。早期的肾损害表现为轻度的蛋白尿或镜下血尿,逐渐发展可业引起肾功能不全。部分病人可出现急性肾衰竭、少尿或无尿(临床上称硬皮病肾危象),或急骤进展的恶性高血压,可有头痛、视物模糊、恶心、呕吐等表现。
(5)其他的脏器损害 系统性硬化还可引起其他系统损害,如神经系统的周围神经病、三叉神经痛;肝脏并发的胆汁性肝硬化、钙化;部分患者出现抗甲状腺抗体,可伴有甲状腺功能低下等。
总之,系统性硬化是一种累及全身多系统的自身免疫病,临床上可出现多系统损害,因此,对出现的相应症状应引起早期重视。
硬皮病-疾病护理
1.在心理上:应该充分认识到硬皮病是在治疗上反应较差的病种之一,具有长期性,反复性,预后及疗效的不确定特点,常影响日常生活,使容貌改变,病情迁延难愈,从而产生了急于治疗,又害怕治疗效果不佳的矛盾心理,应该对疾病有正确认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乐于接受治疗及护理。严格掌握口服药的时间及准确的剂量,并在医生的指导下严格坚持服药。
2.在饮食上:有些硬皮病患者对固体食物咽下困难,饮食不慎亦常打呛,多间歇性,平卧位加重伴胸骨后疼痛。因此这些病人需严格饮食管理;应以高蛋白、高维生素流质饮食,多食新鲜水果汁、蔬菜,忌食辛辣及刺激性食物。进食时取头高脚低20 度倾斜位以减少胃- 食管返流,必要时应用抗返流药物治疗。吞咽困难严重者予鼻饲流质或/ 和静脉营养,保证基本能量供应。
3. 雷诺氏现象:手足以棉手套,厚袜子保护,戴帽和多穿衣以防因躯干部位受寒冷刺激而引起的反射性效应。
4.预防皮肤感染:硬皮病患者由于末梢血液循环差,故肢端易并发感染,且感染不易控制。应注意患者个人卫生,常修减指甲,清洁皮肤,不要用手去抠鼻子,防止抓破皮肤。穿宽松棉制衣服。
5.硬化皮损的护理:按医嘱使用血管活化剂,结缔组织形成抑制剂,吸烟能使血管痉挛,应戒烟。洗澡温度要适宜,水温过低易引起血管痉挛,过高组织充血水肿加
重,而影响血液循环。禁止用热水烫洗。对皮肤干燥、瘙痒的患者,洗浴后用滋润皮肤、温和润滑剂止痒,如3 %水杨酸软膏、维生素B6软膏等避免搔抓、擦破皮肤,保护好受损皮肤的完整性。防止皮损长期受压。避免强阳光暴晒及冷热
刺激,如溃烂、感染及时治疗。
6.呼吸道护理:肺部受累是导致硬皮病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大多数患者有肺纹理增多、增粗现象,有肺弥漫性间质纤维化倾向,最终导致肺换气功能障碍,重要措施之一是预防呼吸道感染,防止劳累。另外应密切观察病情,特别是呼吸的频率、节律、深浅度,呼吸异常时应做好气管切开的准备工作。
硬皮病-治疗措施
硬皮病-病变过程
1.肿胀期:对称性的非凹陷性的无痛性肿胀,皮肤紧张增厚,皱纹消失,皮色苍白,手指呈腊肠样,并向近端发展,手背肿胀,有时前臂也有相同的变化。也有少数由躯干发病,逐渐向其四周扩张的。
2.浸润期:数周或数月之后,皮肤由肿胀期进入浸润期。这时皮肤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并与深层组织粘连,不能移动,不能捏起,光亮如同皮革,病变可累及手指、手背、四肢、躯干及面部。面部表现具有特征性的面具样改变,缺乏表情、皱纹减少,眼睑活动受限;张口困难,尽量张口时上下唇间最大距离较正常人明显缩小(小于3.5cm);嘴唇向里 收缩变薄,并以唇为中心出现大量放射状皱纹,鼻端变小变尖,鼻翼萎缩变软;面、颈、唇粘膜出现多个小点状的毛细血管扩张。发生于手指,可使手指屈曲活动不利。发生于胸部可有紧束感。
3.萎缩期:再经过5—10年,皮肤损害进入萎缩期。这时皮肤发紧变得不明显,甚至有不同程度的变薄、变软,外表光滑如牛皮纸样,有时有色素沉着或减退。萎缩期在最晚受累的皮肤出现最早,患处汗毛和毛发可出现脱落。由于皮肤的萎缩变硬和弹性丧失,再手关节处的皮肤很容易在摩擦和碰撞后出现溃疡。皮下软组织的钙化是硬皮病的晚期并发症,是局部慢性炎症的结果,好发于手指端、肘、膝等容易受伤的部位,表现为大小不等的皮下结节,或X线下可发现的较深的小的钙化结节。
硬皮病-病变过程
1.肿胀期:对称性的非凹陷性的无痛性肿胀,皮肤紧张增厚,皱纹消失,皮色苍白,手指呈腊肠样,并向近端发展,手背肿胀,有时前臂也有相同的变化。也有少数由躯干发病,逐渐向其四周扩张的。
2.浸润期:数周或数月之后,皮肤由肿胀期进入浸润期。这时皮肤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并与深层组织粘连,不能移动,不能捏起,光亮如同皮革,病变可累及手指、手背、四肢、躯干及面部。面部表现具有特征性的面具样改变,缺乏表情、皱纹减少,眼睑活动受限;张口困难,尽量张口时上下唇间最大距离较正常人明显缩小(小于3.5cm);嘴唇向里 收缩变薄,并以唇为中心出现大量放射状皱纹,鼻端变小变尖,鼻翼萎缩变软;面、颈、唇粘膜出现多个小点状的毛细血管扩张。发生于手指,可使手指屈曲活动不利。发生于胸部可有紧束感。
3.萎缩期:再经过5—10年,皮肤损害进入萎缩期。这时皮肤发紧变得不明显,甚至有不同程度的变薄、变软,外表光滑如牛皮纸样,有时有色素沉着或减退。萎缩期在最晚受累的皮肤出现最早,患处汗毛和毛发可出现脱落。由于皮肤的萎缩变硬和弹性丧失,再手关节处的皮肤很容易在摩擦和碰撞后出现溃疡。皮下软组织的钙化是硬皮病的晚期并发症,是局部慢性炎症的结果,好发于手指端、肘、膝等容易受伤的部位,表现为大小不等的皮下结节,或X线下可发现的较深的小的钙化结节。
本病目前尚无特效疗法,部分病例治疗后可停止发展或缓解。两型在治疗上无大的差别。
(一)一般治疗 去除感染病灶,加强营养,注意保暖和避免剧烈精神刺激。
(二)血管活性剂 主要用于以扩张血管,降低血粘度,改善微循环。
1.丹参注射液 每毫升档地原生药2g,8~16ml加入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内静脉滴注,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连续或间歇应用。对皮肤硬化、张口和吞咽困难、色素沉着、关节僵硬和疼痛以及雷诺现象等有一定效果,但有出血倾向或肾功能不良者不宜采用。
2.胍乙啶(guanethidine) 开始量12.5mg/d,渐增加于25mg/d,3周后改为37.5mg/d。对雷诺现象有效(有效率约50%)。
3.甲基多巴 125mg,每日3次(或1~2g/d)。能抑制雷诺现象。
(三)结缔组织形成抑制剂
1.青霉胺(D-penicillamine) 能干扰胶原分子间连锁的复合物,抑制新胶的生物合成。开始服250mg/d,逐渐增至全量1g/d,连服2~3年,对皮肤增厚和营养性改变疗效显著,对微循环和肺功能亦有改善,并能减少器官受累的发生率和提高存活率。在服药过程中,本药对肾可有刺激,并能抑制骨髓,可出现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若同时伴服左旋合酰胺(I-glutamine)0.2g,每日3次,其疗效较单服青霉胺为佳。
2.秋水侧碱(colchicine) 能阻止原胶原转化为胶原,抑制胶原的积贮。用量为每日0.5~1.5mg,连服3个月至数年,对皮肤硬化、雷诺现象及食管改变均有一定疗效。用药期间如有腹泻可减量或给于半乳糖甙酶(β-galactosidase)。
3.积雷甙(asiaticoside) 为中药积雪草中提取的一种有效成分,实验证明能抑制成纤维细胞的活性,软化结缔组织。用法为:片剂(每片含积雪甙10mg)每日服3次,每次3~4片;针剂(每支2ml含积雪甙20mg)肌肉注射,每周2~3次,每次1支。对外国佬化硬皮、消除组织浮肿、缓解关节疼痛、愈合溃疡等均有相当效果(有效率约80%),一般1个月左右开始见药。
(四)抗炎剂 糖皮质激素对系统性硬皮病早期的炎症、水肿、关节等症状有效。一般常先用泼尼松30mg/d口服,以后渐减于5~10mg/d的维持量。如有蛋白尿、高血压或氮质血症存在应避免应用。
(五)免疫抑制剂 如硫唑嘌呤(75~150mg/d)、苯丁酸氮芥(6mg/d)、环磷酰胺(50~200mg/d)等均可选用,对关节、皮肤和肾脏病变有一定疗效。与糖皮质激素合并应用,常可提高疗效和减少皮质激素用量。
(六)物理疗法 包括音频电疗、按摩和热浴等,其中音频电疗对本病有较好疗效,局限型者可使之完全恢复,系统型亦有软化肌肤、改善组织营养、愈合溃疡之效。开始每日治疗1~2次,每次持续20~30分钟,待病情好转后可隔日1次,治疗时间较久。
(七)其他 如封闭疗法、维生素E、复合磷酸酯酶片,以及丙酸睾丸素等均可酌情配合选用。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16255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硬红斑的病因学
下一篇: 硬红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