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慢性前列腺炎的诊断方法有哪些

佚名 2023-11-17 16:38:36

慢性前列腺炎的诊断方法有哪些

临床上诊断慢性前列腺炎主要依据病史、症状和体检,辅以实验室检查。慢性前列腺炎的病理表现是非特异性的,炎症反应比急性前列腺炎局限和不明显。前列腺腺泡内及其周围有不同程度的浆细胞和巨噬细胞和区域性淋巴细胞集聚,腺叶中纤维组织增生明显。部分病人因腺管被脓性物及脱落的上皮细胞阻塞,引流不畅,小泡扩张。那么慢性前列腺炎的诊断依据是什么?下面一起来看一下。

慢性前列腺炎的诊断方法有哪些

1、既往史:有尿道炎、尿道梗阻、尿路感染以及前列腺炎病史。

2、症状:凡有尿路刺激症状,睾丸及腹股沟、腰骶、会阴疼痛酸胀不适,以及查体无其他发现者,均应考虑到慢性前列腺炎的诊断。

3、肛诊: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前列腺多有轻度增大,表面软硬不均,有轻压痛。有的患者前列腺表面可触及硬节样凸起,但并不坚硬,这是纤维化的一种表现,中央沟存在。

4、实验室检查:包括前列腺液常规检查、尿液和前列腺液的分段定位培养,前列腺液pH值及锌含量测定、前列腺组织活检及培养、血清抗体滴度,后三者在临床上较少使用,但有科研意义。

5、必要时可行尿道镜检查:尿道呈慢性炎性改变,精阜隆起,前列腺管流脓。也可行尿流率测定及膀胱尿道造影,都有一定的筛选意义。

慢性前列腺炎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慢性前列腺炎(Ⅱ型和Ⅲ型):须详细询问病史、全面体格检查(包括直肠指检)、尿液和前列腺按摩液常规检查。推荐应用NIH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NIHCPSI)进行症状评分。推荐“两杯法”或“四杯法”进行病原体定位试验。患者以排尿症状为主时,推荐尿流率和残余尿测定。为明确诊断及鉴别诊断,可选择的检查有:精液分析或细菌培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尿细胞学、经腹或经直肠B超、尿动力学、CT、MRI、尿道膀胱镜检查、前列腺穿刺活检等。
(1)症状慢性前列腺炎Ⅱ和Ⅲ型的临床症状类似,多有疼痛和排尿异常等。Ⅱ型可表现为反复发作的下尿路感染。Ⅲ型主要表现为骨盆区域疼痛,可见于会阴、阴茎、肛周部、尿道、耻骨部、腰骶部等部位。排尿异常可表现为尿急、尿频、尿痛、夜尿增多等。由于慢性疼痛久治不愈,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并可能有性功能障碍、焦虑、抑郁、失眠、记忆力下降等。慢性前列腺炎Ⅳ型:无临床症状。
(2)直肠指检慢性前列腺炎Ⅱ型和Ⅲ型的直肠指检可了解前列腺大小、质地、有无结节、有无压痛及其范围与程度,盆底肌肉的紧张度、盆壁有无压痛,按摩前列腺获得前列腺液。直肠指检前,建议留取尿液进行常规分析或选择进行尿液细菌培养。
(3)实验室检查①前列腺液常规检查:正常的前列腺液中白细胞10个/高倍视野,卵磷脂小体数量减少,有诊断意义。胞质内含有吞噬的卵磷脂小体或细胞碎片等成分的巨噬细胞,也是前列腺炎的特有表现。当前列腺有细菌、真菌及滴虫等病原体感染时,可在前列腺液中检测出这些病原体。如前列腺按摩后收集不到前列腺液,不宜多次重复按摩,可让患者留取前列腺按摩后尿液进行分析。
②尿常规分析及尿沉渣检查:此检查可排除尿路感染,是诊断前列腺炎的辅助方法。
③细菌学检查:慢性前列腺炎(Ⅱ型和Ⅲ型)推荐“两杯法”或“四杯法”病原体定位试验。
④其他病原体检查。
a?沙眼衣原体检测:检测方法有培养法、免疫荧光法、斑点金免疫渗滤法、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连接酶链反应(ligase chain reaction,LCR)等。目前主要采用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PCR和LCR技术检测沙眼衣原体的核酸成分。
b?支原体检测:可能引起前列腺感染的支原体主要为溶脲脲原体(UreaplasmaureaIylicum,Uu)和人型支原体(mycoplasma hominis,Mh)。培养法是Uu和Mh检测的金标准,结合药敏试验可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帮助;免疫学检测和核酸扩增技术等也应用于支原体。
由于沙眼衣原体和支原体也可能存在于男性尿道中,建议先取尿道拭子检测,在排除尿道感染后,再进行EPS检测,以进一步明确是否为前列腺感染。
此外,对于前列腺液中其他病原体,如真菌的检测方法主要为直接涂片染色镜检和分离培养;病毒检测通常采用前列腺组织培养或PCR技术。
(4)B超尽管前列腺炎患者B超检查可以发现前列腺回声不均,前列腺结石或钙化,前列腺周围静脉丛扩张等表现,但目前仍然缺乏B超诊断前列腺炎的特异性表现,也无法利用B超对前列腺炎进行分型。但B超可以较准确地了解前列腺炎患者肾脏、膀胱以及残余尿等情况,对于除外尿路器质性病变有一定帮助。经直肠B超对于鉴别前列腺、精囊和射精管病变以及诊断和引流前列腺脓肿有价值。
(5)其他尿动力学的尿流率,膀胱尿道镜等检查。

慢性前列腺炎怎么检查?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出现尿频的情况

诊断鉴别
√ 肛门指检
肛门指检发现前列腺可能正常,可有压痛、饱满、肿大或硬度不均。B超检查可了解有无合并前列腺结石、肉芽肿,排除可能存在的前列腺增生或前列腺癌。
√ 前列腺液(EPS)检查
pH值常大于7.8,白细胞计数及颗粒细胞增多。白细胞每高倍视野10或15个表示有炎症存在。若未能按摩出前列腺液,按摩后取尿标本检查,若白细胞≥10/HP,而常规尿标本白细胞计数不增多,可诊断为前列腺炎。
√ 病原体检查

前列腺液作标准的细菌学检查,若反复培养到同一菌种,可认定为致病菌。前列腺液培养阳性需排除尿道细菌污染或共生
菌的可能,阴性结果不能排除病原体所致的前列腺炎。近年来文献根据对临床未查出病原体的前列腺炎患者的前列腺组织或分泌物进行特殊检查,结果提示有细菌存
在:
① 前列腺组织内有细菌基因序列存在,编码16srRNA和抗四环素;
② 对照培养发现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在前列腺痛(慢性特发性前列腺炎)患者中为最常 见的被分离出的细菌,占68%;
③ 前列腺液在培养基中难生长的棒状细菌,在加强培养基和直接显微镜观察可发现此种多形性细菌。

物实验支持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抗生素治疗失效,可能不是由于在有慢性炎症的腺体内药物动力学发生改变,而是因为感
染使前列腺深部发生微环境改变,产生了受到保护的细菌微克隆所致。细菌产生细胞外黏液物质,埋藏在前列腺组织内,其抗吞噬和抗趋化性使白细胞浸润和淋巴细

胞增殖受到影响,致宿主失去防御功能。这种黏液物质还可使细菌在抗生素抑制下受到保护,使感染复发,难以根治,持久存在的细菌抗原在前列腺内可产生一连串
的免疫学改变。
引起前列腺炎的病原体还有厌氧菌、L-型细菌,沙眼衣原体、支原体,偶还可查到阴道滴虫,需要作特殊培养或PCR检查才能发现。
√ 精液检查
慢性前列腺炎患者有精液量可减少,精子活动力减低,异型精子增多,白细胞计数增多,精浆嗜中性多形核白细胞-弹性蛋白酶增高,精液液化时间延长,有时可以找到病原体,但用PCR法找到衣原体不一定是致病病原体。
免疫学改变

列腺炎患者免疫学改变与细菌持久存在有密切关系。临床研究发现前列腺炎患者半数发现精液内有抗体包裹细菌,多为
IgA,其次为IgG。前列腺内免疫球蛋白比正常人增高超过100倍,治愈后4~5个IgG恢复正常,而IgA降低需更长时间。大肠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血

清凝集抗体滴度增高,治愈后降至正常。IgA持续增高提示感染未被控制。抗体在前列腺组织内的定价研究显示IgA只见于管腔内的颗粒内,前列腺炎患者组织

主要含IgM,其次为IgA及补体C3,沉着在腺周、血管壁和腺体内。患细菌性前列腺炎的不育患者精浆肿瘤坏死因子TNF-1受体显著降低,IL-1受体

拮抗物增高。还有学者发现精液白细胞计数增高的不育患者精浆IL-8增高,提示存在免疫反应。细菌作为抗原,通过神经免疫机制,也可参与炎症过程,产生一
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并引起疼痛症状。
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增高,提示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
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多无异常发现,一些患者显示前列腺不均质回声,年龄较大的患者可发现增生腺体,B超显示多数强回声灶提示前列腺结石,较小的、无声影的强回声灶亦可能为淀粉样小体。B超所见前列腺结石若在X线平片中未能显示,可能为尿酸结石。
内镜检查

性前列腺炎患者若有长期不愈的排尿困难或刺激症状,作内镜检查往往可发现膀胱颈、后尿道假息肉,黏膜充血、绒毛样
改变、泡状水肿等炎症改变,精阜充血,有肉芽或假息肉形成,有时还可见到阻塞在前列腺腺管口的小结石,有排尿不畅的患者,精阜充血,有肉芽或假息肉形成,
有时还可见到阻塞在前列腺腺管口的小结石,有排尿不畅的患者往往会发现前列腺增生或膀胱颈挛缩。
尿动力学检查
尿动力学检查不是前列腺炎的常规检查项目,有明显排尿困难的患者需作此项检查,以明确逼尿肌、括约肌功能,排尿期间有无尿道高压,有无存在膀胱出口梗阻,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等情况存在。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16077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