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脑组织先天性发育异常所致的脑积水称为先天性脑积水。形成脑积水的原因可能是脑脊液的分泌和吸收之间失去平衡,即脑脊液产生过多或吸收障碍。此外,脑脊液循环通路阻塞也是引起先天性脑积水的重要原因。
先天性脑积水的主要特征是头围呈进行性增大。头围多在出生后数周或数月开始增大,也有出生时就明显大于正常。头围增大以后,脸部相对较小,额部向前突出,头皮绷紧变薄,两眼球转动或斜视或震颤,囟门(包括前囟、后囟)开大,颅骨骨缝分离。病情严重者可有频繁呕吐、烦躁不安和进食不佳。早期对智力没有影响,晚期病例可出现表情呆滞、智力迟钝、视力减退、肢体瘫痪。最后多因营养不良,发生褥疮及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而死亡。也有少数病例,病情会自行缓解或停止发展。
因脑脊液循环通路阻塞引起的先天性脑积水可作手术治疗。大多数患儿在1~2年内死亡。
先天性脑积水
脑脊髓液循环与分泌吸收障碍,过多的脑脊液积于脑室内,或在颅内蛛网膜下腔积存,称为脑积水。多有颅内压增高。婴儿脑积水是常见的一类,多发生在两岁以内的婴儿。
一、病因
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以先天性畸形如中脑导水管狭窄及闭塞、小脑扁桃体下疝及第四脑室中孔或侧孔闭锁为主要病因。也可见后天性病变如颅内感染、出血、颅内肿瘤、外伤。
按脑脊液系统功能障碍的性质可分为梗阻性(非交通性)脑积水及非梗阻性(交通性)脑积水。前者由于室间孔、第三脑室、中脑导水管、第四脑室及其中孔和侧孔以及小脑延髓池的不通畅而发生;后者多因脑脊液分泌过剩或吸收障碍所致。由于长期脑室内压增高,大脑组织受压,发生退行性变,可变得极为菲薄。
二、临床表现
婴幼儿先天性脑积水多在出生后数周头颅开始增大,一般经3~5个月方逐渐发现,也有出生时头颅即增大者。临床特别是因颅内压增高引起头颅进行性的异常增大,与周身发育不成比例。额部向前突出、眶顶受压向下,双眼球下视,眼球向下转,致巩膜上部露白,前囟扩大且张力增加,其它囟门也可扩大,颅骨骨缝分离,头皮静脉扩张。头颅叩诊呈“破壶音”。婴幼儿骨缝未闭,颅内压增高时,头颅可以发生代偿性扩大,故在早期颅内压增高症状可以不明显。但脑积水严重,进展较快时,亦可出现,其症状为反复呕吐。脑退行性变,脑发育障碍,四肢中枢性瘫痪,尤以下肢为重,常有智力改变和发育障碍。视神经受压萎缩,可致失明。眼球震颤,惊厥亦较常见。还常并发身体其它部位畸形。
少数病例,脑积水在发展到一定时期后可自行停止,头颅不再继续增大,颅内压亦不高,成为“静止性脑积水”。
三、诊断
根据婴幼儿头颅增大突出等临床典型症状,一般诊断无大困难。检查时,对早期的可疑本症的病儿,定期测量头颅大小,包括周径、前后径及耳间径。正常新生儿头围33~35cm。后囟出生后6周闭合,前囟于9~18个月之间闭合,这些数据可作参考。
为进一步确定诊断,了解脑积水的性质和程度,可进行如下检查:
(一)颅骨X线平片 可显示头颅增大,头面比例不对称,颅骨变薄,颅缝分离及前、后囟延迟闭合或明显扩大等。
(二)头颅CT扫描 可显出扩大的脑室系统及脑实质性质,有助于鉴别是否有脑瘤等病。
(三)头颅超声检查中线波多无移位,侧脑室或第三脑室均有扩大等。
(四)前囟穿刺 借以排除硬脑膜下血肿或水瘤,这两种情况也常引起头颅增大。还可了解脑皮质的厚度及脑室内压力高低(正常婴儿为50~60mm水柱)。
(五)脑室造影 对判断有无导水管、第四脑室的梗阻、脑室扩大程度及有无脑室畸形,排除硬膜下血肿、水瘤以及区别交通性及非交通性脑积水有较大的意义。常选用脑室内注入水溶性碘剂。
本病应与婴儿硬脑膜下血肿或积液、颅内肿瘤、佝偻病等相鉴别。
四、治疗
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一般轻度脑积水应先试用非手术治疗,以脱水疗法和全身支持疗法为主。手术治疗适用于脑室内压力较高(超过250mm水柱)或经非手术治疗失败的病例。严重脑积水如头围超过50cm、大脑皮质萎缩厚度在1cm以下,已合并有严重功能障碍及畸形者,手术疗效不佳。
手术方式多采用脑脊液分流术。如脑室—心房分流术,脑室—矢状窦分流术,脑室—腹腔分流术等。后一种术式安全,并发症少,使用较多。所用分流管是一种带有贮液囊、压力阀装置,并不透X线,以利于透视下检查。
【先天性脑积水的分证论治】
1.肾气亏损
(1)治法:补肾益髓。
(2)方剂:补肾地黄丸(《证治准绳》)加减。
(3)组成:熟地黄20g,山药20g,山茱萸15g,茯苓10g,泽泻20g,牡丹皮10g,牛膝10g,鹿角胶5g(烊化),当归15g。
(4)备选方:若系小儿先天性颅裂、脊柱裂并发脑积水,可应用鹿角胶合剂(鹿角胶、牛膝、山萸肉、山药、熟地黄、当归、茺蔚子、牡丹皮、泽泻、茯苓、猪苓),配合外科手术治疗。
(5)加减:面色咣白,形体消瘦,肢软,神情呆滞者,加重熟地黄、鹿角胶、山药、当归等药剂量;证见头大颈细,囟门移开,颅缝分离,头围迅速增大者,加重茯苓、泽泻、牛膝等药之剂量;兼见眼球震颤,斜视或视力模糊,加枸杞子、菟丝子、决明子、菊花。
2.肾虚肝亢
(1)治法:滋肾养阴,平肝熄风。
(2)方剂: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和三甲复脉汤(《温病条辨》)加减。
(3)组成:熟地黄20g,山药20g,山茱萸20g,茯苓、泽泻各15g,龟甲、鳖甲各10g,知母15g,黄柏10g,阿胶15g(烊化),白芍10g。
(4)备选方:对本证阴虚火旺而肾阳告乏者,宜阳中求阴,用河车大造丸(《扶寿精方》)(紫河车、龟甲、熟地黄、人参、麦冬、天冬、牛膝、杜仲、黄柏、砂仁、茯苓)。另用封囟散外敷囟门,以温阳化水而除脑中之浊邪,内外敷合,可望取得较好疗效。
(5)加减:阴虚发热者加玉竹、白薇;心烦不安者加琥珀粉3g、珍珠母30g;筋惕肉瞤,时或惊叫,加天麻、钩藤各12g,僵蚕8g;若肾虚髓热,口干舌红,手足心热者,可服地黄丸。
3.脾虚水泛
(1)治法:温脾利水。
(2)方剂:附子理中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五苓散(《伤寒论》)加减。
(3)组成:党参15g,白术10g,干姜10g,制附子2g(先煎),猪苓、茯苓、泽泻各15g,桂枝10g。
(4)备选方:本证选方用药可在传统利小便基础上,取张仲景前后分消利水之己椒苈黄丸(《金匮要略》)合温阳利水之五苓散。
(5)加减:食欲不振加焦三楂、焦麦芽、焦神曲;便溏加车前子(包)、山药;呕吐加半夏、竹茹、鲜生姜。
4.热毒壅滞
(1)治法:清热解毒,化瘀通络。
(2)方剂:犀地清络饮加减。
(3)组成:水牛角片30g(先煎),生地黄15g,连翘10g,灯心草10g,牡丹皮10g,赤芍lOg,桃仁10g,白茅根10g,姜汁10g。
(4)备选方:大便秘结,烦躁不安,可用凉膈散以清上焦壅热;若肝经热盛,惊跳目青者,用泻青丸(《小儿药证直诀》)或当归龙荟丸(《宣明论方》)以泻肝经之实热。
(5)加减:抽搐者加全蝎6g、钩藤20g、白芍15g;胸闷欲吐,舌红苔黄者,用小陷胸汤加胆南星12g、石菖蒲10g及地龙、天竺黄、牛黄各15g。
5.瘀血阻络
(1)治法:化瘀通窍。
(2)方剂: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加减。
(3)组成:当归、川芎、赤芍各15g,桃仁、红花、丹参各20g,地龙10g,麝香0.05g,牛膝10g,茯苓20g。
(4)备选方:本证乃瘀血积聚闭塞,可予行气导滞,化瘀通阻为法,方用丹参桃红芎蚓汤(丹参50g,桃仁、地龙各25g,红花15g,川芎10g),症重便秘加麝香0.01g(另冲),水蛭0.5g,每剂分2天,每日分2~3次服。
(5)加减:抽搐者加钩藤20g、僵蚕8g、天麻12g;惊悸、烦躁者加琥珀3g、朱砂4g;四肢瘫痪者加制马钱子3g、杜仲12g及桑寄生、黄芪各15g。
术后注意防止发生并发症,如凝血块阻塞导管,心脏内血栓形成、心内膜炎、败血症等。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病因病机 5 辨证分型 6 治疗 6.1 疗效标准 6.2 分型治疗 6.3 专方治疗 6.4 老中医经验 6.5 用药规律 6.6 其他疗法 6.7 其他措施 1 拼音 nǎo jī shuǐ
2 英文参考 hydrocephalus
waterhead
water on the brain
3 概述 脑积水,是指脑脊液过多聚积于脑室及蛛网膜下腔所引起的一种病症。以脑室扩大、颅缝分离、头围异常增大为主要特征。—般分为交通性脑积水和阻塞性脑积水两类。多种疾患诸如先天畸形、颅内感染或出血、颅内肿瘤或其他占位性病变等均可导致本病,其发病机制包括脑室系统的阻塞、脑脊液吸收障碍或脑脊液分泌过多等。现代西医学迄今尚无可靠的药物治疗,手术疗法预后亦难肯定。
在中医学中,本病相当于“解颅”、“囟填”等。其记载首见于《诸病源候论》:“解颅者,其状小儿年大,囟应合而不合,头缝开解是也。”至北宋,对本病症候描述更详。《小儿药证直诀》曰:“年大而囟不合,肾气不成也,长必少笑。更有目白睛多,咣白色瘦者,多愁少喜也。”
关于本病的病因病机及证治,隋唐直至宋代医家多倾向于肾虚所致。如《诸病源候论》即称“由肾气不成故也”。治法上多采用补肾。至金元,开始出现不同观点,如朱震亨指出本病“乃是因气虚与热多耳”(《平治会萃·解颅》),主张用四君子汤、四物汤等调治。明代医家又有较大发挥。如明代万全在《育婴家秘》中提到:本病可“由病后肾虚,水不胜火,火气上蒸,其髓则热,髓热则解,而头界复分开矣。”制订加味泻青丸辨治。《本草纲目》记载了本病外治法:“小儿解颅,丹雄鸡冠上滴血,以赤芍末粉之,其良。”清代的《医宗金鉴》,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强调辨证论治和内服外敷结合之法:“补肾地黄丸堪服,补阳扶元散为先,更有封囟散极效,临时摊贴保安然。”古人所积累的大量经验仍为现代医家临床所借鉴。
现代中医治疗本病的报道,首见于1959年,系以针灸治疗之验案。自60年代初起陆续有中医中药治愈本病的报道,但多为个案,包括先天性脑积水、化脓性脑膜炎后脑积水等。且有用推拿之法治疗脑积水的。70年代,本病的辨治获得较大进展。通过临床实践,认识到瘀热、积水、瘀血均可致病。在辨证上,增加了热毒、瘀阻等证型,并发展了清热泻火、解毒定惊、通窍活血排水等法。其治疗的范围,还扩大到了脑脊膜膨出症术后急性脑积水等。这一时期,出现了多篇大样本的临床观察980年代以来,对本病的临床规律的认识,更趋深入。如提出颅脑水瘀的新观点,通窍活血化瘀利水之法得到众多医家的重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应用针灸疗法治疗本病有较大的突破,在穴位 *** 方法上作了多方面的探索,如以针刺配合艾条温和灸、药线灼灸及针刺结合中药外敷等,并观察到,从中医辨证分型看,阳虚患者效果较阴虚患者好。从西医分类看,交通性脑积水的有效率及预后均较阻塞性脑积水为优。
4 病因病机 综合古今文献,本病病因颇为复杂。可因先天禀赋不足、胎气怯弱、肾气亏虚,或因大病之后,耗伤脾肾之阴致病;亦可因外感风邪、热毒,或内因后天失调,脾胃虚弱等致病。近年,尚发现某些颅脑脊髓手术不当,脑窍阻塞而引发本病的。其病机可概括如下:
肾虚 多因先天不足,肾气亏虚。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肾虚则不能生髓养骨,以致颅囟逾期不合,颅骨缝裂,头颅增大。如为肾阴耗损,水不胜火,火气逆上,蒸灼脑髓,髓热而颅缝开解,囟门宽大,致成此病症。
脾虚 常系后天失调,脾胃虚弱,运化失常,以致清阳不行,浊阴不降,饮邪上犯,停聚颅内,导致颅缝开解。
热毒 外邪入侵,热毒炽盛,壅积于内,阻塞窍络,或素有痰饮,郁久化热,上冲于脑,腑气不能下行,气机郁结,水液停聚,发为解颅。
瘀阻 可因肾气亏而气血衰少,运行无力;致血瘀脑络,或脾虚水浊上犯,与脑络瘀血互结,或手术不当,瘀血积留,均可压迫脑髓,阻塞脑窍,瘀闭日久,则外渗化水。
5 辨证分型 本病辨证分型,综合各家意见,大致可分下列四型:
1.肾阴虚 头大异常,颅骨缝分离,前囟扩太,囟门多平,眼珠下垂,白睛显露,面色萎黄,盗汗恶热,惊惕烦躁,口干舌燥,手足心热,便秘。舌质黯红,苔微黄少津,脉沉细数,指纹略暗。
2.脾肾阳虚 头大异常,颅骨缝分离,前囟扩大,囟门平或凹陷,眼珠下垂,神情呆滞,自汗盗汗,恶寒肢冷,腹泻便稀,唇淡口和,舌淡多胖嫩。苔白脉沉迟或微迟而弱,指纹淡暗。
3.热毒 头大异常,囟门高突,无汗发热,抽搐不止,或高热惊厥,神昏气粗,面红唇赤,或发紫,便秘或便闭,或排出恶物。舌绛苔黄,脉洪数或疾,指纹紫或略暗。
4.瘀阻 头大异常,颅骨缝分离,头上青筋显露,烦躁哭闹,面色眺白而隐青或发暗,神情呆滞,重者半身不遂或麻木,口渴不欲饮。唇舌发紫或舌边有瘀斑,脉弦或虚数,指纹色紫或隐青而淡滞。?
6 治疗
基本痊愈:临床症状消失,头颅恢复至正常范围,且静止不再发展。颅缝闭合,囟门闭合或张力不高,无头皮静脉怒张,落日征(—),智力发育好,四肢活动正常,x线片或CT检查提示正常。症情巩固1年以上。
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减轻,头颅缩小,前囟平坦,头皮静脉隐现,落日征(±),颅缝变窄,智力尚可,四肢功能有所恢复。x线摄片或CT检查提示明显改善。症情巩固在3~6个月以上。
有效:临床症状减轻,头颅增大减缓,囟门稍隆,颅缝尚未闭合,头皮静脉较充盈,智力发育较差,落日征改善不明显,四肢功能略见恢复。x线摄片或CT检查提示有一定改善,或不显。
无效:用药1~3个月,症状及体征均无改善或继续恶化,甚至加重、死亡。
治法:补肾益髓,滋阴通阳。
处方:熟地、车前子、川断、沙菀子、桑寄生、淡苁蓉、何首乌各3克,山萸肉、丹皮、茯苓、泽泻各6克。
加减:阴虚内热加知母、黄柏;便秘加当归;伴龟背者加鳖甲或鳖甲膏。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3次匀服。
常用成方:补肾地黄丸等。
(2)脾肾阳虚
治法:扶脾补肾,通阳利水。
处方:茯苓、猪苓、车前子、熟地各6克,白术、陈皮、姜半夏各5克,全当归、鹿角胶各9克,桂枝、甘草、山萸肉、淮山药、川牛膝各3克。
加减:食滞加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减地黄量;便稀增大茯苓、山药量;呕吐加半夏、陈皮。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3次匀服。
常用成方:苓桂术甘汤、扶元散等。
(3)热毒
治法:清热泻火,开结通络。
处方:蒲公英、漏芦、银花、菖蒲、路路通各9克,黄芩、白茅根、丹皮、木通各6克。
加减:惊悸加朱砂、琥珀粉;呕吐加半夏、竹茹、鲜生妻;高热惊厥加安宫牛黄丸。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3次匀服。
常用成方:泻青丸等。
(4)瘀阻
治法:活血祛瘀,破阻通络。
处方:丹参50克,桃仁25克,川芎10克,红花15克,地龙25克,茯苓15克。
加减:症重便秘加麝香0.01克,水蛭0.5克;有毒征合人牛黄0.1克,冰片0.5克,大黄7.5克,制成散剂合用,随汤冲服。
用法:每剂为2天量,水煎2次,分6~8次匀服。
常用成方:通窍活血汤加味等。
疗效:按上述四型辨治,共治疗275例,其中按224例有明确疗效的统计,基本痊愈113例,显效58例,有效28例,无效25例。总有效率为88.8%。
①内服方:
组成:当归、赤芍、川芎、红花、桃仁、丹参、黄芪、地龙、全蝎、车前子、川菖蒲各3~9克,葱白1根,大枣3枚。
加减:眼球震颤加天麻、钩藤、僵蚕;眼球不旋重用黄芪;纳少便稀加党参、白术。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3~4次匀服。
②外用方:
组成:红花、艾叶各10克,皂角1500克,麝香1克。
用法:将前三味加水2500毫升,煎2小时后去渣取汁,浓缩成药液能吊起如线为止,再加人麝香调匀,装入瓶内冷藏备用。用时,先剃光患儿头发,将上药均匀涂于头上,颅缝及囟门处适当涂厚一些。然后用绷带包裹,早晚以温水湿敷绷带各1次,使其保持一定湿度,每周换药1次。
以上内外兼治,30天为一疗程,中间休息3~7天。
疗效:内外合治共7例,基本痊愈4例,显效2例,有效1例,总有效率100%。
(2)脑积水丸
组成:熟地、山药、鹿角胶、牛膝、茯苓、黄精、茺蔚子、猪苓、丹皮、车前子、肉苁蓉各10克,当归6克。上药制成蜜丸,每丸重1.5克。
用法:每日早晚各服1次。3个月以内患儿,每次半丸;3个月以上患儿,每次1丸。
疗效:共治疗10例,显效4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0%。
(3)双胶双角合剂
组成:鹿角胶、阿胶、熟地、山药、山萸肉、丹皮、当归、茯苓、猪苓、泽泻、茺蔚子各6克,羚羊角、
用法:本方主要用于脑脊膜膨出症手术后之并发脑积水。上方为1岁以内患儿之剂量,于术前、术后每日1剂,水煎服。
疗效:本方结合西医方法治疗85例,均获得显著疗效。
(4)加味五苓散
组成:茯苓、大腹皮各15克,猪苓、泽泻、牛膝、车前子各10克,白术5克,桂枝2克。
加减:烦躁加生石膏20克,琥珀面1克(冲服);呕吐加竹茹10克;大便干加大黄7.5克,知母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频服。
疗效:共治脑积水4例,均收到一定疗效。
张×,男,生后34天。1975年2月11日初诊。患儿于生后2天即开始头颅增大,到满月前舌更为明显。前囟宽大饱满隆起,颅缝分离。头皮静脉怒张,精神差,嗜睡,厌食吐乳,大便可。两目垂视,心肺正常。舌质红稍淡,指纹淡滞,脉细无力。印象:先天性脑积水(解颅)。
处方:熟地6克,山药3克,鹿角胶9克,牛膝3克,茯苓9克,净萸肉3克,当归3克,猪苓9克,茺蔚子3克,丹皮3克,车前子9克。每日1剂,水煎服。
自服上药后,每日尿量较多,精神、吃奶均渐好转,不吐。连服两周后头围开始逐渐缩小,两目已不垂视。服至第三周后,头围基本正常,前囟已平,颅缝已小。
按:本例患儿,何老认为系肾气不足,脑髓不充所致,采用地黄丸加味,以补肾益髓治本,行水化湿治标而获显效。何老指出,本病系难治之症,如单纯补肾,效果极为缓慢,故强调标本同治,且治疗越早,效果愈好。一般于服药1至2周,头围即开始缩小,3~6周多可恢复正常。但本法仅适合先天性脑积水患儿。
应用频度(例)
报道文献(篇)
药 ??物
>200
8
熟地、山药、茯苓、山萸肉。
101~200
5~6
鹿角胶、当归、牛膝、泽泻、丹皮、茺蔚子、猪苓、车前子。
15~100
2~4
黄芪、肉苁蓉、麝香、赤芍、桃仁、川芎、红花、丹参、地龙、菖蒲、黄芩、犀角、龙胆草、木通、黄连、僵蚕、白术。
从上表可看出,目前,中医界治疗小儿脑积水仍以补肾益髓之药用得最多;其次为健脾利湿之剂。活血化瘀及清解毒热的药物也正在引起重视。这一用药情况,不仅和临床辨治规律相吻合,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今后的发展趋势。
①体针
取穴:主穴:百会透四神聪、主焦俞透肾俞、三阴交透复溜。配穴:大椎、足三里、风池、风府、水分透中极。
操作:主穴每次均取,酌加配穴。针刺采取短时间中等度 *** 的方法,轻捻转慢提插,每穴捻转3次,紧插慢提1次,如此3遍后出针。每针针毕加捏脊3遍,或沿背部督脉和膀胱经用皮肤针轻度叩打3遍。每日1次,30天为上疗程,停针3~5天续治。
疗效:共治疗78例,2例为个案均有效。76例中,基本痊愈44例,有效13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为75%。
②综合法
取穴:主穴:分2组。甲组:水沟、支沟、四神聪、合谷、水分、阴交、中极、水道、阴陵泉、足三里、阴交、复溜;乙组:风府、风池、大椎、命门、腰俞、殷门、委中、承山、绝骨。
操作:每次用1组,穴位按患儿情况酌情加减。早期以点刺或作短时间的 *** 为主,待适应后,四肢穴可留针20~30分钟。每次针前,先以皮肤针叩打夹脊穴,自上至下轻叩,以皮肤潮红为度。对尿少、囟门不缩小及肢冷者,用艾条回旋灸水分、阴交、关元,每次5~10分钟。为加强效果,可在患儿头部外敷中药。针刺每日1次,30~5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0天。敷药隔日1次。
外敷中药制备:大戟、芫花、甘遂、商陆各10克,冰片1克,麝香10毫克,共研细粉,以醋或凡士林调成糊状备用。
疗效:共治疗69例,有效51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为73.9%。以交通性脑积水疗效为优。
(2)单方验方
①皂角膏
组成:皂角1500克,艾叶60克。
用法:将上药中皂角去籽研碎合艾叶加水7500克,用武火煎煮2小时后过滤。浓缩至用筷子蘸药液扯出9~15厘米长的粘条时,将锅离火,稍冷后,放人麝香0.9~1.5克搅拌均匀,装入瓷质容器内备用。使用时,将膏均匀地涂敷于整个头部,颅缝和前囟部位涂药要厚些。每2个月更换膏药1次,共用3~5次。
疗效:治疗2例,均获愈。
②开积散
组成:苍术、元明粉各12克,山甲9克,炒蒲黄24克,牛黄、珠子各1.5克,琥珀、朱砂各6克,生公羊肝1具。
用法:先将上药分别研末。然后剖开生公羊肝,将前四昧药童人蒸熟,焙干为末,再加入后四味药末拌匀。每服约0.3克,日服2次,早晚各配服硫酸亚铁0.3克,忌食酷。同时将患儿口中的疙瘩用三棱针挑破,四缝点刺放血,隔10天1次。
(3)推拿
操作:补肝胆10分钟,补三关5分钟,补脾胃10分钟,清六腑5分钟,揉二人上马穴10分钟。下肢痿弱加揉二人上马穴5分钟;摇头哭闹加揉小天心5分钟,上窝风5分钟,掐四横纹各1分钟;小便黄加清肾5分钟;大便结加清六腑5分钟,清大肠5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6例,均获良好疗效。
(4)食疗
组成:核桃仁200克,鹿角粉120克。
用法:将上药共研为细面,为一疗程量,每日服1次,每次16克,分20次服完。在服药期间喝骨髓汤,量不限,猪、羊、牛骨汤皆可。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15897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怎么预防坐骨神经痛
下一篇: 坐骨神经痛的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