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白塞氏病概述

祝由网 2023-11-15 08:22:56

白塞氏病概述

白塞氏病是一种以口腔、眼、生殖器为主要病变的独立性综合病征,亦称“口、眼、生殖器三联征”。本病有时还常累及关节、大血管、肺、肾、胃肠道及中枢神经系统,甚至造成很多器官同时受损。由于本病反复发作且临床症状比较复杂,常易被口腔、皮肤、眼各科视作单独孤立的局部疾患而误诊。

根据白塞氏病的临床特征,与中医学“狐惑病”颇为相似。早在公元三世纪初的《金匮要略》中即有具体描述:“狐惑之为病……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目赤如鸠眼”,恰构成本病三联征。论述较白塞氏之报告早1700多年。同时《金匮要略》还记载了内服甘草泻心汤、用苦参汤外洗,雄黄外熏等治疗方法,开中医治疗本病之先河。嗣后,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指出本病“皆湿毒之气所为也”。唐代《千金要方》也持此论。清代魏念庭指出:“狐惑者,阴虚血热之病也。”对其病因病机作了初步探讨。从总体上看,历代医家对于狐惑病的认识基本趋向一致。

近代中医治疗本病的临床报道,最早见于1963年,文章详细地介绍了60余例患者的治疗过程及临床体会,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又自拟“治惑丸”配合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引起医务界的关注。在60~70年代之间,一般以个案类文章为主。80年代以来,资料不断增多,其中有多达158例的大样本病例报道,不少医者结合临床实践,对白塞氏病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探讨,见智见仁,提出了不少有意义的观点

关于本病的病因病机,历来大多以湿毒蕴火立论,亦有持脏腑虚损论者,现代,还有医者认为气滞血瘀是该病的主要原因,或以脾肝肾三脏功能失调为主而导致本病。对于辨证分型,通过多年的临床摸索实践,已初具雏型,大体划分为湿热、阴虚、阳虚三类。在治疗方面除沿用经验方外,还新创了不少治疗方案,以专方、单方治疗的报道也逐渐增多,尤其是外用药的运用,其治疗方式和药物应用上均较前丰富。目前,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有效率在85%左右。

目前,中医药治疗本病还处在临床观察阶段,有关机理研究方面的报道不多。因此,尽早从中医学角度掌握临床规律和揭示治疗机理,应是进一步要做的工作。

白塞氏病的治疗

怎样治疗白塞氏病
多年来,白塞氏病的治疗一直是世界医学界在免疫性疾病方面的研究难题之一,目前西医尚无特效药物和疗法,临床主要采用激素、细胞毒类药物及消炎止痛药等,不能从根本上控制病情,只能暂时地缓解病情。并且,这类方法毒副作用大,效果并不理想。西医对本病的治疗目前主要用激素、细胞毒类药物及消炎止痛药等,其治疗效果均不理想,且毒副作用大。白塞病在中医学称之为“狐惑”,认为多由感受湿热毒邪,蕴结脏腑,循经络上蚀于口、眼,下注于外阴所致。我们认为本病的发病根源在于“湿、毒、瘀”相兼为患,创立了“平衡免疫修复溃疡”的治疗方法,形成治疗白塞病的独特理论体系和用药特点,研制出治疗白塞病的系列中药,具有调节免疫,改善微循环,修复溃疡和促进溃疡愈合,提高视力,改善慢性炎症反应的作用,取得很好疗效。
白塞病是一种以复发性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眼部病变及皮肤血管损害为特征的易累及多系统的全身性疾病。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该病与自身免疫异常,白细胞功能亢进,和内皮细胞损伤相关。白塞病的基本病理改变是血管炎,患者血小板疑集增强,血液粘稠度增大,血流减缓,血沉增快。由于免疫复合物沉积在细胞基底膜,血管壁内膜纤维增生,管壁增厚而导致管腔变窄。急性期为渗出性病变,管腔充血,管壁水肿,内皮细胞肿胀易导致血栓形成,由于血管壁纤维素样变性,中性粒细胞和红细胞外溢。细胞破碎而引起血管炎。由免疫复合物广泛沉积在血管细胞基底膜表面,还可发生坏死性血管炎,全身大小血管均可累及,除出现口腔,眼,生殖器病变外,尚可累及心血管、肺部、消化道、神经系统、关节、肾脏,附睾等。

现代医学治疗此病的常用方法是对症处理,即采用消炎止痛。控制疾病是用糖皮激素及细胞毒性药,即免疫抑制剂等。但其治疗效果不甚理想,其副作用大。往往使病人难以坚持治疗。由于该病的顽固性,反复性和复杂性。目前很大部分的医务工作者对此病的认识还不够,病人自己在疾病的早期重视不够。诊断明确后用药治疗,病人担心西药所带来的毒副作用。导致很大部分病人治疗很不规范。复发率很高,很多病人没有有效的控制病情,抑制其免疫炎症,导致病情进一步发展。部分患者长期失治误治。造成多脏器的损害

我们根据该病的病理特点,应用中医辨证分型论治。其中主要应用一清,二利,三化,四修复等新方法治疗此病,疗效甚好。

所谓一清是清热解毒,二利是利湿化浊,也就是清肝利湿,三化是活血化瘀,化瘀通络,四修复是调节免疫功能,促进溃疡面修复。

以现代医学而言一清、二利、三化、四修复的综合作用也是清除免疫复合物在血管细胞基底膜上的沉积,抗免疫炎症,增加炎症血管的通透性,增强炎症细胞的趋化,改善血小板的聚集,及炎症后期纤维增生。利于机体免疫功能的平衡。

现代药理证明:清热解毒药能直接抑制炎症反应,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提高人体的诱生干扰素的功能。活血化瘀药能够改善血小板凝集,改善血液粘稠,加速血液流动,增强噬酸细胞的吞噬功能,软化增厚的血管壁,清除血管内膜的免疫复合物,扩张血管,还具有促进炎症的吸收,并能消除血管水肿,阻止血管壁的纤维变性,修复创伤性血管内壁,稳定血管的内环境等综合作用。

因此,用中医药方法分型辩证论治,治疗白塞氏病能获得较好的疗效。既能比较好的控制病情,又能避免西药所造成的诸多毒副作用。
到下面网址好好研究研究,会对你有所帮助的。
祝你早日康复、身体健康!!!
《白塞氏病》网站↓↓↓↓↓↓↓

慢保范围是哪些?

高血压病(重度)、陈旧性心肌梗塞、风湿性心脏病、肺心病、糖尿病(具有合并症之一)、慢性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系统性红斑狼疮、甲状腺功能亢进等9种慢性病基础上。

而室外无线传输信道的特征有很大不同。必须考虑各种快衰落,深度平衰落,长扩展时延等因素。通信速率高(占用带宽大)时还要考虑频率选择性衰落等各种不确定因素。另外其接收灵敏度必须保障在信号衰减上百dB情况下的信号拾取。

概述:

信道特性对无线信号的传输至关重要,信号通过不同的信道发生不同的失真和畸变。通信系统的收发设备必须依据信道特征来设计,采用不同技术的无线扩频系统应用定位也不相同。

在无线通信中由于气候,环境,距离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接收到的信号幅度和相位是随机起伏变化的,主要需要考虑的是慢衰落,快衰落,平衰落,频率选择性衰落。室内信道的时间衰落特性是慢衰落的,同时时延扩展因素小,因而较为简单的达到通信速率Mbps数量级以上。

主动脉瘤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诊断 4 治疗措施 5 病因学 6 病理改变 7 临床表现 8 预后 附: 1 治疗主动脉瘤的中成药 2 主动脉瘤相关药物 1 拼音 zhǔ dòng mài liú

2 概述 主动脉瘤(aortic aneury *** )指主动脉壁局部或弥漫性的异常扩张,压迫周围器官而引起症状,瘤状破裂为其主要危险。

3 诊断 胸主动脉瘤的发现除根据症状和体征外,X线检查有帮助,在后前位及侧位片上可以发现主动脉影扩大,从阴影可以估计病变的大小、位置和形态,在透视下可以见到动脉瘤的膨胀性搏动,但在动脉瘤中有血栓形成时搏动可以不明显。主动脉瘤须与附着于主动脉上的实质性肿块区别,后者引起传导性搏动,主动脉造影可以作出鉴别(图1,2)。超声心动图检查可以发现升主动脉的主动脉瘤,病变处主动脉扩大。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对诊断也有用。

图1 胸主动脉瘤的后前位X线片
示升主动脉边缘较膨隆,主动脉增宽,食管主动脉压迹增宽,降主动脉轮廓显著不整齐,有多发动脉瘤形成

图2 胸主动脉瘤的左前斜位X线片
示主动脉弓部上缘可见波浪状轮廓(↑)食管随主动脉迂曲,波浪状边缘代表相邻主动脉的不规则扩张和动脉瘤

腹主动脉瘤常在腹部扪及搏动性肿块后发现,但腹部扪及动脉搏动不一定是动脉瘤,消瘦、脊柱前凸者正常腹主主动脉常易被扪及。腹部听到收缩期血管杂音,可能由于肾、脾、肠系膜等动脉的轻度狭窄,也未必来自主动脉瘤,须加注意。超声检查对明确诊断极为重要,当前不少病例是在常规超声体检中发现,故此症的诊断检出率比过去大为提高。检查见主动脉内径增宽,动脉前后壁间液性平段宽度增加,如有血栓形成则增宽的平段不明显,但动脉瘤的前后壁与心搏同步的搏动均存在,动脉的外径仍增大,超声检查可以明确病变的大小,精确度达2~3mm,其范围及形态以及腔内血栓。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同样有用,尤其对腔内血栓及壁的钙化更易发现。并能显示动脉瘤与邻近结构如肾动脉、腹膜后腔和脊柱等的关系。MRI检查在判断瘤体大小及其与肾动脉和髂动脉的关系上价值等同于CT及腹部超声。MRI的主要不足是图象分析费时费用高。主动脉造影对定位诊断也有帮助,但腔内血栓可能影响其病变程度的评估,但对于诊断不明确者、合并有肾动脉病变的高血压患者动脉瘤范围不清楚时、疑有阻塞或瘤样病变的患者及准备手术治疗者仍主张作主动脉造影。

4 治疗措施 手术治疗,包括动脉瘤切除与人造或同种血管移植术,对于动脉瘤不能切除者则可作动脉瘤包裹术。目前腹主动脉瘤的手术死亡率低于5%,但年龄过大,有心、脑、肾或其它内脏损害者,手术死亡可超过25%。胸主动脉瘤的手术死亡率在30%,以主动脉弓动脉瘤的手术危险性最大。动脉瘤破裂而不作手术者极少幸存,故已破裂或濒临破裂者均应立即作手术。凡有细菌性动脉瘤者,还需给以长期抗生素治疗。对大小为6cm或以上或4cm以上的主动脉瘤均应作择期手术治疗。对4~6cm之间的主动脉瘤可以密切观察,有增大或濒临破裂征象者应立即手术。

5 病因学 正常动脉壁中层富有弹力纤维,随每次心搏进行舒缩而传送血液。中层受损,弹力纤维断裂,代之以纤维疤痕组织,动脉壁即失去弹性,不能耐受血流冲击,动脉在病变段逐渐膨大,形成动脉瘤。动脉内压力升高有助于形成动脉瘤。引起主主动脉瘤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动脉粥样硬化 为最常见的原因。粥样斑块侵蚀主动脉壁,破坏中层成分,弹力纤维发生退行性变。管壁因粥样硬化而增厚,使滋养血管受压,发生营养障碍,或滋养血管破裂而在中层积血。多见于老年男性,男女之比为10∶1左右。部位主要在腹主动脉,尤其在肾动脉起源至髂部分叉之间。

(二)感染 以梅毒为显著,常侵蚀胸主动脉。败血症、心内膜炎时的菌血症使病菌经血流到达主动脉,主动脉邻近的脓肿直接蔓延,或在粥样硬化性溃疡的基础上继发感染,都可形成细菌性动脉瘤。致病菌以链球菌、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属为主,较少见。

(三)囊性中层坏死 为一种比较少见的病因未明的病变。主动脉中层弹力纤维断裂,代之以异染性酸性粘多糖。主要见于升主动脉瘤,男性较多见。遗传性疾病如马凡综合征、特纳(Turner)综合征、埃当(EhlersDanlos)综合征等均可有囊性中层坏死。易致夹层动脉瘤。

(四)外伤 贯通伤直接作用于受损处主动脉引起动脉瘤,可发生于任何部位。间接损伤时暴力常作用于不易移动的部位,如左锁骨下动脉起源处的远端或升主动脉根部,而不是易移动的部位,受力较多处易形成动脉瘤。

(五)先天性 以主动脉窦瘤为主。

(六)其他 包括巨细胞性主动脉炎,白塞氏病,多发生大动脉炎等。

6 病理改变 按结构主动脉瘤可分为:①真性主动脉瘤:动脉瘤的囊由动脉壁的一层或多层构成;②假性主动脉瘤:由于外伤、感染等原因,血液从动脉内溢出至动脉周围的组织内,血块及其机化物、纤维组织与动脉壁一起构成动脉瘤的壁。③夹层动脉瘤。动脉内膜或中层撕裂后,血流冲击使中层逐渐成夹层分离,在分离腔中积血、膨出,也可与动脉腔构成双腔结构(图3)。按形态主动脉瘤可分为:①囊性动脉瘤:瘤体涉及动脉周界的一部分,呈囊状,可有颈,成不对称外凸。②梭形动脉瘤:瘤体涉及整个动脉周界。外伤性动脉瘤常呈囊状,粥样硬化常呈梭状。按发生部位,主动脉瘤可分为:①升主动脉瘤,常涉及主动脉瘤;②主动脉弓动脉瘤;③降主动脉瘤或胸主动脉瘤,起点在左锁骨下动脉的远端;④腹主动脉瘤,常在肾动脉的远端。涉及主动脉窦的近端升主动脉瘤常为先天性,其次为马凡综合征、梅毒与感染;升主动脉瘤主要由粥样硬化、囊性中层坏死、梅毒引起;降主动脉瘤、腹主动脉瘤以粥样硬化为主要原因。主动脉瘤大多为单个,极少数为二个或多个。随病程发展,主动脉瘤可以发生;①破裂:动脉瘤薄弱的瘤壁受血流不断冲击而逐渐膨大,最后穿破而引起出血。②附壁血栓形成:瘤体膨大处血流缓慢,形成涡流,如以瘤壁内面粗糙,易有血栓形成,血栓脱落可致栓塞。③继发感染:继发感染使瘤壁更为薄弱,容易破裂。有时动脉瘤反复向周围小量出血,在瘤的周围积累多量纤维组织,形成包囊,如此则可能起保护作用以不致破溃。

图3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分型示意图

7 临床表现 主动脉瘤的症状是由瘤体压迫、牵拉、侵蚀周围组织所引起,视主动脉瘤的大小和部位而定。胸主动脉瘤压迫上腔静脉时面部、颈部和肩部静脉怒张,并可有水肿;压迫气管和支气管时引起咳嗽和气急;压迫食管引起吞咽困难;压迫喉返神经引起声嘶。胸主动脉瘤位于升主动脉可能使主动脉瓣环变形,瓣页分离而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出现相应的杂音,多数进程缓慢,症状少,若发生急骤则可致急性肺水肿。胸主动脉瘤常引起疼痛,疼痛突然加剧预示破裂可能。主动脉弓动脉瘤压迫左无名静脉,可使左上肢比右上肢静脉压高。升主动脉瘤可侵蚀胸骨及肋软骨而凸出于前胸,呈搏动性肿块;降主动脉瘤可侵蚀胸椎横突和肋骨,甚至在背部外凸于体表;各处骨质受侵均产生疼痛。胸主动脉瘤破裂入支气管、气管、胸腔或心包可以致死。

腹主动脉瘤常见,可以无症状,由于病因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主,故常有肾、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症状。最初引起注意的是腹部有搏动性肿块。比较常见的症状为腹痛,多位于脐周或中上腹部,也可涉及背部,疼痛的发生与发展说明动脉瘤增大或小量出血。疼痛剧烈持续,并向背部、骨盆、会阴及下肢扩展,或在肿块上出现明显压痛,均为破裂的征象。腹主动脉瘤常破裂入左腹膜后间隙,其次入腹腔,偶可破入十二指肠或腔静脉,破裂后常发生休克。除非过分肥胖,搏动性肿块一般不难扪到,通常在脐至耻骨间,有时在肿块处可听到收缩期杂音,少数还伴震颤。进行主动脉瘤的扪诊,尤其压痛时,必须小心,以防止促使破裂。腹主动脉瘤压迫髂静脉可引起下肢浮肿,压迫精索静脉可见局部静脉曲张,压迫一侧输尿管可致肾盂积水、肾盂肾炎以及肾功能减退。

8 预后 主动脉瘤引起血管内侧压增高,故呈进行性膨大,若长期发展,最后终归破裂,瘤体越大,破裂的可能性越大。栓塞为另一并发症。据统计,若不作手术治疗,90%胸主动脉瘤在5年内死亡,3/4腹主动脉瘤在5年内死亡。

治疗主动脉瘤的中成药 安宫牛黄丸 结核性、易感染性及结缔组织所致的动脉炎,先天性动脉瘤、血管畸形以及其他原因所致血管病变。②心脏病,...

至宝丹 结核性、易感染性及结缔组织所致的动脉炎,先天性动脉瘤、血管畸形以及其他原因所致血管病变。②心脏病,...

安宫牛黄散 结核性、易感染性及结缔组织所致的动脉炎,先天性动脉瘤、血管畸形以及其他原因所致血管病变。②心脏病,...

更多治疗主动脉瘤的中成药
主动脉瘤相关药物 戊四氮注射液 时能引起反射亢进、惊厥。【禁忌】急性心内膜炎、主动脉瘤患者禁用、吗啡或普鲁卡因中毒者禁用。【注意事项...

洋地黄毒苷片 剂量。3.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主动脉瘤及小儿急性风湿热所引起的心力衰竭,忌用或慎用强...

盐酸肼屈嗪片 周围神经炎、水肿、红斑性狼疮综合征。【禁忌】有主动脉瘤、脑中风、严重肾功能障碍患者应视为禁忌症。【注...

硫酸双肼屈嗪片 周围神经炎、水肿、系统性红斑性狼疮。【禁忌】有主动脉瘤、脑中风及严重肾功能障碍的患者禁用。【注意事项...

盐酸肼屈嗪片

急性咽炎怎样治疗?

【概述】急性咽炎系咽部粘膜及粘膜下组织和淋巴组织的急性炎症,多由急性鼻炎向下蔓延所致,也有开始即发生于咽部者,病变常波及整个咽腔,多发于秋冬或冬春之交。急性咽炎可以是病毒通过飞沫和密切接触而传染,也见于细菌感染和环境因素。
本病常有外感病史或反复咽痛病史。急性咽炎以咽痛,吞咽加重为主;慢性咽炎则有三种表现,即以咽干、咽部微痛及灼热感为主;或以咽痒、刺激性咳嗽为主;或以咽部异物感、痰附感为主,常作“吭喀”动作。
急、慢性咽炎属中医喉痹范畴,本病的发生多因风邪侵袭,或肺、胃热盛所致;或因脏腑虚损、虚火上炎、或血瘀痰结所致。具体表现为外邪侵袭,上犯咽喉;或肺胃热盛,上攻咽喉;或肺肾阴虚,虚火上炎;或脾胃虚弱,咽喉失养;或脾肾阳虚以及痰凝血瘀而发为喉痹。
【治疗】本病治疗以祛除病因及局部用药为主,肥厚性咽炎者可配合应用激光、微波等治疗。中医根据发病缓急,以辨证治疗为主。
1.外邪侵袭,上犯咽喉(1) 风寒外袭证【症状】咽部微痛,吞咽不利。全身有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头痛无汗,周身不适,咳嗽痰稀,舌淡,苔薄白,脉浮紧。检查见咽粘膜色淡,或微充血,稍肿。【方一】六味汤【来源】《喉科秘旨》【组成】荆芥10克,防风10克,桔梗10克,僵蚕10克,薄荷10克,甘草6克。
【功效】疏风散寒,宣肺利咽。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以荆芥、防风、薄荷疏散风邪;桔梗、甘草宣肺利咽;僵蚕祛风痰,利咽喉。
【按语】痰多者,可加苏叶、杏仁、前胡;鼻塞流涕者,可加苍耳子、辛夷花、白芷。【方二】荆防败毒散【来源】《摄生众妙方》【组成】荆芥10克,防风10克,柴胡10克,前胡10克,川芎12克,枳壳12克,羌活10克,独活10克,茯苓10克,桔梗10克,甘草6克。
【功效】疏风散邪,宣肺通窍。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荆芥、防风、生姜、川芎辛温发散风寒;前胡、柴胡宣肺疏畅气机;桔梗、枳壳、茯苓理气化痰利水;羌活、独活祛风寒、除湿邪;人参扶正祛邪,体实者可减去。
【按语】正气不足者,加党参、黄芪、玉竹以扶正祛邪。
(2) 风热外袭证【症状】咽痛较重,吞咽喉加重。全身见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咳嗽,痰黄,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检查见咽部粘膜急性充血、肿胀、咽喉壁淋巴滤泡红肿,颌下淋巴结肿大。【方一】疏风清热汤【来源】《中医耳鼻喉科学》广州中医学院。
【组成】荆芥10克,防风10克,牛蒡子10克,甘草6克,金银花15克,连翘10克,桑白皮10克,赤芍10克,桔梗10克,黄芩10克,天花粉10克,玄参10克,浙贝母12克。
【功效】疏风清热,解毒利咽。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荆芥、防风疏风解毒;金银花、连翘、黄芩、赤芍清热解毒;牛子、桔梗、甘草散结解毒,清利咽喉;玄参、浙贝、天花粉、桑白皮清肺化痰。
【按语】本方适用于病情较重者。【方二】银翘散【来源】《温病条辨》【组成】金银花20克,牛蒡子12克,连翘15克,桔梗10克,荆芥穗10克,薄荷10克,豆豉10克,芦根12克,淡竹叶10克,甘草6克。
【功效】疏风清热,解毒消肿。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桔梗、牛蒡子、薄荷、荆芥穗、豆豉驱风散邪,清利头目;芦根、淡竹叶、甘草清热生津。全方具有轻清宣,解毒消肿之功。
【按语】本方适用于病情较轻者。
2.肺胃热盛证【症状】咽部疼痛较重,吞咽困难。全身见发热,口渴喜饮、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洪数等里实热证。检查见咽粘膜红肿明显,咽喉壁淋巴滤泡充血肿胀,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
【方一】清咽利膈汤【来源】《外科正宗》【组成】连翘15克,栀子15克,黄芩10克,薄荷10克,牛蒡子10克,防风10克,荆芥10克,玄明粉12克,金银花10克,玄参10克,大黄10克,桔梗10克,黄连10克,甘草6克。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利咽。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荆芥、防风、薄荷疏风解表散邪;金银花、连翘、黄芩、黄连、栀子泻火解毒;玄参、牛子、桔梗、甘草利咽消肿止痛;生大黄、玄明粉泄热通便。
【按语】临证可加板蓝根利咽消肿。
3.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证【症状】咽干、痒、灼热疼痛,午后重,干咳少痰。全身见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检查见咽粘膜暗红色,或咽粘膜干燥、萎缩、少津。【方一】养阴清肺汤【来源】《重楼玉钥》【组成】生地15克,玄参10克,麦冬15克,白芍10克,丹皮10克,贝母10克,薄荷10克,甘草15克。
【功效】滋养阴液,降火利咽。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生地、玄参、麦冬、白芍养阴清肺润燥,丹皮凉血解毒,贝母清热散结,薄荷宣肺利咽,甘草调和诸药。
【按语】肺阴虚者。若喉底颗粒增多者,可酌加桔梗、香附、郁金、合欢花等以行气活血、解郁散结。【方二】六味地黄汤【来源】《小儿药证直诀》【组成】熟地黄15克,山茱萸12克,泽泻15克,丹皮12克,山药12克,泽泻10克。
【功效】滋阴降火,清利咽喉。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用熟地黄、山茱萸滋补肾阴,泽泻,丹皮泄浊、茯苓、淮山药健脾益气以滋生化之源。
【按语】本方用于治疗肾阴虚者。
4.脾胃虚弱,咽喉失养证【症状】咽喉哽哽不利,或痰附感,或咽干微痛,饮食无妨,遇劳、受凉、多言诸症加重,口干而不欲多饮。全身见面色萎黄,倦怠懒言,腹胀便溏,舌淡红,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细弱。检查见咽部粘膜淡红微肿,咽喉壁淋巴滤泡增生,附有白粘痰液。【方一】补中益气汤【来源】《东垣十书》【组成】黄芪30克,党参15克,白术10克,当归12克,柴胡9克,升麻9克,陈皮10克,甘草6克。
【功效】益气健脾,升清利咽。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黄芪、党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补中;当归补血,陈皮理脾行气;升麻、柴胡升阳举陷。
【按语】夹湿者,加山药、扁豆、薏苡仁健脾化湿。
5.脾肾阳虚,咽失温养证【症状】咽部异物感、哽哽不利,痰涎稀白。全身见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腹胀纳呆,下利清谷,舌淡,苔白,脉沉细弱。检查见咽粘膜淡红。【方一】附子理中丸【来源】《阎氏小儿方论》【组成】人参10克,白术15克,甘草10克,干姜10克,附子3克。
【功效】补益脾肾,温阳利咽。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人参、白术益气健脾;干姜、附子温补脾肾之阳;甘草调和诸药。
【按语】若腰膝酸软冷痛者,加枸杞子、杜仲、牛膝等;咽部不适,痰涎清稀量多者,加半夏、陈皮、茯苓等;若腹胀纳呆者,加砂仁、木香等。【方二】附桂八味丸【来源】《金匮要略》【组成】干地黄15克,山药12克,山茱萸12克,泽泻10克,茯苓10克,牡丹皮12克,桂枝10克,炮附子3克。
【功效】温补肾阳,引火归元。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以熟地、山茱萸、山药滋补肝肾;丹皮、泽泻、茯苓利水渗湿;桂枝、附子温补肾阳,微微生火,以生肾气。
【按语】阴虚燥热者慎用本方。
6.痰凝血瘀,结聚咽喉证【症状】咽部异物感,痰附感,咽微痛,咽干不欲饮,吞咽不利,喜清嗓,易恶心。全身见胸闷不舒,舌暗红或有瘀点,苔白或微黄,脉弦滑。检查见咽粘膜暗红,咽喉壁淋巴滤泡增生,或融合成片,咽侧索肥厚。【方一】贝母瓜蒌散【来源】《医学心悟》【组成】贝母15克,瓜蒌15克,天花粉10克,茯苓10克,橘红10克,桔梗10克。
【功效】祛痰化瘀,散结利咽。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贝母、瓜蒌清热化痰润肺;橘红理气化痰;桔梗宣利肺气、清利咽喉;茯苓健脾利湿。
【按语】可加赤芍、丹皮、桃仁活血祛瘀散结;若咽喉不适,咳嗽痰粘,可加杏仁、紫菀、款冬花、半夏等。【方二】清气化痰丸【来源】《丹溪心法附余》【组成】黄芩10克,栀子20克,桔梗10克,法半夏10克,陈皮12克,生甘草6克,薄荷10克,生姜5克,连翘15克,茯苓15克,丹皮15克,赤芍15克。
【功效】清热化痰,散结利咽。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胆南星清热化痰为主,黄芩、瓜蒌仁助胆南星清热化痰之力,以枳实、陈皮行气消痰,茯苓健脾消痰,杏仁宣肺下气,半夏燥湿化痰;加夏枯草及海浮石降火软坚散结。
【按语】本方主要是清热化痰,临证可增加活血化瘀之红花、桃仁。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15843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