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病程较长,多系晚期症状,少气懒言,倦怠乏力,双目干涩,视物不明,口干唇燥,咽干少津,五心烦热,形体干瘦,牙齿色枯欠润,皮肤干燥发痒,关节酸痛,大便秘结,阴门干涩,舌质红边有齿痕,苔少或无苔,脉虚细且数。
治则治法:益气养阴,凉血润燥。
中成药:养阴清肺膏,口服,1次10~20ml,1日3次。
方药:七味白术散加减。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5g,木香6g,山药15g,生地黄20g,白芍15g,天冬15g,麦冬15g,山茱萸12g,白花蛇舌草15g,甘草6g,牡丹皮9g,赤芍9g。加减:关节疼痛,加鸡血藤15g,首乌藤15g,秦艽10g以活血通络止痛;皮肤干痒,加乌梢蛇15g,全蝎5g,蜈蚣5g以搜风止痒。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有时可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同时存在,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硬皮病等,本病多见于中年女性,以口干咽燥,目涩少泪为主要症状。
干燥综合征属中医“燥证”等病证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素体肝肾亏虚,阴血损伤,或感受温热之邪,郁久化燥伤血,或过食辛辣油腻,脾胃蕴热,化燥伤阴,阴津枯耗而成。根据临床表现一般可分为风热肺燥、湿热中阻、阴虚内热、气阴两虚、阴虚血瘀等证型。
湿热中阻型
临床表现 目赤干痛,视物模糊,口干口苦口臭,饮水不多,涎腺肿大,质软,舌质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滑或滑数。
中医有称为“燥病”的,就是表现为身体干燥,尤其是口、鼻、咽、皮肤干燥等症状为主,现在西医检查,有些人会有诊断为干燥综合症,但有些不属于此病,但也容易表现为干燥的症状,也按中医的“燥病”治疗。
传统一般认为“燥”是跟体内的津液不足、阴虚内燥等因素有关系,但也不全然,阴虚津亏只是其中一方面,另外还有其他很多类型,并不属于阴虚津亏。
1、脾胃升清降浊功能失常。脾胃运化,脾能升清,脾为胃行其津液,在水液代谢输布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脾胃不足,脾胃亏虚也容易表现为干燥的现象,此类型必须从调脾胃升清降浊运脾祛湿浊的方法治疗,用方诸如补中益气丸、平胃散、升阳益胃汤。
2、肾精亏虚。肝肾同源,肾精能够化身气血津液,若肾精不足虚衰,百脉枯槁,不仅会表现出体内精气神不足,津亏也是其中一个表现,此类型必须从填精固肾的方法治疗,减少身体的损耗,固护根本,用方诸如左归丸、右归丸、五子衍宗丸。
3、气血瘀滞。人体的功能归根结底是气血的运行,若血脉不通,气机郁结,津液不布,便会出现身体干燥的现象,多会伴有体内气郁血瘀表现,治疗以疏通气血,促进津液输布为主,用方诸如四逆散、桃红四物汤。
燥症,作为身体的一个局部的表现,多伴有身体其他部位的病症,需要结合起来综合辨证,以找到适合的调理方法和思路。
希望以上回答对你有帮助。更多中医科普,点头像关注郑医生,有疑问可以私信……
中医对与干燥综合症的治疗有很好的疗效,并且副作用很小,治疗干燥综合症中医用药。
燥邪犯肺型:可见于单纯干燥综合征患者,病多发于春、夏及秋初, 症状较轻。症见轻度干燥,关节疼痛,或发热、干咳、痰少,舌质红, 苔薄黄、脉浮或细浮。治以疏散风热,宣肺布津。方以桑杏汤加减, 常用药有桑叶、杏仁、荆芥、板蓝根、薄荷、桔梗、芦根、沙参、麦冬等。
阴虚内热型:此型是干燥综合征中最常见的证型。此型主要涉及脾、肝、肾, 间有涉及肺胃。证见面色萎滞,唇红,咽干舌燥, 口干而渴, 目涩,皮肤粗糙脱屑, 毛发枯槁不荣,肌肉瘦削,五心烦热,小便短少,大便燥结,舌质红绛不润,苔干燥少津或少苔,脉多细数。本型的主要病理关键在于阴亏液燥,当以滋养阴液为法。
偏于肝肾阴虚者,方用杞菊地黄丸合一贯煎加减,常用药如枸杞子、生熟地、黄精、何首乌、旱莲草、桑椹子、女贞子、山萸肉、淮山药、玄参、麦冬等;偏于脾胃阴虚者,方用益胃汤合玉女煎加减,常用药有生熟地、沙参、麦冬、玉竹、石斛、山药、茯苓、白术、薏苡U-、丹皮等。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15783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为什么眼睛会产生黄斑裂孔
下一篇: 特发性黄斑裂孔——老年人常见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