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热带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是什么病)

祝由网 2023-11-14 21:55:06

热带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

【疾病简介】

1943年Weingarten等首先于印度、斯里兰卡等地发现热带性肺嗜酸粒细胞浸润症或称热带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tropical eosinophilia),又称Weingarten综合征。其后在非洲、拉丁美洲、东南亚及我国南方均有发现。本症主要与丝虫感染有关,男性多于女性,多见于青壮年。

  【症状】

常见临床症状有咳嗽、喘鸣、胸闷乏力、厌食及发热等。咳嗽剧烈,但痰多粘稠,不易咳出,有时痰中带血。可有哮喘样发作。少数患者可有心律失常及消化系统表现。若不给予有效治疗,病程常迁延反复,数年后可由于肺纤维化出现肺功能不全的表现。体检可发现肺部哮鸣音及轻度肝、脾、淋巴结肿大。实验室检查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显著增加,可超过2500/mm3,甚至更高。IgE也相应增高。

胸部X线表现为粟粒状或模糊阴影,中下肺野、两侧分布为多。经治疗后肺部X线异常可很快消失。但慢性患者常遗留肺间质纤维化。

【病因及发病机制】

已有足够的证据表明,此症与丝虫感染有密切关系,如绝大部分患者血清对丝虫抗原的补体结合试验呈阳性,治愈后滴度下降;在典型患者中,肝、肺、淋巴结内均曾找到微丝蚴;用抗丝虫药物治疗本症有良好效果等。一些其他寄生虫病,如蛔虫、钩虫、弓首蛔虫感染也有可能引起本症。

  【病理变化】

肺实质有弥漫性组织细胞和嗜酸粒细胞浸润,可形成嗜酸性脓肿。有报告提到在肺部病灶中心找到微丝蚴及其残骸。晚期病灶可呈纤维化并造成肺功能损害。

【诊断】

根据本病多发生于丝虫流行地区,患者有阵发性咳嗽及哮喘等症状,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显著增高等可以作出诊断。如再加上微丝蚴补体结合试验阳性则可确诊。有时单凭临床表现易误诊为支气管哮喘,也可能与其他PIE相混淆。以海群生作诊断性治疗取得迅速效果可作出鉴别诊断。

  【治疗】

海群生(diethylcarbamazine)为本症首选药物,6~8mg/kg/d,分三次口服,持续10~14天,症状常在数天内缓解。其他可选用的药物有左旋咪唑、卡巴砷及亚乙酰拉砷(acetyllarsan)等。血嗜酸粒细胞及X线改变恢复正常所需时间常比临床症状的消失来得缓慢,约需1~3月。个别病人在治疗初期可有症状加重等现象,可并用数天泼尼松。约20%病例经上述治疗后,数年后又有复发,故有的作者主张以上治疗宜重复2~3次,每一疗程间歇1个月,以防复发。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是什么病

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你院可以治回答者:zhangyulin123 特发性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是一组原因不明、嗜酸性粒细胞持续高度增生,并伴有多种器官损害疾病。引起本症的常见原因有:寄生虫病如蛔虫、钩虫和血吸虫等感染。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和荨麻疹等。临床表现最常见的为发热,咳嗽、胸痛、心悸、气短、乏力,疲劳,体重减轻、皮肤瘙痒、皮疹等。可予相当剂量的地塞米松静脉点滴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有食疗的方法吗?回答者:fantastic2012 病情分析:根据您的描述一般过敏会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情况。指导意见:建议平时饮食不要吃容易过敏的食物,建议不要吃高蛋白食物容易引起过敏。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化验指标达9,并全回答者:任立存病情分析:你好,嗜酸细胞增多的原因很复杂,最常见的原因是皮肤病、过敏和寄生虫感染。指导意见:风湿病也比较常见嗜酸细胞增多。少见的原因是血液及淋巴细胞肿瘤。应该注意逐一排查。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化验指标达到9,并全回答者:gzlin3966病情分析: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一般多见于过敏性疾病导致。指导意见:可以使用赛庚啶或氯雷他定等抗过敏药物治疗,另外可以遵医嘱使用葡萄糖酸钙等药物治疗。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有效治疗回答者:dongyl188病情分析: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见于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寄生虫病等疾病导致。指导意见:建议结合临床症状,明确诊断后再进行治疗。

体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数偏高什么原因

  嗜酸性粒细胞偏高一般提示有过敏、蛔虫感染或者服用了某种药物等情况,要找出病因彻底治愈病根才能改善嗜酸性粒细胞的比值。建议就诊医院门诊,看是否近期存在过敏反应,如果有的话,可以用抗过敏的药物调节如扑尔敏,或赛庚啶等;或化验大便看是否存在蛔虫感染,有的话打虫治疗如,安乐士,肠虫清等,治愈好原发病的话,嗜酸性粒细胞比值会降至正常。
  嗜酸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白细胞根据形态差异可分为颗粒和无颗粒两大类。颗粒白细胞(粒细胞)中含有特殊染色颗粒,用瑞氏染料染色可分辨出三种颗粒白细胞即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无颗粒白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具有粗大的嗜酸性颗粒,颗粒内含有过氧化物酶和酸性磷酸酶。
  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eosinophilia):
  (1)过敏性疾病: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荨麻疹、食物过敏、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达10%以上。
  (2)寄生虫病:血吸虫病、蛔虫病、钩虫病等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达10%或更多。某些寄生虫感染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导致白细胞总数高达数万,90%以上为嗜酸性粒细胞,为嗜酸性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
  (3)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皮炎、天疱疮、银屑病等可见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轻中度增高。
  (4)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可有不同程度增高,有的可伴有幼稚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5)某些恶性肿瘤:某些上皮系肿瘤如肺癌等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6)某些传染病:急性传染病时,嗜酸性粒细胞大多减少,但猩红热时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7)其他:风湿性疾病、脑腺垂体功能减低症、过敏性间质性肾炎等也常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eosinopenia):
  常见于伤寒、副伤寒初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或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其临床意义甚小。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15766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