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虫病的症状主要由钩蚴及成虫所致,但成虫所致的症状更为长久和严重。钩蚴侵入处的皮肤感到奇痒和烧灼,继而出现小出血点、丘疹或小疱疹,俗称“粪触块”、“粪毒”、“粪疙瘩”。随钩蚴在人体内的移行,受感染后的3-5日,常出现喉痒、咳嗽,重者甚至剧烈干咳或哮喘发作。应及早采取综合治疗措施,以免发生严重贫血及营养不良。
以下是钩虫病的治疗方法:
1.一般疗法
必须注意改善患儿的营养状况,给高蛋白质、多维生素饮食。贫血者应补充铁剂,并同时服用稀盐酸每次10滴和维生素C以助铁剂的吸收。贫血严重者应考虑少量输血,每次25~50ml,或5~10ml/kg。出现严重心力衰竭者,先给毒毛旋花子甙K。
2.驱虫疗法
驱钩药物的选择,应根据钩虫虫种及其他肠道寄生虫的合并感染情况选择高效、低毒的药物。为了提高疗效,尤其是驱美洲钩虫的疗效,可采用交替用药和联合用药。
目前常用的驱钩虫药物如下:
(1)甲苯咪唑(mebendazol):剂量每次100mg,每天2次,连服3天。驱钩虫的治愈率,因制品微粒大小而不同,微粒越小,疗效越好,最高治愈率可达99%。一般虫卵阴转率为65%~90%。尽量不用于2岁以下婴儿。近年来每次用200mg,1天2次,连服3~4天,虫卵阴转率为95%~100%。国内上海寄生虫病研究所等8个单位联合观察,连服4天,阴转率为98.8%,提出延长疗程可提高疗效。
(2)丙硫咪唑(albendazole):成人400mg顿服,10天后再重复给药1次即可。12岁以下儿童用量减半。对十二指肠钩虫的疗效优于美洲钩虫。
(3)左旋咪唑(levamisole):对十二指肠钩虫疗效较好。剂量3mg/kg·d,连服3天为一疗程。虫卵阴转率为80%~96%,美洲钩虫为5%~25%。目前,一些发展中国家将此药列为驱十二指肠钩虫的首选药。
(4)噻嘧啶(pyrantel pamoate):剂量10mg基质/kg顿服,可连服3天,虫卵阴转率达95%以上;美洲钩虫为62.5%~80%。
(5)联合用药:甲苯咪唑加噻嘧啶;噻嘧啶加左旋咪唑合并疗法可提高疗效。
此外,近来有报道伊维霉素(iverme-ctin)治疗狗的重度钩虫感染,疗效甚佳。在试管中能迅速杀死成虫和感染期幼虫。对临床的应用于人体,尚得进一步研究。
对局部钩蚴性皮炎的治疗:
(1)皮肤透热法:当钩蚴钻进皮肤后,约在24小时内有90%停留在局部,故可用此法将蚴虫杀死,达到止痒目的。方法:把手足发痒的部位浸泡在50℃以上热水中,如感太烫,稍歇数秒钟再泡,约30分钟左右,或用毛巾放在50~60℃热水中,取出后呈半干状态,使之紧贴在皮炎部位,每半分钟换一次,连续10分钟。
(2)局部涂2%~4%碘液,15%噻苯咪唑油膏,或5%硫黄炉甘石洗剂。
治疗
钩虫病患者如无严重贫血或营养不良,即可进行驱虫治疗。如贫血严重,则应首先纠正贫血,然后再进行驱虫治疗。
1.贫血严重者
在驱虫治疗前先纠正贫血。可给硫酸亚铁口服,一日3次,饭后服。
2.驱虫治疗
(1)甲苯咪唑 口服,一日2次(分早晚空腹或半空腹服用),连服3~4日。儿童、老年、体弱者剂量和疗程酌减。严重心脏病、肝脏病患者应慎用。丙硫咪唑、氟苯味哩,连续3日,疗效优于甲苯咪唑。
(2)噻嘧啶 又称“抗虫灵”、“驱虫灵”。口服,一日1次,临睡前温开水一次送服,连服2~3日。但对冠心病、消化性溃疡、急性肝炎、肾脏病,活动性肺结核咯血等患者应慎用。妊娠早期应用本药可致流产。
(3)左旋咪唑 口服,每晚顿服,连服3日。
对十二指扬钩虫疗效较好,但一般不单独用于钩虫病的治疗。
(4)噻乙吡啶 对十二指肠钩虫的疗效较好,但不如噻嘧啶的疗效,口服。出现轻微头昏、恶心、腹痛、流涎等副作用,但能自行消失。
(5)联合治疗 适用于混合感染和严重感染患者,或单一药物疗效不显著的顽固病例。噻嘧啶与甲苯咪唑,一次顿服,连续2日;噻嘧啶与左旋咪唑,1次半空腹顿服。
钩虫是钩口科线虫的统称,发达的口囊是其形态学的特征。在寄生人体消化道的线虫中,钩虫的危害性最严重,由于钩虫的寄生,可使人体长期慢性失血,从而导致患者出现贫血及与贫血相关的症状。钩虫呈世界性分布,尤其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人群感染较为普遍。
治疗患者控制传染源是预防钩虫病传播的重要环节,在流行区应定期开展普查普治工作,一般宜选在冬、春季进行。常用驱虫药物有:甲苯咪唑、丙硫咪唑、噻苯咪唑等药,除对成虫有杀灭驱虫作用外,对虫卵及幼虫亦有抑制发育或杀灭作用。用噻苯咪唑配制15%软膏局部涂敷,可治疗钩蚴性皮炎,若同时辅以透热疗法,效果更佳。将受染部位浸入53℃热水中,持续20~30分钟,有可能杀死皮下组织内移行的幼虫。
奶牛钩虫病又叫仰口线虫病,主要是虫体寄生在奶牛的小肠内,吸取牛的血液,容易引起奶牛贫血。
虫体特征和发育史
(1)特征
钩虫寄生在小肠内,是线虫的一种,乳白色,吸血后呈淡红色。虫体前端略向背侧弯曲,口囊很大,略呈漏斗型。口缘腹面有一对角质的切板,呈半月状。口囊底部有两对亚腹侧齿,雄虫有背叶不对称的交合伞,虫体大小10~28毫米左右。
(2)发育史
虫卵经粪便排出后,在湿润的环境中,经7天左右变成幼虫,然后发育成感染性幼虫,经奶牛的口腔或皮肤感染。经皮肤进入血液后,经肺泡,喉头,咽到小肠发育成成虫。经口腔感染的幼虫,直接在小肠发育成成虫。
症状
病牛主要表现进行性消瘦,贫血,皮下水肿,可视黏膜苍白,下痢,黑色稀粪并且潜血。严重时会出现死亡。根据症状和粪便虫卵检查确诊。
治疗
(1)定期驱虫,春秋各一次。
(2)左咪唑,5毫克/千克体重,混于饲料中或皮下注射。
(3)丙硫苯咪唑,8毫克/千克体重,混于饲料中喂服。
(4)噻苯咪唑,80毫克/千克体重,口服。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15540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急性胃扩张的症状表现
下一篇: 家庭对抑郁症的护理应注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