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期抑郁障碍是指首发于老年期,以持久的抑郁心境为主要临床相的一种精神障碍。临床特征以情绪低落、焦虑、迟滞和繁多的躯体不适症状为主。精神障碍不能归因于躯体疾病或脑器质性病变。一般病程较长,具有缓解和复发倾向,部分病例预后不良。
在19世纪和本世纪初,精神病学界普遍认为老年期首次发病的抑郁障碍是原发脑退行性病变的早期临床表现。1921年,Kraepelin发现随着年龄增长抑郁症的发病有增加的趋势。本世纪40年代的神经解剖研究提示老年期初发的抑郁障碍并无大脑病理变化。Roth(1955)经多年追踪观察证明绝大多数老年情感障碍病人未发展为痴呆。此后,Kay(1959)和Post(1962)以及其他作者相继报道老年期首次发病的抑郁患者不以退行性脑病为结局,也与脑血管疾病无关。自50年代以后,老年期首次发病的抑郁障碍是一种非器质性精神障碍的观点陆续被精神科医生广泛接受。
近20年来,国外学者发现单相抑郁障碍的发病年龄呈双峰分布,50岁以后为另一发病高峰期。在全部老年情感障碍病人中,老年期首次发病的抑郁障碍达40% 至50%以上,而双相障碍则十分罕见。随着精神病学科的发展,许多作者以长期临床观察为基础,结合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研究,发现老年期与青壮年期发病的单相抑郁障碍存在着众多不同之处,认为老年期抑郁障碍可能是情感障碍的一个亚型,并建议命名为晚发性抑郁(Late-onset depression)。但是,也有作者认为老年期和青壮年期发病的抑郁障碍在病因学和临床现象学方面没有明显差别。目前,国内有关老年期抑郁障碍的研究不多,国外报道也不统一,尚存在诸多争论。
精神抑郁症的症状及诊断标准:
①以心境低落二周以上;②丧失兴趣,无愉快感;③精力明显减退及疲乏;④精神运动退滞或激越;⑤自责、自罪,妄想;⑥联想思考能力降低;⑦ZS念头;⑧早醒或嗜睡;⑨食欲减退、体重下降、性功能减退。
抑郁症的分类:
一、单次发作抑郁症和复发性抑郁症:抑郁症是一类发作性疾病,在发作期出现心境低落及相关症状,在发作的间隙里心理活动可以完成正常。符合抑郁症症状只出现过一次,而之后再未出现的称为单发性抑郁症。而相关症状有两次及两次以上发作的,称为复发性抑郁症。
二、双重障碍抑郁症,患者先处于躁狂状态或躁狂发作,主要症状是自夸自负、说话多,思维奔逸,精神运动性激动等,后又表现为一种相反的抑郁状态,包括情绪低落,持续疲乏,兴趣降低、失眠、思维迟钝,有ZS想法等,对此应诊断为双相障碍抑郁症,即躁狂抑郁症。
三、严重抑郁症:除有抑郁症的基本特征外,还有一系列特点:
具有忧郁特点,抑郁情绪性质特殊,早上更重,精神运动性迟钝而木僵,明显厌食,体重减轻,有罪恶妄想。具有精神病特点,具有听幻想,具有罪恶妄想、牵连观念和被害妄想。具有木僵性质:
四、非典型抑郁症:一般抑郁症患者表现为失眠、食欲降低、体重下降等症状。而此类患者则表现为睡眠增多,食欲增强,性欲增强;长期对他人拒绝敏感而导致明显的社交与职业功能损害等。
五、隐匿性抑郁症:指有明显的躯体症状的抑郁症,包括消化道症状,心慌和胸闷心脏功能性症状,神经性症状等。
六、季节性抑郁症:是指多次抑郁发作于一年中同一季节。大多数发作于冬季,缓解于春季称为冬季抑郁症。也有少数发病于夏末春初或春末夏初,又称为秋季抑郁症或夏季抑郁症。其随纬度、年龄和性别而异。纬度增加,患病率增加,年轻人较多,女姓占60%—90%。
七、儿童抑郁症:除具有与成年人相类似的抑郁症的特点外,还有其它特点:情绪低落多表现为易激怒,稍不满意就就脾气,明显的自责感,行为孤僻不愿与其他人说话,以及出现幻觉,焦虑、恐怖等。
八、产后抑郁症:产后四周内发生的抑郁症。有的患者发生抑郁发作,还有的发生躁狂、轻躁狂或混合发作,它们都称为产后心境障碍。
九、更年期抑郁症:首次发生于更年期的抑郁症。女性为月经开始紊乱至停经过一段时间内。男性为60—65岁。其除了具有抑郁症的基本特征外,还有其它特点:担忧现在没有钱,吃了上顿愁下顿;也愁将来,思前虑后,忧心忡忡。躯体症状多,如各种躯体不适和明显的自主神经症状,如心动过缓、过急、出汗、身体潮热、发冷、疑心症状增加。同时出现妄想,主要是抑郁症妄想,包括罪恶妄想、疑病妄想、贫困妄想、关系妄想、被害妄想、虚无妄想等。还可以出现幻觉,多为听觉。还有现实解体与人格解体,外界事物变得不真实,自己的身体好像疑不复存在等。
十、老年期忧郁症:除了具有抑郁症的特征外,还有不同症状。整天无精打采,郁郁寡欢,充满绝望;兴趣明显减少;总感疲乏;明显感到笨与迟钝;回想过去深感自责等。另有明显的躯体症状与疑病症状。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15527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为什么生吃荸荠容易传染姜片虫病?
下一篇: 慢性胰腺炎患者在临床上有什么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