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如何治疗耳源性面瘫?

佚名 2023-11-13 12:56:41

如何治疗耳源性面瘫?

耳源性面瘫是指继发于中耳炎的周围性面瘫,中医称为“脓耳口眼斜”。有人分析,并发于急性中耳炎之面瘫占8%,并发于慢性中耳炎之面瘫占7%。

急性中耳炎引起面瘫者多因面神经骨管先天性裂缺,神经发生局限性充血、水肿,如退行性变未达90%以上者,无需手术治疗,仅用抗生素和激素治疗即可治愈。

慢性中耳炎合并骨髓炎和胆脂瘤造成面瘫者,不论神经有无退变,均应早期进行乳突根治术 ;必须在清除病灶的基础上,再酌情进行神经减压、吻合和移植术;如局部感染严重,可在清除病灶后延期进行面神经修复术。

疑为耳源性面瘫的患者应及早由耳鼻喉科专科医生诊治。

面瘫影响听力怎么办?

所谓面瘫,其实临床上叫面神经炎或者面神经麻痹。现代医学认为面瘫主要由以下原因引起:特发性面瘫(通常称为贝尔麻痹):约占总数的49.5%。贝尔麻痹的原因是疲劳、面部和耳后感冒和风。感染:约15.3%。感染性疾病通常是由潜伏在面神经感觉神经节休眠状态的带状疱疹(VZV)激活引起的。

神经源性:约13.5%。因为脑血管疾病。颅内非创伤性神经源性(如脑出血、脑梗死等)。创伤:约8.2%。颞骨骨折、颅底骨折和面部损伤是面瘫最常见的创伤原因。中毒:约1.3%。常见的有酒精中毒和一氧化碳中毒。医学来源约1.7%。由腮腺手术、乳突手术、牙科治疗、扁桃体切除等引起。

02
对于面神经的解刨

鼓索是面神经中极其重要一个分支,它的位置在面神经出茎乳孔前约0.6cm左右的位置。面神经管进入鼓室后,沿着鼓膜前进,然后离开鼓室,下一站是颞下窝神经。其特有的内脏感觉纤维随着舌神经分布在舌前约2/3处粘膜的味蕾处,由此可以感受到味道,拥有了味觉。鼓索中也含有大量的副交感节前神经纤维。下颌神经节换元后,副交感节后纤维分布在舌下腺和下颌下腺,管理两个腺的分泌。鱼骨肌神经:支配鱼骨肌,支配听觉。

岩大神经中也含有副复杂交错的感觉节前神经纤维,从膝关节分离到翼腭神经节。神经节交换神经元后,神经纤维分布在泪腺、鼻、腭粘膜腺,支配神经节副交感节后的腺体分泌。膝状神经节:位于颞骨岩内,面神经管起始弯曲处,此病变可引起耳后疱疹,疼痛。面神经穿出神经管外的分支:颞支:支配额肌和眼轮匝肌,如有损失,同侧额纹消失。颧支:支配颧肌颧肌、眼轮匝肌下上唇肌,共同管理眼睑闭合,对保护眼球起着重要作用。颊支:支配颊肌,损伤可出现鼻唇沟变浅。下颌支:支配下唇肌肉和下巴肌肉。颈支:支撑颈阔肌。

03
人们对于面瘫的定义

1、特发性面神经瘫痪

又称贝尔瘫痪,急性周围性面瘫多为本病所致。本病多为感冒所致,发病急,1~2天达高峰,表现为周围性面瘫。由于病变位于面神经管内,常伴有耳后茎乳孔疼痛,因病变部位不同,可伴有中间神经症状。

2、耳源性面神经麻痹

面神经管靠近颞骨的岩骨和内耳结构,所以当颞骨病变,如乳突炎或内耳病变,如中耳炎、迷路炎等。,都会影响面神经管,导致周围面瘫。临床上经常先出现耳源性症状,如耳脓、流水、疼痛、发热等。,然后出现面神经症状,不难诊断。

3、后颅窝病变

颅底各种病变可累及面神经症状,如肿瘤、炎症、肉芽肿、蛛网膜粘连等。临床症状常伴有其他颅神经障碍、头痛等颅内压升高。

4、脑干损伤桥脑损伤

可出现同侧损伤的周围性面瘫,脑损伤累及面神经核上纤维,出现对侧中枢性面瘫及中脑相应症状。脑干损伤的常见病因有肿瘤、炎症、脑血管疾病等。

5、脑半球病变

表现为病变对侧的中枢性面瘫,常见病因为脑血管疾病、肿瘤、炎症。这里的神经结构靠近躯干肢体的运动纤维和感觉纤维,所以经常伴有对侧偏瘫、感觉障碍等症状。

经适当治疗,周围性面瘫在发病1-3周内局部开始恢复者,多数可治愈,4-2个月内局部开始恢复者,多数恢复良好,2-4个月局部开始恢复者,多数恢复不完全。青少年一般需要治疗时间较短,约70%的患者在数周内基本恢复正常,预后良好。老年人需要较长的治疗时间,如果伴有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心绞痛等,则多数恢复不完全。部分恢复不完全者,多发生面肌痉挛或联合运动周围面神经麻痹并发症。

04
对于面瘫的诊断

茎乳孔及以下部分(鼓索来自远端)只有面神经的运动纤维,表现为单纯的侧面面瘫。面瘫、舌前2/3舌前2/3的味觉丧失、面神经管内鱼骨肌支及唾液分泌功能障碍。周围性面瘫、舌前2/3的味觉丧失、唾液分泌功能障碍和听觉过敏是面神经管内常见的疾病。周围性面瘫、舌前2/3味觉甲及舌前2/3味觉甲及唾液分泌受到抑制,唾液分泌减少,并有泪液分泌减少、听觉障碍、鼓膜、耳突部位疼痛等症状。由于膝状神经节疱疹病毒,神经节纤维分布区鼓膜、外耳道、耳廓外侧及耳廓与乳突之间可发生疱疹。

脑桥和膝神经节位于桥脑小脑角,伴有听神经。因此,除了周围面瘫和中间神经的症状外,还经常伴有耳鸣、听力下降和眩晕。(注意桥小脑角肿瘤)桥脑内核或核下部分出现周围性面瘫,但中间神经症状可不出现,常伴有邻近结构损伤症状,最常见的是同侧外展神经瘫痪。桥腹外侧综合征可累及面神经,又称Millard-Gubler综合征(交叉外展-面神经瘫痪-偏瘫综合征),可累及面神经核和脑干内纤维,同时也可累及面神经麻痹、对侧中枢性舌瘫和中枢性肢体瘫痪,常由脑干炎症、肿瘤、变性和血管疾病引起。

结语:面瘫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但却并不是真的不存在,导致面瘫的原因有很多,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导致面瘫,面瘫的诊断的人们有极大的帮助,及早的治疗对于人们而言有很大的影响。

面瘫是什么引起的?中医能治吗?

面瘫,顾名思义,就是以口眼歪斜这一主症命名的病症,这个病没有年纪、季节、甚至男女的限制,而且前期症状少难于预防,发病急。而且压力的都市人患病率越来越高,对患者的生活工作影响巨大,而且西医的治疗总是感觉心有力而力不足。个人感觉中医在治疗某些面瘫上还是有很大的优势的,现在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面瘫。周围性面瘫需要及时治疗,如果3个月后不能恢复就会有后遗症,很难痊愈了!!!!


1

【症状】面瘫其实最好下诊断的疾病之一了,根据主症和病史一般可以基本确诊了,患者主要就是口角歪斜、眼睛不能闭合,也就是“口眼歪斜”。一般是一侧。患者多在醒来的时候发现面部一侧的肌肉板滞、麻木、瘫痪,额闻消失,眼裂变大,流泪,鼻唇沟变浅,耳后疼痛,味觉失常等,有的时候也会伴点表证,如风寒和风热感冒等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2

【病因病机】中医认为劳作过度、正气不足、六邪的入侵等因素是导致面瘫的原因。因为少阳经和阳明经是走在面区的所以也是该病发病的经络位置,了解这个对针灸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3

【科学认识中医治疗的优势】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有很好的优势,常常是首选的。但是如果拖的太久了,肌肉痉挛,再去治疗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周围性面瘫的恢复和面神经的损伤程度是相关的,肌电图是检查受损程度的常用检查手段,无菌性的炎症的面瘫效果好,而病毒感染性的测效果相对差点。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4

【基本的治疗】

治法:祛风通络,疏调经筋

主穴:阳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合谷

配穴:风热配外关、曲池。风寒配:风池、列缺。气血不足配足三里、气海。

注意:头项手法要轻,浅,少。远处的穴位手法宜重。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5

【其他治疗】

一、皮肤针,阳白、颧髎、颊车、地仓

二、刺络拔罐,阳白、颧髎、颊车、地仓

三、穴位敷贴,阳白、颧髎、颊车、地仓,将马钱子、白附子或者蓖麻仁磨碎成粉末,散于胶布,贴在那些穴位上,5~7天换药一次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面瘫要如何护理啊

面瘫起病突然,患者往往会出现面部板滞、麻木、瘫痪,不能作蹙眉、露齿等动作,常合并有眼睑闭合不全,迎风流泪等症,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做好面部护理,以促进恢复。
  1.注意面部保暖
  避免冷风直接吹袭面部,外出戴口罩,尽量用温水洗脸。注意保暖,以防感冒。治疗期间应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使机体得到全面调整,促使局部症状得以恢复。
  2.患侧眼睑闭合不全的护理方法
  因面瘫患者患侧常有眼睑闭合不全,眼睑闭合不全轻者引起结膜充血、干燥、肥厚和过度角化,重者因角膜暴露,表面无泪液湿润而干燥,导致暴露性角膜炎。因此患者睡时要用眼罩或纱布遮盖,必要时用氯霉素或其它眼药水滴眼,防止发生感染。
  3.面部按摩方法
  两手擦至掌心发热,按于颊部,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摩擦,每次100圈,每日用神灯照射1~2次,每次20~30分钟。在发病后1周开始进行,手法由轻渐渐加重。
  4.面部热敷方法
  热敷可以促进面部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加速神经功能的修复,面瘫患者在进行热敷时水温控制在60℃左右为宜,每日敷2次,每次敷10~15分钟,要防止烫伤。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15450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