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鼠型斑疹伤寒的症状及临床表现

祝由网 2023-11-13 11:23:50

鼠型斑疹伤寒的症状及临床表现

鼠型斑疹伤寒的症状,体征及临床经过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似,但病情轻、病程短。发热为稽留热或弛张热型,体温一般为38~40℃,持续6~14日,最短4日,最长25日。皮疹少,多为充血性,约1/4~1/3病例可无皮疹,1/2~2/3的病例有脾肿大。神经系统症状较轻,大多仅有头晕、头痛、部分可有失眠、听力减退等。但烦躁不安、谵妄或昏睡、昏迷等少见。可有心动过缓或轻度低压血压。

大多急骤起病,少数有1~2天的前驱症状如疲乏、纳差、头痛等。呈稽留或弛张热,于病程第1周达高峰,一般在39℃左右,伴全身酸痛、显著头痛、结膜充血等,部分病例有关节痛而影响行动,头痛常可由眶后痛所致。热程一般为9~14天,大多渐退。

约50%~80%患者出现皮疹,多见于第4~7病日。初发生于胸腹,24h内遍布背、肩、臂、腿等处,脸、颈、足底、手掌一般无疹。开始为斑疹,粉红色,直径1~4mm,按之即退;继成斑丘疹,色暗红,按之不即消失。疹于数日内消退。极少数病例的皮疹呈出血性。

中枢神经系症状除头痛、头晕、失眠、听力减退、烦躁不安等外,脑膜刺激征、谵妄、昏迷、大小便失禁等均属偶见。咳嗽见于过半数病例,肺底偶闻罗音,部分患者诉咽痛和胸痛。大多有便秘,恶心、呕吐、腹痛等也有所见。黄疸在某些系列中的发生率较高,但均属轻度;脾肿大见于过半数病例,肝肿大者较少。心肌很少受累,偶可出现心动过缓。并发症以支气管炎最多见,支气管肺炎偶有发生。其他并发症有肾功能衰竭。

被老鼠咬了怎么办 被老鼠咬后的症状有哪些?

平时我们就会出现特别狗血的时候,有些人居然会被老鼠咬到。被老鼠咬后的症状有哪些呢?如果我们不及时处理,就会引起感染。那么被老鼠咬出血怎么办才好呢?如何消灭老鼠比较有效呢?

被老鼠咬怎么办

酒精冲洗伤口:被咬伤以后第一反应就是消毒处理,一般不处理伤口的情况下,发病率仅2--4%,消毒以后就更低了,所以在被咬伤以在病毒感染你之前用酒精消灭它。

医用酒精是消毒效果最好的,你去任意的一个小药店都有这种酒精,如果伤口很小只是一层皮破了,你只要用棉签擦拭即可。如果伤口比较深,你可以将酒精倒在伤口上冲洗。

去医院注射疫苗:一般传染病都有一定的潜伏期,在发病之前注射疫苗就是有用的。一般注射都是血清,价格比较贵200块钱左右注射一次。

一周以内随时观察体温:一旦发烧就应该怀疑自己可能是被感染了,那样就应该尽快去医院进行治疗。一周以内如果没有出现体温升高,你就可以放心了。

卧床休息不要过度劳累:并不是说病毒进入你的体内你就一定会发病,你还有最后的防线——抵抗力。注意多休息可以提高抵抗力。

消灭老鼠防止二次被咬:消灭老鼠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一个绿色的方法就是用老鼠夹,而且老鼠夹夹住老鼠的时候老鼠就会发出惨叫,其他老鼠听见同类的惨叫就会远离这个地方,这是老鼠的一种学习能力。

以上就是老鼠咬伤怎么办,采用一些消毒的方法同时能取一定要及时的去医院进行治疗或者是检查,去医院注射疫苗一周内的一定要随时观察体温,卧床休息了一定不要过度劳累,同时那这样的一定要对于消灭老鼠和防治做好和好的手段和措施。

被老鼠咬后出现的常见情况

1、鼠疫: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淋巴结肿痛、出血倾向、肺部特殊炎症等。

2、出血热症状:大多经过7_21天潜伏期后突然发病,病情急、进展快、症状重。

起病即发烧,体温急剧上升到39以上;并伴有“三疼”(头疼、眼眶疼、腰疼)、“三红”(面部、颈部、上胸部潮红充血),另外,发病后在口腔上腭、咽部可见有出血点,在腋部可见有线条状出血点连线。

3、斑疹伤寒症状:多以急性起病,持续发热及头痛为主,体温多在39_40(占72.10%),伴全身关节及肌肉疼痛、咳嗽等症状。主要体征有面部充血、皮疹、咽部充血及肝脾肿大等。

如何做好家里预防老鼠的工作

1、老鼠在家里出没的一个原因就是家里有很多吃的。要防止老鼠的首要工作就是把这些粮食、饲料、食品等凡是老鼠能吃的东西都给装到密闭的容器里。

2、家里的垃圾不要堆放,做好当日的垃圾当日清理。定期打扫家庭卫生,破旧衣服及时处理,不给老鼠留下来做栖息场所。尤其是食品垃圾更要及时清理,不给老鼠一点粮食。

3、空调管道等与外界相连的管道,还有电缆等进入房间是留下来的小孔都要封住,用水泥堵塞,天花板上的检修孔要用板子盖住。所有与外界相同的孔洞都要堵住。

4、厨房中排水沟与水道连接处要安装防鼠网,大便池的下水处要加盖,总之就是这些隐藏起来的孔洞也要堵塞或者加网,不给老鼠进入房间的任何机会。

传染病学 第三章 立克次体感染——第一节 流行性斑疹伤寒

立克体病(rickettsiosis)是由一组立克次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人类立克次体病可分为5大组:①斑疹伤寒组(含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地方性斑疹伤寒);②斑点热组(含斑点热、马赛热、澳洲蜱型斑疹伤寒、立克体体痘症);③恙虫热组(含恙虫病);④Q热组(含Q热);⑤阵发性立克次体病组(含战壕热)。在我国已经发现的有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恙虫热和Q热。

  立克次体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微生物,具有以下特点:①需在活细胞内生长,在代谢衰退的细胞内生长旺盛;②具典型的细胞壁、有DNA和RNA,呈短小、多形性球杆状,染色后光学显微镜可以查见。③除Q热、战壕热及立克次体痘症的立克次体外,均与某些变形杆菌(OX19、OX2、OXK株)有共同抗原,故可进行外斐反应(变形杆菌凝集反应)以协助诊断。④对广谱抗生素,如四环素族、氯霉素等敏感。⑤其毒素属内毒素性质,为其主要致病物质。⑥耐低温、干燥,对热和一般消毒剂敏感。

  立克次体病的共同特点是:①病原体在自然界中主要在啮齿类动物(鼠类)和家畜(牛、羊、犬)等贮存宿主内繁殖。虱、蚤、蜱、螨等吸血节肢动物为主要传播媒介。②特异的病理改变为广泛的血管周围炎和血栓性血管炎。③主要临床特点是发热、头痛和皮疹(Q热除外),呈急性表现。④广谱抗生素有效。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各病之间有交叉免疫力。

  我国的立克次体病主要有流行性斑疹伤寒、鼠型斑疹伤寒、恙虫病和Q热。

  第一节 流行性斑疹伤寒

  流行性斑疹伤寒(epidemic typhus)又称虱传斑疹伤寒,是普氏立克次体(R.Prowazekii)通过体虱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特点:急性起病、稽留型高热、剧烈头痛、皮疹与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病程2——3周。

  立克次体是1910年由Ricketts从389例斑疹伤寒病人血液中发现的。1913年,Prowazekii从患者中性粒细胞中也找到了病原体;此二人都在研究斑疹伤寒中牺牲。为纪念他们遂将流行性斑疹伤寒的病原体命名为普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prowazekii)

  我国金代张戴人著《儒家亲事》初次提出“斑疹伤寒”病名,并能与伤寒鉴别。直到1850年上海流行时才有了准确记载。

  [病原学]

  普氏立克次体呈多形性球杆状,大约0.3——1×0.3——0.4μm,最长达4μm.革兰氏染色阴性,可在鸡胚卵黄囊及组织中繁殖。接种雄性豚鼠腹腔引起发热,但无明显阴囊红肿,以此可与地方性斑疹伤寒病原体相鉴别。本立克次体主要有两种抗原:①可溶性抗原,为组特异性抗原,可用以与其他组的立克次体相鉴别;②颗粒性抗原,含有种特异性抗原。近来发现普氏与莫氏立克次体的表面有一种多肽Ⅰ,具有种特异性,可用以相互鉴别。本立克次体耐冷不耐热,56℃30分钟或37℃——7小时即可灭活,对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均较敏感。但对干燥有抵抗力,干燥虱粪中可存活数月。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病人的传染源。有潜期末1——2日至热退后数日病人的血液中均有病原体存在,病程第一周传染性。个别患者病后立克次体可长期隐存于单核巨噬细胞内,当机体免疫力降低时引起复发,称为复发性斑疹伤寒,亦称为Brill—Zinsser氏病。1975年国外报告从东方鼯鼠以及牛、羊、猪等家畜体内分离出普氏立克次体,表明哺乳动物可能成为贮存宿主。但作为传染源尚待证实。

  (二)传播途径人虱是本病的传播媒介,以体虱为主,头虱次之。当虱叮咬患者时,病原体随血入虱肠,侵入肠壁上皮细胞内增殖,约5天后细胞胀破,大量立克次体溢入肠腔,随虱类排出,或因虱体被压碎而散出,可通过因搔痒的抓痕侵入人体。虱粪中的立克次体偶可随尘埃经呼吸道、口腔或眼结膜感染。虱习惯生活于29℃左右,当病人发热或死亡后即转移至健康人体而造成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 人对本病普遍易感。患病后可产生一定的免疫力。

  (四)流行特征 本病流行与人虱密切相关。故北方寒冷的冬季较易发生。战争、灾荒及卫生条件不良易引起流行。

  [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

  立克次体侵入人体后,先在小血管内皮细胞内繁殖,细胞破裂立克次体释放入血形成立克次体血症,侵袭全身小血管内皮细胞。病原体死亡,释放大量毒素可引起全身中毒症状。病程第二周随着体机体抗感染免疫的产生出现变态反应,使血管病变进一步加重。

  病理变化的特点是增生性、血栓性、坏死性血管炎及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所形成的斑疹伤寒结节。这种增生性血栓性坏死性血管炎可分布全身各组织器官。多见于皮肤、心肌、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以大脑皮质、延髓、基底节的损害最重,桥脑、脊髓次之。脑膜可呈急性浆液性炎症。肺可有间质性炎症和支气管肺炎。肝脏汇管区有嗜碱性单核细胞浸润,肝细胞有不同程度的脂肪变性及灶性坏死与单核细胞浸润。肾脏主要呈间质性炎性病变。

  肾上腺可有出血、水肿和实质细胞退行性变,并有斑疹伤寒结节。

  [临床表现]

  潜伏期5~21日,平均10~14日。

  (一)典型斑疹伤寒 常急性发病,少数患者有头痛、头晕、畏寒、乏力等前驱症状。

  1.侵袭期 多急起发热、伴寒战、继之高热。体温于1~2日内达39℃~40℃,呈稽留热型,少数呈不规则或弛张热型。伴严重毒血症症状,剧烈头痛、烦燥不安、失眠、头晕、耳鸣、听力减退。言语含糊不清,全身肌肉酸痛。此时患者面颊、颈、上胸部皮肤潮红,球结膜高度充血,似酒醉貌。肺底有湿性罗音。肝脾在发热3——4日后肿大、质软、压痛。

  2.发疹期 在病程第4~6日出现皮疹。先见于躯干、很快蔓延至四肢,数小时至1日内遍及全身。严重者手掌及足底均可见到,但面部无皮疹,下肢较少。皮疹大小形态不一,约1~5mm,边缘不整,多数孤立,偶见融合成片。初起常为充血性斑疹或丘疹、压之退色,继之转为暗红色或出血性斑丘疹,压之不退色、皮疹持续1周左右消退。退后留有棕褐色色素沉着。

  随着皮疹出现,中毒症状加重,体温继续升高,可达40~41℃。与此同时,神经精神症状加剧,神志迟钝、谵妄、狂燥、上肢震颤及无意识动作,甚至昏迷或精神错乱。亦可有脑膜刺激征,但脑脊液检查除压力增高外,多正常。循环系统脉搏常随体温升高而加速,血压偏低,严重者可休克。部分中毒重者可发生中毒性心肌炎,表现为心音低钝、心律不齐、奔马律。亦有少数患者发生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消化系统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便秘或腹泻。多数患者脾肿大,肝肿大较少。

  3.恢复期 病程第13~14病日开始退热,一般3~4日退挣,少数病例体温可骤降至正常。随之症状好转,食欲增加,体力多在1~2日内恢复正常。严重者精神症状、耳鸣、耳聋、手震颤则需较长时间方能恢复。整个病程2~3周。

  (二)轻型斑疹伤寒 少数散发的流行性斑疹伤寒多呈轻型。其特点为①全身中毒症状轻,但全身酸痛,头痛仍较明显。②热程短,约持续7~14日,平均8~9日,体温一般39℃左右,可呈驰张热。③皮疹少,胸腹部出现少量充血性皮疹。④神经系统症状较轻。兴奋、烦燥、谵妄、听力减退等均少见。⑤肝、脾肿大少见。

  (三)复发型斑疹伤寒 流行性斑疹伤寒病后可获得较牢固的免疫力。但部分患者因免疫因素或治疗不当,病原体可潜伏体内,在第一次发病后数年或数十年后再发病。其特点是:①病程短,约7——10日。②发热不规则,病情轻。③皮疹稀少或无皮疹。④外斐氏试验常为阴性或低效价,但补体结合试验阳性且效价很高。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15427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